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萍
我出生于一個工人家庭,不管何時,父母都一直忙于工作。對我來說,父親像個陌生人。而母親在我心中是一個矛盾的綜合體,她一半強勢,脾氣暴躁,讓我不敢靠近;一半則像個孩子,粗心大意,常常依賴她的原生家庭。
雖然我們一直住在一起,但我們很少交流,通常都是查看家里的留言條才知道對方的情況。我曾求助父母,告訴他們我需要陪伴和關心,他們通常無回應或者讓我自己解決自己的事情,這讓我感到無助。后來,我因病常年住在醫(yī)院中,家庭經(jīng)濟的拮據(jù)使我的父母經(jīng)常不滿和抱怨,再加上學業(yè)跟不上,因此我總是懷疑和否定自己所做的一切事情。
這就是我的原生家庭,無助、自卑、沒有安全感、抑郁是我上大學前的標簽。
上大學后,我越發(fā)察覺到自己背負了太多,明明應該是一個朝氣蓬勃的年輕人,卻渾身散發(fā)著負能量。我開始有意識地學習,慢慢了解到“原生家庭”這個詞語。有研究表明,人的性格定型在兒童的三歲至七歲間,不同的父母會帶給孩子不一樣的生活環(huán)境,親子關系可以影響孩子的語言發(fā)展、智力發(fā)育甚至心理健康。但是,人生真的能一眼看到老嗎?
剛開始接觸“原生家庭”這個概念的時候,我看到了許多文章對原生家庭的控訴。當時的我覺得自己真的快要完蛋了,各種劣性難以拔除,未來一片灰暗,常常對父母抱有恨意。一段時間后,我發(fā)現(xiàn)無論我是什么樣的人,生活都在保持著它的速度前行,我能做的只不過是做出選擇——頹廢或者振作。
我決定選擇振作,使自己成為期待中的模樣。每一對父母都是凡人,不會有一個人能夠給到孩子完全無條件、積極的關注。許多人只是關注了“原生家庭”這個詞的一面,也就是原生家庭對個體的成長有至關重要的影響,卻忽略了另一面,那就是個體其實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去擺脫原生家庭的影響。了解到這里,我的內(nèi)心開始接受原生家庭帶給我的影響,告訴自己要積極克服,逃避推卸不是辦法,自己通過努力建立的信心更牢靠。
我積極與父母溝通,哪怕剛開始很長的一段時間都失敗,但我還是不斷地嘗試,終于我與父母能交換想法了。在這個過程中,我也領悟到我們不能選擇我們的父母,但是我們可以去改變我們能改變的。
父母或許不知道該如何愛孩子,又或者他們還年輕的時候,愛錯了方式。但很幸運的是,當我發(fā)現(xiàn)了痛苦的源頭時,選擇了心平氣和地告訴他們。更幸運的是,盡管彼此溝通不夠順暢,但父母還是聽完了我的傾訴。雖然中間有諸多互不認同的觀點,但憑著能夠傾聽這一點,我的內(nèi)心也釋然了幾分。父母身上也有他們成長的大環(huán)境的烙印,性格也不是輕易能改變的,偶爾看到他們采納我的建議,甚至有時還有一些意外的驚喜,心中便不會那么狹隘了。
不要把原生家庭當作不肯成長、改變的借口,因為,你的幸福、快樂掌握在你自己手中。我已走在了擺脫原生家庭影響的路上,路還很長,我將繼續(xù)努力改善我與我的原生家庭,努力成為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