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暖暖媽 本文選自作者的微信公眾號:暖暖媽愛分享 編輯/春苗 設計/龐婕
暖暖媽經歷/北大碩士畢業(yè),原世界頂級咨詢公司咨詢顧問。專注于科學育兒、辣媽心語、親子旅行、科學喂養(yǎng)、剁手推薦。
最近孩子教養(yǎng)方面最火的話題就是事業(yè)和陪孩子之間的矛盾對立。陪伴對孩子的意義毋庸置疑,如何給孩子高質量的陪伴是永遠都值得探討的話題。但不去上班,就等于給孩子高質量的陪伴和安全感了嗎?
右邊這張圖片曾經火遍朋友圈,叫做《一張圖讓你看懂陪伴和陪著的區(qū)別》。
曾經看過一部國外的MV,翻譯成中文叫《憂郁小男孩的爸爸似乎在月球上》,里面以一個后悔父親的口吻講述了從兒子出生到長大成人,這位父親因為工作的忙碌缺位了孩子的成長。最后兒子長大了,也成為了跟他一樣的人。
我也在朋友圈里看過那個讓人動容的故事:一個孩子為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文《我和爸爸的雙休日》,央求爸爸陪他一天,爸爸以“要上班掙錢”為由回絕了他。孩子問爸爸一天可以賺多少錢,然后開始跟爸爸要零用錢。直到幾個星期之后,爸爸很晚回家,孩子在家等他,手里捧了積攢的零花錢對爸爸說:“爸爸,我想請你明天陪我去動物園,我給你錢?!?/p>
孩子就是這樣渴盼與父母相處的時光,這時光在孩子成長的歷程中的意義,是遠勝過金錢的黃金時間!
父母的缺席和失陪所帶來的后果,最明顯地表現(xiàn)在“留守兒童”群體中,孩子無奈無力,成為父母心中的痛;也集中表現(xiàn)在“富起來”的群體中,父母為了賺錢遠離孩子,孩子成長重要的階段正是父母創(chuàng)業(yè)最忙的階段,當父母賺到錢時,能給孩子的補償就唯有金錢了,于是也就有了中國獨有的“富二代”現(xiàn)象。這些,是多少家庭持續(xù)不斷的痛?
而更隱秘的“失陪”,是人在心不在,是用電子產品取代親情,是讓老人代替父母的責任。
孩子在“失陪”的環(huán)境下,對生活失去興趣,對親情漠然無視,對規(guī)則與法律淡漠,不會與人和世界相處,才有了很多悲劇的發(fā)生。
所有的父母都愛孩子,都渴望盡己所能給孩子更多的愛與支持。有些父母選擇了與“失陪”和“缺席”父母完全不同的做法:爸爸、媽媽對孩子的到來誠惶誠恐,小心翼翼,媽媽甚至做出辭職的決定,給孩子完全的照顧。但這真的就一定代表著高質量的陪伴嗎?
1陪同=陪伴??吹礁改敢嗖揭嘹叺馗诤⒆幼笥?,散步、逛商場、寫作業(yè)……但孩子仍然是一個人自言自語或者自己玩,父母好像沒聽到孩子的話,在想自己的心事,人在心不在,更沒心情體驗陪伴孩子的快樂。這樣的陪同不算陪伴。
2看管=陪伴父母緊緊跟在旁邊不斷地提醒孩子這個不可以,那個不行,替孩子做這做那,害怕孩子摔著,怕孩子受委屈,怕孩子走彎路……沒有看到孩子的需要,更沒隨著孩子長大而不斷擴展他的獨立成長空間。一天下來,父母疲憊,孩子辛苦。這樣的陪伴,充其量是保姆的照顧,不是陪伴。
3物質滿足=陪伴很多父母為彌補忽略孩子的內疚,偶爾有時間陪孩子,就用豪爽地花錢代替陪伴,不管孩子要的、不要的,都買給他,最貴的玩具、最流行的名牌、最貴的學校、最貴的老師……這些可讓父母自己內心平衡,卻無法填補孩子內心缺少愛的虛空。
4說教=陪伴很多父母難得與孩子在一起,借機不停地講各種道理,講很多自己的辛苦,說這一切都是為孩子,說自己都是對的,用最有傷害力的這兩句話,以為能激發(fā)孩子的積極生活狀態(tài),卻不知被“內疚和負罪感”培養(yǎng)大的孩子最無力,他們只有自我否定,只有自我糾結和掙扎,沒力氣改變,孩子害怕這樣的“陪伴”。
5媽媽的守護=陪伴很多家庭認為守護孩子是母親的天職,爸爸負責主外養(yǎng)家賺錢,爸爸成了“不回家的人”。媽媽只能給予孩子母性的愛,而自信、力量、與世界的關系和聯(lián)結,這些是需要爸爸的引導和示范的,怎么可能是媽媽的守護可以代替的呢?中國這個內斂的民族,父親尤其是沉默、不善表達愛的,如果再加上日常生活中的邊緣化,多少孩子是在渴望父愛的痛中長大?
什么是父母親對孩子的陪伴?起碼有這樣幾個標準:
雖然每個父母能給孩子的時間不同,也不固定,但不管是在家里也好,在外面也好,做游戲也好,談話也好,電話里也好,視頻中也罷,或者是短信、郵件,總之一定要花時間給孩子。這段時間屬于你和孩子,你和孩子共同享受這種親子相伴的快樂時空??赡懿换ㄥX或只花很少的錢,要緊的是彼此珍惜這份親情流動的時光。
忙永遠只是借口,人們總是把時間用于自己認為最有價值的事上,你也許需要評估一下:在你每天忙的事情中,孩子的健康成長排在第幾位?你給予孩子的有效時間是幾分鐘?難道你真的沒有給他打電話的時間,沒有擁抱他的時間,沒有說“孩子我愛你”的時間嗎?
不同年齡階段的孩子有不同的特點,生理發(fā)展和心理發(fā)展特點差異很大,不同的孩子的差異也很大。因為孩子會用自己的方式探索和了解這個世界,所以父母要先了解自己孩子所在的年齡階段有怎樣的特點,處在怎樣的發(fā)展關鍵期,這樣父母就會允許孩子展現(xiàn)他的正常發(fā)展特點,而不會總是擔心,總是覺得孩子跟自己想象的不一樣,覺得孩子太淘了、太內向了、太不聽話了,等等。接受孩子,才可能帶著平靜和允許欣賞他,肯定他,給他提供成長的空間。
孩子除了吃穿住用的生理需要以外,還有不斷嘗試探索的心理需要,他們還有安全的需要,歸屬的需要,成就自己價值的需要,爸爸媽媽要學習用恰當?shù)姆绞礁⒆訙贤?。更多的鼓勵,少打擊和嘲笑;更多的身教,少一點言傳和命令。這些都是基本的原則。
當孩子面對挫折時,面對沖突時,面對失去和痛苦時,父母及時站在孩子身邊,告訴他“我懂你”“我愛你”“我?guī)湍恪薄坝形以谀闶前踩摹薄澳闶潜粣鄣摹?,給孩子具體的指導和幫助,幫孩子度過難關。有個爸爸曾說:“孩子在需要我時會找我?guī)兔?,不需要我時會讓我遠點,我很享受這種有分有合的關系?!崩щy時,陪他跑,但不抱起他跑;孩子做選擇時,幫他看到可能的后果,并尊重他的選擇,引導他學習到相應的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