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聲遠
蜈蚣是身體細長、每個體節(jié)都有一對足的分節(jié)動物。蜈蚣毒性很強,毒素一般為麻痹性的,但也有神經(jīng)性的。蜈蚣也叫百足蟲,但不同種類蜈蚣的足數(shù)也不同。蜈蚣足均為奇數(shù)對,所以沒有哪種蜈蚣真的有100條(50對)足。蜈蚣的一個重要特征是最前面一對足其實是毒爪。蜈蚣體長從幾毫米到30厘米都有。蜈蚣可見于各種環(huán)境中。蜈蚣的體色通常為紅褐色。洞穴或地下蜈蚣可能缺乏色素,許多熱帶蜈蚣則有明亮的警戒色。
全球蜈蚣種類據(jù)推測多達8000種,其中大約3000種己得到描述。無論是沙漠蜈蚣還是雨林蜈蚣都離不開潮濕小環(huán)境,這是因為蜈蚣沒有昆蟲和蛛形綱動物那樣的角質層,因而蜈蚣容易脫水。所以,蜈蚣常見于土堆和落葉堆中,石頭或朽木下面,以及圓木內(nèi)部。蜈蚣屬于最大的地面無脊椎捕食動物,在生態(tài)系統(tǒng)中起著重要作用。
蜈蚣的繁殖不涉及交配。雄蜈蚣產(chǎn)下精囊讓雌蜈蚣撿拾。有一種雄蜈蚣產(chǎn)下精囊后,跳求偶舞激勵雌蜈蚣吞食精囊。在多數(shù)情況下,雄蜈蚣產(chǎn)下精囊后不管,讓雌蜈蚣去發(fā)現(xiàn)。在溫帶地區(qū),蜈蚣繁殖一般在春夏進行。而在亞熱帶和熱帶地區(qū),蜈蚣繁殖不分季節(jié)。雌性石蜈蚣把卵產(chǎn)在土壤洞孔中,產(chǎn)卵數(shù)量為10~30個。從胚胎發(fā)育到孵化,可能需要1個月到幾個月時間。從出生到性成熟的時間,不同蜈蚣種類也不同,例如石蜈蚣只需要1年。相比其他節(jié)肢動物,蜈蚣壽命比較長,例如歐洲石蜈蚣可活5~6年,模棘蜈蚣可活超過10年。
雌地蜈蚣和雌熱帶蜈蚣顯示出更多對后代的關愛。它們把15~60只卵產(chǎn)在土壤或腐木中的巢里。雌蜈蚣守護卵和舔卵,保護卵不受真菌侵害。一些雌蜈蚣在卵孵化后依然守護幼蜈蚣,直到幼蜈蚣能獨立生存。若受到紛擾,雌蜈蚣會棄卵或吃掉卵。被棄的卵很容易很快就被真菌侵害。一些熱帶蜈蚣的后代甚至會吃掉自己的母親。
科學家對蜈蚣究竟吃什么并不太清楚,這是因為蜈蚣神秘的生活方式和對食物的徹底咀嚼。實驗室研究表明,只要是軟體和大小合適的獵物蜈蚣都會吃。地蜈蚣偏愛蚯蚓,因為地蜈蚣會鉆到地下,用毒爪刺破蚯蚓身體。但地蜈蚣很可能不能制服比它們體形大的蚯蚓。熱帶蜈蚣體形大,無脊椎動物和脊椎動物都可能淪為熱帶蜈蚣的食物??茖W家觀測到熱帶蜈蚣捕食爬行類、兩棲類、小型哺乳動物、蝙蝠和鳥。地蜈蚣則可能主要捕食彈尾蟲。對其他一些種類的蜈蚣的食物是什么,科學家所知甚少。蜈蚣和蜘蛛可能經(jīng)常性相互捕食。
許多較大的動物捕食蜈蚣,例如貓鼬、老鼠、蠑螈和蛇。一種非洲螞蟻專吃地蜈蚣,南非黑頭蛇也是蜈蚣的一大天敵。蜈蚣的防御手段包括速度快、毒爪和分泌防御化合物。地蜈蚣分泌的黏性物質中含有氰化氫和苯甲酸。一些種類的蜈蚣咬人會造成危險。成年人被蜈蚣咬后可能出現(xiàn)劇痛、腫脹、發(fā)熱發(fā)寒和虛弱,但不會致命。小孩被蜈蚣咬了則可能致命。較小的蜈蚣一般咬不破人的皮膚,但就算是無毒的蜈蚣也常常讓人害怕,這是因為它們那么多的足同時移動,而且它們有時候會從暗處跳出來,朝人的腳上跳。
2014年,委內(nèi)瑞拉一名4歲男孩被藏身于一只蘇打水罐子里的巨蜈蚣咬后死亡。身長達30厘米的巨蜈蚣分布于南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區(qū)的熱帶森林,它們捕食多種動物,其中包括其他個頭較大的節(jié)肢動物、兩棲類、哺乳類和爬行類,如千足蟲、蝎子、狼蛛、小蜥蜴、蛙(身長可達9.5厘米)、蛇(身長可達25厘米)、麻雀大小的鳥、老鼠和蝙蝠。巨蜈蚣會爬到洞穴頂上抓蝙蝠,只用一些足附著在項部。
2018年1月下旬,一段由中國昆明動物研究所科研人員拍攝的一只金頭蜈蚣(也叫中國紅巨龍蜈蚣)殺死并吞吃一只老鼠的視頻在互聯(lián)網(wǎng)上熱播。這只老鼠的個頭是這只蜈蚣(體重僅3克)的15倍。蜈蚣僅用了不到30秒就毒殺了老鼠。科研人員相信,蜈蚣的致命毒液抑制了老鼠呼吸并引起大腦癲癇??蒲腥藛T在蜈蚣毒液中辨識出的一種毒素(Ssm)能阻止鉀進出哺乳動物細胞。他們相信,這最終阻斷了心臟血流,引起心衰和死亡??蒲腥藛T說,Ssm毒素可能是最有效的蜈蚣毒素,因為它能阻斷被稱為KCQN通道的一套細胞機制。細胞運用這些通道讓鹽進出??蒲腥藛T相信,由Ssm毒素引起的大多數(shù)癥狀可由癲癇藥物瑞替加濱逆轉。雖然蜈蚣致人死亡的案例相對罕見(到2006年為止僅有3例統(tǒng)計在案),但蜈蚣咬人會讓人很不舒服。2007~2011年,在美國夏威夷因自然原因(而非疾病原因)導致的急診病例中蜈蚣咬人引起的就占了10%,與蜜蜂和黃蜂叮人造成的急診數(shù)量一樣多。
2018年10月,一段拍攝于中國廣州、顯示一條紅頭大蜈蚣與一條大蛇在巖石上搏斗、直到蛇死亡的兩分鐘視頻在國際互聯(lián)網(wǎng)上引起驚訝。視頻顯示,雖然個頭遠小于蛇,蜈蚣看來卻很鎮(zhèn)定。蛇看上去想獵殺蜈蚣,但有著20厘米長的黑色身體、紅頭和紅色觸角的蜈蚣在最后30秒反敗為勝——它緊緊鉗住蛇頭,蛇想逃脫卻無果。巖石上血跡斑斑??茖W家說,蜈蚣之所以敢于獵殺比自己個頭大得多的動物,是因為蜈蚣毒液對這些動物來說是致命的??茖W家以為,很多動物因此都不敢惹蜈蚣。
2015年9月中旬,在中國江蘇省揚州市一家醫(yī)院的急診室里,醫(yī)生使用一只電耳鏡在前來就診的一名婦女耳道中發(fā)現(xiàn)一條蜈蚣,用鹽溶液將它殺死后取出來。耳鏡上的相機拍攝的視頻顯示,醫(yī)生開始試圖用鑷子把蜈蚣夾出,但發(fā)現(xiàn)很容易夾斷蜈蚣身體,讓剩下部分留在耳道里。于是,他們小心地把蜈蚣拉出了患者耳朵。該婦女說,蜈蚣很可能是在她睡覺時鉆進她耳朵的。出院后她恢復良好,但聽力輕微受損。另據(jù)報道,2018年11月,一條10厘米長的蜈蚣在鉆進中國臺灣一名52歲婦女的耳朵后被醫(yī)生取出。
2013年5月,塞爾維亞科學家在該國蛇島上進行實地研究時,發(fā)現(xiàn)一條死了的雌性翹鼻蝰(長20厘米)及一條從它的胃部鉆出、也已經(jīng)死了的蜈蚣(長15厘米)??茖W家相信,這條幼蛇因為生吞蜈蚣而亡。蜈蚣損傷了蛇的消化道。在塞爾維亞蛇島上,蛇捕食蜈蚣并不稀奇??茖W家推測,這條蛇顯然低估了對手。
2016年7月,科學家宣布發(fā)現(xiàn)了第一種兩棲蜈蚣。這種發(fā)現(xiàn)于東南亞的蜈蚣身長20厘米,體色為黑綠,游起來像鰻魚,樣子令人恐懼。雖然它與其他種類的蜈蚣有許多相似之處,但DNA檢測和生理檢查發(fā)現(xiàn)它很獨特。科學家推測,這種蜈蚣在夜間捕食水生或兩棲類獵物??茖W家最先是在泰國發(fā)現(xiàn)它的。當時這樣一只蜈蚣棲身于一張石板下,被發(fā)現(xiàn)后它逃進溪流中,然后藏身于一塊巖石下??茖W家把它取出來放進裝了水的玻璃容器,發(fā)現(xiàn)它在容器底部的游動十分有力。這一發(fā)現(xiàn)提醒我們自然界還有許多我們未知的東西。
1.保持鎮(zhèn)靜。被蜈蚣咬可能會造成傷害,但可治。即便有感染,也是局部性和可恢復的。
2.用肥皂和清水沖洗被咬部位。
3.及時就醫(yī)。如果必要,還需注射破傷風疫苗。
如果沒有條件就醫(yī),以下措施或有一定輔助作用,可供參考:
1.熱敷被咬處以緩解疼痛。如果被咬處有腫脹,則用冰塊或冷水敷。
2.疼痛明顯時,可服用對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
3.用氫化可的松軟膏止癢。
4.觀察被咬部位有無感染跡象。如果有,則可能需要抗生素治療。
有報告說“一些癌癥患者生吞蜈蚣抗癌,結果真的延長了壽命,生命質量也改善了”。蜈蚣有輔助抗癌效果這一點己被一些研究證實,但生吞蜈蚣非常危險,畢竟蜈蚣毒液毒性很強,就算蜈蚣腦袋和腿足被去掉后蜈蚣毒液依然有一定致命性。因此,使用蜈蚣抗癌治病必須遵從醫(yī)囑,藥用蜈蚣必須經(jīng)過制備才能入藥。對于不同的癌癥,蜈蚣必須與不同的藥物為伍方能獲得最佳療效。但指望光靠蜈蚣治愈癌癥是不現(xiàn)實的,癌癥治療依然離不開手術和放化療等傳統(tǒng)手段,以及免疫療法、靶向治療等新手段。
蜈蚣被證實的藥理作用包括:蜈蚣水溶液能明顯抑制由番木鱉堿誘導的痙攣;蜈蚣水溶液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結核桿菌和多種皮膚真菌;蜈蚣煎煮汁能改善實驗鼠微循環(huán),延長凝血時間,降低血液黏稠度。此外,蜈蚣還有明顯的止痛和抗炎效果。澳大利亞科學家2013年的一項研究表明,蜈蚣腿足的一種提取物在實驗鼠身上比嗎啡的止痛作用還強,而且沒有什么副作用。
(責任編輯程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