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嘯
在《論語》的為政篇中,孔子明確提出了“為政以德”的思想,即主張以德為本,重視禮治,強調(diào)正己,教化愛民??鬃拥牡轮嗡枷氚耸稚羁痰睦碚搩?nèi)涵及實踐意義。中國共產(chǎn)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報告也提出要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jié)合。本文將基于對孔子“為政以德”思想的分析,進而思考其德治思想對現(xiàn)今治國理政的當代價值。
禮崩樂壞的社會背景
孔子所處的時代伴隨著西周宗法封建政治走向末路以及觀念文化的衰落,同時又面臨禮崩樂壞的社會局面以及西周家國一體政治架構(gòu)的全面解體。西周的宗法封建社會是一種倚靠周王室實力、血緣情感紐帶與禮樂教化維系的天子與各級貴族組成的政治共同體。但由于時間的流逝,基于血緣親情而形成的政治忠誠已然不再可靠,各級貴族間的感情日益淡薄,并且由于各種利益紛爭,各貴族間也不可避免地產(chǎn)生出了一定程度上的嫌隙與隔閡。此外在禮樂教化層面,隨著諸侯與大夫?qū)嵙Φ脑鰪?,他們對天子和其他貴族的依賴程度減弱,此時已無讓各級貴族嚴格遵循禮制的社會情境,再加上西周本就有較為注重人事的傳統(tǒng)等原因,原始宗教逐漸喪失了超越世俗的魅力,無法再維系人心的穩(wěn)定。
可以說,在那個時代,由分封制度而形成的宗子維城、家國同構(gòu)的社會形態(tài)已然由于世代的增加而導致的親情疏遠,以及權(quán)力欲望的膨脹而土崩瓦解,西周所設計的那種“道德之團體”[]也由此蕩然無存。因此在這種社會背景下,維護社會秩序穩(wěn)定及國家政權(quán)發(fā)展的需要無疑為孔子“為政以德”思想的產(chǎn)生和壯大提供了深厚的土壤。
西周德治思想的理論依據(jù)
孔子的從周思想旨在恢復西周的封建制度,其中最為重要的就是承襲了西周時期的德治思想。從商朝到西周,“德”與“德治”的含義得到了進一步的系統(tǒng)闡述。“德”是周人對人之心態(tài)與活動的價值判斷標準,是政治生活的價值準則,實現(xiàn)“德治”是西周的政治價值追求。此外,“德”也被周人具體化為一些具體的心理活動與行為原則,例如五常之道,即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誠(敬)之道;勤勉,不圖安逸的原則以及對各級貴族的更高要求,包括其對職事敬慎,不懈??;不暴虐,慎刑罰;不貪婪;能矯正是非以及治理民眾要剛?cè)嵯酀鹊纫???偠灾?,西周“以德治國”的價值歸旨在于通過培養(yǎng)人的德行,實現(xiàn)向“天”祈福,進而實現(xiàn)天下和諧的目的。
而身處禮崩樂壞局面中的孔子一心想挽救周制的衰敗,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對西周封建思想進行了改變,彌補其存在的不足和疏漏??鬃酉M麑⒏骷夘I主培養(yǎng)成有德之人,或用有德之人輔佐領主,通過正名和實行仁政,使天下復歸禮樂秩序。
君子修己志仁。探究如何“為政以德”的問題首先便要回答何者為政以及為政為何。在孔子看來,“君子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論語·憲問》),即為政者必須是修身立德的君子,而為政則是為了安樂天下百姓。
在孔子“為政以德”的思想中,君子的品行人格是至關重要的環(huán)節(jié)。“倫理政治的理想狀態(tài)從來都是靠為政者自身的嚴格要求來實現(xiàn)的,具有征服力是一切言語行事的前提”[]。孔子認為君子的身份和理想人格應是仁德的化身,即所謂“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于是,顛沛必于是”(《論語·里仁》)。因此,修己是君子成就仁德的關鍵一步,而修己的內(nèi)容則是要始終不渝地修習仁德,具備愛人之仁,將使治下百姓安樂幸福最為一生最高的政治追求,實行仁政、德政,如此才能真正做到孔子所主張的“為政以德”。同時,孔子也為修己志仁這一“為政以德”的基本前提闡述了其初步的制度設想,即“學也,祿在其中”(《論語·衛(wèi)靈公》),以此強調(diào)習德修身的必要性,為政者應從學以成德的優(yōu)秀人中選拔官吏,以此確保修己志仁得以實現(xiàn)落實。
以道誨人??鬃印盀檎缘隆彼枷氲暮诵脑谟趯⒌轮谓袒鳛橹孛竦闹螄铰?,重視教化對社會治理的重要意義,具體實施手段為以道誨人。論語載:“子適衛(wèi),冉有仆。子曰:‘庶矣哉(人口真多?。?!’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保ā墩撜Z·子路》),其中教化的方法應當體現(xiàn)仁的治理方法,將仁作為以道誨人的內(nèi)在要求,將禮作為以道誨人的外在規(guī)范。
以道誨人實施的一方面是要強調(diào)君主的修身立德,成為萬民的榜樣和表率,并且通過君主的美德品格盡可能地感染、影響百姓,進而起到政治示范、人心歸附、淳化風俗的重要作用,即所謂“自天子以至于庶人,皆以修身為本”(《大學》)。“對于統(tǒng)治者而言,修一己之‘仁’德同時即是治國平天下的‘為政’”。而另一方面則是要以道誨民,通過道德教化的手段傳遞給民眾仁義禮信等儒家經(jīng)典的價值準則,從而自覺形成一種道德的凝聚力,使百姓均可知良善、明羞恥?!叭寮抑鲝埻ㄟ^教育和社會輿論的力量,使人們具有善與惡、榮耀與恥辱、正義與非正義等概念,并逐漸形成一定的習慣和傳統(tǒng),以指導和控制自己的行為”[]此外,“《郭店楚簡》中的《尊德義》一篇也載孔子語:‘德之流,速乎置郵而傳命’”,以此足可見孔子對于德治教化的重視以及所內(nèi)在包涵的重要意義。
先教后刑。孔子重視道德教化對于“為政以德”實施的顯著作用,但其也并不否認政刑的必要性。
孔子雖有天下歸仁的思想,但亦深明人類天賦不齊的事實,必須承認的是不能通過教化手段以達到較高境界的人并不在少數(shù)。因此,國家不可完全拋棄法令刑罰?!靶塘P之源,生于嗜欲不節(jié),失禮度者,所以御民之嗜欲,而明好惡順天之道,禮度既陳,五教畢修,而民猶或未化,尚必明其法典以申固之?!保ā墩撜Z·五刑》)但另一方面,孔子認為刑罰的目的在于止刑,單純的懲惡不是刑罰的根本,勸善才是最高的宗旨。因此在一般情況下,孔子主張先教后刑,遵從仁的價值原則。一旦社會上出現(xiàn)了失德不法之事,如果是君主自身行為不當,百姓因此上行下效,則君主要首先反省自己的過失,改正自己言行失當?shù)牡胤?。若是君主并未失德,也應先對百姓實施德治教化,激發(fā)民眾內(nèi)心的羞恥心,使民眾能夠?qū)崿F(xiàn)對自我的感化,從而省去刑罰的暴力強制作用,即所謂“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保ā墩撜Z·為政》)
加強公務員隊伍的政德建設。在孔子“為政以德”思想中,極為重視執(zhí)政者及各級官吏的個人品德修養(yǎng)??鬃訌娬{(diào)官吏們無論是通過選拔還是任命的方式進入仕途,其前提要求是入仕人員必須是嚴格意義上的有德之人,并且在為官后也要不斷加強自身的道德修養(yǎng),做到立德為本,惟德是舉,即“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論語·學而》)。
放眼當下,加強公務員隊伍的政德建設是一項極為重要而又艱巨的工作任務。習總書記指出:“領導干部要講政德。政德是整個社會道德建設的風向標。立政德,就要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明大德是要堅定理想信念、磨煉堅強黨性,在誘惑和考研面前立場鮮明、原則堅定;守公德是要強化宗旨意識,牢記職責和使命擔當,恪守立黨為公、執(zhí)政為民理念;嚴私德則是要始終嚴格約束自己的操守與行為,廉潔自律、修身齊家。這無疑闡明了領導干部的立身之本、從政之基、成事之要,是馬克思主義黨建理論的重大創(chuàng)新,為提升領導干部能力素養(yǎng)、深入推進新時代黨的建設提供了重要遵循。
以民為本是以德治國的前提和基礎??鬃印盀檎缘隆彼枷肫浜诵哪康碾m然是為維護君主的統(tǒng)治,強調(diào)主張人治,但同時孔子也關注“為君之道”,一方面要求君主的自身修養(yǎng),另一方面也要求維護封建天下的體制與采用符合“仁”、“禮”價值的治國方略?!翱鬃訉⒃缙诘拿癖舅枷脒M一步升華,他提倡德治,反對暴政,主張惠民利民”。君道中就包括尊賢尚賢、德教治國、輕刑罰以及推行惠民政策等等民本思想內(nèi)容。
民本思想作為以德治國的前提也在于德治的內(nèi)在要求。德治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可以進一步影響人們的思想意識,使人們在潛移默化中認同社會普遍建立的倫理道德規(guī)范,從而使人們能夠自覺地按照道德規(guī)范來展開活動,約束自身的不當行為。而在這其中,道德的實質(zhì)內(nèi)容就顯得尤為重要,只有充分體現(xiàn)以人為本,基于人性完善及社會發(fā)展秩序而形成的新道德才是我們當今社會所要亟待呼吁和提倡的優(yōu)秀道德。
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jié)合。首先,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具有一致的實施目的。在治理國家的過程中,無論是依法治國還是以德治國其根本目的還是在于維護國家的安定秩序,保證國家權(quán)力的正常運轉(zhuǎn)。就此來說,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具有一致的實施目的與基本精神,這也是二者在治國理政中能夠并駕齊驅(qū)發(fā)揮作用的原因所在。其次,以德治國是依法治國的基礎。依法治國區(qū)別于基礎的法制體系,法律的真正意義不僅在于制定,更重要的則是在于執(zhí)行和實施。法律的良好實施離不開德治教化的作用,同樣法治的妥善也有賴于公民法治觀念的不斷提高,對個人的權(quán)利與義務給予更多的關注。而這些方面的增強遠不能只依靠法律的強制,而應通過以德治國的方式來強化公民的內(nèi)心認同?!八^‘強國’,絕不僅僅就是船堅炮利、財大氣粗,更重要的,還是政治文明、道德高尚。因為只有政治文明、道德高尚,才配稱為‘強國’,也只有政治文明、道德高尚,才能稱為‘強國’”。由此可見,以德治國的方略有利于我國更好地走強國之路,有利于社會進步與文明開放程度的提高,同時也有利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步伐的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