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嶸
【摘要】美育是滿足美好生活需求的重要途徑,弘揚中華美育精神是當前文化建設的重要任務,發(fā)掘傳統(tǒng)審美教化思想是塑造美好心靈的重要資源。中華傳統(tǒng)審美教化思想重視提升人的生存境界,強調塑造剛健中正的人格,鼓勵追求日新又新的建構,引導走向逍遙自在的精神,積極提倡整體和諧的實踐。中華傳統(tǒng)審美教化思想對于克服現(xiàn)代性危機,對人與自然、人與人以及人與社會關系的調節(jié)、社會的良性發(fā)展方面,具有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審美教化? 美育? 價值
【中圖分類號】 B21?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619/j.cnki.rmltxsqy.2019.20.012
2014年10月1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主持召開文藝工作座談會時指出:“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是涵養(yǎng)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也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wěn)腳跟的堅實根基,要結合新的時代條件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傳承和弘揚中華美學精神。”[1]2018年8月3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給中央美術學院八位老教授回信時說道:“美術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塑造美好心靈具有重要作用,你們提出加強美育工作,很有必要。做好美育工作要堅持立德樹人,扎根時代生活,遵循美育特點,弘揚中華美育精神?!盵2]美育是教育中基礎并且扎實的生存教育,是性情陶冶、人格塑造的最廣泛最深厚的資源,在推動人的全面發(fā)展、豐富人的精神生活中起著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當代中國美學思想建設應以中華傳統(tǒng)審美教化作為重要契機,為美學的理論研究與實踐開展提供更為廣闊的研究思路和嶄新的研究視域。以傳統(tǒng)審美教化思想浸潤心田,是堅定文化自信的客觀要求。將對傳統(tǒng)審美教化思想進行初步的描述與分析,以期能對中華審美精神的挖掘拋磚引玉。中國傳統(tǒng)文化極其重視教化的實踐活動,審美生存教化思想是中國傳統(tǒng)教化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以儒道釋為底色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蘊含著非常豐富的審美教化思想,可以深化當下審美教化的理論研究。
重視生存境界的提升
中華傳統(tǒng)文化重視生存境界的提升,這在中華傳統(tǒng)審美教化思想中有諸多的闡述和表現(xiàn)。中華傳統(tǒng)審美思想將人格的涵養(yǎng)、生成作為極為重要的內核,因此中華傳統(tǒng)審美教化思想特別能體現(xiàn)出中華傳統(tǒng)審美精神的特質:培育完整的人格。中國古代思想家認為,不斷增加知識、鍛煉技能是必要的,但拓寬胸襟、涵養(yǎng)氣象、提升境界更為重要。讀書求知,最終是為了能看到萬事萬物與人的聯(lián)系,通曉做人處世的道理,并能在現(xiàn)實生活中反求諸己、變化氣質、改善人格。
中華傳統(tǒng)審美教化重視生存境界,在“為己之學”的思想中有明確的體現(xiàn)??鬃诱J為,“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強調古代人們學習是為了更好地完善自己,而非為了外在的利益或贊譽。強調君子之學體現(xiàn)在舉手抬足之間,小人之學僅存在于口耳之間。君子求學是為了提高生存的境界,小人之學只是想著取悅別人而已。中華先賢雖然在人性善惡上意見并不統(tǒng)一,但無論是主張“性善論”,還是認為“性本惡”,都強調人是可以改變的,生存境界是可以經過后天的努力加以改善,“性相近,習相遠”,提升生存境界也就成為人們孜孜以求的目標。
相對于西方文明運用加法的思維方式,中國文明更多運用減法的思維方式。加法的思維方式強調對知識進行不斷的積累,減法的思維方式重視不斷減少與生命無關的知識沉淀,讓人逐漸趨向于更加本真的生存狀態(tài)。中國文明是強調認識本身必須是能夠顯現(xiàn)生命、增益生命的。一定要盡可能地重視知識與人生的價值關聯(lián)度,因為使知識更加豐富固然重要,但是對于人的生存來說更加重要的是,不斷消除那些束縛、牽絆生命存在的各種因素,使生命按照最自然、最本真的狀態(tài)自行涌現(xiàn),這才是符合人本身的生存方式。正是在此意義上,中國的審美生存教化最重視的是提升人的生存境界。
中國文化不但重視生活,更重視如何生活,也就是以什么樣的方式體證生命。如果說生存的境界不高,那就是“生不如死”;如果生存的境界夠高,甚至可以“舍生取義”。對生存境界的重視,是中國文化給予現(xiàn)代審美生存教化的重要遺產。新儒家馮友蘭將人的生存境界分成四個層級:自然境界,個體出于生理本能與社會習俗做事,生理需求滿足是主要目的;功利境界,個體出于為了更好地滿足個人利益訴求而做事,注重對客觀世界清晰、全面的觀照,獲得更多的利益是主要目的;道德境界,逐漸領會到天地萬物之間相互依存的密切關聯(lián),個體出于整體利益的最大化而為他者為社會做事,維護社會整體的公平正義是主要目的,追求高尚而整體的生存境界;天地境界,個體出于超自然、超功利、超道德的動機而為整個宇宙努力,不僅盡到人在社會中的職責,而且盡到人在宇宙中的職責,超越了欲求、功利與道德的束縛,人與世界完全融為一體,把領悟萬物一體、促進天人和諧作為生存與實踐的終極目標出于本能訴求,功利境界出于利益訴求,道德境界出于公正訴求,而天地境界出于超自然、超功利、超道德的動機,人與世界完全融為一體,把領悟萬物一體、促進天人和諧作為生存與實踐的終極目標,這是最為理想與崇高的生存境界。
希冀剛健中正的人格
重視生存境界的提升,需要偉大高尚人格的支撐,具體表現(xiàn)為對剛健中正的人格的追求。中華審美文化重視審美人格的養(yǎng)成,并將審美人格與道德主體結合在一起,這是當代審美教化中可供借鑒的傳統(tǒng)資源。孟子認為偉大人格是個體修行的最終目標,強調真正的美是人格之美。每個存在者應該追求符合仁義的東西,將仁義禮智傾注到生存的方方面面,達到對德性自然而然的遵從;充實而有光輝之大,存在者的德性人格澤被周圍的生活世界;大而化之之圣,存在者具有極為強大的感染教化之力,足以改變社會風尚,圣而不可知之神,化育天下卻無人知曉。在生存中踐行審美生存,能使存在者的道德目標與情感體驗協(xié)調而生發(fā)出頂天立地的人格之美。經過“配義與道”,理性悟道與實踐行道相結合,使生存之美得以充分展現(xiàn)。
中華傳統(tǒng)文化中的審美人格崇高偉壯且剛強宏大。中華傳統(tǒng)審美人格追求“君子”人格,向往“大丈夫”氣魄,有機會就將道義推及天下,無機會亦能夠守道義而行?!案毁F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人不用屈服于任何強迫力量,也不能在任何誘惑面前動搖。人自身能夠具有“自反而縮,雖千萬人,吾往矣”的主動、獨立、勇敢與堅強。內在理性所凝聚的道德人格可以以審美生存的理性力量呈現(xiàn)出來,從個體的有限存在依次上升為“大”“圣”“神”的人格之美,追求達到與天地宇宙相互交通的天人合一狀態(tài)。
面對當代社會中存在的相對主義、虛無主義思潮的沖擊,中國傳統(tǒng)美學的人格建構將會為現(xiàn)代審美教化提供諸多有益的思考。中華傳統(tǒng)審美的理想人格是追求“大知”“大仁”“大勇”的“大人”,“大人”可以超越個體、族類、地域的限制,擁有整體的眼光、天下的情懷、互通的自覺。既認識到天地萬物的無限豐富性,又能夠看到天地萬物的整體統(tǒng)一性,做到個體的存在與天地萬物之間最大范圍、最高層次的相通,從而達成對最高境界的追求、對最廣視野的拓展以及實現(xiàn)生命存在最大的可能性。
追求日新又新的建構
希冀剛健中正的人格,需要日新又新的行動精神。中華傳統(tǒng)文化最為推崇日新又新的生存精神,極為重視過程在實踐活動以及人的生存中的根本性地位。因此人只有不斷地自我超越,才能夠與天地萬物同步,日日新又日新的審美生存建構,強調人的生存只能在運動變化中生成的理念,強調人的生存中要重視運動、韻律、力量的審美觀念,這對當前的審美教化具有重要的啟發(fā)意義?,F(xiàn)代社會中功利主義盛行,重視結果遠過于過程。日新又新的生存理念建構,有利于提升人的生存審美觀念,以精進不息的精神傾注到每日的生活之中。
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審美不僅認為世界萬物都在不斷的變化之中,而且強調正是變化才使整個世界保持生生不息的活力。在變化過程之中不斷產生新的事物,新的事物與舊的事物相互推進,每天新的因素產生從未停滯過。整個世界就是一個生生日新、不斷發(fā)展變化的過程?!叭招沦x予了變易以更深刻的東西,變易就是生命的不斷充實、成長、更新和展開?!盵3]世界變化不已,萬物生生日新,人通過對天地的觀察,體驗到宇宙生機盎然、創(chuàng)造不已的精神,踐履參贊天地化育的使命,創(chuàng)造日新又新、勇猛精進之盛德大業(yè),做到日新其德、日新其業(yè),救世濟民、開物成務,竭盡心力創(chuàng)造更加完善的世界。人心的作用,就在于體驗生生之道、孕育生生之德,人之所以高貴,就在于人能夠認識到仁是生命的本原與本性,能從世界萬物生長中體會到萬物生生不息之理,并能將生生不息的精神擴充到整個宇宙。
日新又新的觀念滲入人心,會引導人從懈怠與從眾中覺醒,使人的生存狀態(tài)發(fā)生轉變。在周易六十四卦中,最后一卦是“未濟”卦,代表著“物不可窮,事不可終”的哲學思考。既然相信萬事萬物處于不停的變化之中,事物的存在狀態(tài)并非取決于某一點,而是在持續(xù)不斷地過程中塑造的。人就應該樹立終身學習的信念,把生存過程中的不斷努力視為天職,不斷超越自身的惰性與慣性,積極應對生存環(huán)境的變化,每時每刻都不怠慢、不松懈,以戰(zhàn)戰(zhàn)兢兢、如履薄冰的審慎面對生存中的一切,以此能夠見微知著、慎終追遠,見幾而作,不俟終日,需懂得遵循遇窮思變,做到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謹遵保泰持盈、處困居危的生存哲學。這些都是中國傳統(tǒng)審美生存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應借助于審美教育將這種精神傾注到國人的生存教化之中,塑造國人日新又新的生存意識與勇猛精進的生存精神。
向往逍遙自在的精神
日新又新的建構之中,不忘逍遙自在的精神超越。中華傳統(tǒng)審美觀中蘊含了追求審美超越的豐富思想,并對審美超越的具體方式進行了探討,這對提升人的精神生活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中華傳統(tǒng)審美思想非常重視對獨立自主的人格理想的追求,無論儒家還是道家都是如此。儒家追求“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既有“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積極進取,也有“道不行,乘桴浮于?!钡淖杂勺栽凇?汕笾毁F,“雖執(zhí)鞭之士,吾亦為之”,若不可求,也能雍容不迫、樂在其中,堅持“道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的底線。道家追求“忘其肝膽,遺其耳目”,能夠“茫然彷徨乎塵垢之外,逍遙乎無為之業(yè)”,“死生無變于己,而況厲害之端”,生死的變化都不會對他產生影響,厲害的觀念更不會影響他了,達到了“天地與我并生,萬物與我合一”的超然境界。[4]在生活的紛擾繁雜中探尋最本真的生存狀態(tài),揭開現(xiàn)實世界中對生命的種種遮蔽,時時刻刻讓自身投入到此時、此地、此心、此境中的生存體驗中,追求生命中不可阻擋的快樂與自由。排除所有對精神生活的干擾,體驗到人與萬物一體而遨游天地之間的快樂,盡事之責又不為事所化。
當然,在追求逍遙自在精神超越的同時,中華傳統(tǒng)審美并沒有放棄對崇高境界的追求,而是將兩者努力有機結合起來。儒家重視以“自強不息”的積極有為建構和諧有序的理想圖景,以“仁愛之心”激發(fā)主體主動調節(jié)緊張關系的熱忱,以“禮樂教化”建構塑造“仁義禮智信”理想人格的和諧環(huán)境,以“心憂天下”的濟世情懷踐履“治國平天下”的崇高理想,以“天下”的廣闊視野審視自我和超越自我,從而在更高的境界中返回自身、進入世界,成就完整的、嶄新的生存狀態(tài)。道家則強調以“順任自然”的精神自由超越功利與形體的限制,通過“法天貴真”的實踐原則成就“原天地之大美而達萬物之理”的最終極、最本源的生存,遵循天地萬物生成生長的大道,以見素抱樸的生命態(tài)度追求“天然去雕飾”的境界,讓個體在對天地萬物的審美感發(fā)中達到人、地、天、神之間的和諧相處。
中華傳統(tǒng)審美還提供了實現(xiàn)逍遙自在的精神超越的路徑,可為現(xiàn)代審美生存教化提供積極地參考。如莊子曾經提出了借助于“心齋”“坐忘”等方法忘記日常的心理狀態(tài)與形體存在,專注于體驗內在的生命活動,順應人的自然天性,達到超越的審美生存境界。這與儒家借助于禮儀秩序與道德修養(yǎng)超越當下的日常存在是類似的,都在追求人所能夠達成的更加高遠的審美生存境界。這種追求逍遙自在的精神生活也是現(xiàn)代審美生存教化中應積極汲取的,且可以充分發(fā)揮中華傳統(tǒng)審美思想中儒道互補促成精神生活平衡的特征,在開展審美生存教化之時,出世審美教化與入世審美教化二者需要統(tǒng)籌兼顧,才能使現(xiàn)代人能在物質審美與精神審美之間保持平衡。
提倡整體和諧的實踐
中華傳統(tǒng)審美教化中存在著高遠的境界追求、人格的剛健中正、行動的日新又新與精神的逍遙自在,但在具體的生存實踐中則非常強調堅持整體和諧的基本原則。中華傳統(tǒng)審美由于深刻認識到了“和實生物,同則不繼”的智慧,要求在社會管理與生存實踐中堅持“求同存異”“互動共進”的原則。中國傳統(tǒng)文化強調宇宙萬物各因素之間是相濟相生、相反相成的關系,這在理論化的陰陽和諧與五行和諧中得到了系統(tǒng)的闡述。中國繪畫中所追求的神、氣、意、蘊,是為了尋求具體作品與整體精神的相通之處,中國士人所希冀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希望能夠在個體追求與社會理想之間保持平衡與暢通。重視整體和諧的實踐,是中國傳統(tǒng)審美生存的基本精神,其所代表的圓融無礙、生生不息的生命精神也是開展審美生存教化的重要思想資源。
整體和諧的生存實踐對當代社會的發(fā)展具有重要的意義。一方面,整體和諧的生存實踐有利于維系人們對終極信仰的信賴。整體和諧的實踐原則強調雖然存在暫時的盛衰循環(huán),但文化天道之和諧運轉是不可置疑的,使人在艱難困頓之中能夠依舊保持“雖九死其尤未悔”的信念;另一方面,整體和諧的生存實踐有利于創(chuàng)造和諧共生的生存世界。整體和諧的實踐原則強調天地之間的萬物都具有生命的形態(tài),而生命是貫徹天地人倫的創(chuàng)造精神,整個世界呈現(xiàn)為一個生生不息、綿延不絕的生命全體。整體和諧的生存實踐在現(xiàn)代審美教化中具有統(tǒng)攝眾體、兼收并蓄的功能與意義。
在當今世界存在的諸多問題之中,各種關系失衡是較為突出的問題,中華傳統(tǒng)審美思想可以提供有益的啟發(fā)。按照中華傳統(tǒng)審美教化精神,人類應該遵循天地之間大化流行、運行不息的生命精神,意識到人與自然、人與他人都是生命母體的有機組成部分,以此人類應該善待萬物,并創(chuàng)造出使萬物各遂其生、各得其所的生存環(huán)境。在傳統(tǒng)審美價值觀中,真誠與善密切相關,善與審美相互促成,因此,借助于中華傳統(tǒng)審美教化的思想資源能夠幫助現(xiàn)代人重新獲得真善美的高度統(tǒng)一。
結語
中華傳統(tǒng)文化數(shù)千年的思想傳統(tǒng)構成了中華民族的文化心理結構,在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中依舊具有強大的生命力,關鍵是實現(xiàn)傳統(tǒng)文化的現(xiàn)代性轉化。相對而言,中華傳統(tǒng)審美教化思想是作為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一個重要方面,對于滿足廣大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求,貫徹立德樹人的教育任務,塑造美好的心靈,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
美育是克服現(xiàn)代性危機的重要資源。現(xiàn)代性有兩個明顯的特征:理性的工具化趨向,產生了對效率的過度追求、對形式的超級依賴,帶來了精神的貧瘠與情感的失落;主體的個體化趨向,引發(fā)了個體主義的崛起、集體主義的衰弱,強化了價值的分裂與信仰的危機。中華傳統(tǒng)審美教化思想重視化解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沖突,無論是儒家對人倫秩序的建構,還是道家對天道自然的追求,對于克服現(xiàn)代性危機,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美育是提升人民獲得感、幸福感的重要來源。審美是一種精神的能力,是培育溫情、愛心、善念的重要資源。審美不應僅是理論的探索,更應是貫穿日常言行中的點滴實踐。在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美育的要求中,我們應當深入挖掘傳統(tǒng)人文資源,發(fā)揚傳統(tǒng)審美教化思想。
注釋
[1]習近平:《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人民日報》,2014年10月15日,第2版。
[2]習近平:《做好美育工作弘揚中華美育精神 讓祖國青年一代身心都健康成長》,《人民日報》,2018年8月31日,第1版。
[3]陳來:《中華文明的核心價值:國學流變與傳統(tǒng)價值觀》,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年,第21頁。
[4]陳鼓應:《莊子今注今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6年,第88、98、228頁。
責 編/趙鑫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