瑤瑤
同學們好,本期的國學講堂將為大家?guī)硪粋€“因材施教”的故事,先來讀一讀原文吧。
品讀典故
子路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聞斯行之?”冉有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惫魅A曰:“由也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赤也惑,敢問?!弊釉唬骸扒笠餐?,故進之;由也兼人,故退之?!?/p>
注釋
1. 斯:就。
2. 由:指子路。
3.赤:即公西華本人。
4.求:即冉有。
5.退:指做事縮手縮腳。
6.兼人:好勇過人。
本段摘選自《論語·先進篇》,說的是孔子對兩個弟子提出的同樣的問題,給出截然不同的回答,并對此加以解釋的故事。子路問孔子:“聽到某件事,是不是就應當立刻去做呢?”孔子回答說:“父親和兄長尚在,怎么能不問問他們的意見,就擅自行動呢?”冉有也來問了相同的問題,孔子卻答道:“嗯,聽到什么事就放手去做吧!”公西華很是不解,他問孔子:“子路和冉有問了您同樣的問題,為什么您給他們的答案截然相反呢?”孔子說:“冉有性格過于謙遜,行事猶豫不決,所以我鼓勵他大膽行動;子路性格魯莽沖動,所以我要他做事前多聽聽長輩的意見,三思而后行?!?/p>
這個故事體現(xiàn)了孔子教育思想的一個核心觀點:因材施教。這個世界上沒有兩個完全相同的人,每個人都有自己獨一無二的性格、思想、行為方式和價值觀念。相傳孔子有三千弟子,要向這么多人傳道授業(yè),固守一種方法顯然是行不通的。所以,孔子在教導學生時,會根據(jù)他們各自的性格特點,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魯莽沖動的,勸他謹慎;優(yōu)柔寡斷的,鼓勵他勇于嘗試,這就是“因材施教”,也是孔子被尊為中國古代最偉大的教育家的原因之一。作為學生,我們應當理性地認清自己的特質,主動尋求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而不應墨守成規(guī)或盲目照搬別人。只有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拓展延伸
“因材施教”是孔子教育思想的核心之一,深刻地影響了其后幾千年中國人的教育模式。下面我們來看一個故事,感受一下選擇正確且適合的道路,對一個人的成才會有多么至關重要的意義。
左思,字太沖,西晉詩人,齊國臨淄人,儒學世家出身。左思的父親左熹小吏出身,憑借自己的才能被提拔為殿中侍御史。
自己有如此勵志的經(jīng)歷,左熹自然對兒子也寄予厚望,希望他也能奮發(fā)圖強、出人頭地。一開始,左熹給左思安排的道路是書法,希望他能憑一手好字取得名望。但左思對書法毫無興趣,學了許久都成績平平,讓父親很是失望。于是左熹又讓兒子去學習鼓琴,迎合上層社會喜愛音樂、附庸風雅的潮流。很可惜,左思也沒有什么音樂天賦,這條成才之路也是前途渺茫。不僅如此,左思生性喜靜不喜動,不愛出門交際,相貌也不出眾,在同齡人中平平無奇,毫不出彩。左熹大失所望,甚至忍不住向朋友抱怨:“這小子比我年輕的時候差遠了?!?/p>
話雖如此,做父親的怎么可能放棄兒子呢?左熹仔細觀察了兒子的性格和能力,發(fā)現(xiàn)他有著超越常人的記憶力,喜歡讀書,尤其喜愛詩詞歌賦,有的甚至能過目不忘,他自己寫的文章也辭藻華麗,顯示出不俗的文學功底和才氣。于是左熹轉而鼓勵兒子學習詩賦,為他采購大量書籍,延請名師。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得到父親的支持,本就熱愛讀書的左思在這條文學之路上一日千里,進步神速,很快就小有名氣了。
兩漢到魏晉時期,文壇流行作賦。左思寫《三都賦》,構思十年,家門口,庭院里,廁所里,都擺放著筆和紙,偶爾想出一句,馬上就記錄下來。日積月累,苦心推敲,可以說每一字都是精雕細琢,都凝聚著左思的心血。等到《三都賦》寫成,自信的左思認為自己的文章不比班固、張衡遜色,只是擔心因為自己的地位低微會導致文章被埋沒,于是前往拜訪當世名士皇甫謐,把《三都賦》呈獻給他?;矢χk看完贊不絕口,親自為他的賦寫了序。
自那以后,左思和他的《三都賦》聲名鵲起,張載、劉逵、衛(wèi)權紛紛為《三都賦》作注解,文壇對左思給出了“堪比班固、張衡”的評價。時人爭相傳閱他的文章,由于傳抄的人太多,洛陽的紙張一度供不應求,價格大漲,這就是“洛陽紙貴”這一成語的由來。
可以想象,如果當初左熹不管不顧,不體察兒子的興趣和資質,堅持要左思在書法或音樂的道路上走下去,中國歷史上將會多出一個默默無聞的官宦子弟,而少了一顆璀璨的文壇明珠,必將是一件千古憾事。由此,因材施教的重要意義可見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