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勃
關羽喜歡讀《春秋》這件事,《三國志·關羽傳》里沒提。但裴松之的注釋里,已經引用《江表傳》說:“羽好《左氏傳》,諷誦略皆上口?!薄督韨鳌肥俏鲿x的作品,寫成的年代,比《三國志》也晚不了多少,這條史料的價值,還是很高的。
另外,《張飛傳》里說,關羽的脾性是對士大夫特別傲慢。這倒也像是個愛讀書的武將做派。就好像現在,會弄點詩文的理科生,鄙視起文科生來,也格外理直氣壯一些。所以第一個問題是,儒家典籍那么多,關羽為什么偏偏喜歡讀《左傳》?
01/ 武將流行讀《左傳》
儒家最重要的典籍,叫作“經”。解釋經的著作,則叫作“傳”或者“傳記”。如《春秋》是經,有《公羊傳》《穀梁傳》《左傳》三傳。
在漢朝,對這些“傳”來說,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能夠得到官方認可,成立專門的教研室,由朝廷給科研人員發(fā)工資,當時的說法,叫“立學官”。
西漢時,《公羊傳》《穀梁傳》都立了學官,公羊學的影響尤其大,但沒《左傳》什么事。
從正常人類的閱讀體驗說,喜歡講故事、說八卦、扯段子的《左傳》,肯定比掰扯神神叨叨的大道理的《公羊傳》《穀梁傳》好看。但朝廷撥經費養(yǎng)著一幫儒生,是要你來對大政方針進行論證的,好看不好看,不是主要的考慮因素。
從西漢末開始,事情有了轉機,不斷有人提出,要把對《左傳》的研究,也重視起來。到了東漢章帝的時候,皇帝本人愛讀《左傳》,又有個叫賈逵的學者,指出《左傳》不光好看,而且有“崇君父,卑臣子,強干弱枝”的優(yōu)點。尤其是他還抓住了一個關鍵點:姓劉的是堯的后代,別的書都沒有提,只有《左傳》大大強調了一番。
眾所周知,大漢開國皇帝劉邦,泗上亭長出身,并不高貴,這下就找到了個顯赫的祖宗。尤其是,當時五德終始說流行,即每個朝代都與金木水火土五行當中的某一個對應。東漢時的人普遍相信,漢朝對應火德,而賈逵說,恰恰只有《左傳》當中提到,堯也是火德。這簡直是對漢朝合法性的完美論證。
后世歌頌關羽最有名的一副對聯,上聯是“赤面秉赤心,騎赤兔追風,馳驅時無忘赤帝”,赤面、赤心、赤兔都好理解,赤帝是什么?火是紅色的,赤帝也就是火德的皇帝。照這么說,關羽愛讀《左傳》,簡直就是在對大漢王朝表忠心了。
這個解釋邏輯上很順暢,然而在當時,可能并沒有這層內涵。雖然東漢時《左傳》到底也沒有能夠立學官,但是越來越流行。
尤其是,它的影響力溢出了學術圈,有個重要的愛讀《左傳》的群體,就是武將。
《左傳》這部書,是特別善于描寫戰(zhàn)爭的,甚至有一個影響不小的說法,《左傳》的作者,并不是左丘明,其實是一代名將吳起。
所以,武將們是把《左傳》當兵書讀的,或者至少是把《左傳》當作連接武人和文學之士的一座橋梁。比如關羽之外還有個著名的例子,就是殺死關羽的呂蒙。呂蒙本來是沒什么文化的,孫權勸呂蒙讀書,呂蒙說軍務很忙,真沒時間。孫權于是就為呂蒙開了個簡化版的書單:宜急讀《孫子》《六韜》《左傳》《國語》及三史……《左傳》在專業(yè)的兵書之后,其他歷史書之前,地位很微妙。
《三國志》裴注里還提到,曹魏的大將李典,年輕時不喜歡處理軍務,但身份又決定了他不能遠離戰(zhàn)爭,那怎么辦?就找老師學習《左傳》。再如后來滅蜀的鐘會,他家教好,人又聰明,是典型的別人家的孩子,十二歲就讀《左傳》了。
降孫皓三分歸一統(tǒng),滅吳的統(tǒng)帥杜預,從他爺爺輩開始就喜歡研讀《左傳》,他本人號稱是有“左傳癖”,所著的《春秋左傳經傳集解》,更是今天研讀《左傳》最基本的資料。
視野再打開一點,不妨再留意一些時代稍后的人物。
建立漢趙政權的匈奴人劉淵,漢化程度很深(《三國志平話》把他造西晉的反,理解成為漢朝復仇),最喜歡讀的書是“《春秋左氏傳》《孫吳兵法》”,這是明確把《左傳》與最著名的兵書并列。
東晉的大將軍王敦,為了標榜自己豪爽,與那些清談家文化人不同,就自稱“高朗疏率,學通左氏”。
如此看來,關羽愛讀《左氏傳》雖然是事實,卻是當時武將里流行的造型,相當于當今中國大媽人手一只LV。因為他后世影響大,所以只有他讀書的造型被大家記住了,而不是讀書這件事,本身有啥特殊。
02/ 民間倒逼朝廷
歷史上的關羽雖不能說平平無奇,但不過是眾多普通英雄中的一個,放眼歷史長河,能耐比他大、道德比他高的武將,不知道有多少。總之,和后世受到廣泛崇拜的煊赫聲勢相比,完全不相稱。
關羽的影響是怎么大起來的,學者們早有許多研究,大致可以確認,是個民間信仰倒逼官方推崇的過程。
本來,國家祭典該怎么安排,是文化人在設計,從事這項工作的人,歷史知識都很淵博,所以不太容易胡來。唐朝尊西周的開國功臣太公望(姜子牙)為武成王,安史之亂后,又增加武成王廟的陪祀人員,關羽得以入選,但在總計六十四人中地位并不突出,排名在張遼之后,周瑜之前。這和歷史上關羽的真實地位,算是大致符合。
但關羽在武成王廟打醬油,也沒能持續(xù)多久,一個叫關播的官員上奏說,孔廟里拿孔門弟子配享,那都正經是孔子教過的學生;后世的這些武將,和姜太公又不認得,放在他身邊算幾個意思?于是這些擴編進來的武將,僅僅五年后就又被丟到一邊,不再享受祭祀的待遇了。有意思的是,后世的各種記錄,都稱這位關播是關羽的后代,但看來他并不站在這位祖宗這一邊。
但民間的態(tài)度,就大不相同。要知道,人民群眾覺得哪個神靈驗,是講故事不必有事實,說道理大可無邏輯,最能體現傳播規(guī)律之風詭云譎、腦洞大開之通天徹地的。
不得好死的將軍成為厲鬼,會給活人降下各種災難,也會保佑某一支軍隊取得勝利,是很流行的迷信。關羽死后的命運,看來也差不多。唐代關羽祀廟的碑記上,就提到關羽的神靈,在蕭梁末年的戰(zhàn)亂中發(fā)揮的威力??雌饋恚@時關羽主要是個地方性的武神,他的崇拜者,也以軍人為主。
這種崇拜能否流行開來,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信仰關羽的軍隊是否碰巧也能打勝仗。關羽運氣不錯,他的粉絲到宋朝確實打了很多勝仗。如狄青平定儂智高之亂,一些山西籍的士兵,先拜了關羽,然后立了大功;如抵抗金兵入侵的時候,有些城池相信自己是在關羽的加持下,才令金兵鎩羽而歸的。
經歷了宋元兩代,軍隊里崇拜關羽,打仗前祭拜關羽求支持,已經成了全國性的現象。但只要國家祭典的對象還是太公望,關羽就仍然只是民間信仰。直到明朝建立,明太祖朱元璋出臺了一個至關重要的政策,幫了關羽大忙。
他把武成王廟祭祀給廢了。
朱皇帝下了一道詔書說:太公望是周天子的臣子,天子稱王他怎么可以也稱王?作為有覺悟的忠臣,對這種不合禮制的尊號,他自己也是不會接受的。再者說,三代以上,學者大臣都是“文武兼?zhèn)洹薄盁o所不宜”的。強行區(qū)分文武,真是既偏執(zhí),又淺陋。所以,太公望的王號要拿掉,武成王廟也不再設立。
這套說辭,可以說是既尊重歷史事實,又很有理論高度了。但問題是,廣大人民群眾既不關心歷史事實,也不需要理論高度,我們就是需要一個崇拜的對象而已。所謂信仰的陣地,你不去占領,別人就會去占領,弄走了一個不太靠譜的,就會上來一個很不靠譜的。仗總是要打的,打仗前總還是要找個神拜拜的。民間基礎深厚的關羽也就順理成章地填補了空缺,不久后,朝廷第一次在首都建立官方祭祀的關羽廟。
然后對關羽的信仰,就越來越走出軍隊遍地開花了。
比如關羽是山西人,而明清時山西商人影響力巨大,他們把關羽當作自己的保護人,于是關老爺也就慢慢兼職當財神爺了。
比如關羽使用青龍刀這個設定出現后,怎么磨刀就延伸出一個重要功能:磨刀要用水,青龍刀用水量尤其大,于是關羽又成了雨神。五月十三日是關老爺磨刀的日子,那天一定要下雨。不下雨就是龍王爺不給關老爺面子,那么六月六日龍王爺曬衣裳,關老爺也會不給龍王爺面子,不給出太陽。
總之,由著民間這么搞下去,關羽的影響是越來越大,但關羽愛讀《春秋左傳》這件事,就不知道要丟到哪里去了。
這時候,就顯出朝廷對民間信仰不是一味被動接受,也有積極引導了。官方的宣傳,強調的是關羽的勇武忠義,正德年間,甚至一度全國的關羽廟都改叫忠武廟。故事可以就利用民間的,但價值導向也要放進去。著名書商兼小說家馮夢龍講過一個故事,有個小朋友在廚房幫工,把手割破了,竟然一聲不哭。問他為啥這么堅強,答:“我昨天剛聽人說三國,關云長刮骨療毒談笑自若,我這點痛算什么?”馮夢龍于是感嘆說:“推此說孝而孝,說忠而忠,說節(jié)義而節(jié)義,觸性性通,導情情出?!?/p>
看來借著關羽故事宣揚忠孝節(jié)義,相當于在好萊塢大片里鼓吹美國夢,效果倒是好得很。
而關羽既然承擔著弘揚正能量的重任,“好《左氏傳》,諷誦略皆上口”的歷史記錄,就還是要加以利用了。當然也有點變化,就是一般只強調讀《春秋》,“左傳”二字就不提了。
這大概是因為,明清相比東漢早已時過境遷:第一是文武分途越來越明顯,武將的文化水平普遍比較低;第二是《春秋》的地位固然理論上仍然很高,但現在不流行拿著《春秋》摳字眼來解釋國家政策了。所以別說武將里沒幾個會讀《左傳》,就是做八股文中進士的文官,對《左傳》和《公羊傳》《穀梁傳》的區(qū)別,都不見得很熟悉。講關羽故事的時候,如果跑題去介紹《春秋》三傳的優(yōu)劣,等于是給大家提供上廁所的時間??傊?,應該弘揚什么樣的價值觀,大方向一定要把牢,但具體工作,宜粗不宜細??追蜃幼鞯摹洞呵铩逢P夫子來讀,講到這一步,也就足夠了。
03/《春秋》成了武功秘籍
關羽愛讀《春秋》,所以他身上體現著“春秋大義”。
據漢儒說,孔子本來是天上的“黑帝之精”,命里注定該當天子的,但不幸早生了三百多年,沒當成,只好把滿腦子治國思想,用微妙的語言寫進《春秋》里,這就是所謂“春秋大義”或者“微言大義”。
但春秋大義究竟是什么,是個問普通人不懂,問學者,則幾個學者會打起來的問題。
其實《春秋》這部經典,攏共兩萬字不到的篇幅,講了二百四十二年的歷史,啥也說不清楚是必然的。有啥深刻內涵,全靠解釋。
到了關羽的故事里,怎么拿《春秋》治國這件事,他管不著。但我們的民間藝人,很快就找到另外一種利用《春秋》的辦法。
不管歷史上關羽的武器是什么,現在大家都相信他使用一口青龍偃月刀,也叫“春秋刀”,關羽的刀法,也就是所謂“春秋刀法”。
“說三分”的藝人恐怕不見得有多少人讀過《春秋》,但講春秋歷史的小說《東周列國志》)(下簡稱《東周》)大致是知道的。春秋刀法具體有些什么招數,也就要在這部書里找。
比如張國良的蘇州評話里,關羽斬顏良是這樣的:“考叔挾車子都忌”,這一刀,說的是列國年間,鄭莊公手下大將潁考叔。有一次在出兵之時,他一人推動一輛載著大旗的軍車,在校場繞了數圈,卻被個懶小人,名叫子都所妒忌。結果在一次作戰(zhàn)中,考叔被子都袖箭傷性命……云長已把刀鉆向左面一收,就提起后面的龍刀,向顏良的右面頸項之中,反手砍去。這一刀名謂起手刀,“效學開弓養(yǎng)由基”,這一刀的姿勢,像列國中的神箭手養(yǎng)由基開弓的姿勢,劈中了顏良的頸項……《三國志》里只說“刺良于萬眾之中,斬其首還”,刺和斬兩個動作,他就掰扯了春秋時代的兩個故事。后文書戰(zhàn)長沙對黃忠,水淹七軍斗龐德,都是大戰(zhàn)了好幾天的。要是都照這個節(jié)奏講,講關羽怎么施展春秋刀法,幾百個回合打下來,也可以順帶把一部《東周》講掉一大半。
這么說,關老爺秉燭讀《春秋》,倒是有拳不離手、曲不離口的功利目標,這是憋大招呢!
(摘自鳳凰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