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進才
【中圖分類號】G633.51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50-0003-01
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十八屆三中全會進一步提出,要堅持立德樹人。在某種程度上講,立德樹人是對“培養(yǎng)什么人”以及“怎樣培養(yǎng)人”的一種積極回應。在當前教育改革的背景下,“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務。基于此,我們試圖在教學中充分發(fā)揮歷史課程的獨特的育人功能,對中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培養(yǎng)進行實踐研究,從課堂到課外,學生的家國情懷核心素養(yǎng)在學習中、在實踐中得到潛移默化的滋養(yǎng),這也許就是一個教育行者的愿景。
一、社會責任感培育是踐行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抓手。
教育的本質是使人向善,讓我們的孩子“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很多家長對孩子的要求,“不成才,先成人”,這充分強調了德育的重要性。德育的體現不僅僅是品德的高尚,作為中學生,更應該有家國情懷,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強調指出,圍繞培養(yǎng)什么人、怎樣培養(yǎng)人、為誰培養(yǎng)人這一根本問題,必須堅持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而培養(yǎng)什么人,則是教育的首要問題。
社會責任感作為一種道德情感,主要是指一個享有獨立人格的社會成員對自己應該對國家、社會、集體以及他人所負責的認識、情感和信念,以及與之相應的遵守規(guī)范、承擔責任和履行義務的自覺態(tài)度。從廣義上講是指個人或組織對自己、他人、家庭及社會所承擔的責任;從狹義上說,是指個人或組織對社會的責任。責任感也稱責任心,是人們對自己和他人、對家庭和集體、對國家和社會承擔義務的一種復雜情感的體驗。社會責任感是指一個人或一個團體對社會有所奉獻的意識。
當代青少年是新世紀的第一代新生力量,他們能否承擔起歷史的重任,成為我們所期盼的角色,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他們社會責任感的強弱。諸多因素致使他們怕吃苦,意志薄弱,怯于競爭,依賴性強,尤其是缺乏責任心,社會意識薄弱。比這些更可怕的是未成年少年的犯罪率逐年上升,從2008年到2010年,14至16歲初次實施犯罪行為的占81.6%,出現了“危險的14歲”問題,這些孩子正處于長身體、求知識,逐步確立世界觀的關鍵階段,他們思想活躍,好學上進,接受新生事物的能力很強,但同時分辨是非的能力弱,自制力差,既可以接受好的思想,也容易被不好的思想所污染。所以在中學階段進行提高社會責任感的教育不失為一個好辦法。
針對現在中學生社會責任感缺失的現狀,結合我們歷史學科的優(yōu)勢,我們希望通過歷史人物或歷史現象的教學,能夠對當代中學生產生一些潛移默化的影響,以加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教育意識,這是落實習總書記關于立德樹人根本教育任務的重要抓手,特別是于歷史學科教學之中具有很大的實用價值和很強的可操作性。
二、歷史課堂教學中社會責任感培養(yǎng)的路徑選擇
1.課堂教學中目標引領。立足歷史課堂教學是培養(yǎng)學生社會責任感的重要渠道。以社會責任感為課堂教學目標之一,是培養(yǎng)和提升學生社會責任感素養(yǎng)的重要手段。教師需要精研考綱,必須深刻認識“社會責任感”的具體內涵,同時結合教材相應考點,深入挖掘該節(jié)課與社會責任感有關的知識點,在講解知識點時用專業(yè)性的術語引導學生以社會責任感的眼光分析歷史現象。歷史作為一門人文性學科,立德樹人培養(yǎng)社會責任感的教育素材太多,從勤勞智慧的古代勞動人民創(chuàng)造的悠久文明到近代愛國的仁人志士為探索救國救民之路所付出的艱辛歷程,到新中國七十年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從站起來到富起來到強起來所作出的巨大貢獻等等,中外歷史上下五千年,作為老師應該在教學中適時、恰當的加以運用滲透,這是教育的好素材,是培育的好時機,這是中學各學科中唯有歷史學科所具有的獨特育人功能所在。
2.實踐養(yǎng)成的學習體驗。研究性學習式的第二課堂也是培養(yǎng)學生社會責任感的重要手段。一個有社會責任感的人,既能樹立集體主義觀念和為人民服務的意識,又能堅持實踐正義原則,愿意在實踐中為社會、他人做出奉獻和犧牲。社會實踐對于促進中學生了解社會、了解國情、增長才干、奉獻社會、鍛煉能力、培養(yǎng)品質、增強社會責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參與社會實踐活動是學生社會責任感培養(yǎng)的重要途徑,在實踐中引導學生樹立社會責任意識、培養(yǎng)學生承擔社會責任的能力、實現學生社會責任感的知行轉化勢在必行。作為歷史老師應充分利用第二課堂和社會實踐活動,讓中學生在社會實踐的大課堂中深化社會責任意識、勇于承擔社會責任,并為他們今后履行社會責任提供情感基礎。
(1)鄉(xiāng)土資源的挖掘利用。積極利用鄉(xiāng)土資源,開展“我驕傲我是淮安人”系列活動,帶領學生開展研究性學習活動。為了更好挖掘利用淮安本土資源,我們以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為切入點,先后編撰了兩本以淮安歷史名人為主要內容的校本課程,淮安古城,源遠流長,從韓信到枚皋,從吳承恩到周恩來,從梁紅玉到關天培,從文人到志士,這一代代為人身上所折射出來的精神,使我們對淮安中學生進行社會責任教育的最生動、最直接的資源。
(2)學習踐行恩來精神。以創(chuàng)建周恩來班為契機,在學習恩來精神,踐行恩來囑托的活動中,先后舉行三次學習恩來精神的主題活動,帶領學生們瞻仰了周恩來紀念館、周恩來故居和周恩來幼時讀書處,通過對偉人周恩來一生的了解,對學生們進行思想教育,學習偉人勤勤懇懇,任勞任怨,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學習偉人嚴于律己,廉潔奉公,無私無我的奉獻精神,學習偉人求真務實、腳踏實地的精神,學習偉人團結同志,廣交朋友的精神,學習偉人積極進取,刻苦好學的精神,學習偉人甘當公仆,勇于創(chuàng)新的精神。
(3)尊老愛幼從我做起。帶領學生積極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到淮安市老年養(yǎng)護中心參加義務勞動,到老年餐廳打掃衛(wèi)生,和孤寡老人、五保戶交流結對,讓學生通過對弱勢群體的接觸,增強孩子們的愛心、耐心、責任心;同時,還積極聯系淮陰師范學院后勤部門,給孩子提供勤工儉學、體驗生活的機會,班級同學曾多次到淮師餐廳和后勤服務,這種實踐活動,能讓孩子們走出書本,真正的體驗生活,能將課本知識和實踐活動相結合,對于孩子們的價值觀、人生觀、責任觀有很大的幫助。
三、培養(yǎng)學生社會責任感的教學實踐感悟
1.成就學生發(fā)展教師。通過連續(xù)三年的跟蹤學習研究,學生的學習能力的提高,學生的學習方式得到了較大的轉變,跟之前學生相比,我們發(fā)現學生有了更明顯的家國情懷和社會責任感,并自覺地督促自己在現實生活中規(guī)范自己的行為。立人先立己,為人師表,品尚行范,作為老師站在學生面前,教學的認真負責是一種責任,同時對于國家、民族、社會的愛國、奉獻、工作等眾多方面都必須是學生的楷模。
2.立德樹人永不停息。如何在所有的課堂教學中,特別是日常教學中一以貫之這樣一個理念,從而真正體現歷史教育的價值,這應該成為歷史教育者的永恒追求。我們的歷史課教學必須思考給孩子們一個怎樣的家國情懷?這個課魂要貫穿始終。育人新目標需要我們進一步轉變教學理念,同時把學生評價方面做好做足,那么,學生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呈現會更加的有感染力,從而實現我們的育人目標。
參考文獻:
[1]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教材專家工作委員會,普通高中課程標準修訂組.普通高中歷史新課程標準[S].北京:2017
[2]鐘啟泉,崔允漷,張華.為了中華民族的復興、為了每位學生的發(fā)展[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