胥玉寶
什么樣的課算是好課,余文森教授認為:有思想、有文化、有智慧,符合新課程理念的課,就是好課;葉瀾教授認為:一堂好課沒有絕對的標準,但有一些基本的要求,即一有意義、二有效率、三生成性、四常態(tài)性、五有待完善。好課一定是具有高效課堂效益,充滿生命力的課。影響課堂效益的要素有諸多,如講授、提問、傾聽、觀察、點撥等,現(xiàn)以“江蘇省初中語文優(yōu)秀課評比”中《生機》一課為例,淺談一節(jié)好課的標準。
一、修煉教師課堂教學的“內(nèi)功”
錢夢龍老師說:“每教一篇課文之前,我總要反反復復地讀,或朗讀,或默讀,或圈點,或批注,直到真正‘品出了味兒,才決定教什么和怎么教?!边@里強調(diào)“品”出了味兒,指的就是在文本解讀的基礎上讀出自己的思考、感悟,形成自己的個性化解讀。
正如肖培東老師說:“面對文本,從某種意義上講,你能讀到哪個程度,你就有可能教到哪個程度?!蔽谋窘庾x的高度決定你課堂解讀的高度,文本解讀的深度決定你課堂解讀的深度。
《生機》一文為汪曾祺先生所作,全文由三篇短文《芋頭》《豆芽》《長進樹皮里的鐵蒺藜》組成,講述了三種植物在困境中的生機,呈現(xiàn)出對強大生命力的感嘆與思考。面對同一文本,不同教師作出了不同的解讀。有的教師根據(jù)汪的語言特點以及文章的創(chuàng)作手法,凝練出課堂的核心表達:托物言志,淡而有味。有的教師緊緊抓住作者評論林斤瀾的小說時提到的“韌性”一詞,從文中三篇短文概括出“希望”“渴望”“自由”三個關鍵詞,以此對“韌性”進行突破。有的教師解讀更為巧妙,結合文章的出處《草木人間》,讀出草木的不同困境:困窘、重壓和束縛三種不同情形;領悟人間的況味:獨自搖曳、負重挺立、懷痛生長,結合汪老的人生經(jīng)歷及創(chuàng)作思想,引領學生“踏進汪老先生的文字,讀懂人間的一草一木”。由此可見,差異化、不同層次的解讀投射到課堂教學中,就會形成不同的課堂高度和深度。
再如《生機》里的三個小題目《芋頭》《豆芽》《長進樹皮里的鐵蒺藜》,細心的解讀者會發(fā)現(xiàn)三個題目蘊含的邏輯規(guī)律并不相同。前兩個“芋頭”“豆芽”強調(diào)植物本身,依此邏輯,第三個強調(diào)的應該是“樹”啊,怎么變成了“鐵蒺藜”?對此寫法的思考,實際上也引導著解讀者向作者思想的更深處探究。
再如文中:“‘咦!剎那之間,秦老九成了一個哲學家?!苯庾x者讀到這里基本上都會停下目光,不自覺陷入思考,“秦老九成了一個哲學家”表達了什么意思,“哲學家”在這里怎么理解。有的教師不僅停留在“寫什么”這一層,還會思考作者為什么不直接點明秦老九悟出的道理,卻在這里設置了一個謎團。對此處的細致玩味,或許就能體會到作者對“人生況味”的豐富理解,也能給讀者個性化解讀留下空間。
文本解讀,就是要讀者咂摸詞語,品讀語句,“披文以入情”,以自己鮮活的生命個體走進文本,感受另一個生命個體的“情動而辭發(fā)”。文本解讀是語文教學的根,是語文教師從事教學工作最重要的基本功。
二、妙用教師課堂教學的“招式”
課堂教學既是一門科學,又是一門藝術。
一門科學,決定了課堂教學的規(guī)范性、嚴謹性;一門藝術,決定了課堂教學的技巧性、審美性。教學技巧可以博采眾長,但一定要圍繞自己的教學目標,達成教學效果。適時運用教學技巧,在教學中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反之,缺乏教學技巧,課堂會顯得僵硬,學生學習熱情低迷,深深影響學的效果。
1.提問的技巧
課堂提問是教學過程中師生之間進行思想交流的重要方式,是溝通教師、教材、學生之間的橋梁和媒介。
“好的課一定是靠好的問題來推動的”肖培東老師如是說。從文本出發(fā)設計主問題,緊貼文本,深入文本,引導學生潛入文本,思考文本。主問題下設置分問題,根據(jù)學生的學情,設置梯度,引領學生一步步朝文本更深處漫溯。如一位教師在《生機》教學中設計這樣幾個主問題:《人間草木》這本書里,我們知道草木對于汪老來說就像鄰居一樣,文章中寫了哪些草木。草木的生機:你從哪里讀出了這些草木的生機。你覺得怎樣能讀出生機。人間的況味:除了寫草木,文章還寫了哪些人,為什么要寫這些人呢?自然的神諭:三段能否調(diào)換段序,為什么?
這節(jié)課,四個主問題的設計環(huán)環(huán)相扣,一步步朝文本的更深處探究。提問的技巧,也表現(xiàn)在追問上。如文中描寫到:他趴下來看看!豆子發(fā)了芽,一群豆芽把石頭頂起來了?!斑?!”剎那之間,秦老九成了一個哲學家。
大部分教者都關注到這句話,并提問:為什么秦老九成為一個哲學家呢?但當學生的回答開始膚淺化并趨于接近時,教師往往迫不及待地說出自己的理解,學生也紛紛點頭贊同,欣喜的逃過這個思考題。但有一位教者卻將追問的技巧發(fā)揮得淋漓盡致,當拋出第一問“為什么秦老九成為一個哲學家呢?”學生陷入困惑之后,他提出第二問,在“咦!”字后添加內(nèi)容,寫出他當時是怎樣思考的。當學生紛紛呈現(xiàn)自己個性化解讀之后,他卻話題一轉,拋出第三問:汪老為什么不直接寫出秦老九的感受呢?善教者必善問,善問是一種藝術,只有“善問”,才能更好地激起學生思維的浪花。
2.標點的解讀
名家的經(jīng)典作品,用筆含蓄蘊藉,常常幾個標點符號,就巧妙地傳達了人物豐富的情感世界,甚至達到文字不能達到的效果。但學生在文本閱讀時,常常忽略標點符號,如果教者在文本分析時,抓住關鍵處的標點符號,結合語境,細細品味,就能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文章。文章中最后一句“一個老人說:‘鐵蒺藜勒的!這棵柳樹將帶著一圈長進樹皮里的鐵蒺藜繼續(xù)往上長,長得很大,很高。”“鐵蒺藜勒的!”后面的嘆號,大部分教師都會關注,引導學生思考表達了什么樣的感情,并讀出這種感情。但“長得很大,很高”這句話里面的逗號,則很少有人關注,學生更不會在意,如果能在這個符號上下功夫,那么對文意的理解,就能起到巧妙的作用。如可設計第一問:這里的逗號能否換成頓號,試比較閱讀;第二問:逗號在這里起什么作用,結合語境來思考;第三問:逗號在這里表達什么感情,并讀出這種感情。逗號,中間停頓時間稍長;用頓號,節(jié)奏感比較快,從而強調(diào)意味不強。所以用逗號后,“很大”“很高”的表意更豐富,也充滿了感情,表達作者美好的期盼、憧憬,以及理想實現(xiàn)的篤定、堅定之情。
標點是文本語言呈現(xiàn)的一方面,它能有效傳達作者的細微情感與意蘊表達。課堂上對標點符號妙用的思考,能幫助學生感受到不一樣的審美空間。
課堂教學,是一項復雜的活動。我想唯有苦練“內(nèi)功”,提升文本解讀能力;學好“招式”,妙用課堂教學技巧,才能提升上課質(zhì)量,才能使教師的課堂有聲有色,有滋有味,有情有趣,有智有慧。
作者單位:江蘇省南京東山外國語學校(211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