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欣玙
單從情節(jié)上看,《受戒》講述了庵趙莊的小和尚明海和小英子單純美好的愛情,沒有波瀾起伏,簡單得不像小說;但其中夾雜了大量地方志式的描寫,對許多不怎么重要的人,如和尚仁山、仁海等都花了筆墨,讓讀者感受到的不僅僅只是一個故事,而是整個庵趙莊的情調(diào)和風土人情。有意淡化的情節(jié)、疏散的結構以及“水”這個輕盈柔軟的意象,令讀者在20世紀80年代初流行的傷痕文學和反思文學之外尋到一泓清泉,這清溪緩緩流過心間,飄出一縷“輕逸”。意大利小說家卡爾維諾談到自己的寫作追求“輕逸”,汪曾祺的許多小說也帶著“輕逸”的味道,諸如《受戒》《大淖記事》等,作者都有意將其與現(xiàn)實脫離開,《受戒》更是直接而明顯地用“四十三年前的一個夢”來與現(xiàn)實拉開距離,有意為之的“輕逸”的確有減少現(xiàn)實沉重感的意圖。筆者將借用卡爾維諾在《未來千年文學備忘錄》中關于“輕逸”的理論,從三個方面解讀《受戒》的文本,并將文本的“輕逸”與現(xiàn)實的“沉重”聯(lián)系起來,探究這“輕逸”風格在20世紀80年代初期的文學史意義。
卡爾維諾曾談到,有時覺得“世界正在變成石頭”,因此在寫作中尋求輕松“是對生活重負的一種反作用力”。在卡爾維諾看來,“輕逸”,首先便是盡可能減輕小說結構和語言的分量。其次,“輕”包含三種含義:一是“減輕詞語的重量,從而使意義附著在沒有重量的詞語上,變得像詞語那樣輕微”(比如一片花瓣、一汪露水、一只蜜蜂等沒有重量的詞語,傳達出的便是更輕盈的意義);二是敘述一種細微的不可感知的思維或心理過程;三是“具有象征意義的‘輕’的形象”?!妒芙洹返摹拜p逸”便是從敘事結構的輕逸、語言的輕逸和視覺形象(或意象)這三個方面體現(xiàn)出來的。
《受戒》的輕逸首先是建立在結構上的,即致力于減少整個故事結構的沉重感。小說題為“受戒”,卻處處“出戒”,內(nèi)容實為對題目的一種反叛,這樣的文本裂縫形成極致的張力,貫穿全文,打破世俗傳統(tǒng)觀念。在庵趙莊中,重要的群體是和尚,但是又異于傳統(tǒng)意義上的和尚:仁山不叫住持,叫“當家的”;“二師父仁海,有老婆的”;“三師父仁渡,有相好的,不止一個”;和尚們常常聚在一起打牌、過年時在大殿上殺豬;明海受戒后與小英子的真情表白,小說結尾的性暗示……一系列“出戒”都與題目形成巨大的裂縫和錯位,背后隱藏著作者的真實意圖:對人情和人性的肯定。佛抑制七情六欲,但不合世俗中的人情和人性?!昂蜕幸彩且环N人,他們的生活也是一種生活,凡作為人的七情六欲,他們皆不缺少,只是表現(xiàn)方式不同而已?!盵1]因此,和尚在這里可以一反清規(guī)戒律地娶妻、吃肉,作者追求的是單純的人性美和人情美。“對神的嘲弄,對人的自然情感與生活權利的肯定。”這樣美好而健美的人情與傳統(tǒng)文化的厚重對比,無疑是輕逸的。
敘事角度上,《受戒》的外視角和內(nèi)視角不斷轉(zhuǎn)換。采用內(nèi)視角時,聚焦的人物是年少的明海、英子等,年少的視角更輕逸。比如,小說開頭描寫庵趙莊和明海的家鄉(xiāng)是外視角;寫舅舅帶明海去當和尚的路上,是基于明海的視角了解沿途風景:“縣城真熱鬧:官鹽店,稅務局,肉鋪里掛著成邊的豬……他什么都想看看。”從十三歲的少年眼中看世界,整個世界都變得柔軟,一切都是新奇美好,沉重被這個13歲少年的視角消解。
“故事是由一系列事件構成的?!盵2]法國敘事學家羅蘭·巴特把較為重要的、起功能性作用的事件稱為“核心”事件,把意義較小的稱為“衛(wèi)星”事件。在《受戒》中,作者自然地穿插了許多看似與主要情節(jié)無關的庵趙莊風情、荸薺庵的情況介紹等“衛(wèi)星”事件,使小說情節(jié)淡化、結構疏散,但散而不化。小說營造的不是情節(jié),而是一種情調(diào):庵趙莊的地方志式風俗畫呈現(xiàn)在讀者眼前——明海和小英子清新質(zhì)樸的愛情,待嫁大英子的歡喜,荸薺庵的牌桌。這些穿插看似隨意打亂了結構,卻展現(xiàn)了更多地方化的美好風情。我們在這樣疏散的結構下仿佛看到遠離政治漩渦的桃花源,體會到的是明快清新的情調(diào)。
這部小說的創(chuàng)作源于“四十三年前的一個夢”,且不論這是否真的是汪曾祺做過的夢,但夢卻使它變得虛幻縹緲了,因為整個小說結構在是“夢”的基礎之上,“夢”當然是輕逸的,因而結構也帶著輕逸的味道。這個“夢”打破了看似真實的虛構,這個“夢”打破了輕逸的純真愛情,使輕逸變得更輕了。
《受戒》語言疏淡的原因之一,便是作者用了許多明快輕逸的意象,這些簡單的意象減輕了語言的重量,如“梔子花”“蘆花”“蘆花蕩”,但有一個特殊的意象不容忽視——水。水的柔軟使整個小說浸潤在一種濕氣的氤氳下,“使意義通過看上去似乎毫無重量的語言肌質(zhì)表達出來,致使意義本身也具有同樣淡化的濃度”。
汪曾祺的行文風格和沈從文是頗有些相似的,而談到水這個意象,我們就會想起《邊城》的水。邊城依山傍水、爺爺和翠翠靠水吃飯、翠翠的愛情在水邊發(fā)生但也因水破滅,那水既是詩意又是感傷的。水在《受戒》中出現(xiàn)的次數(shù)沒有前者多,也不似前者渲染了哀傷之情,而是為明海和小英子的愛情起著巧妙的媒介作用,水的柔軟也使小說更有韻致和情調(diào),輕逸之味油然而生。汪曾祺自己也說:“《受戒》寫水雖不多,但充滿了水的感覺?!?/p>
明海和小英子第一次見面就在水上:“到了一個河邊,有一只船在等著他們……船頭蹲著一個跟明子差不多大的女孩子,在剝一個蓮蓬吃?!眱扇吮藭r的友情就在這水上開始了?!氨M意莫若象”,水這個意象不僅呈現(xiàn)了明海和小英子之間情感的溫柔單純,也暗示了初生愛情的柔軟和未來的細水長流。而且,水也是一種象征,因為既然來到庵趙莊要過河,那么水就意味著隔斷了這個地方與外界的聯(lián)系,營造了一個與世隔絕的桃花源,與現(xiàn)實拉開距離。
在水的浸潤下,庵趙莊的一切都是水意蒙蒙的:庵里的大師父叫仁海;小英子的家在三面都是河的小島上,水汽氤氳;庵趙莊“這地方的忙活是栽秧、車高田水”;明海去善因寺受戒時小英子劃船送他去、接他回來;在水上小英子直白爽利對明海說“我給你當老婆”;在蘆花蕩,作者暗示明海和小英子的性以及明海的破戒。雖然并不多,但水卻以各種形式出現(xiàn)在小說中,對情節(jié)的發(fā)展起著重要的作用。
最典型是小說的結尾:“英子跳到中艙,兩只槳飛快地劃起來,劃進了蘆花蕩,蘆花才吐新穗……”這里雖然只隨意提到“蘆花蕩”,卻處處寫水,描寫水上清新的植物、動物,明海和小英子就在這纏綿的水上劃船、隱沒,愛情呈現(xiàn)的除了柔軟就是輕逸。同時,這里的“水”還具有一種留白藝術,不管是此時兩人性意識的暗示“驚起一只青樁”,還是今后的生活,讀者都聯(lián)想到他們或許還會無數(shù)次在這蘆花蕩上劃船穿行,他們的愛情也如水一般涓涓長流。
簡單明麗的水意象本身詩意且柔軟,也是貫穿整篇小說不可或缺的要素,是明海和小英子愛情的媒介和象征;同時,水減輕了小說語言和故事結構的沉重感,使整個小說浸潤在一層水汽之中,輕盈如紗。
對《受戒》詩意清淡的語言已有論述,筆者在這里著重從其語言刻畫出的人物細膩的情態(tài)出發(fā),突顯人情的美好?!妒芙洹非逍旅骺斓那檎{(diào)不乏對主人公明海和小英子細膩的情態(tài)刻畫,“對有微妙而不易察覺因素在活動的思想脈絡或者心理過程的敘述,或者涉及高度抽象活動的任何一種描寫”。簡言之,對情態(tài)細膩的刻畫,可以減輕小說的沉重感?!妒芙洹吠ㄟ^質(zhì)樸的對話和不同視角下的人物、景致的描寫,將小兒女的情態(tài)展露無遺。比如,大英子和小英子的對話短促有力,寥寥數(shù)字就將小英子的伶牙俐齒和待嫁大英子內(nèi)心的波瀾描寫出來,小女兒情態(tài)活靈活現(xiàn)。
最詩意的描寫屬年齡漸長的明海對小英子朦朧動心的那一片段:“她挎著一籃子荸薺回去了……這一串美麗的腳印把小和尚的心搞亂了?!泵骱5膭忧槭琴|(zhì)樸的“心里癢癢的”“心搞亂了”,在最平實的語言下有著最真切不做作的情態(tài)。我們仿佛跟隨明海感受到少年的情竇初開與內(nèi)心的悸動,重回年少的青春。
除此之外,“格掙掙”“格當嘚”等口語突出了地方風情,也有一種語言的真實,這一點更明顯地體現(xiàn)在村里人評價明海寫字好的標準上,“夸他字寫得好,很黑”。在村里人眼里,字“黑”就是寫得好,這是語言真實性的典型體現(xiàn)。我們從這個“黑”字就能感受到質(zhì)樸與實誠,鄉(xiāng)民的情態(tài)躍然紙上。
看似隨意平實的語言和對話,包含著最細膩的情態(tài)刻畫,實際上給人物都著上了色彩,頗有詩中常說“不著一字,盡得風流”的韻致。
汪曾祺師從沈從文,受廢名的影響也頗大,寫出這樣輕逸的《受戒》也是順其自然的事。“你們能欣賞我故事的清新,照例那背后蘊藏的熱情卻忽略了;你們能欣賞我文字的樸實,照例那作品背后隱伏的悲痛也忽略了。”沈從文的這段自白,某種意義上反映了汪曾祺的心聲。特殊年代的沉沉浮浮,四十年未發(fā)出文學之聲的他在1979年終于擺脫了政治漩渦,才有了形式輕逸的《受戒》來應對這世界仿佛“變成石頭”的沉重。所以,卡爾維諾說:“文學是一種存在的功能,追求輕松是對生活沉重感的反應?!?/p>
這一種看似脫離現(xiàn)實的“輕逸”形式和詩化風格背后,有汪曾祺自己的人生之重;在那個特殊的年代,文學脫離了文學本身,這對許多作家來說是一次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對于文學的審美性也是沉重一擊。不管是《受戒》還是后來的《大淖記事》,汪曾祺都以小說的“輕逸”減少現(xiàn)實的“沉重”。如果說卡爾維諾與汪曾祺有相似的話,那便是以作品的“輕逸”解構了現(xiàn)實生命的“沉重”。
20世紀80年代初,經(jīng)歷過十年動亂的作家們被壓抑的創(chuàng)作力疾速噴發(fā),傷痕文學與反思文學盛行一時,而《受戒》的獨樹一幟“讓人們看到了小說的另一種寫法?!痹u論家馬風甚至說道:“真正使新時期小說步入新的歷史門檻的,應該是手里擎著《受戒》的汪曾祺。”不同于傷痕文學和反思文學對動亂中社會與人生傷痕的現(xiàn)實性描寫與反思,“沒有政治話語的痕跡,沒有濃烈的悲劇意識,沒有一波三折的故事,”沉寂多年之后復出的汪曾祺以一篇《受戒》為主流文學吹來了一股清新之風,以這四十三年前的一個“夢”巧妙自然地承接了沈從文、廢名等作家田園牧歌式的小說風格與情調(diào),從某種意義上巧妙對接了20世紀40年代與80年代;而小說疏淡的語言及輕盈的形式甚至呼應了更早的五四新文學時期“為文學而文學”的創(chuàng)作觀點。疏淡的結構和情節(jié)是對傳統(tǒng)寫法有意識的反叛,這對于之后的文學可謂意義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