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杰
(大連民族大學經(jīng)濟管理學院,遼寧大連 116600)
“這是一個全球化的時代。人們在國與國之間的大幅流動,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這是一個信息化的時代。知識的超時空流通,加速了價值的多元化,漸漸消解著國家的權威和神圣。這還是一個現(xiàn)代化不斷向縱深邁進的時代。一個國家的現(xiàn)代化,不再僅僅指國內生產總值有多高,科學技術有多先進,而且要看國民對于國家的普遍認同有多深。”高校是對各族學生進行國家認同教育的最主要場域。由大連民族大學張利國教授編著的《民族院校大學生國家認同教育研究》一書(由民族出版社出版),在廣泛收集和整理文獻資料基礎上,結合自身長期從事民族院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與學生管理的工作實踐,對民族院校大學生國家認同教育進行了理論與實踐層面的探索與實踐,著作具有一定的理論創(chuàng)新性和較強的實踐指導性。
全書共分六個部分。第一部分緒論。主要對國家認同教育的研究背景與意義、國內外研究述評、研究方法與思路以及研究內容等進行了論述。第二部分國家認同基礎理論研究。主要對國家認同及其相關概念內涵、關系進行了界定和闡釋。從自由主義、社群主義、多元文化主義等理論視角對國家認同的代表觀點進行分析闡釋。第三部分對域外國家認同教育的比較借鑒。本部分重點選取了域外國家認同教育實踐較為成功的代表——美國、日本、新加坡,對其國家認同教育進行了分析評價,并歸納出對我國國家認同教育的若干啟示。第四部分民族院校大學生國家認同教育實證研究。主要通過問卷調查法和結構式訪談法對若干民族院校國家認同狀況開展了實證研究。第五部分民族院校國家認同教育的實踐模式。第六部分民族院校大學生國家認同培育路徑研究。
在本書中,作者重點對民族院校國家認同教育的理論基礎、實踐模式以及培育路徑進行了研究,一些觀點較為新穎和實用。主要體現(xiàn)為:一是對國家認同教育基礎理論的研究。通過對自由主義、社群主義、多元文化主義等相關理論的分析研究,重點就學校教育與國家認同之間的關系進行了研究。二是在對民族院校國家認同教育實踐模式梳理總結基礎上,提出建立以“四共”為載體的教育實踐新模式。三是聚焦國家認同教育的重點難點,提出民族院校國家認同教育要明確基本原則,實現(xiàn)教育內容的多維建構,積極暢通國家認同教育實現(xiàn)機制等,都具有較強的針對性和創(chuàng)新性。
國家認同是國外學術界高度關注的問題之一。其中一些思想流派的理論觀點對國家認同產生了深刻影響,在著作中,筆者選取了自由主義、社群主義和多元文化主義等典型思想流派的理論觀點,多國家認同教育理論進行了全方位、多層面的理論闡釋。在談及自由主義與國家認同教育的關系時,作者認為自由主義主張以個人為出發(fā)點,強調對個人權益的維護和尊重,主張減少政府干預,客觀上有利于推動國家認同構建。然而,依據(jù)自由主義國家學說設計的政治制度也面臨著一系列問題,在國家認同教育過程中,我們要認真對待西方自由主義特別是新自由主義對我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國家認同和意識形態(tài)等領域可能導致的侵害。在談及社群主義對國家認同的影響時,作者提出,社群主義主張個體歸屬并依賴于國家這個政治社群。文化認同是國家認同的根基等觀點,對全面認識國家認同教育問題具有積極意義。同樣地,社群主義也存在一些值得商榷之處。如社群主義對文化認同地位的抬高容易滋生文化權威主義,這與存在多元文化、多元價值的現(xiàn)代社會是相悖的; 建立在對個體權利和自由批判基礎上的社群主義究竟多大程度上促進了成員集體主義、國家認同意識的培養(yǎng)?這些問題都值得深入思考并在實踐中反復檢驗。在談及對西方政治建構影響頗大的多元文化主義時,作者提出多元文化主義強調族群文化認同、主張差異公民身份,在緩和了同化帶來的不同族群之間的張力的同時,也弱化了共同的國家認同。如果處理不好族群認同與國家認同二者的關系,要么會出現(xiàn)國家對少數(shù)族群的壓制,要么會出現(xiàn)族群認同挑戰(zhàn)乃至威脅國家的統(tǒng)一。這些理論分析和闡釋對于我們深化對國家認同教育的理解、科學構建國家認同教育的內容體系和實踐路徑無疑具有積極的指導價值。
當前國家認同教育形成了五種主要實踐模式,即以課堂為主渠道的認知性教育模式、 以文化為載體的浸染式模式、以社會實踐為載體的體驗式模式、以黨建為抓手的示范性模式、 以主題活動為載體的融合式教育模式以及以情感為紐帶的感化式教育模式。這些模式在推動國家認同教育,促進民族團結等方面發(fā)揮了積極作用。同時,每種教育實踐模式也不同程度上存在著教育內容同質性、協(xié)同性、實效性不足等問題。因此,有必要結合民族院校實際,進一步創(chuàng)新國家認同教育的新模式。這一模式就是構建以各族師生共居共學共事共樂為主要載體的國家認同教育模式。
首先,要積極創(chuàng)造各族群眾共居、共學、共事、共樂的社會條件,讓各民族在中華民族大家庭中手足相親、守望相助,積極構建“共居共學共事共樂”的國家認同教育實踐新模式。
其次,探討了社群主義理論、主體間性理論、需要層次理論是構建“共居共學共事共樂” 的重要理論基礎。它契合人的心理活動機制,有利于塑造共同的價值與認同,有利于達致教育的實效性。
再次,積極推進“共居共學共事共樂”教育實踐。強調要構建以嵌入式管理為主的“共居”格局。建立完善“共學”的平臺和機制。豐富“共事”的內涵和載體,努力創(chuàng)造各族學生“共樂”的實現(xiàn)條件,讓每個人都有成功的體驗和夢想實現(xiàn)的舞臺。
當前國家認同教育在新時期面臨諸多挑戰(zhàn),特別是進入21世紀以后,隨著經(jīng)濟全球化、信息化以及國際格局的深刻變化,盡管中國的國際地位和話語權穩(wěn)步提升,但受到國內外更趨復雜多變的因素影響,國民的國家認同感卻發(fā)生了微妙的變化并遭遇多重挑戰(zhàn)與壓力。國家認同危機不僅成為當代中國亟待解決的難題,亦成為世界范圍內引發(fā)各種暴亂紛爭的直接誘因。民族院校大學生國家認同教育作為一個體系,涵蓋教育活動的各個要素和環(huán)節(jié),涉及教育目標、教育原則的確立、內容的系統(tǒng)設計、途徑和方法的選擇等多方面內容。要深化拓展民族院校國家認同教育的培育路徑。
首先,作者提出要確立民族院校國家認同教育應當遵循的基本原則。即應堅持一般性與特殊性相結合、理論性與實踐性相結合、 主導性與多樣性以及整體性與協(xié)同性相結合的基本原則,努力提高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其次,國家認同教育內容要實現(xiàn)多維構建。國家認同教育內容體系是國家認同教育實踐的邏輯起點,也是保障各種教育實踐活動有序開展、 評判國家認同教育實效性的重要標尺。民族院校大學生國家認同教育內容體系構建是一個系統(tǒng)工程,要從多維度、多視角進行分析構建。作者提出應從歷史性維度:樹立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文化觀;時代性維度: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獨特性維度:深化民族團結進步教育以及共同性維度: 筑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四個維度構建民族院校國家認同教育體系,既要避免認同教育的片面性和絕對性,又要防止教育內容和形式的同質性和重復性。
最后,要完善國家認同教育的實現(xiàn)機制。國家認同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實效性,而實現(xiàn)教育的實效性,既要注重結果的有效性,又要注重過程的有效性。因此,構建立體多維、 暢通有效的國家認同教育實現(xiàn)機制尤為重要。作者提出,民族院校國家認同教育實現(xiàn)機制應著重圍繞受教育者的主體需求和成長發(fā)展來展開,通過建立立體化思想引導機制,多主體協(xié)同育人機制,利益共享機制以及意識形態(tài)安全防控機制,妥善解決各民族學生在學習、生活、交往、發(fā)展等方面的實際需求,推動民族院校國家認同教育向廣度和深度拓展。
以上是筆者在研讀張利國的《民族院校大學生國家認同教育研究》的過程中,對新時期加強民族院校大學生國家認同教育所作的思考和研究。筆者認為,作為現(xiàn)代民族國家面臨的普遍的全球性問題,國家認同建設是現(xiàn)代國家治理能力和軟實力的重要標志,也是維護國家穩(wěn)定和民族團結的重要基石。開展國家認同教育是貫徹黨的民族理論與政策,推進新時代民族工作,踐行民族院校獨特辦學宗旨和使命的本質要求。誠如作者在著作中強調的那樣,要找準民族院校國家認同教育的著力點,持續(xù)有效地推進國家認同教育與實踐活動。這些著力點體現(xiàn)在:要堅持價值引導,加強頂層設計,著力在“導”上下功夫;堅持問題導向,實現(xiàn)精準施策,著力在“實”上下功夫;堅持突出優(yōu)勢,完善考核評價,著力在“效”上下功夫;堅持協(xié)同育人,實現(xiàn)同向發(fā)力,著力在“力”上下功夫;豐富載體形式,補齊短板弱項,著力在“新”上下功夫;堅持底線思維,強化風險防控,著力在“控”上下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