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申國華
父母通常對孩子的人生充滿期待,這種期待也會影響到孩子的人生軌跡。有的家長不顧孩子的實際情況,對孩子期待過高,往往會給孩子帶來不良影響。近日,某機構對1863名家長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68.8%的受訪家長表示對孩子有很高期待,57.7%的受訪家長坦言會羨慕別人家孩子優(yōu)秀。
實際上,很多孩子從中學就樹立了遠大理想,對自己的人生有了一個比較科學的規(guī)劃,而且同學之間、學校之間、地區(qū)之間的學習競爭已讓他們感到“壓力山大”。而作為家長,“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本無可厚非,但如果經(jīng)常借此給孩子以不同方式施加壓力,過于強調學習對未來發(fā)展的重要性,其結果往往可能適得其反。
“我想唱歌可不敢唱,小聲哼哼還得東張西望,高三了,還有閑情唱,媽媽聽了準會這么講……”30多年前,歌曲《我多想唱》唱出了當時很多中學生的心聲。隨著時間流逝,很多學生的思想壓力、學習壓力不僅沒有減輕反而加重了,特別是高中3年,不少家長恨不得把每天的24小時變成30小時,“學習、學習、學習”成為一些家長念叨最多的詞匯。
其實家長“過高期待”的背后,折射出教育評價體系亟待進一步端正。在個別地方、少數(shù)家長心目中,孩子考上“985”名牌大學就算成功了,甚至有的家長、親友以能否考上重點大學論成敗,卻不顧孩子的性格、愛好、特長和人生理想,而是一味按自己的意圖來設計孩子的未來。從一定程度上說,這些做法不是助推孩子走向更大成功,而是阻礙甚至扼殺孩子取得更大成功的可能?,F(xiàn)實生活中,沒有考上大學或者重點大學同樣取得巨大成就的不勝枚舉?!鞍l(fā)明大王”愛迪生一生只上過3個月的小學,他的成功,大部分應該歸功于母親從小對他的諒解與耐心的教導。華羅庚身殘志堅,雖未跨入大學校門,但依靠自強不息、奮發(fā)圖強堅持自學,25歲時已成為蜚聲國際的青年學者。阿里巴巴主要創(chuàng)始人馬云經(jīng)歷三次高考,才踏入大學校門——杭州師范大學,馬云的成功主要得益于誠信和堅持。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家長、社會和政府相關部門應摒棄“能否考入大學就是成功與否分水嶺”等一些錯誤觀念,進一步完善教育評價體系,讓更多人感受到社會公平正義,增強獲得感和幸福感。
家長幫助孩子樹立、校正人生理想,給予孩子一定約束和壓力,表達適當期待,加強相互溝通,將有利于孩子的學習和成長。但物極必反,部分家長的這種期待一旦過高,而且經(jīng)常不厭其煩地嘮叨,不僅不起積極作用還可能成為孩子學習的“負能量”,影響孩子積極性的正常發(fā)揮。
別讓家長的“過高期待”適得其反。家長關愛孩子學習固然重要,但不能把眼光過多在此聚焦,而是要關注孩子的全面發(fā)展,給他們提供指導和幫助,并盡可能尊重孩子的自主權,讓孩子的主觀能動性得以最大發(fā)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