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自然環(huán)境變遷與先秦齊魯?shù)貐^(qū)原始崇拜的嬗變

2019-12-14 13:58
管子學刊 2019年4期
關鍵詞:齊魯崇拜動物

張 偉

(山東大學 儒學高等研究院,山東 濟南250100)

一、問題的提出

關于孔子的為學宗旨,《論語·述而》有“子不語怪、力、亂、神”之說。 何謂“怪、力、亂、神”?魏何晏《論語集解》曰:“怪,怪異也。 力,謂若奡蕩舟,烏獲舉千鈞之屬。 亂,謂臣弒君,子弒父。神,謂鬼神之事。”①邢昺:《論語注疏》,《十三經(jīng)注疏》本,北京:中華書局,1980 年版,第2483 頁。 按此文僅討論與“怪”“神”有關的問題,“力”“亂”不在本文討論范圍之內。宋劉敞承前人之說,將此句釋為:“人有挾怪、力、亂、神來問者,皆不語之?!雹诔虡涞拢骸墩撜Z集釋》,北京:中華書局,2014 年版,第620 頁。然征諸其他文獻,我們卻發(fā)現(xiàn)《論語》的記載和孔子的行為并不一致。 據(jù)《國語》《史記》等文獻記載,孔子在回答吳使“大骨專車”之問時,曾言及大人部族“汪罔氏”和小人部族“僬僥氏”,并提出了上古存在“山川之神”的觀點。 當孔子面對季桓子“穿井得土缶,中若羊”疑問時,告以“得狗”,并詳論“木石之怪”“水之怪”“土之怪”的區(qū)別③參見徐元誥:《國語集解》,北京:中華書局,2002 年版,第202-203 頁;司馬遷:《史記》,北京:中華書局,2013 年版,第2317-2318頁。。由此可見,孔子決不是不語“怪、力、亂、神”之人。那為什么在《論語》中會有“子不語怪、力、亂、神”之說呢?

____《論語》雖然是現(xiàn)存記錄孔子言行的最早文獻,但其非孔子自著,而是出于孔門弟子及再傳弟子之手,基本定型于戰(zhàn)國時期。 作為一部由門人后學編輯的語錄體著作,在選材及編排上,《論語》一書難免摻入編輯者個人的意見,涂抹上編定時代的色彩。 因此《論語》以“不語怪、力、亂、神”為孔子學說之特色,很大程度上是出于孔門后學塑造孔子形象、宣揚儒家學說的現(xiàn)實需要。孔門弟子的這種現(xiàn)實需要既順應了春秋以來人文思潮興起的趨勢,也與西周以來齊魯?shù)貐^(qū)生態(tài)環(huán)境變化、野生動物多樣性減少有關。

關于春秋時期人文思潮的發(fā)展,學界論述較多,除一般中國思想史、中國哲學史教材或通論類著作外,專門論述此問題者有陳來的《古代宗教與倫理——儒家思想的根源》(三聯(lián)書店,1996年)《古代思想文化的世界——春秋時代的宗教、倫理與社會思想》(三聯(lián)書店,2002 年)、黃開國等《諸子百家興起的前奏——春秋時期的思想文化》(巴蜀書社,2004 年)等專著。 鑒于前人論述已詳,本文不再贅述。 但關于由生態(tài)環(huán)境變遷而導致的野生動物多樣性減少及其對齊魯?shù)貐^(qū)原始崇拜的影響,則尚乏相關論述①先秦時期,今山東地區(qū)原為東夷族的聚居區(qū)域。 西周之后,齊、魯?shù)戎T侯國被分封至此。 此后,今山東地區(qū)往往被稱為齊魯?shù)貐^(qū)。為行文便利計,本文以齊魯?shù)貐^(qū)代指今山東地區(qū),但在涉及齊、魯分封之前的事跡時,亦使用“東夷”一詞。。

目前學術界對齊魯?shù)貐^(qū)原始宗教或原始崇拜的論述成果較為豐富,出現(xiàn)了如孟祥才等著的《齊魯思想文化史·先秦秦漢卷》(山東大學出版社,2002 年)、王志民等著的《齊魯文化通史·遠古至西周卷》(中華書局,2004 年)等專著。 《齊魯思想文化史·先秦秦漢卷》雖然對史前至夏商時期東夷文化中的原始宗教與禮制觀念進行了較為詳盡的論述,但未涉及東夷文化起源及發(fā)展中地理環(huán)境所起的作用。 相比于前者,后者則辟有專節(jié)討論海岱文化的歷史地理環(huán)境,并將海岱地區(qū)遍布森林與東夷族的鳥圖騰崇拜相聯(lián)系。 但內容簡略,且未涉及氣候這一對植被等環(huán)境特征具有決定性作用的自然地理要素納入討論范圍。

迄今為止最為詳盡、系統(tǒng)的關于齊魯?shù)貐^(qū)原始宗教的著作當推鄭杰文所著的《齊宗教研究》(齊魯書社,1997 年)一書。 該書對自史前至秦漢的齊地原始宗教進行了系統(tǒng)梳理,所涉及內容包括生物崇拜、無生物崇拜、前兆信仰、靈魂崇拜、國神教、方仙道等內容,并在“古齊地理環(huán)境”一節(jié)中對齊地的地形、地貌作了介紹,但關于齊魯?shù)貐^(qū)氣候變遷及其對原始崇拜所產(chǎn)生影響的論述仍付之闕如。 《東夷二昊和原始性崇拜》(《學術月刊》1987 年第6 期)、《獐牙器——原始自然崇拜的產(chǎn)物》(《北方文物》1988 年第4 期)等關于齊魯?shù)貐^(qū)原始崇拜的論文也缺乏對氣候變遷及其對自然地理要素與原始崇拜間互動關系的介紹與研究。

鑒于目前學術界在關于齊魯?shù)貐^(qū)氣候變遷與原始崇拜關系這一問題上的研究比較薄弱,本文擬結合現(xiàn)代歷史地理學的研究成果,以先秦時期齊魯?shù)貐^(qū)原始崇拜的嬗變?yōu)檠芯繉ο?,探討生態(tài)環(huán)境等自然地理要素與人類社會思想、風俗之間的互動關系。

二、全新世大暖期與齊魯?shù)貐^(qū)動物崇拜的盛行

在地球氣候變遷史上,距今8500—3000 年的全新世中期出現(xiàn)了全球氣候普遍轉暖的現(xiàn)象。 這段時期被氣候學家稱為“全新世大暖期”②全新世大暖期的時段劃分系根據(jù)施雅風等學者的研究成果。 參見施雅風等:《中國全新世大暖期氣候與環(huán)境的基本特征》,施雅風主編:《中國全新世大暖期氣候與環(huán)境》,北京:海洋出版社,1992 年版,第1-18 頁。。 通過分析西安半坡及安陽殷墟等遺址中出土的動植物遺骸,竺可楨得出了“在近五千年中的最初二千年,即從仰韶文化時期到殷墟時期,年平均溫度高于現(xiàn)在2℃,1 月溫度高于現(xiàn)在3—5℃”的結論③參見竺可楨:《中國近五千年來氣候變遷的初步研究》,《考古學報》1972 年第1 期。。施雅風等氣候學者通過分析孢粉、古土壤、古湖泊、冰芯、海面變化等要素,得出了更為精確的結論:在全新世大暖期,華南地區(qū)的年平均溫度較今日高1℃,長江流域較今日高2℃,華北、東北及西北等北方地區(qū)則較今日高3℃④參見施雅風等:《中國全新世大暖期氣候與環(huán)境的基本特征》,施雅風主編:《中國全新世大暖期氣候與環(huán)境》,北京:海洋出版社,1992 年版,第1-18 頁。。

在年平均氣溫較今日大幅升高的背景下,距今8500—3000 年的今黃河中下游地區(qū)的植被覆蓋、動物種群分布均與今日不同。 在仰韶文化半坡遺址及臨汾陶寺遺址中,均發(fā)現(xiàn)有竹鼠的遺骸⑤參見西安半坡博物館:《西安半坡》,北京:文物出版社,1982 年版,第2 頁;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山西工作隊、臨汾地區(qū)文化局:《1978—1980 年山西襄汾陶寺墓地發(fā)掘簡報》,《考古》1983 年第1 期。。 竹鼠生存在有大片竹林分布的區(qū)域,今只生存于長江以南地區(qū)。 其遺骸在今陜西、山西等地出土,證明在距今8500—3000 年時期,黃河中下游地區(qū)的氣候環(huán)境及植被覆蓋情況與今長江流域接近。 與植被覆蓋相一致,當時的黃河中下游地區(qū)廣泛分布著亞熱帶動物種群,動物種類較今日更為多樣。 地處今河南北部的安陽花園莊商代遺址即出土有亞洲象(Elaphas maximus)、犀牛(Rhinoceros)、麋鹿(Elaphurus davidianus)和水牛(Bubalus)等大量亞熱帶或熱帶動物遺?、拊浮⑻齐H根:《河南安陽市洹北花園莊遺址出土動物骨骼研究報告》,《考古》2000 年第11 期。。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泰山附近及汶河流域是殷商時期的一個大型田獵區(qū)——泰山田獵區(qū),在此田獵區(qū)中分布有數(shù)量眾多的野生亞洲象⑦參見陳絜、趙慶淼:《“泰山田獵區(qū)”與商末東土地理——以田獵卜辭“盂”、“”諸地地望考察為中心》,《歷史研究》2015 年第5期;陳絜:《商周東土開發(fā)與象之南遷不復》,《歷史研究》2016 年第5 期。。 結合大汶口文化遺址中出土的揚子鱷(Alligator sinensis)、水牛、亞洲象遺骸和由亞洲象象牙制成的雕筒等考古資料①參見李有恒:《大汶口墓群的獸骨及其他動物骨骼》,山東省文物管理處、濟南市博物館編:《大汶口——新石器時代墓葬發(fā)掘報告》附錄一,北京:文物出版社,1974 年版,第156-158 頁。,可知齊魯?shù)貐^(qū)在新石器時代和夏商時期擁有氣候溫暖濕潤、分布有大量野生動物種群的生態(tài)環(huán)境。

生活在遍布野生動物環(huán)境中的上古齊魯?shù)貐^(qū)先民在生產(chǎn)、生活實踐中,不可避免地要與居住地附近各種各樣的野生動物發(fā)生關系。 在此過程中,野生動物也在上古齊魯?shù)貐^(qū)先民的生活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作為大汶口文化和山東龍山文化標志性器物的陶鬶即為模仿鳥類造型的器物。陶鬶的流似鳥喙,三足似鳥爪及鳥尾,扁腹之鬶憨態(tài)可掬,直身之鬶則似昂首鳴叫,將藝術性與實用性完美地結合于一體。 除陶鬶外,山東龍山文化的三足盤和盆形鼎的足部也偶有保留鳥頭造型者。 這些器物形制是遠古時代齊魯?shù)貐^(qū)鳥崇拜的形象展現(xiàn)。 而除了器物形制外,鳥崇拜對齊魯先民的政治制度建構也產(chǎn)生了深刻影響。 《左傳·昭公十七年》記載居今山東曲阜一帶的上古部族少皞氏曾“以鳥名官”:“秋,郯子來朝,公與之宴。昭子問焉,曰:‘少皞氏鳥名官,何故也?’郯子曰:‘……我高祖少皞摯之立也,鳳鳥適至,故紀于鳥,為鳥師而鳥名:鳳鳥氏,歷正也;玄鳥氏,司分者也;伯趙氏,司至者也;青鳥氏,司啟者也;丹鳥氏,司閉者也。 祝鳩氏,司徒也;鴡鳩氏,司馬也;鸤鳩氏,司空也;爽鳩氏,司寇也;鶻鳩氏,司事也。五鳩,鳩民者也。 五雉,為五工正,利器用、正度量、夷民者也。 九扈為九農(nóng)正,扈民無淫者也?!雹跅畈骸洞呵镒髠髯ⅰ?,北京:中華書局,2009 年版,第1386-1388 頁。對于生存在大地上的人來說,能夠自由翱翔的鳥類永遠都具有無窮的魅力。 在遠古時代,人類無法對鳥類自由飛翔作出合理的解釋,于是便把它的這一能力歸功于神的力量,認為鳥類具有神所賦予的法力。 在“民神雜糅”時代,具有神性與神力的鳥類自然也就成為凌駕于人之上的統(tǒng)治者,用各種鳥類的名稱代指“牧民”的官吏也就是順理成章之事了。

除了眾所周知的鳥崇拜以外,遠古齊魯先民也產(chǎn)生過其他類型的動物崇拜,例如除鳥形鬶外,大汶口文化遺址中還出土過豬形鬶、狗形鬶、獸形壺等呈其他動物形態(tài)的陶制器皿;而且大汶口文化墓葬盛行以豬頭和豬下頜骨隨葬,有的學者將其解釋為大汶口文化先民以隨葬豬頭數(shù)量代表財富多寡,但以豬頭隨葬可能表示在大汶口文化先民中盛行對豬的崇拜。

除了以寫實方式反映動物形態(tài)的器物外,在大汶口文化和龍山文化遺址出土器物中,還存在以藝術夸張方式展現(xiàn)動物形態(tài)的器物。 1963 年,山東大學教授劉敦愿在山東日照兩城鎮(zhèn)龍山文化遺址采集到一件玉錛,在玉錛正反兩面,都刻有獸形圖案③參見楊波等:《走進山東博物館:齊風魯韻》,青島:青島出版社,2011 年版,第37 頁。。 1989 年,山東臨朐朱封遺址龍山文化墓葬中出土有一件玉冠飾。 這件玉冠飾由玉佩形飾及玉笄組成,玉佩形飾呈“對稱的分層卷云翹角的獸面形象”④楊波等:《走進山東博物館:齊風魯韻》,第39 頁。。 張光直認為商周時期的青銅禮器上之所以要飾以動物紋樣,是因為青銅禮器是祭祀通天的器物,而雕飾于其上的動物均具有協(xié)助巫覡溝通天地人神的功用⑤參見張光直:《商周青銅器上的動物紋樣》,《中國青銅時代》,北京:三聯(lián)書店,2013 年版,第436-467 頁。。 目前考古發(fā)掘資料顯示,中原地區(qū)的青銅冶煉技術可能來自亞歐大陸西部⑥距今9000—7000 年前,西亞出現(xiàn)了合金銅冶煉技術。 距今5500—5000 年前,青銅冶煉技術出現(xiàn)于西亞美索不達米亞地區(qū)并開始向中亞等東方傳播。 距今4000 年前,青銅冶煉技術傳至中國。 參見董廣輝等:《農(nóng)作物傳播視角下的歐亞大陸史前東西方文化交流》,《中國科學:地球科學》,2017 年第5 期。,則在青銅冶煉技術尚未傳布到東方時,齊魯?shù)貐^(qū)原始先民的禮器應以陶器或玉器為主。 因此,無論是動物形陶制器皿,還是雕飾、鏤刻于玉器上的動物紋飾可能也都具有協(xié)助巫覡等神職人員溝通天地的功能,也在原始先民的精神生活中占據(jù)重要地位。

豐富的考古遺存顯示,在距今6300—3000 年左右的大汶口文化和龍山文化時期,亦即全新世大暖期,齊魯?shù)貐^(qū)不僅廣泛分布有亞熱帶動物種群,還在原始先民中盛行以動物多樣性為物質基礎的動物崇拜。 多種多樣的動物崇拜既是外在客觀世界在原始先民意識中的主觀映像,更是原始先民能動地改造自然界的一種反映。

三、大暖期之后齊魯?shù)貐^(qū)動物種群及生態(tài)環(huán)境的改變

持續(xù)五千余年的全新世大暖期之后,全球氣候普遍開始轉冷。 《太平御覽》卷八七八引《史記》:“孝王七年,……冬大雨雹,牛馬死,江、漢俱凍?!雹倮顣P等:《太平御覽》卷八七八,北京:中華書局,1960 年版,第3901 頁。 按今本《史記》無此語,而“今本”《竹書紀年》有“七年冬,大雨電,江、漢水”之語,故此《史記》可能指《竹書紀年》。 又自清以來,學者多以“今本”《竹書紀年》為偽書,但亦有人以為“‘今本’《竹書紀年》淵源有自,體例亦與宋代以前人所見本相合,故‘今本’《竹書紀年》并非宋代以后人所偽造書”(陳力語,轉引自邵東方:《竹書紀年研究論稿》,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年版,第13 頁)。今日中國東部河流穩(wěn)定封凍的南界大致位于山東兗州——太行山山麓——陜西西安一線,此線以北的河流基本每年冬季都會封凍;此線以南至淮河一線的河流,一般年份會封凍。 因此地處亞熱帶地區(qū)的長江和漢江在冬季出現(xiàn)封凍,足以顯示出當時氣候之嚴寒。

隨著氣候轉寒,黃河流域的動物種群也發(fā)生了改變。 在今河南省南陽市淅川縣下王崗遺址第一文化層(相當于西周時期)中,動物種類較二、三文化層(相當于先商和早商時代)大幅減少,且未發(fā)現(xiàn)喜暖動物遺骸②參見賈蘭坡、張振標:《河南淅川縣下王崗遺址中的動物群》,《文物》1977 年第6 期。。 淅川下王崗遺址位于今暖溫帶與亞熱帶分界線附近,但在第一文化層中卻未發(fā)現(xiàn)喜暖動物遺骸,可知當時氣候有轉寒趨勢。 《孟子·滕文公下》載:“周公相武王,誅紂、伐奄,三年討其君;驅飛廉于海隅而戮之;滅國者五十;驅虎、豹、犀、象而遠之。 天下大悅?!雹蹖O奭:《孟子注疏》,《十三經(jīng)注疏》本,北京:中華書局,1980 年版,第2714 頁?!秴问洗呵铩す艠贰芬噍d:“成王立,殷民反。 王命周公踐伐之。 商人服象,為虐于東夷,周公遂以師逐之,至于江南,乃為三象,以嘉其德?!雹荜惼骈啵骸秴问洗呵镄滦a尅?,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年版,第290 頁。《孟子》《呂氏春秋》中的相關記載顯示商末周初是虎、豹、犀、象等動物遷出黃河流域的時期,而當時氣候的轉寒應是導致大批野生動物向南遷徙的重要原因。 此后,黃河流域基本不見有亞洲象和犀牛等亞熱帶野生動物的分布。 《竹書紀年》載:“周昭王十六年,伐楚荊,涉漢,遇大兕?!雹莘皆娿憽⑼跣摭g:《古本竹書紀年輯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年版,第43 頁。此條記載顯示在西周中期,犀牛仍存在于今漢江流域,但在黃河流域已無野生犀牛分布,故史官才會將“遇大兕”作為一件重要的事件而筆之于書。

雖然西周初期氣候轉寒,但此次寒冷期時間較短,至春秋時期氣候又開始轉暖。 《春秋》記載,魯桓公十四年(前698)與魯成公元年(前590),魯國均“無冰”⑥楊伯峻:《春秋左傳注》,第139、781 頁。;《左傳》亦載,魯襄公二十八年(前545 年),魯國“春無冰”⑦楊伯峻:《春秋左傳注》,第1140 頁。。 雖然氣候轉暖,但齊魯?shù)貐^(qū)也未曾再出現(xiàn)亞洲象等亞熱帶動物。 《詩經(jīng)·魯頌·泮水》載:“憬彼淮夷,來獻其??;元龜象齒,大賂南金?!雹嗫追f達等:《毛詩正義》,《十三經(jīng)注疏》本,北京:中華書局,1980 年版,第612 頁。《詩序》記詩人作此詩之原因為“頌僖公能修泮宮也”,故其創(chuàng)作年代當春秋中期魯僖公時。 淮夷位于今淮河流域。 在其向魯國進獻的特產(chǎn)中,包括大龜、象牙等動物或動物骨骼。 這一方面顯示出當時亞洲象仍分布于淮河流域,另一方面也顯示出春秋時期魯國已無野生亞洲象分布,因而才會視象牙為稀有之物。為什么氣候轉暖后,齊魯?shù)貐^(qū)未曾再有亞熱帶野生動物大量出現(xiàn)呢? 上引《孟子·滕文公下》與《呂氏春秋·古樂》的記載已給出了此問題的答案。

根據(jù)《孟子》與《呂氏春秋》的記載,商末周初虎、豹、犀、象等動物種群的南遷,均與周人滅商與周公東征等軍事征服活動有關。 這表明,除氣候變遷外,周人對東部地區(qū)的開發(fā),也是導致當?shù)貏游锓N群改變的重要原因。

齊魯?shù)貐^(qū)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fā)祥地之一。 早在新石器時代,便形成了以今山東為中心,以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為代表的東方文化區(qū)。 殷商時期,商人的勢力逐漸向東方擴展。 考古發(fā)掘顯示,“在二里岡上層文化階段,商文化的勢力到達濟南—泰安—滕州一線”,“在殷墟文化一期便已經(jīng)控制了小清河流域并抵達淄河一線,并在三期或更早的時候到達濰河流域”⑨方輝:《商周時期魯北地區(qū)海鹽業(yè)的考古學研究》,《考古》2004 年第4 期。。 在此過程中,齊魯?shù)貐^(qū)的原始生態(tài)環(huán)境和東夷土著文化都不可避免地遭到破壞。 但考古發(fā)掘資料顯示,商王朝對齊魯?shù)貐^(qū)的控制是有限的。 一方面,商王朝僅在今濟南大辛莊、桓臺史家和青州蘇埠屯等地設置了用以控制魯北地區(qū)海鹽資源的軍事?lián)c,未曾繼續(xù)東擴;另一方面,商王朝的勢力在魯南地區(qū)進展緩慢,“在泰山以南至汶水流域兩岸一帶,包括泰山東麓的淄水上游與萊蕪谷地,商代文化遺存幾乎是一片空白”①陳絜:《商周東土開發(fā)與象之南遷不復》,《歷史研究》2016 年第5 期。。 由于商人勢力未曾大規(guī)模侵入魯南地區(qū),加之當時尚處于全新世大暖期,所以齊魯一帶特別是泰沂山區(qū)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和動物種群基本保持完好。

齊魯一帶生態(tài)環(huán)境和動物種群的徹底改變發(fā)生在周滅商特別是周公東征將齊、魯二國分封至今山東地區(qū)之后。 眾所周知,周人是興起于關中地區(qū)的重要農(nóng)業(yè)部族。 齊、魯立國之后,也將周人的農(nóng)耕技術和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方式帶到了齊魯?shù)貐^(qū)②齊國的建立者為姜姓部族。 姬、姜二部族累世通婚,故此處所指之“周人”亦包括姜姓族在內。。在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中,最重要的生產(chǎn)資料是土地。 因此作為以農(nóng)立國的諸侯國,齊、魯兩國在發(fā)展過程中必然要不斷開墾新的土地以增加糧食產(chǎn)量、促進人口增殖、維持統(tǒng)治機器運轉。 前已述及,今山東北部地區(qū)是殷商時期重要的海鹽產(chǎn)地。 太公封齊后,齊地的生態(tài)環(huán)境是“負海舄鹵,少五谷而人民寡”③班固:《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62 年版,第1660 頁。。 但在成書于戰(zhàn)國時期的《禹貢》中,青州的土壤以“白墳”為主,田質屬“上下”。 白墳即灰壤,富含腐殖質。 齊地的土壤由不適宜農(nóng)業(yè)耕作的鹽堿地變成富含腐殖質的灰壤,“顯然是長期耕作的結果”④楊寬:《西周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 年版,第626 頁。。

而伴隨農(nóng)耕土地面積增長的,必然是野生動物棲息地環(huán)境的被破壞。 盡管以齊、魯為代表的新封建國家均對今山東地區(qū)的野生動物多樣性產(chǎn)生了消極影響,但其影響程度是不同的。 相較而言,魯國對野生動物分布的影響更大一些。 首先,齊、魯二國的立國政策不同。 魯國建國后,采取了“變其俗,革其禮”,即以周文化改造土著文化的統(tǒng)治政策。 周文化作為農(nóng)耕文化,具有尚實重功、尊老敬賢、重人際關系等特點。 姜姓族建立的齊國則采取了“簡其君臣禮,從其俗為”,即簡化周文化中的繁瑣儀節(jié),尊重土著文化的政策⑤參見司馬遷:《史記》,北京:中華書局,2013 年版,第1835 頁。。 受此種治國策略影響,包含大量動物崇拜內容的東夷土著文化在齊地得到了更好地保存。

其次,如上文所述,殷商時期,在今泰山以南至汶水流域兩岸存在一個大型的田獵區(qū)。 而在周初封建及其后的歷史發(fā)展進程中,這一區(qū)域逐漸被納入魯國的統(tǒng)治范圍之內。 魯人在此區(qū)域開墾土地,發(fā)展農(nóng)業(yè)。 據(jù)《左傳》“齊人歸我汶陽之田”“齊人來歸鄆、讙、龜陰之田”⑥楊伯峻:《春秋左傳注》,第799-800、1579 頁。等記載,可知在春秋時期,泰山以南至汶水流域已基本開辟為農(nóng)田,適合大量野生動物棲息的環(huán)境已不復存在。

其三,在西周氣候變冷的環(huán)境背景下,齊魯?shù)貐^(qū)的野生動物大量南遷至江淮流域。 《禹貢》載揚州一帶的貢賦為“齒、革、羽、毛”,此所謂“齒”即象牙,“革”即犀兕之皮。 由此可見,春秋戰(zhàn)國時期,亞洲象、犀牛等亞熱帶動物廣泛分布于江淮地區(qū)。 春秋時期氣候轉暖之后,野生動物由江淮地區(qū)北返齊魯?shù)貐^(qū)必經(jīng)魯國。 魯國境內的勞作的農(nóng)人、開墾的農(nóng)田及興修的水利設施構成了野生動物北返的重重障礙。 這也就回答了前文提出的為什么春秋時期氣候轉暖后,齊魯?shù)貐^(qū)未曾再有亞熱帶野生動物大量出現(xiàn)這一問題。

上述生態(tài)環(huán)境及動物種群的改變也深刻影響了齊魯先民的思想意識。 誠如張光直所言,商周時期青銅禮器上的動物紋樣具有協(xié)助巫覡溝通天地人神的功用,因此通過青銅禮器上的動物紋樣可以窺知先民原始崇拜思想的演變軌跡。 1965—1966 年,山東博物館考古工作人員發(fā)掘了位于青州蘇埠屯的商代墓葬,其中出土有“亞丑鉞”。 該鉞鉞身呈面目猙獰的巨獸狀,在具有“獰厲美”的同時,也部分反映出猛獸在當時齊魯先民精神世界中的重要地位。 除亞丑鉞外,出土于齊魯?shù)貐^(qū)的商代青銅禮器還有舉方鼎、珙從盉等。 它們與亞丑鉞相同,其上均有饕餮紋等動物紋飾。

但在齊魯?shù)貐^(qū)出土的公子土父壺、國子鼎、瓦紋銅、裸人方鼎等周代青銅器上,或用素面,或用人形,而較少采用饕餮紋等動物紋飾。 青銅器紋飾的這種變化,正是齊魯?shù)貐^(qū)先民崇拜思想在自然環(huán)境改變后隨之發(fā)生改變的結果⑦此處所涉及的青銅器器型可參見楊波等主編:《走進山東博物館:齊風魯韻》,青島:青島出版社,2011 年版,第58—90 頁。。

四、齊魯立國與原始崇拜的嬗變

通過以上兩節(jié)分析,我們發(fā)現(xiàn)先秦時期齊魯?shù)貐^(qū)動物崇拜的衰落既與自然界變化有關,也與人類社會對自然界的干預密不可分。 距今3000年前全新世大暖期的結束導致原來生活在齊魯?shù)貐^(qū)的亞熱帶動物種群整體南遷至江淮地區(qū),動物多樣性遭到破壞,動物崇拜產(chǎn)生的客觀基礎發(fā)生了動搖。 而西周建立以來在齊魯?shù)貐^(qū)推行封邦建國政策,分封的諸侯國帶來了先進的農(nóng)耕文明,在促進齊魯?shù)貐^(qū)生產(chǎn)發(fā)展、人口增殖的同時,進一步破壞了野生動物的棲息環(huán)境,導致在春秋時期氣候轉暖后,大量亞熱帶野生動物未再北返齊魯?shù)貐^(qū)。

作為一種外來勢力,周王朝在齊魯?shù)貐^(qū)所分封的諸國在發(fā)展過程中,不可避免地要與土著居民發(fā)生沖突,特別是齊國和魯國兼并了大量土著部族。 齊靈公十五年(前567)齊國滅萊夷,建立萊國,“遷萊于郳,高厚、崔杼定其田”①楊伯峻:《春秋左傳注》,第948 頁。;魯國則于魯文公十年(前617)取得原為風姓之國的須句,于魯宣公九年(前600)攻取東夷族所建之根牟。由于齊、魯二國的立國政策不同,因而其對待被征服地區(qū)的統(tǒng)治方式也不一樣,從而導致被征服地區(qū)的原始崇拜呈現(xiàn)出不同的發(fā)展路徑。

由于魯國是周武王之弟、周初重臣周公的封國,地位特殊,可行用天子之禮,故魯國成為周禮的重要保存地。 在“禮崩樂壞”的春秋末年,晉大夫韓宣子尚有“周禮盡在魯矣”之感嘆,足見周禮在魯國影響的廣度和深度均超過其他地區(qū)。 如上文所言,魯國建國后,采取了“變其俗,革其禮”的統(tǒng)治政策,故在魯國統(tǒng)治范圍內,東夷土著居民的原始崇拜基本都接受了周文化的改造而逐漸歸于消亡。 《國語·魯語上》載:“海鳥曰‘爰居’,止于魯東門之外三日,臧文仲使國人祭之。 展禽曰:‘越哉,臧孫之為政也! 夫祀,國之大節(jié)也;而節(jié),政之所成也。 故慎制祀以為國典。 今無故而加典,非政之宜也。 夫圣王之制祀也,法施于民則祀之,以死勤事則祀之,以勞定國則祀之,能御大災則祀之,能捍大患則祀之。 非是族也,不在祀典?!雹谛煸a:《國語集解》,北京:中華書局,2002 年版,第154-155 頁。臧文仲使人祭祀海鳥“爰居”,可能即受土著居民動物崇拜孑遺的影響。 而展禽對此卻表示了不同意見,認為祭祀乃“國之大節(jié)”,祭祀的對象應是于民有功勛者,海鳥“不在祀典”,不應當被祭祀。 作為農(nóng)耕文化,周文化重視具有安土重遷、尊老敬賢、重人際關系等特點,而祭祀也正是周人用以尊老敬賢、團結親族的重要手段。 在展禽看來,只有“法施于民”“以死勤事”“以勞定國”“能御大災”“能捍大患”等人才能接受祭祀。其評判能否接受祭祀的標準完全是人事標準,而排除了自然因素。

自幼生活在魯國的孔子深受周文化的影響,幼年即“常陳俎豆,設禮容”③司馬遷:《史記》,北京:中華書局,2013 年版,第2311 頁。,成年后更是以“知禮”而聞名。 因此,孔子在面對涉及鬼神的動物崇拜等事時,往往采取敬而遠之的態(tài)度。 當子路向其請教事奉鬼神及生死之事時,孔子的回答便是“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④邢昺:《論語注疏》,《十三經(jīng)注疏》本,北京:中華書局,1980 年版,第2499 頁。。受周文化尚實重功特質的影響,孔子認為祭祀的目的是協(xié)調人際關系、恢復社會秩序,而不是去事奉現(xiàn)實中并不存在的鬼神。 孔子的這種思想通過教授生徒傳給其弟子,故其弟子在編輯《論語》這部以孔子與弟子交往資料為主要內容的著作時,便重點突出了其“不語怪、力、亂、神”的一面,而刪去了其面對吳使、季桓子等人關于“怪”“神”之問的記錄。 如此,本文一開始所提出的問題便獲得了一個較為圓滿的解釋。

與魯國不同,齊國自立國之后采取“從其俗為”的統(tǒng)治政策,對東夷土著的社會生活、風俗習慣不做過多干預。 因而相比于魯?shù)丶漓胛幕膯我?,齊地的原始崇拜顯得更為紛繁復雜。 在齊地紛繁復雜的原始崇拜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八神信仰”。 所謂“八神”,指天主、地主、兵主、陰主、陽主、月主、日主、四時主。 根據(jù)《史記·封禪書》“八神將自古而有之,或曰太公以來作之”⑤司馬遷:《史記》,第1636-1637 頁。的記載,可知八神崇拜中既有土著原始崇拜的孑遺,亦有姜姓族帶來的周文化因素。 從八神崇拜的內容來看,其具有一定的原始性,突出表現(xiàn)在其體系不夠嚴密,“如月和陰、日和陽本來可立同一神祀,而在‘八祠’中卻各立名目。 日主和天主亦是如此”⑥鄭杰文:《齊宗教研究》,《齊文化叢書》,第17 冊,濟南:齊魯書社,1997 年版,第411 頁。。 除了以上兩大特點之外,齊地的“八神崇拜”還具有鮮明的自然性,即其崇拜的對象均為自然事物,這與魯國重人事的祖先祭祀明顯不同。雖然全新世大暖期之后,齊地的野生動物種群已不如以前繁盛,產(chǎn)生動物崇拜的物質基礎遭到破壞,但東夷原始崇拜中重自然的特質被齊人繼承下來,從而形成了“八神崇拜”的這一特色。 戰(zhàn)國時期,鄒衍等陰陽家以齊地重自然的原始崇拜精神為理論基礎,提出了“九州”學說和五行流轉理論,創(chuàng)建了陰陽五行學派。 秦漢以后,陰陽五行學派與儒家學派一道,共同成為大一統(tǒng)帝國賴以建立的思想基礎。

結語

法國年鑒派史學家費爾南·布羅代爾(Fernand Braudel)認為“人同他周圍環(huán)境的關系史”,“是一種緩慢流逝、緩慢演變、經(jīng)常出現(xiàn)反復和不斷重新開始的周期性歷史”①[法]費爾南·布羅代爾:《菲利普二世時代的地中海和地中海世界》第一版序言,唐家龍等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6 年版,第8頁。。 但正是這種看似緩慢的“周期性”變化卻是我們人類社會賴以存在的物質基礎。 在先秦時期的齊魯?shù)貐^(qū),氣候轉寒、野生動物種群減少等客觀性因素的變化導致人類主觀精神世界賴以存在的物質基礎發(fā)生了動搖。 面對因物質基礎動搖而出現(xiàn)變動趨向的精神世界,齊、魯兩國采取了不同的統(tǒng)治政策,促使齊魯先民的精神世界走上了不同的演進路徑。 正是在這種天道與人事的雙重變奏下,人類歷史的面貌才更加豐富多彩、富于魅力。

猜你喜歡
齊魯崇拜動物
齊魯聲音
林尊文:我的齊魯之緣
消失在法庭的邦博
我崇拜的那條“龍”
齊魯聲音
最萌動物榜
動物可笑堂
古埃及人的圣甲蟲崇拜
齊魯書社
我的爸爸是超人
望奎县| 酉阳| 新沂市| 烟台市| 新蔡县| 巴彦县| 简阳市| 凤阳县| 社会| 砀山县| 凤凰县| 法库县| 莱芜市| 江安县| 黄陵县| 贡嘎县| 神木县| 航空| 若羌县| 古交市| 怀宁县| 尤溪县| 东港市| 五原县| 新竹市| 孝昌县| 建昌县| 梓潼县| 苏州市| 潮安县| 青铜峡市| 慈利县| 绿春县| 平遥县| 宣威市| 焉耆| 普格县| 海林市| 双城市| 乡宁县| 天水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