栗勝夫
少林拳源于少林寺,拳因寺而得名,故名少林拳。少林拳又稱少林功夫,包括少林拳和各種兵器,是歷代少林寺僧與軍事將士及民間武術家們相互交流、久經(jīng)實踐、共同研究的結(jié)晶。
少林拳不僅是一種武術現(xiàn)象,更是一種特殊的文化系統(tǒng)。它與政治、軍事、宗教、哲學、中醫(yī)、氣功、養(yǎng)生等密不可分。尤其是在佛教禪宗的基礎上,吸取諸子百家的理論精華,更使其成為一個別具特色的民族文化系統(tǒng)。
少林拳自身優(yōu)勢明顯。悠久的歷史,豐富的內(nèi)容,宛如一幅絢麗多彩的歷史畫卷,彰顯著中華民族的個性特征,折射著華夏的可貴精神。在勇者思斗的冷兵器時代,它是維護國家利益的得力助手;在智者思謀、文明進步的今天,它又是強健體魄、修身育人的良好手段。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它的理論軸心,其理念所追求的終極目標是高尚的和諧境界。系統(tǒng)學習和實踐少林拳,對世人身體素質(zhì)的提高、心靈的凈化、思想境界的升華均具有良好的功效與作用。
少林拳涉獵領域頗多,筆者僅以少林拳為主題,從少林拳的歷史沿革、基本技法、基本特點幾個方面分析。
一、少林拳的歷史沿革
一提少林寺,人們自然會聯(lián)想到少林拳。少林寺與少林拳,一個是佛教禪宗圣地,一個是中華武術拳種。二者屬性不一,怎么會有少林拳源于少林寺之說、后來又拳禪一體、相得益彰呢?要澄清這一問題,我們還必須從少林寺的創(chuàng)建說起。
我國南北朝時期,佛教活動十分盛行,北魏太和十九年(495年),孝文帝為安頓印度高僧跋陀落跡傳教,特令建造少林寺。
少林寺坐落在河南省登封市西北約十三公里處的嵩山西麓,寺院坐北朝南,面對少室山,背依五乳峰,院落紅墻碧瓦,古柏銀杏參天。四周山巒如蓮,林木茂盛,門前潺潺溪水東流,深山千年古寺,藏于秀麗的風景之中。
由于少林寺建在嵩山支脈、少室山陰的密林叢處,故稱少林寺,也稱嵩山少林寺。
少林寺建成后,高僧跋陀就成了本寺的首任住持。由于南北朝時期佛教深受上層官僚喜愛,寺院一切用度均由官府供給,條件十分優(yōu)厚。加之跋陀曾是孝文帝崇敬之師,所以,寺廟一開,“四方學者,聞風皆至,徒眾數(shù)百”。當時,一位名叫僧稠的和尚,酷愛佛事,四方求學,進少林寺拜跋陀為師,專心佛法,進步很快,不久便顯露出了他“一覽佛經(jīng),渙然神講”的天才。跋陀對僧稠十分寵愛,夸獎他是蔥嶺(天山)以東,習禪最優(yōu),于是器重有加,常常將佛經(jīng)的精華要點秘授予他,這為后來僧稠成為著名禪師奠定了堅實基礎。僧稠又是一位著名的武術高手,是少林寺第一個有史可考的武僧。據(jù)唐人張鷟《朝野僉載》記述:僧稠初落發(fā)當小和尚時,由于年齡小,屬于小字輩,所以,每到課余時間,經(jīng)常受到師兄們的戲弄,使其十分羞愧。后來,僧稠潛心武功,收效驚人,能在“殿中橫塌壁行……乃引重千鈞,其拳捷驍武勁。先輕侮者,俯伏流汗,莫敢仰視”?!冻皟L載》中的記述,為少林寺早期的武術提供了有力的史證,不少學者認為,追溯少林拳的起源,便要從僧稠說起。隋朝時期的少林寺,已是一個擁有百頃良田的大佛寺。隋末,由于朝廷殘暴昏庸,導致天下大亂。農(nóng)民起義軍揭竿而起,不但把矛頭對準隋朝的官府勢力,而且還把與官府關系緊密、擁有良田美宅的佛門寺院作為攻擊目標。當少林寺周邊的農(nóng)民起義軍潮水般地進攻少林寺時,具有攻防實力的少林僧并未坐以待斃,也未望風而逃,而是奮起棍棒,進行抵抗。終因寡不敵眾,方才棄寺。起義軍的這次進攻,使寺院遭到嚴重破壞,一切房舍被燒,“唯一塔獨存”。此時的少林僧無家可歸,只得棲息于距少林寺西北約20公里處的柏谷塢,守護著
那里屬于自己的百頃良田。620年,時為秦王的李世民率兵出關,同盤踞在洛陽的原隋朝大將、自封鄭王的王世充交戰(zhàn)。戰(zhàn)斗緊要關頭,富有政治頭腦的少林僧人,見機行事,他們憑借靠近王世充軍事營地并十分熟悉地形的優(yōu)勢,操起棍棒,乘虛襲擊了王世充后營,活捉了王世充侄子王仁則,捆綁送至唐營。少林僧這一行動,對唐軍是一個極大的鼓舞,對鄭軍是一個沉重的打擊,他迫使和加速了王世充軍隊的潰退,使久困無助的王世充及早向唐軍投降。
李世民登基之后,為酬謝少林眾僧的戰(zhàn)功,“嘉其義烈,頻降璽書宣慰。賜田四十頃,水碾一具”。對十三位立功和尚各有獎賞,曇宗還被封為大將軍。唐鄭之戰(zhàn)給少林寺武僧以大顯身手的機會,立功和尚受到大唐皇帝璽書的頻頻宣慰,少林寺從此名震天下。貞觀以后,少林寺深受唐朝歷代皇室關照,寺院發(fā)展極快,名僧層出不窮。大唐皇室還賦予了少林寺入世參政的特權(quán),允許少林寺挑選德高望重之僧,進入皇宮,參政議政,擔當國師之職,這對少林寺簡直是一個無上的光榮。習武揚名,習武立功受封,強烈地刺激著少林寺僧人的習武激情。明人徐學謨在其《少林寺》詩中說得好:“怪得僧徒偏好武,曇宗曾拜大將軍”,一言道出了少林僧愛武練武的真正動因。的確,自李世民擊退王世充,賜封了少林僧曇宗為大將軍后,僧眾以習武為榮,各人均有絕技在身。自此,少林僧兵開始走上了直接為皇室服務的道路?!皶兞暯?jīng)曲,夜練武略,修文不忘武備”。少林僧將習武與實戰(zhàn)緊密結(jié)合起來,一部分和尚便成了皇家所供養(yǎng)的特殊軍隊,習武性質(zhì)也較前不大相同?!罢勑菸?,佛禮愛論兵”,他們把習武當成了世代相傳的特殊宗風,正式掀開了少林武術光輝燦爛的第一章。這就是少林寺為什么會與武術結(jié)緣的真正原因。
宋代的少林寺,規(guī)模巨大,僧徒達兩千多人。北宋初年,福居和尚主持少林寺,他把少林寺辦成了全國武術的重要集聚地。為發(fā)展少林武術,福居曾邀集全國武術名流十八家到少林寺切磋技藝,并將十八家之長進行梳理,編集成冊,供寺僧學習演練,為少林武術的進一步發(fā)展和提高奠定了基礎。
宋朝末年,金兵進犯中原,少林寺武僧宗印,接受了國家指令,把僧眾組成“尊勝隊”和“凈勝隊”兩軍,親自掛帥,進發(fā)潼關抗擊金兵。戰(zhàn)場上,他們沖鋒在先,熱血流盡,全部為國捐軀盡忠,譜寫了愛國愛民、氣壯山河的詩篇。
元朝,少林寺與皇家關系依舊密切,元世祖任命少林寺福裕大和尚住持少林寺,并統(tǒng)領嵩岳一帶所有寺院?;蕬c元年(1312年),福裕被封為大司空開府儀同三司,死后又追封為晉國公。此時的少林寺常住僧人達兩千余眾。智庵、智聚、子字、覺訓等,都是身懷絕技的出家人。值得一提的是,元朝時,日本僧大智、邵元,慕少林名,漂洋過海,來少林寺拜師求法。邵元和尚身居少林,時達21年之久。1347年,邵元離開少林,回到日本,并將少林拳在國內(nèi)傳播,受到日本民眾的熱烈歡迎。
明代,是中華武術全面發(fā)展的重要歷史階段,少林武術在這一歷史階段更是大顯身手,馳名中外。
這一時期的少林棍在少林武術中占有突出地位,少林僧所使用的兵器,以棍最為聞名。《武備志》作者茅元儀對少林棍給予很高的評價,他認為少林棍是武藝之祖,“諸藝宗于棍,棍宗于少林”。程宗猷在少林寺習武十多個春秋,所著的《少林棍法闡宗》,對少林棍的傳播和推廣具有重大貢獻。明朝少林棍法之所以聞名于世,最主要的原因是明代的少林武僧,在國亂之時,頻受國家調(diào)遣。訓練有素的僧兵,以皇室和國家利益為上,出生入死,屢立戰(zhàn)功。尤其在抗倭衛(wèi)國的戰(zhàn)爭中,少林僧驍勇雄杰,武藝高強,每逢戰(zhàn)斗,總是陣前的排頭兵。他們手持長七尺、重三十斤的鐵棍,耍練起來,猶如竹杖一般輕靈,棍掃倭寇,不死即傷。他們?yōu)閲医⒘斯祝瑫r,也為自身樹立了形象,傳播了威名。
少林棍法蓋世,一是戰(zhàn)爭需要,少林僧刻苦研練所致;二是少林僧善于吸取名家精華,不斷豐富升華的結(jié)果。抗倭名將俞大猷就對少林棍的技法提高有過重要的點撥。嘉靖四十年(1561年),當俞大猷從山西奉命南征時,特意取道少林寺觀看少林寺武僧表演。觀后,對方丈小山法師說道:“此寺以劍技(即棍法)名天下,乃傳久而訛,真訣皆失矣。”小山法師遂虛心地求俞大猷傳授棍法真訣。并挑選宗擎、普從兩名智聰力勇的年輕和尚,隨俞大猷部隊南下。三年后,兩位和尚將俞大猷臨陣棍法帶回少林寺,使少林棍在原有的基礎上,有了進一步的發(fā)展。
明代有關少林武術的記載很多,少林武功的盛名吸引著眾多的海內(nèi)游人,不少文人墨客、政府官員,來少林寺以目睹少林武術為榮。他們對少林寺武僧的武術表演,均給予高度的評價。如明天啟五年(1625年),河南巡撫程紹來少林寺檢閱僧兵,看了武僧們的表演之后,賦詩道:“暫憩招提試武僧,金戈鐵棒技層層。剛強勝有降魔力,習慣輕攜搏虎能。定亂策勛真正果,保邦靖世即傳燈。中天緩急無勞慮,忠義毗盧演大乘?!边@首詩,熱情地道出了少林僧既習禪又練武的目的與動機。類似這樣贊美少林武僧的詩句,在明代可謂不勝枚舉。
清代,少林寺眾僧繼承和恪守禪武一體的宗風,把晝習經(jīng)文、夜練武略作為自己的修職,寺內(nèi)習武之風仍保持旺盛態(tài)勢。今之少林寺的毗盧閣(又名千佛殿)內(nèi),青磚所鋪的地面上仍留有當時寺僧夜練武功的實物見證,地面上兩排因練拳腳所形成的凹陷腳窩,至今保留完好,清晰可見。在清王朝反對民間結(jié)社、習武練棍的年代里,少林武術也曾一度受禁,寺僧練武由公開轉(zhuǎn)入暗地進行。清末,國家衰敗,民不聊生,少林寺也日趨衰弱,一片破落景象。少林武僧星散各地,成了游方僧人,他們在民間并沒有終止功夫的演練,這對日后少林武術的廣泛傳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民國時期,國民政府于1928年成立了“國術研究館”,教務方面曾設武當和少林兩門。其中少林門長由武術家王子平擔任。1928年7月,國術研究館改名中央武術館,設教務、編審、總務三處。1930年,編審處長唐豪先生編寫的《少林武當考》一書出版,對少林武術的起源發(fā)展提供了有價值的考證。民國時期,兵荒馬亂。不少有志的少林僧視國難民禍為己任,繼承少林寺憂國愛民的優(yōu)良傳統(tǒng),盡其所能,為當?shù)厝嗣褡隽瞬簧俸檬?。少林僧恒林,民國元年被任命為登封縣僧會司首領,還被推選為保衛(wèi)團團長。任職后,敢于堅持正義,為民除害,打擊和消滅了不少地痞土匪,深得當?shù)厝嗣窬粗亍?/p>
民國十七年(1928年),軍閥混戰(zhàn),建國豫軍樊鐘秀立司令部于少林寺。國民軍馮玉祥部軍長石友三率部攻打少林寺傷亡較大,占領少林寺后,因不見一人,石懷疑少林僧暗中幫助樊鐘秀抵抗,為泄私憤,一把火燒了少林寺。大火延燒四十余天,寺內(nèi)所有殿堂樓閣等古建筑大部夷為平地,大量珍貴文物均毀于此災。
新中國成立以后,少林寺和少林武術又得到了新生。黨和國家不但撥??钚迯蜕倭炙拢瑖殷w委還一度把少林武術列為國家正式大賽中的比賽內(nèi)容和表演項目,一些少林武術的優(yōu)秀人才在全國或國際武術賽事活動中頻頻獲獎。為了繼承和發(fā)展少林武術,河南省體委遵照國家體委有關指示精神,于1979至1984年,組織專門人員,對少林武術進行了挖掘和整理,并對成果錄制了專輯,給少林拳師建立了技術檔案,為少林武術的傳承提供了保障。
1982年,香港中原影業(yè)公司攝制的彩色寬銀幕功夫片《少林寺》的公映,轟動了全球,久負盛名的少林寺與少林武術征服了無數(shù)觀眾。自此,少林武術熱一直升溫不下,國內(nèi)外少林武術愛好者,慕少林名前來少林投師習武者絡繹不絕,少林寺地區(qū)的武術校、館應運而生,多達50余所。1988年,國家旅游局投巨資在少林寺旁興建了亞洲最大的武術演習基地—嵩山少林寺武術館。其后,少林武術的各種場館相繼落成,以少林寺、少林武術為主要內(nèi)容的《禪宗音樂大典》《風中少林》等大型文藝節(jié)目也成了舉世矚目的精神大餐。
1998年與2003年,國家體育總局職能部門又先后組織專家編寫了《少林拳競賽系列套路》,使古老的少林拳系列走上了競賽的平臺,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面對少林武術的空前盛世,當?shù)卣騽堇麑?,大書武術文化新篇章。自1991年以來,相繼七次成功地舉辦了鄭州國際少林武術節(jié),其后,自2004年,少林武術節(jié)升格為每兩年一屆的世界傳統(tǒng)武術節(jié),來自世界各地的武術團體同國內(nèi)的武術代表同臺演練,相互學習,加深了了解、增強了友誼、促進了交往與合作。少林武僧團也不斷出訪世界各國,少林武術儼然成了與世界各國進行文化交流的橋梁和紐帶。原來的“武術搭臺,經(jīng)貿(mào)唱戲”現(xiàn)已漸變成為“經(jīng)濟搭臺,武術唱戲”的可喜局面了。
近年,國家體育總局又組織人馬,編寫《中國武術段位制系列教程·少林拳》,這是一個值得肯定、具有重要歷史意義的武術里程碑工程,它對少林拳的傳承與發(fā)展、推廣與普及必將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待續(xù))
(編輯/高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