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新聞文體“文學范式”的生成與型構
——基于對“散文式新聞”的歷時性考察

2019-12-17 01:39
未來傳播 2019年4期
關鍵詞:散文化新聞界文體

李 娟

新聞文體是表征新聞事實的載體。不論文字新聞還是音視頻新聞,抑或是數(shù)據(jù)新聞,其呈現(xiàn)方式都需要借助特定的話語體式與結構方式,這些均屬于新聞文體的范疇。從歷時維度看,脫胎于古典文學的新聞文體始終與文學保持著某種特殊的關聯(lián):一方面,從確立主題的方式方法到文章起承轉合的結構布局,從記敘、議論、抒情等不同的表達方式到文章的遣詞造句,新聞文體都深受文學的影響。另一方面,許多新聞報道常常直接調用文學觀念和創(chuàng)作手法來呈現(xiàn)新聞事實。于是,“散文式新聞”“新聞特寫”“報告文學”“新新聞報道”“非虛構寫作”等漸次成為新聞文體“文學范式”的重要文體形態(tài)。近年來,伴隨微博、微信等自媒體平臺的興起,傳統(tǒng)新聞報道的話語與結構模式正在不斷被新媒介所解構,越來越多的新聞報道開始廣泛使用散文筆法和散文結構,流行于20世紀80年代的“散文式新聞”遂再度被“征用”。基于此,本文嘗試從新聞文體史的維度,展示“散文式新聞”的生成過程,繼而探討新聞文體“文學范式”的型構路徑。

一、“散文式新聞”的“命名”

作為與詩歌、小說、戲劇并列的四大文類,散文與新聞文體的淵源深遠。文學學者袁勇麟教授就曾指出,“中國大陸新時期之前的散文創(chuàng)作,主要繼承40年代解放區(qū)以記敘為主的紀實性散文和古典散文,前者導致建國初期‘通訊’‘報告’‘特寫’盛極一時,后者則促成60年代初期‘詩化散文’的創(chuàng)作熱潮?!盵1]新聞學者樊凡教授也曾撰文指出:“新聞的母體是古代散文,大概由于‘遺傳基因’的作用,當代散文的文化個性,包括題材廣泛、靈活自由、親切率真、樸實優(yōu)美、自然深刻、情境交融、文理合一等,對新聞有著很大的吸引力,并不斷滋養(yǎng)著新聞的園地?!盵2]作為一種雜交文體,“散文式新聞”并不是一個嚴謹?shù)膶W術概念,其“命名”經(jīng)由從記者文體實踐到最終在新聞共同體內(nèi)形成相對共識,體現(xiàn)了新聞文體對于散文的借鑒與吸納。

建國初期,從革命戰(zhàn)爭中走出來的黨的新聞工作者大多缺乏基本的新聞學知識,多是從實踐中不斷學習、總結,并在繼承根據(jù)地時代黨報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基礎上予以創(chuàng)新。這一時期的新聞工作者大多是1938年參加革命的,故被稱為“三八式”老記者?!度嗣袢請蟆非翱偩庉嬂钋f在其回憶錄中就曾提及他們這一代記者的基本特點:大多都是文學青年出身,其新聞寫作的方法幾乎都是從文學中借鑒、改造與摸索而來。[3]因此,當時很多新聞作品雖然略顯稚嫩,甚至不夠“專業(yè)”,但容納了多樣化的新聞寫作方式,其中很多新聞都是按散文模式來寫。盡管其時沒有“散文式新聞”的提法,但借助散文等文學筆法寫新聞成為一種“過渡性文體”。例如,李莊的《中國人民從此站立起來了——中國人民政協(xié)第一屆會議特寫》(1949年9月22日)、楊剛的《給上海人的一封信——毛主席和我們在一起》(1949年10月6日)等都是其中的典范性文本。應該看到,當時,從革命戰(zhàn)爭走過來的記者們并無太多新聞專業(yè)的意識和新聞寫作的基礎知識,加之大多記者是文學青年出身,因此,借鑒散文,轉向文學,自然成為順理成章的事。

1956年,“新華體”新聞寫作在全國范圍內(nèi)的型構完成,并逐漸呈現(xiàn)出“一體獨大”的態(tài)勢,但同時又開始出現(xiàn)諸如公式化、形式僵化、缺乏可讀性等問題。于是,新聞界開始向文學“求援”,“散文式新聞”又成為“新華體”框架下新聞文體的一種“調適性文體”。

穆青率先看到了這種“調適性文體”的意義,并公開予以肯定和支持。1963年1月,他在《嘗試用散文筆法寫新聞》一文中首先提出兩個問題:“為什么新聞就非受一定的格式束縛不可呢?為什么散文可以有個人風格,而新聞就只能按照死板的公式去套呢?”有鑒于此,他進一步指出,我們的新聞寫作可以“充分吸取散文寫作中那種自由、活潑、生動、優(yōu)美、精練的表現(xiàn)手法?!盵4]雖然穆青沒有正式使用“散文式新聞”的提法,但這卻是有關“用散文筆法寫新聞”觀點的首次闡發(fā)。遺憾的是,1966年“文革”爆發(fā),新聞退回到政治一元化的夾縫中,繼而淪為政治的工具,失卻了新聞文體的獨立性與創(chuàng)新力,文學本身也蛻變成“斗爭文學”,“散文式新聞”的嘗試旋即中斷。

1978年,第三次新聞改革大幕開啟,新聞界首先從新聞寫作技法、文風等層面切入改革,撥亂反正,成效顯著,并逐漸尋找到新聞文體的一些規(guī)律性認知,明確認識到“新聞才是報紙的根本”,于是,“寫新聞,寫好新聞,寫短新聞”成為當時新聞改革的潮流。1981年,習仲勛同志提出新聞寫作要“真、短、快、活、強”的五字方針,其中“活”涉及新聞的呈現(xiàn)方式和文采,給予新聞界相當大的啟發(fā)與創(chuàng)新動力,此后越來越多的記者開始關注新聞的表現(xiàn)力,嘗試寫法上的突破。

然而,積重難返,僵化的觀念、拙劣的文風、蹩腳的寫法,始終都是困擾新聞界的歷史痼疾。舉步維艱之下,穆青再次將眼光轉向散文,向散文“求援”。1982年1月,他明確提出新聞要“向散文式方向”轉向的觀點。與1960年代相比,這一次他更加堅定,闡釋得也更加清晰。穆青將“散文式方向”聚焦為兩個層面:其一,新聞的形式與結構。“我們的新聞報道的形式和結構也可以增加自由活躍的散文形式,改變那種沉重的死板的形式,而代之以清新明快的寫法?!逼涠侣劦恼Z言表達?!拔覀兊男侣剤蟮啦粌H內(nèi)容是健康的,積極的,向上的,而且語言文字、表現(xiàn)形式也是新穎的,也是美的?!盵4](191-193)這些恰恰是散文的文體優(yōu)勢所在:形式多樣、結構靈活,講究文采。在穆青的倡導下,此后新聞界開始了“散文式新聞”的大規(guī)模文體實踐。

1982年7月,新華社記者郭玲春采寫的消息《金山追悼會在京舉行》,從文體實踐層面為新聞界灌注了一股“散文式新聞”的“清流”。該篇報道首先在形式上與傳統(tǒng)同類報道具有顯著不同,篇幅大為縮短,段落明顯增多,全文只有900多字,卻分了9個段落。多段落、短段落、短句子使報道的傳播效果大為凸顯。特寫式導語打破了傳統(tǒng)追悼會慣常寫法,“鮮花”“翠柏叢中”“默默”等表述將追悼會場景描摹得細致入微。主體第一段隨即引用挽聯(lián)勾連出后文對金山一生經(jīng)歷與貢獻的生動再現(xiàn)。這樣的寫法,一改追悼會新聞程式化窠臼,率先突破“新華體”的僵化模式,報道獲得當年度“全國好新聞評選”一等獎,之后被新聞界公認為“散文式新聞”的典范之作,引發(fā)了新聞界的如潮好評。有研究者形容這篇稿子的反響——“好似平靜的湖面突然落進一顆石子,激起層層漣漪”。據(jù)說,當時不少人投書新華社和《新聞業(yè)務》編輯部,“表達了欣喜感奮之情。有的贊揚稿件具有優(yōu)美的藝術魅力,有的稱它猶如一塊鑲嵌在報紙上的磁石,深深地吸引了讀者,有的興奮地說,一股清新的改革之風從字里行間撲面而來,不禁為之擊節(jié)叫好?!贝送?,新聞同行們的基本看法“幾乎是一致的”——“它的可貴之處在于創(chuàng)新,突破了追悼會消息千篇一律的老框框,而且寫得有文采,在新聞寫作改革方面邁出了可喜的一步。”[5]

事實上,追悼會新聞的“散文式”呈現(xiàn)并非始于這篇報道。郭玲春在談及該文采寫體會時就曾指出:“在一些幾經(jīng)篩選的新聞通訊集里,我們的前人留下精粹的文稿,它表明固定的文體未必是‘傳統(tǒng)’,近年許多有識之士在這一領域里探求,一篇篇好新聞也向我們展示,劃一的格式并非牢不可破。它鼓勵著新聞界的晚輩也來學步。金山追悼會消息,就是一次粗淺的嘗試?!盵6]這表明,郭玲春也是在受到前人散文式新聞的影響后,才開始這種寫法的嘗試。而早在1980年,中新社記者殷金娣撰寫的《永別了,趙丹》就部分采用了散文式寫法,全篇大量使用白描手法,結合大量細節(jié)化描寫,有力地刻畫了場景,渲染了氣氛。兩相比較,《永別了,趙丹》行文更簡潔,結構更簡單,而《金山追悼會在京舉行》的文學性則更強,結構更精巧。當然,這也說明新聞界關于“散文式新聞”的文體實踐已經(jīng)在80年代初開始逐漸鋪開。

1989年出版的《新新聞體寫作》一書第一次將“散文式新聞”作為一種新出現(xiàn)的新聞文體類型加以推介,“散文式新聞正是吸收了散文和新聞的優(yōu)勢及長處而形成的一種新新文體?!盵7]這表明,“散文式新聞”已經(jīng)獲得正式“命名”。1991年,《新華社中青年記者散文式新聞選萃》一書出版,時任新華社總編輯的南振中在該書的“序”中指出:“今天,‘散文式新聞’以其一定的‘質’和一定的‘量’構成了一種獨立的新聞文體?!盵8]換言之,這本書的出版是“散文式新聞”這一“命名”獲得新聞共同體共識的標志性事件。

二、“新聞散文化”的論爭

在“散文式新聞”的型構過程中,從“散文筆法寫新聞”到“新聞要向散文式方向發(fā)展”,從“新聞散文化”再到“散文式新聞”,新聞學界與業(yè)界展開的“新聞散文化”論爭也促發(fā)了“散文式新聞”的最終命名與邊界確認。這場爭鳴始于1985年,綿延十多年,討論的焦點主要集中在三個問題上:(1)散文式新聞的內(nèi)涵是什么?(2)新聞能不能散文化?(如果能,邊界在哪?)(3)新聞與文學的關系何在?

關于第一個問題,新華社60位中青年記者在《散文式新聞選萃》一書中對于“散文式新聞”的表述,大體囊括了國內(nèi)新聞界的基本觀點。試舉幾例:

結構如流水般自然流暢,不拘一格;情節(jié)完整、生動,步步推進;行文不事雕琢,盡量用形象語言,為讀者勾出有聲、有色的立體畫面。[8](26)

散文式新聞不必如詩、如畫、如史、如傳,但應兼具詩畫史傳的氣韻神采散文式新聞是邊緣文體的邊緣文體,因此要求記者不僅是知識的雜家,還應將如下各家的氣質特色集于一身:高屋建瓴如政治家,思想深邃如哲學家,感情豐富如音樂家,觀察精細如藝術家,文筆優(yōu)美如文學家。[8](32-33)

寫成的新聞是一幅畫卷,不需題名,則可盡觀其意;畫中有詩,不必朦朧,喜怒哀樂躍然紙間。筆尖流出的皆是實事、新事、有意識的事。難的是形象性地概括出新聞眼,尋求以一當十的細節(jié),剪輯組合滿含意味。[8](79)

散文式新聞文體是探索增加新聞可讀性的積極嘗試。摒棄“新華體”中的八股腔,刪去沉悶的敘述和繁冗的鋪陳,采用清新活潑的語言和較為松散、自由的結構,并盡可能使文章短下來。用眼睛寫新聞,是散文式新聞的突出特征。摘取最重要的事實,更多地調動描寫的手法,使新聞更加可親、可信、可讀。[8](216)

不難看出,這些記者對于散文式新聞的表述雖然不盡相同,但總體內(nèi)涵大體趨于一致?!吧⑽氖叫侣劇钡奶岱ㄡ槍Φ氖切侣剬懽髦谐霈F(xiàn)的“八股化”傾向,其意在堅持新聞真實性的基礎上,調動記者的情感,借鑒、吸納散文的結構與寫法,從而增強新聞的可讀性與生動性。四川大學張惠仁教授認為它是新聞題材與散文筆觸的結合:“散文式新聞用的是散文筆觸,寫的卻仍屬新聞。我們在新聞寫作中所提到的‘散文筆觸’,實際是有別于傳統(tǒng)的散文筆觸,是一種散文與新聞結合的筆觸。它駕馭的題材,必須是新聞,并有新聞價值及時效價值,它必須寫真、寫實,‘W’必須確鑿而明白。但它的題前蓄勢、起筆、運筆、起承轉合、收束全文的方法,又必須借鑒散文之長處。用散文筆觸寫新聞時,要求不削足適履,而要新意倍出。力求克服‘千文一面’的模式化?!盵9]

關于上述第二個問題即新聞能不能散文化,其時的討論非常激烈,且呈現(xiàn)截然相反的態(tài)勢,大體形成三派意見:

“支持派”認為,“新聞散文化”著意打破日趨八股化、公式化的“新華體”,是新聞業(yè)務改革的一個“突破口”。因此,“在各種新聞體裁中,最需要(散文)化的是消息,在消息當中最需要(散文)化的又是非事件性的新聞?!盵10]那么,新聞該如何借鑒散文?學術界的共識包括:“新聞要象散文那樣講究‘立意’和‘意境’,象散文那樣加強形象的描寫,象散文那樣加強細節(jié)描寫,象散文那樣使用生動凝練的語言,新聞報道的領域要象散文那樣廣闊、豐富?!盵11]

“反對派”大多從“新聞的職能”“新聞的可讀性”“編輯編稿需要”三個層面,指出新聞不能散文化。[11](77-78)梁衡先生則從文體形態(tài)的差異上指出新聞散文化是一個“偽問題”,因為消息與散文是完全不同的兩種文體形態(tài),缺乏“化”的前提和依據(jù)——“新聞是用直白的風格突出客觀的信息,文學是用含蓄的風格表達內(nèi)心世界。所以新聞的典型文體——消息與文學的典型文體——散文,二者間有一道不可逾越的鴻溝,消息不可能散文化?!盵12]

“統(tǒng)合派”則試圖結合前兩派的意見,既堅持新聞文體的獨立性,又強調有條件地借鑒散文筆法。面對越來越泛化的新聞散文化現(xiàn)象,南振中做出了相對清醒的判斷:“對于任何事情,都應辯證地思考,對散文式的新聞亦應如此。幾年之前,當人們還不承認它的存在之時,我們通過理論上的探討和新聞寫作的實踐,為這種新的新聞文體爭得一席之地;如今,當人們高度評價這種新型的新聞文體之時,我們必須清醒地看到這種文體應有范圍的局限性。應該說,有些新聞題材宜于采用散文式這種文體,有些新聞題材如果勉強采用這種文體來表現(xiàn),就會‘弄巧成拙’?!盵8](5-6)因此,所謂“散文化”也是有限度的,并非所有的新聞都能“散文化”,“新聞散文化”不是要用散文替代消息,“提倡寫散文化新聞無非是為了讓新聞少些八股味,更多樣,更生動可感,更美。但若把所有的新聞都寫成散文,是可笑的,正如要求所有散文都是新聞一樣?!盵8](126)

關于第三個問題新聞與文學的關系,新聞界的觀點多從維護新聞文體獨立性的維度出發(fā)來探討二者的關聯(lián)。名記者艾豐的觀點最具代表性。他指出:“新聞可以向文學‘求援’,不可以向文學‘求救’前者的努力方向是把新聞作品越寫越像新聞;后者把新聞作品越寫越像文學——但那是行不通的?!盵13]這即是說,在具體的文體實踐中,必須遵循“新聞為體,文學為用”的原則——“與其提倡一種類似的散文的新聞,不如強調,不管在消息中、通訊中、言論中,只要是有生命力的散文筆法,又能夠適合新聞要求的,都應更多地吸納融匯進來,以豐富我們的新聞武庫?!盵8](189-190)

總之,通過綿延十多年的學術爭鳴,新聞界基本厘清了散文式新聞的內(nèi)涵,進一步廓清了新聞與文學的關系,形成比較一致的意見有二:“一是新聞的形式要多樣化,要不拘一格;二是在內(nèi)容的表現(xiàn)上,要借用各種文學手法,把新聞寫得生動一些,活潑一些。”[10](75)

三、“散文式新聞”的意義

“散文式新聞”從提出到最終命名,是當代中國新聞文體史上的一個重要節(jié)點。無論60年代的初次實踐,還是80年代之后新聞界大規(guī)模的文體實踐,以及關于“新聞散文化”的爭鳴,對新聞文體的發(fā)展都具有不可小覷的意義。

一是直面新聞寫作的現(xiàn)實問題,促發(fā)新聞文體觀念的變革?!吧⑽氖叫侣劇背霈F(xiàn)的最直接原因是為了應對新聞寫作領域的現(xiàn)實問題和歷史積弊:寫法上的八股化、公式化,形式上的僵化,語言干癟,缺乏文采等。散文筆法的“代入”是為了謀求新聞呈現(xiàn)的“生動”,也契合了80年代中國新聞界對于可讀性的追求。所謂“可讀性”,其要求是新聞寫作要力求“通俗易懂、饒有興味、真切感人、喜聞樂見。”[14]這些技法要求恰恰與“散文式新聞”的文體旨趣不謀而合:新聞寫作必須首先滿足受眾的需要,符合受眾的審美需求,為受眾所喜聞樂見。簡言之,散文式新聞的倡導與實踐實質促發(fā)了新聞文體領域受眾觀念的崛起以及傳媒功能的多元化轉向。

二是型構新聞文體的“文學范式”,厘清了新聞與文學的關系。“散文式新聞”型構了新聞文體的“文學范式”,展示了文學因素對于新聞文體的意義與價值。一方面,散文題材廣泛多樣,結構自由靈活,表達方式無所不包,語言優(yōu)美自然,這些特點被新聞文體吸納與借鑒之后,“散文式新聞”遂成為“文學范式”突破新聞僵化體式的主要文體樣式。“散文式新聞是新聞的簡練與散文的形象生動之間的交叉。是文學對新聞的滲透?!盵8](79)另一方面,新聞與文學之間的張力又通過“散文式新聞”的實踐得以充分顯露,新聞與文學的關系也通過“新聞散文化”的論爭得以厘清。“文學創(chuàng)作中有許多手法可以借到新聞中來,但它始終是新聞的俘虜,而斷不能導致新聞對文學的投誠。”[15]由此,記者們也在明確新聞文體實踐基本規(guī)范的同時,找到了新聞借鑒文學的底線與邊界。

三是實現(xiàn)了新聞界的思想解放,開啟了新聞文體創(chuàng)新的大門。上世紀80年代初,“散文式新聞”的提出實質為新聞界的思想解放打開了一個重要“切口”,也開啟了新時期記者新聞文體創(chuàng)新的大門。穆青在后來的一次談話中就明確提及了這一點——“我提出‘散文式’的新聞,對此有褒有貶,有不同看法,這可以討論在新聞寫作方面要提倡創(chuàng)新,可以有不同的風格、特色?!盵4](455)由此可見,穆青倡導“散文式新聞”的終極旨歸是為了喚起新聞界的創(chuàng)新意識。思想解放的閘門一旦打開,新聞界此后創(chuàng)新迭起,“實錄式新聞”“視覺新聞”“大特寫”“思想性報道”等不同新聞文體形態(tài)層出不窮。1989年出版的《新新聞體寫作》一書列舉了改革開放第一個10年間出現(xiàn)的新新聞文體就達到22種。這一切均與“散文式新聞”的提出與實踐密不可分。對此,新聞學者黎明潔女士的評價最為中肯:“散文式新聞的出現(xiàn)不僅是一次對報道模式單一化的成功革命,而且開啟了新聞結構創(chuàng)新的大門,影響深遠?!盵16]

四、結語:新聞文體“文學范式”的型構路徑

通過返觀“散文式新聞”在當代新聞文體史上的生成與嬗變,我們發(fā)現(xiàn),新聞文體“文學范式”的型構存在兩個重要因素,其一是新聞文體本身包孕著文學的“基因”,這是“內(nèi)因”,體現(xiàn)了新聞與文學之間的融通性,為新聞文體借鑒文學理念與手法提供了可能性。其二是社會公眾對于新聞可讀性、表現(xiàn)力的根本訴求與新聞文體僵化形式之間的“張力”,這是外因,尤其是當這種“張力”表現(xiàn)為新聞文體的現(xiàn)實困境時,新聞界就會調用文學資源“為我所用”,原本廁身于新聞文體“基因”的“文學”素質與外在于新聞文體的文學因素(理念與方法)就會被有機勾連,新聞文體“文學范式”遂得以型構。在這一點上,不論是“散文式新聞”對于散文筆法和結構的“挪借”,還是“特稿”“非虛構寫作”等對于小說筆法與結構的借鑒,概莫能外。

猜你喜歡
散文化新聞界文體
華人時刊(2022年7期)2022-06-05
華人時刊(2022年4期)2022-04-14
論中國文體發(fā)生與早期發(fā)展的途徑
格律詩詞中散文化句式小議
文從字順,緊扣文體
明清“四節(jié)體”戲曲及其文體價值探賾
論汪曾祺小說中的散文化
試論新聞媒體在數(shù)據(jù)時代面臨的挑戰(zhàn)與發(fā)展趨勢
淺談消息寫作中文學化手法的運用
醉心余映潮“散文化”藝術課堂
南岸区| 云浮市| 金川县| 韩城市| 沂水县| 秭归县| 金湖县| 镇原县| 建阳市| 博乐市| 新巴尔虎右旗| 疏勒县| 临朐县| 张家界市| 沙湾县| 阿拉善盟| 宜宾市| 南丹县| 东源县| 广东省| 南部县| 醴陵市| 台山市| 崇阳县| 宜川县| 昌乐县| 东乌珠穆沁旗| 朔州市| 日喀则市| 大新县| 墨玉县| 潜山县| 罗平县| 清流县| 海丰县| 梁河县| 宝山区| 双牌县| 昂仁县| 彝良县| 越西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