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麗麗
陽光斜照在石庫門上,門頭牌匾雕花在微? ?妙的光照下,顯得格外典雅漂亮。
如果你來上海,只看看南京路的外灘,逛逛淮海路的城隍廟,而沒有走進上海的弄堂,走進石庫門,那你只是觸摸到上海的表皮,而沒到達上海的肌骨。
上海石庫門里弄住宅,始建于19世紀60年代。太平天國起義時期,當時的戰(zhàn)亂迫使江浙一帶的富商、地主、官紳紛紛舉家涌入租界尋求庇護,于是租界住房成了問題,外國的房產(chǎn)商乘機大量修建住宅,于是創(chuàng)造出中西合璧的石庫門里弄住宅。石庫門是一種融匯了西方文化和漢族傳統(tǒng)民居特點的新型建筑,以石頭做門框,以烏漆實心厚木做門扇,這種建筑因此得名“石庫門”。
當你走進石庫門的小弄堂,仿佛聽到里面的歡聲笑語了,那皮鞋敲擊石皮街的聲音,在回聲中傳得很深很深。
石庫門多為磚木結(jié)構(gòu)的二層樓房,坡型屋頂常帶有老虎窗,紅磚外墻,弄口有中國傳統(tǒng)式牌樓,黑漆木門,配有門環(huán),進出常發(fā)出幽遠古老的撞擊聲。門楣是傳統(tǒng)磚雕青瓦頂門頭,外墻細部采用西洋建筑的雕花刻圖,二樓有出挑的陽臺,石庫門建筑有著獨有的滄桑感和貴族氣韻,屬于海派風(fēng)格。石庫門建筑既符合傳統(tǒng)民族封閉自守的心理,也適應(yīng)了富家大戶的居住要求。
石庫門里弄的住宅,仍脫胎于江南傳統(tǒng)民居,前面有天井,后面也有小一點的天井,東西是廂房,正面是正廳。樓上的前樓最好,采光充足,空氣新鮮,后樓的優(yōu)點是安靜,亭子間稍微悶熱些。上海的石庫門一般有三開間、二開間,早期的也有少數(shù)是五開間門面,客堂是主人接待客人的地方,也是家人議事及操辦紅白喜事的主要場所。客堂間和廂房的上方被稱為前樓,通常是主人或子女的臥房,而灶間的上方則多為亭子間,再往上便是小型的曬臺,可以坐著透透新鮮空氣和曬曬太陽。
石庫門里的“亭子間”“客堂間”“廂房”“天井”以及“二房東”“白相人嫂嫂”“七十二家房客”等與石庫門有關(guān)的名詞成為老上海們最溫馨的記憶。
每天清晨天剛蒙蒙亮,就會聽到一陣陣吆喊聲:“馬桶拎出來!倒馬桶了!”石庫門房子大多是沒有廁所的,大小便是坐馬桶的,馬桶是木制的,每天清晨必倒。之后就會聽到刷馬桶的聲音,一陣連著一陣,于是,石庫門一天的生活就拉開了序幕。
那時弄堂里嘈雜得如同市場,每天下班時的自行車叮鈴聲和小販的叫賣聲擠滿弄堂。灶披間屬于公共廚房,每家各占一隅,每只煤球爐子上面,各吊著一盞無罩白熾燈。鍋碗瓢盆聲此起彼伏,蔥蒜油鹽味四處飄香。石庫門房子里也有琴聲傳出來,琴聲若隱若現(xiàn),似遠似近,好似那飄渺的月光。
弄堂里的連排房子,前排與后排的間隔不超過三米,大多居住面積很小。居民們來自各地,操著南腔北調(diào),雖然有時候也有磨嘴皮的時候,但吵歸吵,鄰里大多不記仇,如果誰家里的衣服遇上雨天沒收,鄰家依然幫著把衣裳收進房,即便剛吵過架,這種鄰里關(guān)系至今成為美談。
說到石庫門,就不能不說亭子間。亭子間通常是指石庫門一樓至二樓樓道轉(zhuǎn)彎處的一個朝北的小房間,冬冷夏熱,房間面積很小,一般只有六平方米左右,是整幢房子中條件最差的,因為像個亭子大小就叫做亭子間。這亭子間的房租較便宜,大多是比較窮的人家擠在一起居住,有些房子住的人實在多,被稱之為七十二家房客。
在三十年代,有不少文藝界人士來到上海,因生活貧困只能靠寫文章謀生,就租用廉價的亭子間,如魯迅、蔡元培、葉圣陶、郭沫若、茅盾、巴金、丁玲、豐子愷、趙丹、阮玲玉、徐悲鴻、劉海粟等,他們都住過石庫門的亭子間。魯迅的《且介亭雜文》題目就是從“租界”各取半字而為,亭就是指亭子間。著名作家張愛玲的作品,大都是以石庫門里發(fā)生的愛情故事為背景,她細膩的文筆描寫了上海的過去,是當年石庫門文化的一部分。
寸土如金的弄堂,實在擠不出丁點的地盤來留給泥土、留給花木、留給芬芳。只有在幾家前門敞開的天井里和尚未封閉的曬臺上,尚可看到一些植株和花卉。
在舊時上海,住什么樣的里弄住宅,往往是考量一個人社會地位的重要標志。
如果有一天,你到虹口多倫路文化名人街去走走,會看見樹影婆娑、涼風(fēng)習(xí)習(xí)的多倫路上,有著鬧市中的那份獨有的恬靜。這條不起眼的小路,在歷史上卻赫赫有名,說是路,其實就是一條充滿文化氣息的大弄堂。
與北京的四合院一樣,石庫門是上海的特色建筑。《中國民居》郵票系列中,上海民居圖案采用的就是石庫門建筑。關(guān)于石庫門,曾在張愛玲、王安憶、陳丹燕的文字里看到過不少敘述,王家衛(wèi)、李安、黃蜀芹的影片里,也有不少關(guān)于石庫門的片段。
石庫門是一個時代的記憶。到上海走走,看一看南京路和陸家嘴等一流現(xiàn)代派建筑,然后再看看這些帶著古韻的石庫門房子,走累了,找一家餐館,喝一杯用石庫門命名的上海黃酒,這種感覺讓人回味悠長。
隨著新式里弄和花園里弄的興起,石庫門風(fēng)光不再,開始淪為城市下層居民的棲身之所。而如今石庫門卻是咸魚翻身,風(fēng)頭盡出。整舊如舊的石庫門,成了上海最時尚的住所。
當你緩緩走進弄堂,會被撲面而來的中西合璧風(fēng)韻所打動,石庫門有著西方人的印痕。在石庫門前駐足流連,這里雖處鬧市,但絕無鬧市之喧囂,時光在這里靜靜流淌,心靈在這里回歸最初的原始狀態(tà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