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雅萍
無論南北,想要延長食物的保質期,腌制幾乎是人們不約而同的選擇,這一過程離不開香料。日常生活中,香料在家里是再普通不過的存在,燉肉時放上幾顆,收獲一整鍋的香氣四溢??梢褧r間往回倒幾個世紀,情形卻完全不同——
早期中國本土不能種植,胡椒是價格高昂的奢侈品。明朝萬歷后期,一升胡椒大約要紋銀六錢,折合成現(xiàn)在價格將近600元。
不僅是中國,在歐洲,很長一段時間,胡椒也和黃金白銀一樣,是財富的象征。法國俗語里,形容一件東西價值連城的方式就是“貴如胡椒”。
現(xiàn)在在飯店吃飯,假如發(fā)現(xiàn)自己忘了帶錢,想要給老板幾顆胡椒抵扣,估計會被飯店老板打得找不到北。但在中世紀的歐洲,則完全沒有問題,因為當時東方香料在市場上是可以當錢花的。工人的工錢就直接折算成定量的香料,香料還可以用來交稅交租。
因為高昂的價格,擁有香料漸漸成了身份的象征。丁香、胡椒和肉豆蔻不再是簡單的食物,它們順利地與權力結合。
據(jù)記載,14世紀初法國國王查理四世的遺孀珍妮的廚房中,有胡椒6磅、13.5磅桂皮、3.5磅丁香、1.25磅番紅花,及少量肉豆蔻皮和多達23.5磅生姜。如今看上去再普通不過的香料,當年卻是法國皇后才能擁有的奢侈品。
為了讓香料變得“日?!保瑹o論中西方,都經(jīng)歷了漫長的過程。
漢代張騫通西域,西域商人開始將各種珍貴香料運到長安等地售賣。明朝鄭和下西洋,極大地方便了和東南亞國家的貿易往來,從此有了源源不斷的胡椒供應。
相比于中國獲取香料的平和手段,歐洲則要慘烈太多。從古羅馬帝國的興衰到新航路的開辟,歐洲歷史上樁樁件件的大事,背后幾乎都彌漫著胡椒辛辣的味道。
公元408年,西哥特人的首領阿拉里向羅馬人索取黃金與胡椒遭到拒絕,于是直接率兵攻陷了羅馬,退兵的條件之一,就是要羅馬人上交3000磅胡椒。
公元476年,西羅馬帝國滅亡后,東西方之間的交流曾經(jīng)一度中斷,使得胡椒幾乎從歐洲人的餐桌上消失了。這時想要獲得胡椒,需要經(jīng)過印度和太平洋小島上的土著——阿拉伯商人——埃及商人——威尼斯商人的層層轉運。當胡椒最終抵達歐洲港口時,價格已是原產(chǎn)地的四五十倍。
巨大的利潤讓歐洲十分羨慕嫉妒恨。在11世紀到13世紀,羅馬教廷先后組織了八次“十字軍東征”,目的之一就是掠奪東方的胡椒和其他香料。
大航海時代,達·伽馬繞過非洲進入印度洋,他們利用堅船利炮打開了印度門戶,控制了亞洲航道,獲取了胡椒、丁香、桂皮、生姜、大料等不計其數(shù)的香料。
當香料產(chǎn)地的“神秘面紗”終于揭開,各國為了爭奪控制權,瞬間撕破臉,拉開了“黑胡椒戰(zhàn)爭”的序幕,從此東南亞開始了長達450年的被殖民統(tǒng)治。
以前香料的旅程,建立在血與火之上,它曾經(jīng)引發(fā)過大小無數(shù)戰(zhàn)爭,又讓人類發(fā)現(xiàn)整個地球。如今,隨著不同城市、不同國家之間交往的便利,香料又開始了自己新一輪的“世界遷徙”。
吃火鍋時,原本北方習慣涮羊肉,川渝吃牛油,但現(xiàn)在麻辣已經(jīng)占據(jù)大半個中國,人們調侃“不能吃辣的人正在被周圍拋棄”。
即使在最能堅守鮮味與清淡的廣東,辣味食物也有了市場,帶點小刺激又相對溫和的藤椒和胡椒,對廣東人十分友好。
如今在各個城市里開得越來越多的“網(wǎng)紅”泰國餐廳,琳瑯滿目的香草和香料跨海而來,征服了我們的味蕾,讓我們得以品嘗到以前從未感受過的、東南亞獨特的酸辣風味。
香料越來越廣泛的傳播足跡,更深層反映的是不同地域人們的交流——在碰撞中理解、認同甚至融合,恰如《風味人間》中所言:“人們不停追尋著香料的氣息,既陌路相逢,又殊途同歸”。
(小梨摘自微信公眾號“上流upflow” 圖/吳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