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鉤
在我們的印象中,中國古代的地方政府機構非常簡易,幾乎沒有什么職能部門,一個州縣通常配置一名行政長官以及兩三名佐貳官而已,以致有一些海外漢學家對此很驚奇,感嘆道:“中華帝國有一個不可思議的地方,就是它能用一個很小的官員編制,來統(tǒng)治如此眾多的人口。”事實是不是如此呢?
耳聞不如目見,何不隨我重返歷史現場,參觀一回宋朝的地方衙門。
動身之前,我們先簡單了解一下宋朝的地方政府層級。宋朝地方政府建制為虛三級制:路—州府—縣。嚴格來說,路只是大監(jiān)察區(qū),并非一級政府,不設首長,只置轉運使司轄一路民政與常賦,提點刑獄司轄一路司法,提舉常平司轄一路財稅(常賦之外),安撫司轄一路軍政。四司互不統(tǒng)屬,平行運轉。
縣是宋朝的基層政府,以知縣為行政長官,縣丞為副長官,又置主簿分掌一縣民政與財稅,縣尉分掌一縣之社會治安,此外又有若干管理場務的“監(jiān)當官”??偟膩碚f,由于縣范圍較小,事務較少,縣一級政府部門的設置也相對簡單。
宋朝的州郡一級政府,含府、州、軍、監(jiān),既要統(tǒng)轄縣政,又要臨事親民,公務繁雜,因此配置的政府部門最為發(fā)達。宋王朝的地方政治重心,也是放在州郡上。我們現在要參觀的便是州郡一級的政府機構。
讓我們先到臨安府(今浙江杭州)的府治轉轉。
宋代的州郡衙門,盡管規(guī)模大小不一、內部結構有異,但配置的政府部門卻是差不多的。穿過府治的大門、儀門,首先映入眼簾的便是一座五開間、九脊頂的雄偉建筑,那是臨安府治的正堂、知府的辦公大廳,叫“設廳”。
設廳西邊,有一座略小一點的廳堂,這是臨安府的僉廳,僉廳是知府與其副手、助理聯合辦公的地方。臨安知府的副手叫通判,作為州郡的副行政長官,通判與知府共同管理郡政,凡知府簽發(fā)的政令,須有通判副署同意,方能生效。
知州、通判有若干助手佐治郡政,這些助理性質的官員叫做“幕職官”。宋朝州郡的幕職官繼承自晚唐—五代時藩鎮(zhèn)自辟的幕僚,包括判官、推官、節(jié)度掌書記與觀察支使。判官為幕職官之長,“掌裨贊郡政,總理諸案文移,斟酌可否,以白于其長(長官)而罷行之”,類似于州政府的秘書長(判官如果由京朝官擔任,又簡稱“簽判”)。推官的職責跟判官差不多,不過排序在判官之后,相當于州政府的副秘書長。節(jié)度掌書記與觀察支使一般不并置,因為他們的職權相同,均為掌管州郡的箋奏公文,有點像文字秘書。
除了幕職官群體,宋朝的州郡還配置有若干曹官:錄事參軍、司理參軍、司法參軍、司戶參軍,他們負責具體行政與司法事務。
至此我們可知,臨安府衙的政府機構有設廳(州長辦公廳),通判北廳、通判東廳(均為副州長辦公廳),簽判廳(州政府秘書長辦公室),觀察判官廳、節(jié)度推官廳、觀察推官廳(均相當于州政府副秘書長辦公室),府院(州政府辦公室兼州法院),當直司、左司理院、右司理院、司法廳(均為州法院),司戶廳(州民事法庭)。臨安府還設置了大量的經濟部門,散落在府衙內外,如常平倉、回易庫、常平庫、公使錢庫、公使酒庫、公使醋庫、棚前醋庫等。
此外,臨安府還設立了四個具有公共救濟功能的機構,分別是慈幼局,在府治東邊的中和坊內;施藥局,在慈幼局之北;養(yǎng)濟院,共有六處,一處在西湖邊的寶勝院,一處在杭城艮山門外,四處在善化坊;漏澤園,共有十二處,在附郭的錢塘縣、仁和縣轄區(qū)內。
如此齊全的政府部門配置,已經很難用“很小的官員編制”來描述了。
總的說來,宋朝的州郡一級政府,行政長官為知州(或知府),副長官為通判。州衙(或府衙)下轄的政府部門,可以分為三個系統(tǒng):其一是行政司法機關,此外有主管教育的州學教授,主持公共衛(wèi)生醫(yī)療的醫(yī)學處,管理官方文書檔案的架閣庫,主管社會治安的巡檢廳,管理郵驛系統(tǒng)的遞鋪廳等。其二是經濟管理部門。其三是公共救濟部門。
下面將重點介紹后兩個系統(tǒng)的機構設置。
我們在臨安府看到的常平倉、合同場、修造場、抽解場、抵當庫、常平庫、回易庫、公使錢庫、公使酒庫、公使醋庫、樓店務、都稅務、市舶務、平準務等,都屬于經濟部門。
雖然歷代都設有常平倉,用于糧食儲備、備荒等,但它們的經濟功能并不明顯,相比之下,宋朝的常平倉更像是一個商業(yè)投資機構,地方政府多以常平錢為本錢,投資于放貸業(yè),收取息錢,王安石變法中的“青苗法”,政府向農民放貸青苗錢的本錢,便主要來自常平錢。
宋朝的激賞庫、公使錢庫、公使酒庫、公使醋庫,不僅僅是儲存政府物資的倉庫,還是以國家物資為本錢的商業(yè)機構。
至于修造場、抽解場等以“場”命名的機構,多是地方政府經營的手工業(yè)作坊與商品交易市場。
宋朝還有一部分經濟部門以“務”命名,如市舶務,是管理進出口貿易的機關,類似于現在的海關;平準務則相當于官營商品批發(fā)公司;都稅務為收取商稅的稅務機關。宋朝政府還在京城及各州縣設立公屋管理部門,負責政府公屋的租賃、管理與維修,這便是我們在臨安府、福州等地看到的樓店務。
宋朝政府設立的倉場庫務,都由朝廷委派專職的官員主管,這些官員叫做“監(jiān)當官”。宋政府對監(jiān)當官有一套嚴格的業(yè)績考核制度,“凡課利所入,逐日具數申于州”,要求監(jiān)當官每日將公司的賬目申報州政府;“對比前界年月日收數,并立祖額,遞年比增虧”,每年統(tǒng)計公司的效益,包括列出環(huán)比、同比數據。如果效益有明顯的增長,則對監(jiān)當官與“公司骨干”加以獎勵;出現負增長,則給予行政處罰。
再來看宋朝地方政府的第三類部門:公共救濟機構。我們前面看到的慈幼局、慈幼莊、及幼局、居養(yǎng)院、實濟院、養(yǎng)濟院、施藥局、惠民局、安樂廬、安濟坊、漏澤園,就是公共救濟機構。
由于宋朝的各個州郡均配備了幕職官、諸曹官、監(jiān)當官以及管理福利機構的官員,宋王朝需要更多的文官。南宋紹熙二年(1191年),內外文武官員數目為“三萬三千一十六員”;慶元二年(1196年),增至“四萬二千有奇”,其中以州郡幕職曹官、知縣為主的選人有“一萬三千六百八十員”。
以前我們總是從“冗官冗員”的角度理解宋朝官制——這當然也沒有錯,因為宋王朝確實存在著相當嚴重的冗官現象。但現在,在參觀了宋朝地方政府配置之后,我們不妨換一個視角:宋朝官員數目龐大,其實也是政府配置比較完備、政府職能比較發(fā)達的體現。
修撰于元朝的《至順鎮(zhèn)江志》說:“宋自南渡,視京口(鎮(zhèn)江)為重鎮(zhèn),會府劇司多寄治于此,郡縣之職,自通判而下,至于筦庫之微,莫不皆有廳事?!逼渲兄鞴芙洕块T的監(jiān)當官有七員。但入元之后,這些政府部門“自通判以下至此皆廢”。重新設立的政府機構“混一崇樸汰奢,凡偃息游宴之所,壹皆撤去,漕所戎司,更治易局”。
明代的地方政府設置延續(xù)了元朝的簡樸,甚至演變得更為“簡陋”,比如明朝蘇州府的政府機構比宋朝時至少減少了一半,職能部門出現嚴重的萎縮。部門配置的簡樸化,結果是府一級政府的職能被弱化。有鑒于此,明末清初的有識之士曾主張恢復府郡的權責:“厚其責于守令”,“并監(jiān)司之權,以予太守”。
但吊詭的是,清政府卻進一步壓縮了府郡的職能,將掌治刑獄的推官裁撤掉,同知與通判也被視為閑曹,這一點清朝的君臣從不掩飾,如雍正朝田文鏡的《請停分緝協緝疏》稱:“同知通判,名系州縣上司,實屬佐貳閑曹。”《乾隆朝實錄》載吏部議:“查同知系府佐閑曹,尚可黽勉供職?!?/p>
表面上看,簡樸的政府部門設置,可以將官員數目控制在最小規(guī)模,并以很低的稅率來維持政府運轉。我們可能也習慣于認為,“精兵簡政”“輕賦薄斂”是好事情,但實際上,稅率過低、政府過簡,亦難以形成優(yōu)良的治理。
為什么這么說呢?讓我們先來聽聽孟子老人家的說法。
魏國的執(zhí)政官白圭曾向孟子請教:“我計劃二十稅一(按5%的稅率征收),您覺得如何?”孟子反問他:“人口萬戶的都城,只有一人制作陶器,可以嗎?”白圭說:“不可以。這樣的話,器皿將不夠用?!泵献痈嬖V他:對啊,二十稅一的道理也是如此。只有在政體、社會經濟形態(tài)落后的北方部落,才可以用二十稅一的超低稅率維持。中國是超大規(guī)模之國,需要提供“城郭、宮室、宗廟、祭祀之禮”等公共品,需要“百官有司”治理國家,二十稅一怎么夠?
孟子心儀的是“什一稅”,即10%的稅率。在孟子那個時代,政府的職能還比較簡單,什一稅是適當的,但到了宋朝、明朝的時候,社會的發(fā)展要求政府提供更多的公共品,什一稅顯然已經偏低了。朱元璋創(chuàng)立、明清相承的低稅率、低配置政府,只能維持最低水平的運轉,而無法提供稍多一點的公共品,以致明代嘉靖年間山東夏津縣修志,引述時人之感嘆:“今之守令,凡城池、學校、公署、鋪舍、橋梁之屬,以興修為大禁,廢不舉,敝不葺,荒頹敗落之甚,竟諉之不知?!敝敝镣砬逯畷r,但凡城市的消防、筑路、造橋、街道整修、路燈安裝等公共事務,地方政府亦都無力主持,只能靠紳商辦理。別說向社會提供公共品,甚至連政府本身的運轉,都需要依靠私人性的支持。
眾所周知,“冗官冗政”是一種弊政,但我們也不能因為冗官有弊,便以為政府越簡越好,官員越少越好。恰如其分、切合時代需要、契合社會發(fā)展的政府配置,才是可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