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淦生
青春與情感
青春,生命中最美妙的時光;情感,生命中最動人的樂章。青春的時光,是構(gòu)建夢想與實現(xiàn)夢想并駕齊驅(qū)的最佳時段;生命的激情,是一股可以奠基一切又足以摧垮一切的巨大力量。沒有青春昂揚,生命只能是暗淡的灰白;沒有情感激蕩,人生便會似寂寞荒原。
在主要由年輕人參與的高考中,“青春與情感”永遠是一個無法避開的主題。這不僅僅因為高考總是令人情感激蕩青春飛揚,千千萬萬的年輕人要借助高考走進自己夢寐以求的校園,融入自己心儀已久的專業(yè),更因為每年的高考作文多與“青春與情感”相關(guān)聯(lián)。
記得2014年高考江蘇卷就曾出過一道討論“青春朽與不朽”的作文題。當(dāng)年的優(yōu)秀考場作文給出了明確的答案:徒有皮囊和表相的“青春”是速朽的,不朽的唯有積極向上、充滿青春氣息的精神!所以,青春并不是一個可以用具體年齡來限定的時間段,而是一種需要用精神的標尺來測量的胸襟、情懷和氣場!今年是五四運動100周年,在高考作文中,青春的樂章再一次被奏響,青春、祖國、事業(yè)、夢想成為一個個飛揚的音符?!凹覈閼选蹦耸沁@一樂章的主旋律。正如《少年中國說》所言:“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少年獨立則國獨立,少年自由則國自由,少年進步則國進步;少年勝于歐洲,則國勝于歐洲;少年雄于地球,則國雄于地球?!碑?dāng)每一位年輕人都洋溢著青春朝氣,激蕩著家國情懷,我們的青年一定會是最有希望的青年,我們的國家一定會是最有希望的國家!
主題詞一:孤獨前行
【核心解讀】
龍應(yīng)臺在《目送》一文中曾說過這樣一段話:“有些事,只能一個人做;有些關(guān),只能一個人過;有些路啊,只能一個人走。”人是社會性動物,但人又是一個個孤獨的個體。即使是最親近的人,也不能替代或是陪伴我們走完整個人生的旅程。特別是在一個人的成長過程中,很多事情、很多抉擇、很多境況我們皆須獨自面對。我們不能總是依賴別人,模仿別人,活在別人的目光里。獨自面對,獨立思考,獨自行走,才能夠使我們真正長大。
生命最重要的特征就在于它的獨特。所以,別人的意見和經(jīng)驗,只能是一種參考,在人生的每個關(guān)鍵時刻,我們必須拿出自己的主張,踐行自己的理念,朝著自己的目標前行。雖然我們倡導(dǎo)團結(jié)互助,但我們每個人又不應(yīng)當(dāng)將自己所應(yīng)承擔(dān)的生命的職責(zé)寄托于他人,因為生命本身就是一種擔(dān)當(dāng)。即便我們在孤獨前行的過程中迷了路,走了彎路,甚至走上了一條錯誤的道路,這也是每個人在生命的行程中必須付出的代價,終將變成一筆財富。即如張愛玲所言:“在人生的路上,有一條路每個人非走不可,那就是年輕時候的彎路?!睆澛窌覀儫挸鲣摻铊F骨,會助力我們成長壯大。既然如此,為什么要忌憚生命中的獨行?
更有一種人,因曲高而和寡。他們是人生的探索者,是潮流的引領(lǐng)者,是社會的先行者……“孤獨前行”是他們生命的常態(tài)。對他們,我們唯有視其為路標,砥礪前行。
【真題鏈接】
2015年高考福建卷:關(guān)于“人生之路”的討論
2016年高考山東卷:關(guān)于遠行中“行囊”的準備的討論
2016年高考江蘇卷:關(guān)于“個性彰顯”與“創(chuàng)新意識”的討論
2017年高考天津卷:“重讀長輩這部書”,探究長輩人生路
2018年高考北京卷:命題作文“新時代新青年——談在祖國發(fā)展中成長”
2019年高考浙江卷:關(guān)于“如何寫好人生這部作品”的討論
【高分范文】
堅守寧靜,孤獨前行
江蘇省鹽城市亭湖高級中學(xué)高三(15)班 盧高揚
有一種音樂,登堂入室,遺世獨立,堪比天籟,我們稱之為“俗耳聽不宜”的“陽春白雪”;有一種鴻篇,知音寥寥,只能藏之名山,以傳后世,我們稱其為“白雪雅調(diào)高”的“史家絕唱”。世間沒有不求知音的樂手,沒有不求應(yīng)和的詩人,沒有不求心心相印的畫師,只是因為他們不愿委屈了自己那顆超凡脫俗的心,為了追逐心中的夢想只能孤獨前行。藝術(shù)如是,生活如是,世間一切莫不如是。
也許“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會成為這種人生活的常態(tài),也許“獨愴然而涕下”的寂寥會不時侵入其胸懷,但他們依然會安守內(nèi)心的寧靜,孤獨前行。他們會對心目中的圣殿持一份敬畏,而不愿紆尊降貴,因循茍且。
因為堅守寧靜,大師們才不會追逐繁華,向往追光燈下的驚艷。他們會在燈火闌珊處養(yǎng)一身浩然之氣,以成就心中詩意的追尋。正緣于此,陶淵明才會逃離官場,歸園田居;梭羅才會遠避塵世,棲身山水;錢鐘書才會枯坐書房,拒鎂光燈于千里……所以,他們也才會在自己的傾心的領(lǐng)域里苦心孤詣,到達令庸常者望而生畏的巔峰。
文學(xué)藝術(shù),發(fā)乎內(nèi)心。心中的寧靜會關(guān)乎著藝術(shù)的純粹。一位卓越的大家,他的人生境界應(yīng)當(dāng)是:大起大落,淡然笑之;前路渺茫,毅然行之;世俗毀譽,泰然處之。對此,司馬遷做到了,吳道子做到了,曹雪芹做到了,貝多芬做到了,托爾斯泰做到了……想當(dāng)年,托翁聲名鵲起,名媛們的邀請紛至沓來。此般殊榮,卻只讓托爾斯泰深感不安,擔(dān)心因此影響自己的創(chuàng)作水平。結(jié)果,托翁選擇了十年靜寂,打造《復(fù)活》,同樣嘔心瀝血,同樣恢宏大氣,同樣登臨文學(xué)之巔——而這,正是源自一顆寧靜的心。
庸人喧囂,天才孤高。這種孤高不是自我封閉和自我流放,而是一種特立獨行,一種開辟與創(chuàng)造。白石老人身為一代宗師,耄耋之年仍對藝術(shù)不懈探索,無懼于高處不勝寒;畢加索少年得志,引來不少畫家“朝圣”,縱觀其晚年作品,輕而易舉便能感受到他愈加濃郁的感情和成熟的技法,“立體主義”的畫風(fēng)更是登峰造極——登峰造極,自古而來又有幾人能成?不被名韁利鎖束縛,不因孤獨寂寞沉淪,持平常心,孤獨前行,方能入此佳境!
恪守心中的寧靜,孤獨執(zhí)著地行進。這是藝術(shù)之神引領(lǐng)之下的苦行,無關(guān)乎名利,只觸及心靈。文學(xué)藝術(shù)如此,世間萬事萬物皆是如此——
要想成熟,欲求成功,前行路上,你少不了與孤獨相伴。
主題詞二:見多識廣
【核心解讀】
“見多識廣”中的“見”與“識”,二者并非簡單的并列,而應(yīng)是一種條件關(guān)系——見是識的基礎(chǔ),識是見的升華?!耙姸唷狈侥堋白R廣”,“識廣”源自“見多”。“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告訴我們,同一樣事物,你見的次數(shù)多了,便會加深對它的理解;“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啟迪我們,不同的事物,你見的范圍廣了,便會豐富知識,拓寬眼界,提高對萬事萬物的鑒識能力。小至個人成長,大到國家發(fā)展,“見多識廣”都是一個前提條件。
封閉會限制人的視野,而狹隘的視野又會閉塞人的眼界,降低人的鑒識能力,使人不知天高地厚,使人高估了自己的能力。井底之蛙、夜郎自大都是犯了這樣的錯誤。再看人類歷史上,閉關(guān)鎖國、妄自尊大者,無不是因為“少見”而“識淺”,最終導(dǎo)致國家在發(fā)展的航道上擱淺甚至翻船,最終淪落到受人欺凌任人宰割的地步。痛定思痛,唯有以“見多”來造就“識廣”,憑“識廣”來確定適合我們的發(fā)展目標,來選擇適宜我們的發(fā)展道路。
何以達到“見多識廣”?其實,我們的祖先早已為我們指點迷津:“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多讀書,多觀察,多交流,多思考,多借鑒……我們自然會“見多識廣”,我們的認知能力、判斷能力、決策能力自然就會同步提高——國家發(fā)展如是,個人成長亦如是。
【真題鏈接】
2015年高考安徽卷:討論“用肉眼和電子顯微鏡觀察同一物體,狀貌大相徑庭”一事中蘊含的道理
2015年高考廣東卷:討論通過不同途徑認識自然的得與失
2016年高考全國卷Ⅱ:討論學(xué)習(xí)語文的不同途徑
2016年高考天津卷:談?wù)劇拔业那啻洪喿x”
2017年高考浙江卷:討論人生必讀的“三本大書”
2018年高考全國卷Ⅲ:反思三則不同時期的推出的口號的意義
2018年高考全國卷Ⅱ:討論“沃德的發(fā)現(xiàn)”的意義
【高分范文】
拓寬眼界,增長見識
江蘇省鹽城市亭湖高級中學(xué)高三(4)班 吳玉琦
為了“師夷長技以制夷”,統(tǒng)治已陷入僵局的滿清政府派出了第一批留學(xué)生“去西方取經(jīng)”。真經(jīng)尚未取到,這些“洋務(wù)運動”的先驅(qū)者首先受到的便是精神上的致命一擊——一腳踏上“夷人”之境,他們“天朝上國”的美夢瞬間化為碎片。眼前見到的一切不容置疑地向他們昭示著:大清王朝與西方國家相比,差距直不可以道里計。
洋務(wù)運動以失敗而告終。個中原委,非一言可以道盡。但洋務(wù)運動又是成功的——最起碼它讓國人因“見多”而“識廣”,知道了山外青山樓外樓,夜郎自大誠可悲。所以,異域風(fēng)光擊碎了東方求學(xué)者的自戀、自大而帶給他們的那種錐心刺骨之痛,痛得值。
魯迅先生的《吶喊》自序中有這樣一段話:友人質(zhì)問他,“假如一間鐵屋子,是絕無窗戶而萬難破毀的,里面有許多熟睡的人們,不久都要悶死了,然而是從昏睡入死滅,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現(xiàn)在你大嚷起來,驚起了較為清醒的幾個人,使這不幸的少數(shù)者來受無可挽救的臨終的苦楚,你倒以為對得起他們么?”從《吶喊》的書名便可推知先生的答案:就是大聲吶喊,喚醒他們,讓他們看到身處的逆境,知道外面的世界的可愛,從而奮力抗爭。因為“幾個人既然起來,你不能說決沒有毀壞這鐵屋的希望”,而“昏睡”只有死路一條。這就如同讓國人打開了眼界,而不至于在愚昧麻木的昏睡中死去的洋務(wù)運動,雖然沒能挽救大清王朝,但至少讓國人知道了人還有另一種活法——而這是一種最可貴的見識。
是在麻木中愚樂,還是在清醒中痛苦?很多時候,我們無法逃避這個問題。
王小波一語道破了人類“痛苦”的根源:“人的一切痛苦,本質(zhì)上都是對自己無能的憤怒?!币源朔赐?,那些麻木且快樂著的人們,正是因為看不到自己的“無能”。所以,醫(yī)治他們麻木的良方便是首先打開他們的眼界,讓他們見到自己的不足和與別人的差距。
讀過路遙的《人生》的人都會喟嘆于高加林的悲劇人生。高加林進了城,見多識廣,自然看不上也不愿重復(fù)從前那種生活,但憑他一己之力又無法改變當(dāng)時的現(xiàn)實——這正是他痛苦的根源。他的努力最終未能獲得成功,但是他付出的努力,卻鼓舞了多少農(nóng)家子弟從鄉(xiāng)村走向城市,去增長自己的見識,拓寬自己的眼界,追逐自己的夢想。這讓我想起海洋里的珊瑚——前一只珊瑚蟲拼命地向上長,死了就變成了后一只珊瑚蟲的墊腳石,支持后來者繼續(xù)向上。它們的生命累積在一起,定會有一只珊瑚蟲能夠看見海面上的霞光。
馬云就是一只借高加林來墊腳的珊瑚蟲。他曾這樣坦白:“18歲時,我是蹬三輪車的零工,是《人生》這部小說改變了我的人生?!?/p>
每一只珊瑚蟲的努力都有其獨到的意義,因為它遞增了后來者的見識。其實人類又何嘗不是如此?當(dāng)然,見多識廣帶給你的不都是快樂,或許是痛苦,但重要的是,它會讓你鎖定更高更遠的目標,并為之努力。隨著一代代人的努力,我們會像珊瑚一樣在深深的海洋中筑起希望的島嶼。
教育是什么?斯金納說:“當(dāng)一個人把他在學(xué)校學(xué)到的所有知識全部忘掉,剩下的就是教育?!?/p>
哪怕知識忘得一干二凈,見識卻無法退回——其實,這正是教育的魅力。
主題詞三:逆風(fēng)成長
【核心解讀】
人生不可能一帆風(fēng)順,但正是挫折、坎坷、不得意促使我們迅速成長,走向成熟。有人說:人會長大三次,第一次是在發(fā)現(xiàn)自己不是世界中心的時候;第二次是在發(fā)現(xiàn)即使再怎么努力,還是有些事令人無能為力的時候;第三次是在明知有些事可能會無能為力,但還是會盡力爭取的時候。每一次的“發(fā)現(xiàn)”也許都是對自己的傷害,但你承受住傷害,并能從容面對的時候,你在成長路上就邁出了一步。你成功邁越三道關(guān)口,意味著你已經(jīng)成熟。
細想想,很多時候,逼迫著我們往前邁進的并不是前方的明媚陽光,而是身后的狂風(fēng)暴雨。有人開玩笑說:想運動員打破短跑記錄,最佳的方法不是對其許以重獎,而是在他的身后放上一頭豹子。在任何時候,人們擺脫厄運的欲望都要遠比獲得利益強烈。也就是說,正是厄運逼迫著你,驅(qū)趕著你,讓你一天天變得強大起來,從而擺脫厄運,掌控前程。
其實這樣的道理古人早就講過,多少人耳熟能詳:“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边@段話概括成一句,不就是“逆風(fēng)更有益于人的成長”?露天的苗一定強過溫室的花。
其實,逆風(fēng)也是一場測試、一次篩選,強者弱者瞬間會變得清清楚楚高下立判。
【真題鏈接】
2015年高考福建卷:對“走錯道路”的意義的討論
2019年高考全國卷Ⅱ:對“五四”青年在國家危亡時刻挺身而出的意義的討論
2019年高考北京卷:對中華文明在挫折和磨難中發(fā)展的意義的討論
【高分范文】
逆風(fēng)成長,從容而行
江蘇省鹽城市亭湖高級中學(xué)高三(12)班 姚紹洋
一
14世紀以前,沒有人會懷疑教會的說法——上帝所創(chuàng)造的地球是這個宇宙的中心,宇宙間的一切都不過是為了這顆傳承著神的旨意的星球而設(shè)計。
年幼的我是最受優(yōu)待、最幸福的:我是父母唯一的孩子,是祖輩膝下最年幼的女孩,是哥哥姐姐們放在手心里寵著的小妹……
上學(xué)時我的書包里裝著的是媽媽溫好的牛奶,在學(xué)校里得到最多的是老師毫不吝嗇的贊揚,即便犯個小錯也只會因為年紀尚小而收獲一個嗔怪的眼神而已。
彼時的我站在世界的中央,陽光是金子,月光是銀子,它們均勻地鑲嵌在我的身上。我是世間精神和物質(zhì)上最富足的國王。
二
有一位名叫哥白尼的老人重新詮釋了這個宇宙——地球與那么多顆普通的行星一樣,在浩瀚的宇宙中只似一粒塵芥,它所做的事只不過是圍繞著一顆熾熱而明亮的太陽旋轉(zhuǎn)。
我漸漸長大,一個人背井離鄉(xiāng)來到了一座遠離家鄉(xiāng)的陌生城市求學(xué)。這里沒有一直陪伴我的老槐樹與爬山虎,沒有柔軟溫暖的被窩,也沒有無比熟稔的藏滿快樂的小巷,更沒有整日圍繞著我轉(zhuǎn)的爺爺奶奶爸爸媽媽哥哥姐姐……
世界一下子變得好空好大。
這里有的同學(xué)可以信手寫下一長串復(fù)雜的公式,有的同學(xué)的文字是那樣的雋秀明麗,有的可以秀一口流利的英文……還有的同學(xué),不知道拿了多少個鋼琴古箏小提琴的十級證書或是奧數(shù)的金牌銀牌。
我在應(yīng)付那些繁瑣的語法和冗長的算式時漸漸感到了力不從心。于是我想,如果我只是一顆普通的灰暗的星星,那么索性就讓我再平凡一些吧。
由此,只有那些浮華、憂郁甚至絕望的文字或音樂才能稀釋我的幽怨。
我驀然成了洶涌波濤中的一葉扁舟,時時失重,時時漂移航線……
三
近代物理學(xué)家猜想,這個宇宙是無窮大的,在這片沒有邊際的黑暗里,每一顆星星都不是中心,但每一顆星星又都是中心。
我可以大言不慚地說——我終于漸漸成長起來了。
我試著努力前行,試著在摔倒之后勇敢爬起,試著警告自己不要放棄……我可以不那么明亮,可是我要小心翼翼地發(fā)光。
我依舊在英語考試時總是湊不足三位數(shù)的分數(shù),依舊答不出數(shù)學(xué)卷的壓軸大題,依舊五音不全唱起歌來像哭泣……但是這一切又有什么關(guān)系?
哪怕我不是天之驕子,我也要做天地間與眾不同的孩子。可能會有很多人比我強,但不會有第二個人與我循著同一條軌跡揮灑出生命的弧線。在曾經(jīng)走過的路上,失敗與成功都不再是最重要的了,重要的是身后留下的那一串或深或淺的腳印。
讀王小波,我為我的生命移栽上對于自由和真理的向往;讀史鐵生,我為自己摹畫在這個世界上行走的軌跡;讀余華,我賦予自己抵抗各種艱辛與困苦的勇氣……
還有,我讀我自己——我試著去認清自己,認清自己的渺小與獨特,認清自己不可能是一馬平川的前路,認清自己的堅持與追求,認清自己的淚水與笑容。
特別慶幸的是,在這個時有逆風(fēng)襲來的世界里,我在一路前行。
主題詞四:勇于探索
【核心解讀】
探索是人類自有意識以來從未停止過的一種行為。這包括對物質(zhì)世界的探索,對精神世界的探索;對宏觀世界的探索,對微觀世界的探索;對外部世界的探索,對人類自身的探索……沒有探索,便沒有社會的進步;沒有探索,同樣沒有人類自身的發(fā)展和提升。
回首人類社會發(fā)展的歷史,其實也就是一部不斷探索的歷史。語言文字的出現(xiàn),文學(xué)藝術(shù)的誕生,社會體制的形成,天文歷法的創(chuàng)立,道德法規(guī)的構(gòu)建,國家機構(gòu)的建立,學(xué)校教育的產(chǎn)生……無一不是人類探索的成果和人類智慧的結(jié)晶。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科學(xué)文化的飛速發(fā)展,人類的探索正在不斷地向著縱深發(fā)展,人類探索的成果日新月異前無古人。
探索并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它需要激情,需要勇氣,需要決心,需要定力,需要持之以恒,甚至需要流血犧牲。君不見多少偉大的革命先驅(qū),為了探索美好的社會制度,“為有犧牲多壯志,敢叫日月?lián)Q新天”;多少杰出的科技工作者,為了探索科學(xué)真理,“焚膏油以繼晷,恒兀兀以窮年”;多少優(yōu)秀的藝術(shù)大師,為了探索最美麗的藝術(shù)世界,“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巖中”……探索,就是一種以生命相托付的事業(yè),一種靈魂的堅守!
人類探索永無止境。青少年最需要的就是有開拓進取、勇于探索的精神和勇氣!
【真題鏈接】
2015年高考天津卷:對追求什么樣的“范兒”的討論
2015年高考浙江卷:對“人品與文品”的關(guān)系的討論
2016年高考上海卷:對要不要“評價他人的生活”的討論
2016年高考全國卷Ⅲ:對“個人致富如何帶動一方發(fā)展”問題的討論
2017年高考全國卷Ⅲ:對高考的看法和討論
2018年高考天津卷:對如何“成器”的討論
2018年高考浙江卷:對“浙江精神”的討論
【高分范文】
勇于探索,勉力前行
江蘇省鹽城市亭湖高級中學(xué)高三(15)班 田桉榕
在人類的本能中,“探索”原應(yīng)占有一席之地。否則,今天的我們應(yīng)該還會在森林里棲息,在樹枝間騰躍。我們應(yīng)該感恩將自己的小伙伴第一次帶到地面,并在這片廣闊的原野上探索、開辟更適宜于我們的居住環(huán)境,進而建造起人類家園的那位遠古的祖先。
細想想,“喜新厭舊”應(yīng)該是每個人都擁有的基因。并不是因為我們厭倦傳統(tǒng),而是因為新的事物總會讓人們萌生對生活的希望,讓人們期待未曾擁有過的生活體驗。如果你是一位顧客,你一定想嘗試最新的產(chǎn)品;如果你是一位觀眾,你一定想欣賞最新的劇目;如果你是一位司機,你一定想駕馭一輛最新款式的車型……為了過上有別于昨日的生活,為了每天獲得全新的生活體驗,人們在探索與創(chuàng)新的軌道上一路前行。
探索和創(chuàng)新推動了社會向前發(fā)展。從人類誕生的那一天起,探索創(chuàng)新的腳步就未曾停止過。人類歷史從古代埃及的紙草文獻中走過,從中華民族的四大發(fā)明中走過,從牛頓的三大定律中走過,從霍金的黑洞理論中走過……一串串創(chuàng)新的成果在歷史的天空中熠熠生輝。試想,沒有人類的無盡探索和大膽創(chuàng)新,今天的蒼穹之下哪會有琳瑯滿目的錦繡文明?
探索才會使人類永葆青春,創(chuàng)新方能讓社會告別衰敗。太陽每天都是新的,我們不能一直用昨天的眼光來來看待今天和明天。社會發(fā)展日新月異,因循守舊就是一種倒退,抱殘守缺便意味著失敗。只有不斷探索新知識、新技術(shù),不斷進行新創(chuàng)造、新發(fā)明,不斷誕生新成果、新理念,我們的事業(yè)才能興旺發(fā)達,我們的國家才能長盛不衰。
人類有時也會基因突變,蝸角虛名、蠅頭微利每每會吞噬某些人探索創(chuàng)新的基因。這些人常常會因為既得利益和社會地位故步自封不思進取,進而成為探索創(chuàng)新的阻力。所以,那些探求發(fā)展之路的改革家們、那些探索自然規(guī)律的科學(xué)家們、那些為世界制造新鮮元素的發(fā)明家們,沒有一個人不曾遭遇到來自客觀世界和人類自身的各種阻力。正如魯迅所言:“中國太難改變了,即使搬動一張桌子,改裝一個火爐,幾乎也要流血;而且即使流了血,也未必一定能搬動,能改裝?!边@種不思變革因循守舊的意識就是探索創(chuàng)新的死敵!
因此,在探索和創(chuàng)新過程中,“敢為天下先”的勇氣和不懼失敗的膽識是最重要的。就像哥倫布在發(fā)現(xiàn)新大陸之后回答人們問他何以取得成功時所說的那樣:“我敢做了,我去做了,我做到了?!薄案易觥?,“去做”,所以“做到了”!
細想想,我們與成功者之間不就缺少點勇氣與行動嗎?
主題詞五:腳踏實地
【核心解讀】
人是有夢想的動物,但人又不能僅僅依靠夢想生存,還必須具有腳踏實地的精神,必須付諸行動,才能獲得自己想要擁有的生活。革命先驅(qū)李大釗曾經(jīng)說過:“凡事都要腳踏實地去作,不馳于空想,不騖于虛聲,而惟以求真的態(tài)度,作踏實的工夫。以此態(tài)度求學(xué),則真理可明;以此態(tài)度作事,則功業(yè)可就?!边@句話說得再明白不過了:“空想”和“虛聲”縱然美麗,但是虛妄,唯有以求真的態(tài)度、踏實的工夫來做事,才能將理想轉(zhuǎn)化為現(xiàn)實。
其實,我們身邊并不缺乏腳踏實地的人。魯迅先生早就說過:“我們自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他們是中國的脊梁。”這些人的特征一言以蔽之,就是“腳踏實地,奮力拼搏”。這樣的人,有理想,但是更知道埋頭苦干努力踐行;接地氣,但是并不放棄對人生夢幻的憧憬。就像億萬奮斗在生產(chǎn)第一線的工人農(nóng)民商人,就像在科研崗位上兢兢業(yè)業(yè)做好每一個實驗的科研人員,就像長年累月起早貪黑為教育事業(yè)奉獻出青春和心血的人民教師……正是他們的辛勤付出,我們才會收獲精神文明和物質(zhì)文明的累累碩果,才會有國家的穩(wěn)步前行,才會有生活水平的不斷躍升。
既要仰望星空,又要腳踏實地。做到這兩點,你就會成為一個充實而幸福的人。
【真題鏈接】
2015年高考全國卷Ⅱ:對什么樣的人更具“當(dāng)代風(fēng)采”的討論
2018年高考上海卷:對個人發(fā)展中“被需要”的意義的討論
2019年全國卷Ⅰ:以“熱愛勞動,從我做起”為題的演講稿作文
【高分范文】
植根大地,仰望大地
江蘇省鹽城市亭湖高級中學(xué)高三(5)班 陳俊浩
爺爺走的時候,皮膚紋理間積聚的鄉(xiāng)野的塵土還未被城市的風(fēng)雨完全洗凈。他始終無法像理解土地一樣理解腳下的鋼筋水泥,更不能低下靈魂的頭顱去仰視那高低錯落的樓群。
爺爺是莊稼人——既能說是種莊稼的人,也能說是莊稼一般扎根在泥土里的人。年輕時他是村里的生產(chǎn)隊長,血氣方剛的他開始并不馴服于土地,但在和大地作對,被柔軟的泥土撞得頭破血流時,他慢慢看清了大地的面目——慈祥、溫柔卻又是不怒而威的神靈。
于是,他漸漸收回那顆居高臨下的心,雙腳像樹根一般實實地扎在了那片土地上,對茫茫大地,他始終報以仰望的姿勢。
以后的日子注定的綿長。爺爺同他的先輩一樣,在大地的見證下,葳蕤了滿臉苔蘚又花白了滿頭雜草——一幅蠻荒時代就已被反復(fù)呈現(xiàn)過的畫面。在爺爺?shù)难鐾?,大地始終如一是一副威嚴的面孔,卻也慢慢地被爺爺所理解。那春與秋的更迭、綠與黃的輪回、溫潤與肅殺的交替如此直白地寫在大地的臉上,印在爺爺?shù)男睦?。他沒有得道者的頓悟,只是一種常態(tài)的理解,一如一位劍客理解他的劍,一名孩童理解他的父親。
爺爺?shù)母皆缴?,他的理解像水一般滲進了大地的每一個角落;大地上的紋理也沿著爺爺?shù)碾p腳攀升,先占領(lǐng)他的軀體,進而進駐他的額頭——是的,他們就快融為一體了。爺爺?shù)睦斫鉂u深漸遠,漸漸觸及大地深處億萬年的積累;大地,回饋給他以心的豐盈與身的孤獨……于是,他將那一片土地命名為家園。他覺得有那樣一個家是莊稼人最大的榮耀。
可是,病魔常常會把一個人的生命軌跡完全翻轉(zhuǎn)。這棵蒼老的樹沒有別的選擇,只有拔出根須,被植入遠方的溫室。醫(yī)院里聽不到一絲植物的呼吸,空氣中彌漫著令人窒息的消毒劑的氣息。爺爺無所適從,便常??恐皯?,凝望遠方。樓群的縫隙間見不到任何土地的跡象,唯一能給爺爺安慰的,便是秋風(fēng)中偶爾卷起的沙塵——那只是土地的幻影,是土地上一些不太安分的家伙在浪。此刻,它們卻容納了爺爺渴慕的眼神。
……
爺爺走了。我們帶著他又回到了那片土地——他生于斯長于斯的土地。他最終也變成了一抷黃土回到了這里——這是真正意義上的交融。爺爺對大地的理解和認同也變得自然而圓滿。同樣,他也將被大地寫進了斗轉(zhuǎn)星移。
面對大地,爺爺選擇的姿勢始終是扎根與仰望——扎根,能讓他與大地融為一體,合二為一;仰望,則讓他看清了大地的真容,讀懂了大地的無語。他,從這里獲得生命,又將生命全部交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