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濤
“五百年必有王者興,其間必有名世者。”漢末三國時代,確實有個人被認為是這條預言中的王者。這個人就是荀彧。
就像劉備必須找到諸葛亮之后才會一飛沖天,曹操也必須有他自己的諸葛亮,這個人就是荀彧。
實際上,一開始進入荀彧視野的還不是曹操,而是袁紹。可以說,曹操當時無論家世、人望、實力、底蘊都和袁紹有數(shù)量級的差距,而同為世家大族的卓越后輩,袁紹對荀彧也有著天然的好感。但荀彧短暫接觸袁紹之后,就果斷棄之而去,轉(zhuǎn)而加入曹操。
荀彧究竟為什么棄袁紹而選擇曹操,如今已不能知道。這期間有兩件大事,一是討董卓聯(lián)盟的分裂和內(nèi)訌,二是袁紹打算立劉虞為帝。大概就在這兩件事中,荀彧對袁紹和曹操這兩人的格局做出了評估。獻帝初平二年,荀彧29歲。荀彧和曹操初次見面。這次會面曹操極為興奮,慨嘆荀彧就是他的張良張子房。而對于年輕的荀彧來說,在他的心里,應當也是波瀾起伏。
荀氏是大族,是一度被天下士林仰望的名族,但好玩的是,這個家族的作風卻不像某些名士那樣,一語不合死杠到底,而是頗為靈活柔軟。某種程度上,這也是儒家最精髓的所在。
為什么非得興復漢室?
這里就要翻回頭討論一個重要問題。一直說忠臣們期望興復漢室,到底什么是興復漢室?為什么非得興復漢室?其實如果把這個漢室具體到漢獻帝本人,主辱臣死,任何人敢動俺們皇上一根汗毛,我都噴他一臉動脈血——像這種忠臣,漢末三國未必能找出兩只手。起碼荀彧、諸葛亮這二位就肯定不是。他們所忠誠的與其說具體的漢室,不如說抽象的漢室。換句話說,他們忠誠的是大漢王朝延續(xù)四百來年的秩序與和平。秩序被破壞,可以修補;和平被打破,可以重建。我們甚至可以想象得再極端一點,假如突然有一個極其強大、極其守序的勢力穿越時空,又能以極其和平、極少犧牲的代價取代漢室,那么他們換個目標忠誠,也不是不可能。問題只在于,根本不存在這種事。每一個長久王朝的滅亡,都意味著一些相應規(guī)則的崩壞,而重建新的穩(wěn)定規(guī)則,比重建新的王朝還要難。所以每一個盛世之后,都會有一個相應的動蕩。而動蕩期越長,所付出的犧牲也越慘烈。一將功成萬骨枯,而任何一場時代的巨變,又豈止百將千將。
所以袁紹想立劉虞,荀彧反對,曹操也反對。倒不是因為袁紹此舉對漢室不敬,有違他們的宗旨——汝南袁氏的門第比潁川荀氏還高,人家是正兒八經(jīng)的經(jīng)學世家,四世三公,門多故吏,是東漢世家大族的最成熟形態(tài)。然而袁紹的行為,只會比荀彧更為激進。袁術(shù)則更進一步,冒天下之大不韙打算踢開漢室自己做皇帝。家族再強大,也沒有辦法替某個人打出所有的牌。最終決定命運的,很大程度還是個人意志。荀彧反對袁紹,就是因為他已經(jīng)從袁紹的作為中判斷出這個人不足成大事。有趣的是,荀彧所選中的曹操,當時反倒以門第低而聞名。盡管祖上也是三公,但還是難免被罵“贅閹遺丑”。而曹操初入仕時立五色棒打權(quán)貴立威的手段,也活脫是酷吏一流。
然而,一旦荀彧選定了曹操,他就全力以赴,從此禍福與共。潁川的人才,諸如荀攸、郭嘉、鐘繇、陳群、司馬朗、戲志才、杜襲、杜畿、辛毗、趙儼、嚴象、韋康等人皆由荀彧推舉引薦而加入曹操陣營。荀彧基本上等于幫曹操攢出了完備的文官班底。而經(jīng)荀彧之手加入的這些人,盡管稟賦才干各自不同,但有兩點基本都靠得住:一是團結(jié),二是忠誠。曹操袁紹開戰(zhàn)前夕,眾寡不敵,曹操自己心里都沒底,是荀彧、荀攸、郭嘉這班潁川士人鼎力相助,打雞血,出主意,守后方,保后勤,才最終挺下來的。所以荀彧在曹操陣營的分量比前期諸葛亮之于劉備還要重。他實際上是個合伙人,他的背后站著一大批立場與訴求相近的世族。而這些人里,荀彧是毫無疑問的魁首。所以傅玄才會把五百年必有王者出這個預言歸于他。曹操征戰(zhàn)于前臺,而荀彧隱沒于幕后,互為表里,同心合力。建安時代就是由這兩個人共同開啟的。直到兩人漸行漸遠,分道揚鑣。
但后來兩人理念出現(xiàn)了分歧。
曹操的特點是英明、果斷,極具執(zhí)行力,非常實用主義,勇于破壞規(guī)則。這是世家大族子弟往往很難做到的。所以荀彧等人愿意竭力輔佐曹操成為英雄,平定亂世。但隨著曹操勢力的一點點壯大,群敵紛紛消滅,作為吉祥物的漢室與曹操一方的實力對比突破閾值,而曹操身上的理想主義也逐漸凋零。英雄終于成為惡龍。
曹操說,設使國家無我,不知幾人稱孤,幾人稱王。這確實是真的。但與此同時,曹操也絲毫沒想著幫助漢室再把威望和秩序重建起來。其實這是任何功高震主的大臣都會面對的問題。以人臣建不世之功,威加海內(nèi),而退歸臣位,謹飭自守,真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幾千年來,也就只有傳說中的伊尹、周公、郭子儀、曾國藩等寥寥數(shù)人,連霍光都未免結(jié)局遺憾。曹操有這個機會,然而他最終并沒有這樣選擇。雖然曹操也有所顧忌,所謂“茍?zhí)烀诠拢聻橹芪耐跻印?,但他的態(tài)度仍是明顯的,這令荀彧非常失望。
曹操的基業(yè)是荀彧幫助打下來的。他比誰都更清楚曹操的成功泰半取決于個人才能,而不是曹操真有什么比諸漢室更加先進的制度。那么,曹操活著沒問題,死后呢?能保下一代繼續(xù)像曹操一樣杰出嗎?一旦失控了怎么辦?荀彧兢兢業(yè)業(yè)辛苦半生,他所期待的可不只是給王朝續(xù)上那么一二十年命,然后繼續(xù)天下大亂。荀彧想要的,還是長治久安。而這勢必會損害到另一方包括曹操本人的切身利益。雙方的沖突已無法避免,結(jié)果也可想而知。
建安十七年,荀彧逝世。史書記載“以憂薨”,這通常是因君臣不和而死的委婉說法。荀彧死后第二年,曹操成為魏公。
建安二十一年,曹操進位魏王。
建安二十五年,曹操逝世,曹丕代漢。大漢王朝就此結(jié)束,大魏的時代開始了。
世家大族意味著什么?
荀彧死了。但他的擔憂卻并非杞人憂天。而吊詭的是,日后終結(jié)曹魏王朝的人也和他脫不開關(guān)系。
荀彧曾經(jīng)舉薦過司馬朗。司馬朗出身河內(nèi)司馬氏。司馬氏肇基于武將,在東漢末年以世傳《漢書》知名,比經(jīng)學傳家的世家門第略差,但仍屬名門。司馬朗之父司馬防,與曹操有舊交。司馬朗這一輩弟兄八人,合稱司馬八達。司馬朗是老大,也是名望最高的一個,但人品更近于傳統(tǒng)意義的君子。他的二弟,即司馬懿,風評起初不及司馬朗,但卻要比曹操更實用主義,更勇于破壞規(guī)則。而終于在曹魏的統(tǒng)治者無力維護權(quán)威時背后捅刀。其所作所為,與當年曹操同出一轍。荀彧的隱憂變成現(xiàn)實,而這時已再沒人隱沒在幕后默默匡正。司馬氏得國后,吸取曹魏的教訓大封宗室,而又引發(fā)“八王之亂”。帝王的合法性讓位于權(quán)臣的兵甲。弱肉強食之外,再無秩序。此后數(shù)百年中,相斫相殺不絕,亂世至此,再也收拾不住。而世上已無荀彧。
(摘自《國家人文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