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樹芳
[摘? ?要]當前閱讀教學中的問題設計存在很多問題,其中忽略學情、思維淺化、脫離生活是主要癥結(jié)。文章以《背影》教學為例,具體談了問題導學法的應用:關注學生的閱讀初感,順勢而導;關注言語形式中的矛盾點,逆勢而導;關注文本與生活的契合點,因勢而導。
[關鍵詞]問題導學法;語文教學;《背影》
[中圖分類號]? ? G633.3? ? ? ? [文獻標識碼]? ? A? ? ? ? [文章編號]? ? 1674-6058(2019)33-0011-02
當前語文閱讀教學中不少教師提出的問題可歸納為以下幾種:忽略學情的自問、滑行文面的淺問、拆解文本的碎問、 不明意義的亂問。這些問題缺乏與學生生活經(jīng)驗的契合,遠離學生的閱讀期待。那么,如何讓問題成為撬動學生閱讀思維的杠桿,讓學生在有效問題的引導下走進文本深處呢?筆者現(xiàn)以朱自清先生的《背影》為例,淺談自己的拙見。
一、關注學生的閱讀初感,順勢而導
閱讀初感是指學生在與文學作品初次接觸時產(chǎn)生的第一印象、第一感受。這種感受是學生走進文本的起點,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學生分析、理解、體味文學作品的角度和程度。關注學生閱讀初感,就能發(fā)現(xiàn)學生思維的淺薄、偏頗處。
師:同學們,如果用一個詞語來表達你初讀《背影》的感受,你會選擇哪一個?
生:我選擇“矯揉造作”。因為“我”那年已二十歲,北京已來往過兩三次, 父親還要去車站送行,有必要嗎?而且僅僅因為父親給買了幾個橘子,就被感動到流淚多次,這種感動也太假了吧!
師:車站買橘是文章的主體事件。在此之前,“我”家發(fā)生了兩件大事,這兩件大事是什么?
生:祖母死了,父親的差使交卸了。
師:“交卸”是指舊時官吏卸職,那么父親為什么會失業(yè)?
(PPT展示)補充背景資料1:父親時任徐州榷運局長。在徐州納了幾房妾。此事被當年從寶應帶回淮陰的淮陰籍潘姓姨太得知,她趕到徐州大鬧一場,終至上司怪罪下來,撤了父親的差。為打發(fā)徐州的姨太太,父親花了許多錢,以至虧空五百元,讓家里變賣首飾,才算補上窟窿。祖母不堪承受此變故而辭世。(姜建《朱自清年譜》)
補充背景資料2:父親的差使交卸了,一切喪事費用均靠借債和變賣典質(zhì)?;◤d上只剩下幾幅清人字畫,一張竹簾。往日的巨大古鐘、朱紅膽瓶、碧玉如意、板橋手跡早已進了當鋪。滿院枯枝敗葉,一派蕭條景象。自清凝視著微微發(fā)胖而顯龍鐘之態(tài)的父親、老實巴交的母親和一群弟妹,心情十分沉重。(朱國華《朱自清寫〈背影〉的背景》)
師:這兩件事對父親的影響如何?
生:母親因父親的過失去世,父親一定很內(nèi)疚;差使被撤賦閑在家,既使家庭失去經(jīng)濟來源,又使父親顏面盡失;父親變賣典質(zhì)還不夠,還要借錢辦喪事,家中債臺高筑;家里的母親、一群弟妹和還要有一個上大學的“我”都需要父親一個人養(yǎng)活,父親的壓力十分大。
師:父親需要一份新工作來緩解當下經(jīng)濟的窘迫,所以父親在辦完喪事后,來不及歇息,便急急地想去南京謀事。然而有一件“大”事卻耽擱了父親的重要行程。這件大事是什么?
生(紛紛):去車站給兒子送行。
師:再重要的事也比不上兒子的事大。請大家讀4-6自然段,看看在車站送行的過程中,父親做了哪些讓后來的“我”倍受感動的事?“我”當時又是如何看待父親的這些行為的?請參考“父親啊,你……,可見你對我的愛是多么細致而深沉!可當時的我卻認為……”這一句式分享你的讀書所得。
(生暢所欲言,最后教師邀請了一位敢于挑戰(zhàn)教材“權(quán)威”的學生。)
生(興奮):父親本應忙于謀事,卻在已說定不送“我”后,幾經(jīng)猶豫終不放心,決定親自送“我”;進了車站,父親讓我“去”買票,自己卻勞心費神地照看行李,與腳夫講價錢;父親不放心,多次叮囑“我”路上小心,又囑托茶房;父親自己穿著寒酸,卻沒有當?shù)羯萑A的紫毛大衣;父親身體微胖,步履蹣跚卻執(zhí)意攀爬月臺買橘。這么多感人的細節(jié)疊加在一起,“我”怎能不流淚?
這一教學片斷中,“矯揉造作”這一閱讀初感是課堂寶貴的生成性資源。筆者抓住學情,用幾個小問題,層層推進,借助背景資料的補充,促進學生的閱讀體驗從淺薄走向深刻。
二、關注言語形式中的矛盾點,逆勢而導
語言是美的,若要發(fā)現(xiàn)語言的美,一個有效的方法就是要善于發(fā)現(xiàn)研究文本的矛盾點。所謂矛盾點,就是指那些與生活常理不相符,與慣常的寫作表達有差異的地方。教師要鼓勵并指導學生于無疑處生疑,努力尋找文本潛藏的“非常規(guī)”的語言表達,并嘗試探究這些反常背后潛藏的合理因素。探尋矛盾處能有效提高學生語文思維的思辨性。筆者針對學生的質(zhì)疑,整理出了一組問題,供學生互動探討:
①如何看待父親來信中前言與后語相矛盾的問題?
②文章中反復出現(xiàn)的一些詞句,是否有啰唆之嫌?試舉例分析。
③文章2、3、4、5段的內(nèi)容皆與“背影”無關,可否刪去直接寫父親車站買橘?
這三個問題,第一個指向與生活常理不相符的地方,第二個指向詞句表達上“非常規(guī)”的地方,第三個指向選材、布局上與慣常不相符的地方。用這三個問題導出文本中的矛盾,讓學生在咬文嚼字的過程中理解矛盾,發(fā)現(xiàn)規(guī)律,從而使文本學習從探究“言語形式”走向理解“言語內(nèi)容”。
三、關注文本與生活的契合點,因勢而導
由于受年齡、閱歷等客觀因素的限制,學生和文本、作者之間往往會橫亙著諸如時空、心理情感、文化認知等障礙,但只要激活學生的生活認知,便能拉近他們與文本、作者的距離,進而走進文本的深處。
師:在那艱難的歲月里,父親通過言行釋放著溫暖,然而緊隨而至的沖突,打破了這種和諧。
(PPT展示)1921年,朱自清北大畢業(yè)參加工作,到杭州某中學任教。每月薪資70元,寄一半回家仍不能滿足父親的要求。為節(jié)約開支,乃往揚州一中學就職。父親在庶母的挑撥下,憑借與校長的私交私自扣留了朱自清的全部工資,父子發(fā)生劇烈矛盾。朱自清攜妻兒離開揚州。
1922年,朱自清攜妻兒回家,父親不準他進門,只能悵然離開。
1923年,朱自清再次回家,父親不搭理他,父子開始長達兩年的冷戰(zhàn)。
1925年父親的來信,率先打破了父子關系的僵局。
師:父子長達兩年的冷戰(zhàn),有人說,父親是罪魁禍首,也有人說兒子太不孝順。你怎么看待這個問題?
生:作為家長,父親表現(xiàn)得過于專制和固執(zhí)。他認為自己是父親,就有權(quán)力支配兒子的薪水。所以面對兒子的離家出走,他容不下且一直耿耿于懷并冷漠拒絕了兒子的兩次主動和解。
生:父母不是完人,肯定也有做得不對的地方。作為那個時代的大學生,朱自清的思想境界應該高一點,抱著一顆感恩的心,學著去原諒父親、寬容父親、感化父親,而不應該冷戰(zhàn)。
師:同學的討論很精彩。封建大家長專制思想對父親而言已經(jīng)根深蒂固,接受了“自由、民主”新式教育的朱自清當然容不下父親對自己生活的橫加干涉。長達數(shù)年的父子失和,其實是專制與自由兩種思想文化的沖突。然而再大的沖突也不會沖淡父母對兒女的愛。兩年的不相見,父親不也放下了自己大家長的威嚴以家信的形式委婉尋求和解,并坦言一直惦記著“我”。父母雖有瑕疵,但他們愛子的情感卻是永恒的,而子女對父母的情感則是瞬息萬變的,利己的。正是這種錯位的親情,才讓天下有那么多寫不完的“大寫”父親、母親,才有那么多長大后愧疚不已的兒女!那么,在你的成長歷程中,有過這樣的體會嗎?請用筆完成自己的一次心靈之旅。
這一教學片段中,筆者出示背景資料,呈現(xiàn)父子失和的過程,引導學生真切體悟到在與家人相處時,需要的是更多理解與寬容,并在課堂最后使學生的學習實現(xiàn)由閱讀吸收向?qū)懽鞅磉_的深度轉(zhuǎn)化。
綜上所述,教師通過問題導學法引導學生從淺表閱讀走向深入閱讀,讓語文課堂教學達到“導有向度,學有梯度;導有力度,學有深度”的美好境界。
(責任編輯 農(nóng)越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