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必擔心他正在睡夢里,或者正在旅途中,留下詩詞的蘇東坡,隨叫隨到。
——題記
說來湊巧,爸爸媽媽都崇拜蘇東坡。爸爸是“鐵粉”,蘇東坡的詩詞信手拈來,常常自詡和東坡頗有幾分相似;媽媽青睞蘇東坡在書畫上的造詣,對他開創(chuàng)的文人畫總是津津樂道。許是受他們影響,我也很早就認識了這個遠在千年之遙的朋友:語文課本里,我吟誦過《題西林壁》《飲湖上初晴后雨》《水調歌頭》,然后便是對一門三父子并列“唐宋八大家”的艷羨;牛毛細雨中,我沿著蘇堤漫步,去樓外樓品嘗“東坡肉”;在臺北故宮博物院里,我有幸欣賞到“天下第三行書”《黃州寒食詩帖》……似乎走到哪兒,都能找到東坡的影子。然而,對他的認識大概也僅限于此。
爸爸竭力向我推薦林語堂先生撰寫的《蘇東坡傳》。打開此書,“蘇東坡”這個名字突然鮮活、立體起來,他正仰望著明月,吟誦著千古不朽的詩句,向我走來,聆聽我的絮語……
東坡先生,你本有宰相之才,卻因王安石變法,幾度遭貶,四海為家,扁舟草履,放浪山水間。這一眼望不到頭的貶謫之路,你捋須而笑,帶著未泯的赤誠之心,踏上“征程”。初貶黃州,你灑脫寫下“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消極憤懣化作“一蓑煙雨任平生”的瀟灑閑適;二貶嶺南,你淡然一笑,脫口吟出“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滿腹苦水釀成了美酒;三貶儋州,在衣食無著的條件下,還能從“總角黎家三四童,口吹蔥葉送迎翁”的民俗中,體驗著“莫作天涯萬里意,溪邊自有舞雩風”的超然物外。
讀著讀著,可愛的你從歷史的縱深處向我走來,一襲長衫,步履蹣跚,挾著煙塵,帶著疲憊與微笑。頭上插了鮮花,走路踉踉蹌蹌,你這一副憨態(tài)引得十里紅樓卷珠簾,萬人空巷爭相看;夏初時節(jié),“酒困路長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于是你敲開老鄉(xiāng)的屋門,問:可否給碗茶?即便已是“寂寂東坡一病翁,白須蕭散滿霜風”,仍整日樂呵呵的,與小兒嬉笑玩鬧…… 東坡先生,你可愛得真實,真實得就像隨時隨地都會來到我的身邊,出現(xiàn)在我的眼前。無可救藥的樂天派啊,你就是一粒蒸不爛、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響當當?shù)你~豌豆。即使走遍荒涼之地,見慣世態(tài)冷暖,還是這個可愛真實的你——蘇東坡。
三十多年的貶謫之路,“十年生死兩茫茫”的哀思與“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愁緒未嘗沒有,但更多的是“老夫聊發(fā)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岡”的豪放,是“此心安處是吾鄉(xiāng)”的樂觀,更是“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的人生覺悟。三十多年的貶謫之路,你造福一方,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你查決囚犯,是心腸慈悲的法官;你發(fā)展酒業(yè),是釀酒的實驗者;你收養(yǎng)棄兒,是悲天憫人的道德家;你夜尋懷民,是月下的漫步者;你悲書寒食,是偉大的書法家…… 在政治紛爭中,你仗義執(zhí)言,拒絕世故,心如明月,真君子也。
千年過后,一個從小讀東坡體長大的孩子捧起《蘇東坡傳》,就像掬起一捧月光,你的達觀、平淡乃至曾擁有的壯心還未遠,仍不朽。如果不是借由這部傳記,我永遠無法理解“蘇東坡”是個不朽的名字,更不明白爸爸媽媽對你的崇拜。
你用一生去詮釋詩詞,最終將詩詞與生命相融。而你的詩詞也在我的心里成了一種依靠——在我參加編程比賽連連失利,幾近喪失斗志的時候,爸爸留下“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的字條,似乎在告訴我“風雨定有歸去時,身處逆境不自棄”;暑期出游慕名來到赤壁,面對滾滾逝去的長江水,我仿佛聽到了響徹千古的天籟之音——“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今晚,月光澄澈如水,竹柏幽影縱橫交錯,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耳。你悠悠地啜一盞茶,衣袂被涼風吹揚,我恍若與您對坐。長夜靜謐,月色如水,竹柏樹影婆娑。以茶代酒,舉杯邀月,吟詩作賦,好不愜意……
我就是你在今年暑假新圈的“小鐵粉”。我不必擔心你正在睡夢里,或者正在旅途中,因為留下詩詞的你,隨叫隨到,那聲音穿越千年而來,敲打著每一個愛你的人。此刻,我所想到的便是找來《黃州寒食詩帖》碑帖,臨摹那長得似“石壓蛤蟆”一樣的字,守候這份從隨性自然的筆端游走出的天真爛漫。
你好,東坡!
幸會,東坡!
(指導老師:林 燕)
讀后感還可以這樣寫
提起讀后感,很多同學都不陌生。投稿中也經(jīng)常能看到讀后感的影子??墒?,大多數(shù)同學的讀后感都是一個“模子”刻出來的,有固定的“套路”:開頭先寫一句“在……的情況下,我讀了《×××》這本書,真是受益匪淺”;接著寫這本書主要講了……的內容;然后結合生活實際,談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最后寫自己從中獲得了什么啟示,懂得了什么道理。這樣的讀后感,看起來無可挑剔,都是嚴格按照讀后感的范文完成的,先寫什么,再寫什么,最后寫什么,都有步驟可循。可是,這樣套路化的讀后感,小編讀了真的很“無感”呀,因為它們幾乎長得一模一樣,缺乏自己的特點。有創(chuàng)意的作品才好看,小編希望看到的是新鮮的、不一樣的作文,每一篇作文帶著每個孩子的專屬烙印,絕不會跟別的同學雷同。就像應柬之的《隨叫隨到的東坡先生》,是讀后感,可是卻和大家的讀后感長得完全不一樣。他以與東坡先生對話的形式來呈現(xiàn)自己讀《蘇東坡傳》后的收獲和思考,這種對話的形式,讓隔著900多年歷史空間的東坡先生不再遙不可及,而是變成了面對面暢談的良師益友,隨叫隨到,親切又隨和。通過對話,東坡先生的生平際遇,東坡先生的詩詞,東坡先生的豁達性情,東坡先生對作者的影響,我們都能從中了解到、感受到。甚至,讀完習作之后,我們也迫不及待想要讀一讀《蘇東坡傳》這本書。你說,作為一篇讀后感,小作者是不是寫得很成功?(小? 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