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瑩
(河北師范大學文學院 河北 石家莊 050024)
在中國現當代文化歷史中,張愛玲是一個傳奇的存在,她中西結合的小說獨具一格,亂世中的悲劇審美意識、自然靈動的文字特征,都形成了她的創(chuàng)作特色。張愛玲以上海、天津、香港和美國為主要居住地,其中在上海和天津所居住的就是租界,而當時香港作為殖民地,也具有濃郁的租界文化。張愛玲作品既受租界文化的影響,又展現著租界文化 的內涵。
在《現代漢語》中,租界被解釋為:“帝國主義國家強迫半殖民地國家在通商都市內‘租借’給他們做進一步侵略的據點的地區(qū)。”簡單來說,租界就是租借地界,是帝國主義列強以貿易為名侵犯國家主權開辟的“國中之國”。上海是中國近代的第一個租界,是1845年第一次鴉片戰(zhàn)爭后清政府與英國簽訂的不平等條約下的產物。租界在中國取消于1945年,即抗日戰(zhàn)爭勝利后收回所有不平等租界,維護了中國主權。“租界文化”這一概念的定義是由李永東教授2005年在博士論文當中提出的,具體指的是:“19世紀40年代中期以來,隨著上海、天津、武漢等地外國租界的相繼開辟,在以上海租界為主的租界區(qū)域逐漸形成的殖民性、商業(yè)性、現代化、都市化、市民化的中西雜糅的文化形態(tài),是與中國傳統文化、海派文化、都市文化既有一定聯系,又有明顯區(qū)別的一種新型文化。”其實,最早提出租界文化這一詞的是在1986年的《租界文化的窗口:上海文化街》一書中,但對于“租界文化”這一詞并沒有確切的定義。
租界這一獨特的政治現象,對中國近現代許多作家都有著十分重要的影響。作家對于租界文化對傳統文化產生的沖擊具有極敏銳的感受力,而具有愛國意識和民族情懷的作家,普遍都對于這種文化沖擊有一定的抵抗性。因此,二者互相碰撞、交匯、影響、融合,形成了一種獨特的文化形態(tài)。魯迅、茅盾、丁玲、郭沫若、沈從文等都有過租界生活的經歷,都受租界文化的沖擊。
張愛玲的作品有著強烈的中西結合的文化特色,這與她的家庭背景、成長環(huán)境離不開,父母的教養(yǎng)以及生活的社會環(huán)境也影響著張愛玲的創(chuàng)作。
張愛玲的前半生大多生活在上海租界,這里也是她中學求學、成長成名的地方[1]。張愛玲于1920年出生于上海公共租界西區(qū)的仿西式洋房中,到1922年隨著家庭遷往天津舊宅。在天津租界的一個花園洋房當中,張愛玲渡過了她美好的童年,她在散文中寫:“童年的一天一天,溫暖而遲慢,正像老棉鞋里面,粉紅絨子里曬著的陽光?!碧旖蚺f宅里的一些細碎的記憶,也成為她寫作的素材,例如:秋千架、疤丫丫、保姆何干等。1928年至1939年,張愛玲又回到了上海,在上海的這段時期,尤其是在圣瑪利亞女校學習之后,張愛玲開始寫作,發(fā)表了一些成名前的作品。由于太平洋戰(zhàn)爭的爆發(fā)阻斷了張愛玲去倫敦大學的求學之路,在1939年至1942年,張愛玲在香港大學學習文學。香港的殖民地色彩相比上海天津更為濃厚,所以她認為香港是對英國的模仿,在《第一爐香》中說到香港是“畫蛇添足,弄得全失本來面目”。1942年香港淪陷,張愛玲未能完成香港大學的學業(yè),就回到了上海,與姑姑同住在上海租界的愛丁頓公寓。在上海租界,張愛玲生活了長達十年的“天長地久”的生活,上海穩(wěn)定安寧的家使張愛玲在沉浸中養(yǎng)成了獨特的創(chuàng)作風格[2]。到了1952年,張愛玲重新申請港大復學,在香港租界生活到了1955年,赴美結束了她的租界生活。由此可見,張愛玲在國內的生活基本都是身處租界當中,這些特殊的生命體驗也讓張愛玲的小說帶有強烈的租界文化色彩。
租界具有摩登的物質文化和時尚前衛(wèi)的精神文明。由于西方文化制度的移植,也帶來了前衛(wèi)的產物,例如:電燈、電話、洋車、洋房、西洋畫、西洋舞蹈、時裝等物質文明[3]。張愛玲的小說中也經常地帶有這類意象,例如:《金鎖記》中姜家住的洋房;《心愿》里出現的米開朗基羅雕塑;《天才夢》里的電鈴、霓虹燈、肥皂粉;《公寓生活記趣》提到的電車、電梯、電鈴、抽水馬桶、熱水管、浴室;《道路以目》的西裝店、凡啞林、汽車等,都展現出了西式物品和西式生活方式,但對于西式豐富摩登的物質生活,張愛玲不只是一味褒獎,而是赤裸裸地揭露西方物質文明的頹廢、奢靡、以及無法控制的欲望。在《年輕的時候》中,張愛玲借潘汝良的話“對于我,錢就是錢,可以買到各種我所要的東西。有些東西我覺得是應當為我所有的,因為我較別人更會享受它,因為它給我無比的喜悅”。同時,她在《我看蘇青》中又寫到:“說到物質,與奢侈享受似乎是分不開的??墒俏矣X得刺激性的享樂,如同浴缸里淺淺地放了水,坐在里面,熱氣上騰也感到昏蒙的愉快,然而終巧淺,即使躺下去,也沒法子淹沒全身?!彼芪鞣轿镔|生活的影響,她享受物質文明帶來的愉悅,但她也能夠辯證地對待[4]。
張愛玲小說中的藝術文化前衛(wèi)時尚,既有先進的物質精神文化,又有頹靡復雜的物欲情欲。張愛玲小說中先進的物質文化表現在,由于張愛玲本身是一個品味前衛(wèi)的人,對于繪畫、服裝、舞蹈等藝術都有考究,因此小說中常出現此類意象。但張愛玲不只是反映出先進的西式的物質文化,還經常以一種頹靡的情調表達復雜的情欲。例如:《多少恨》和《殷寶滟送花樓會》中描寫婚外情、《心經》里小寒和生父的性愛、《封鎖》和《連環(huán)套》里的調情等,都表達了一種不正常的糜爛的物欲情欲[5]。在《殷寶滟送花樓會》中羅潛信奉莎士比亞,是個鐘愛藝術的教授,但與走不進他心里世界的妻子相處并不和諧,因此展開了亂倫的婚外戀,這種先進文化與頹靡情欲結合的現象經常出現在張愛玲的小說里。正如張愛玲在《租界里的上?!匪裕骸爸形魑幕诮虾5慕佑|、交流與融合,從器具、制度到精神,全面而深入?!睆垚哿岬男≌f特色充滿了西方色彩,這與她所處與租界的環(huán)境分不開[6]。
張愛玲在上海租界、天津租界和香港的生活,讓她的小說充滿了租界色彩。租界為張愛玲展示了一個具有小資情調文化以及頹廢色彩、空虛寂寞和奢侈享樂的畸形世界[7],這為張愛玲自由抒發(fā)感情提供了合適的社會環(huán)境,造成了張愛玲身處租界文化下的獨特細膩的欲望化敘事風格,為我們展現了摩登、現代、前衛(wèi)的物質精神文明,以及頹廢、現代化、復雜的物欲情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