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世忠
寧雨,真名郭文嶺,河北肅寧人。中國作家協會會員、河北省作家協會理事。作品散見于《長城》《散文百家》《湖南文學》《天津文學》《草原》《人民日報》《光明日報》等。出版散文集《女兒藍》、長篇小說《天使不在線》。部分散文入選國內年度選本。榮獲第十三屆河北文藝振興獎等獎項。
尚培元是一位以理性思辨見長而執(zhí)著勤奮的作者,從《白莊的夜晚》到《黑色的蝴蝶》,從《最后一頭?!返健陡赣H的手藝》,他的小說都是以堅實的現實主義為根基,描摹豫西地區(qū)文化歷史的生命底色,在跌宕曲折故事中流淌出人生的爛漫詩意,一步步走向創(chuàng)作的新高度。中篇小說《臘月里的一場河洛大鼓》(載《牡丹》2019年2期,以下簡稱《河洛大鼓》),將細膩的筆觸深入到民族文化的罅隙深層,描述在河洛地區(qū)廣為流傳、燦爛綻放之后又漸漸淡出人們視野的河洛大鼓,關注河洛大鼓藝人艱難困窘的生存狀態(tài)。小說以富有哲思的文字思考追問文化與當下現實的關聯,用文學的腳步跋涉丈量當代中國人的精神家園,喚醒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河洛記憶”。
巴爾扎克說:“小說是一個民族的秘史?!薄逗勇宕蠊摹纷鳛橐黄褡逵洃浀奈膶W敘事是相當成功的。充滿情感的敘述、形象性的書寫和披露的鮮活確鑿的民族志材料,具有典型的代表性和深遠意義。河洛大鼓最初的名字叫琴書,已有一百多年的發(fā)展歷史。說唱藝人胡南方和段雁在洛陽書會上“亮活兒”,吸收融合了“南陽鼓書”的藝術特點創(chuàng)造了“大鼓書”的藝術形式。解放初期,鞏縣有個叫張?zhí)炫嗟乃嚾嗽谌珖讓们鷷铣艘欢巍囤w云截江》。周總理聽了,大加贊賞,就把發(fā)源于洛陽、興盛在河洛的這種曲藝形式命名為“河洛大鼓”。后來由常香玉推薦,程文和把河洛大鼓唱到了抗美援朝戰(zhàn)場上。那蒼涼的書詞,帶著河洛地域的音韻,深深打動了音樂家劉熾,于是,他為電影《英雄兒女》創(chuàng)作的插曲《英雄贊歌》,就采用了河洛大鼓的音樂元素,演唱時,演員面前架著一面書鼓,這是最標準的河洛大鼓的表演形式。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河洛大鼓在豫西地區(qū)倍受歡迎,鄉(xiāng)村人家婚喪嫁娶、生日滿月、升學蓋房都要“寫書”(請說書)助興祝賀。然而,隨著電視、網絡、手機等新媒體的不斷沖擊,有的藝人員禁不住孤獨和寂寞,或改行,或放棄,使這種古老的傳統(tǒng)藝術逐漸式微,瀕臨失傳。可貴的是,仍有一些說唱藝人如金環(huán)和春紅,依然堅守在河洛大鼓的精神家園,為傳承發(fā)展非遺文化默默奉獻,艱辛而快樂著,痛苦并幸福著。她們是民族的脊梁,頑強不屈,是文化的希望,光芒萬丈!
尚培元的《河洛大鼓》記述了河洛大鼓飽滿而鮮活的風云滄桑,透射出小說應有的飄逸與靈動的歷史風韻。作品以金環(huán)和春紅在年味彌漫的臘月二十七說書的過程為框架,努力追蹤河洛大鼓民俗民風的源頭,對張?zhí)炫唷⒊涛暮?、楊大會、楊二會、崔坤等老一代河洛大鼓藝人,進行了深刻的挖掘和展示。如果說,對新中國成立以來發(fā)生的重大歷史變革事件的關注稱為“國家記憶”,那么,在筆者看來,尚培元濃墨重彩寫《河洛大鼓》這個關于傳統(tǒng)文化的歷史故事的來龍去脈,應該是喚醒我們對往昔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河洛記憶”。因為,在這篇作品里,它有波瀾畫卷一樣的精彩呈現,更有對民族文化內涵的深刻揭示,同時又賦予感性和藝術的色彩。作品里,不管是對河洛大鼓的源頭追溯,還是對主人公性格形成的渲染,以及穿插于其中的悠久歷史、民俗風情,都內在化地構成了小說的氣質,使鮮明的河洛大鼓藝術特色與小說情節(jié)發(fā)展水乳交融,形成獨有的個性風韻。
縱觀中外文學史,但凡留下來的優(yōu)秀的作品,無不帶著精神的胎記和時代的烙印。它們有著共同的特質和品格,亦是文藝的核心意義和終極指向,那就是——愛。文學,只有上升到愛的高度,才有溫度、深度和力度,才有重量、力量和能量。中篇小說《河洛大鼓》將散發(fā)著藝術芬芳的河洛大鼓的悠久歷史和說唱藝人為傳承民族文化而做出的不懈努力相互交織,表現了金環(huán)和春紅在當下物欲橫流社會風氣中的不懈堅守,贊頌了“出污泥而不染,濯清蓮不妖”的高風亮節(jié),謳歌了文化工作者敢于擔當的美德情懷。臘月二十三,金環(huán)接到了一個“寫書”電話,盡管價錢不高,盡管家人阻撓,兩人卻不顧冰天雪凍毅然前往,趕到演出地點才發(fā)現,“主事家”已經請了嗩吶班,何哉?是因為嗩吶“多氣魄,多威風,多給我掙面子”,而河洛大鼓卻是“擺個破鼓,……要多沒勁兒有多沒勁兒”,把說唱河洛大鼓的金環(huán)和春紅擠兌到一個偏遠的角落。寧愿玉碎,絕不瓦全,金環(huán)正色說:“你看不起說書人行,看不起河洛大鼓,不行!”針鋒相對,據理相爭,話語鏗鏘,擲地有聲!
信仰是無私而樸素的,對河洛大鼓的信仰更是充滿前行的力量。為了河洛大鼓,為了已故老人的美好夙愿,金環(huán)和春紅把河洛大鼓演唱得如癡如醉,如泣如訴,讓人潸然淚下。遺憾的是,書場里卻沒有幾個人在聽,只有可憐的三個老頭和兩個老太太。金環(huán)并不氣餒,她認為不管書場里有沒有觀眾,心中的觀眾是最神圣的!她堅信,天堂里的老人,一定沒有離開,天堂里的師傅,一定還在!于是她“起腔,送腔,落腔,唱中夾白,白中有唱,時而散板韻白,時而緊打慢唱”,盡情抒發(fā)著對河洛大鼓的熱愛,表達著對前輩的敬仰!在這里,作品既展現和拓寬了故事的空間,又在文本深處縱橫開闔,逼近人性的真實。作家極盡克制自己的感情,把歷史的塵埃輕輕拂去,只留下濃縮的精華,讓人物在情感變化中自然生出愛與恨,使作品藝術感染力洶涌澎湃,撲面而來。作家顯然依托了細節(jié)的虛構和想象,或者說,正是這些用想象力填補的虛構細節(jié)和思維空間,讓我們更加真切地體會到了人物的喜怒哀樂。作家的虛構不是為了使故事變得虛無縹緲,而是讓敘事的空間氛圍變得更為生動、形象和真實。因為是在生活真實的基礎上所進行的虛構,更有自身的合理性。所展現的諸多獨特而悠久的地域文化,讓讀者感到分外親切。
“文學不能用來解決問題,但文學一定要成為世界的良心?!睄槑V歲月可回首,此情可待成追憶?!逗勇宕蠊摹芬郧鄱嘧兊那楣?jié),富于滄桑的事件,多維度地賦予人物真實的藝術生命。文本中,揭露和鞭撻了拜金主義思潮對世風人心的腐蝕、沖擊和危害,故事外,夾雜大量關于人類存在與文明進程的思考,具有強烈的警示意義。春紅丈夫的目光短淺,那個“寫書”人的虛偽世故,筆墨不多,但人物的成長與蛻變,或受挫,或遇難、或自強的性格形成都有著清晰的邏輯性,嚴絲合縫,入情入理。在這里,即使作家對主人公有幾分偏愛,不吝筆墨,但清醒和理智一直制約著手中的筆。金環(huán)和春紅,還有師傅白妮都不是“高大全”的人物,而是有七情六欲、有血有肉的平凡人,正是在平凡中讓我們感受到了不平凡,從而增強了人物形象的可信度。
“哀慟的喪調是不死的精靈,穿越重重遮蔽,從河洛深處緩緩飄蕩出來。這曲調,似辭世前的絕望,似失去后的迷茫,又似孤獨的哀嘆和哭泣。颯颯一陣寒風,撩動飄揚的魂幡,天地間,陡然變得蕭殺了。一只麻雀從枝頭跳躍下來,落在靈棚上面,輕輕啄著斑斑落雪。麻雀,是天堂的使者么?是迎接老人么?”在這里,小說的悲愴而莊重肅穆的基調及浪漫詩意的氣質恣肆奔放,充滿精妙的警語和抽象的隱喻里,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把當下河洛大鼓遭遇冷落的的憤懣和不平表現得淋漓盡致?!昂鋈唬瓠h(huán)的眼睛,被一團火焰刺痛了,一位俊俏的佳人兒,挺立在村外飛舞的雪花里,紅紅的羽絨服,就像臘月里凌寒怒放的一朵梅花!……金環(huán)忽然決定,過罷年,再到這村子里來,收這小妮兒做個徒弟,教她唱河洛大鼓!”結尾這一神來點睛之筆,給讀者的心里吹來一縷和煦的春風,暖暖的。不是嗎?河洛大鼓的發(fā)展道路上,盡管有坎坷曲折,但有政府的扶持和藝人們的努力,一定會使這一藝術形式生生不息,薪火相傳,再現昔日的輝煌!在這里,尚培元顯然是把故事看作傾訴情感的一種手段,目的并不在于傳遞一個完整的存在現實,那是信息的目的。相反他是將信息潛藏在文學藝術的海洋里,作為親身經歷傳遞給讀者。
優(yōu)秀的文化藝術是種子,是良藥。尚培元的《河洛大鼓》對于精神家園的思索和叩問貫穿始終,作品里洋溢的“一種彌漫在靈魂中的高貴”,既是對過往的一種回憶,也是一種磨煉和成熟后的豁達和歷練,這種固有的故土情懷在文本中隨處可見。它除了使讀者在增進加深對弘揚河洛大鼓非遺文化藝術意義的了解之外,也使人更加清醒看到“我從哪里來,又到哪里去”的生命本源本真,其意義非同尋常。換言之,在這個明媚的春天里,《牡丹》雜志給讀者捧出這道精神盛宴,為傳承民族文化,講好中國故事提供了新的方案。
責任編輯?? 王小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