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永影
摘要:在眾多的唐詩優(yōu)秀詩篇之中,《春江花月夜》獨具魅力,意境深邃,將情、景、理融合在一起,感悟宇宙萬物生生不息的哲理,體會生命的意義。在宇宙意識之下,參透生死,回味愛情,憑吊人生經(jīng)歷的坎坷挫折,重新認識自我,重新認識世界。本次研究工作開展,希望能夠通過宇宙意識視角,增加對《春江花月夜》賞析的深度和廣度,將其濃郁的文學藝術情感與生命哲理細細回味與感知。
關鍵詞:宇宙意識;詩情;永恒
唐朝時期,國力強盛,各方面快速發(fā)展。物質(zhì)基礎決定上層建筑,而上層建筑也會反作用于物質(zhì)建設,二者相互促進。因此,唐朝時期文化發(fā)展較快,達到鼎盛時期,對我國乃至整個世界影響深遠,尤其是唐詩,意蘊深刻,情理交融,百家爭鳴,或借景抒情,或借物言志,或感懷人生,或參悟事理等等,各具特色。眾多詩人在初唐時期能夠從“美的短促性”、“景的生動性”和“情的自然性”等方面體會一種宇宙意識,形成超時空的永恒觀念,在詩文創(chuàng)作過程中,以形象思維的方式將自己的觀念、情愫、意識等通過語言進行表達和體現(xiàn)。《春江花月夜》這首詩通過實際景物描述,進行人生感悟,并通過詩人自己的暢想和思考,將濃烈的情感與宇宙人生蘊含的哲理融入到春江花月夜優(yōu)美的意境之中,自然流露,表達真切。面對無窮無盡的宇宙時,青春越發(fā)短暫,人生倍感渺茫,猶如滄海一粟,轉(zhuǎn)瞬即逝,不能不令人感慨良深。
一、《春江花月夜》蘊含的宇宙意識
(一)宇宙意識下的生死觀
1.宇宙意識解讀
史鐵生曾經(jīng)說過:“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必然降臨的節(jié)日”,由此可見,生死輪回,事之常理,乃是不可避免的,人需要樂觀面對,將其作為一種節(jié)日,坦然、豁達。但是,人類對于死亡依然懷有一種恐懼之情,這是一種本能表現(xiàn),且人類則能夠意識到死亡,并對死亡做出思考,雖然不同哲人消解死亡恐懼的認識、對待死亡的態(tài)度等方面均存在不同的智慧,但生死主題依然未能被完全消解,一些文學創(chuàng)作人員在作品中對其表現(xiàn)較為清晰。筆者認為,人不怕死,是因為不知死,死既然是一種必然,那么就不必要過分掛懷,可以思考,卻無需恐懼。相比而言,宇宙永恒且無限,將其與人生進行比較,自然會感慨個體生命的短暫,尤其在社會不穩(wěn)定時期、個人郁郁不得志時期,這一現(xiàn)象更加明顯,難以放下生死或者參透生死[1]。莊子《知北游》中有云:“人生于天地之間,若白駒過隙,忽然而已”,感嘆生命短暫,古代一些詩人當所處環(huán)境不同,個人境遇各有不同,皆會因現(xiàn)實影響而思考生命,感悟宇宙之大,人生之短,時光輪回往復,而人卻難以回到從前[2]。
在現(xiàn)實中,生命意識與宇宙意識之間聯(lián)系密切,單一的對“宇宙”進行理解,則是時間和空間的統(tǒng)一,對其進行深入探究,生命意識與時間意識和空間意識聯(lián)系密切。其中,時間意識,是指對生命長短的思考,而空間意識,則是對自身存在空間的二維思考。所以,詩人在進行作品創(chuàng)作時,宇宙意識將會受到生命意識的影響,而生命意識屬于生死主題的突出內(nèi)容。初唐詩歌作品中,詩人對于宇宙的思考和探索較多,可以將領悟到的時空觀念通過形象思維的方式體現(xiàn)在詩中[3]。當?shù)靡庵畷r,則會通過這種意識的表達抒懷言志,思考人生雖短,卻可功名永存,當失意之時,則倍感生命短暫,個體之渺小。在唐朝作品之中,描寫美好短促與宇宙永恒主題思想的詩歌較多,例如,盧照鄰的《長安古意》、劉希夷的《代悲白頭翁》等。宇宙意識產(chǎn)生主要源于時光一去不復回,無論是容顏、繁華、青春都將隨之而去,需要重新看待世界,看待自己,理性面對一切,此時詩人多會表現(xiàn)一定的傷感,正如“三千里外天入海,五十年后發(fā)染白”,宇宙無盡,人生有時[4]。
2.春江花月夜中生死觀思考
初唐詩歌具有一個重要特征,在基調(diào)方面,以淡漠且傷感為主,具有代表性的詩人為初唐四杰,通過詩詞描繪宇宙無窮而盈虛有數(shù)。《春江花月夜》繼承前人的思想,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由情入理,將悠然閑逸的環(huán)境與世事滄桑,人生起伏聯(lián)系在一起。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將江、海、潮等宏大的意境聯(lián)系在一起,表現(xiàn)波瀾壯闊,蒼茫浩渺之情,這時明月當空,將洶涌與幽靜結合在一起,在動態(tài)與靜態(tài)聯(lián)系在一處,體現(xiàn)生死主題。“滟滟隨波千萬里,何處春江無月明”,通過動人心魄的壯闊突顯月夜的靜謐,思考宇宙之大,千里共一月,何須因此處明月而倍感驚奇。這四句詩,首先將人帶到起伏之中,然后又以一種平復的心境手筆,體悟宇宙永恒不變,應坦然面對。接下來,進行宇宙生命的追問,突顯生死主題,即“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將人與宇宙聯(lián)系在一起,江月年年照江畔,能有幾時有閑人,思考時光短暫,月依舊,而人卻非往昔,可見,詩歌由景物描寫逐漸轉(zhuǎn)為對人生的思考。此時,可以將人帶入兩種境界之中:其一,人生短暫而宇宙永恒,其二,人類生命繁衍不息單個體卻只爭朝夕?!叭松鸁o窮盡,江月年年只相似”,這兩句詩對于上述的兩種境界進行展示。第一個看見江月的人已經(jīng)不在了,而江月卻依然如故,表現(xiàn)個體生命的短暫,對其進行引申,將自己曾經(jīng)看到江月的感覺與處境和現(xiàn)在進行比較,已經(jīng)物是人非,不可同日而語,表現(xiàn)宇宙永恒,而人生卻一去不回。與之銜接的下一句為“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通過進一步發(fā)問,將人類生命與明月聯(lián)系在一起,產(chǎn)生一種哀而不傷的情感基調(diào),思考江月等待何人,是否等到這一人,而無論結果如何,江水滔滔,依然如舊,而個體生命短暫,可能無法知道江月待何人,莫不如釋去哀思,消除妄執(zhí),坦然視之。
春江花月夜將人的生命與江水、江月等聯(lián)系在一起,相互聯(lián)系,相互比較,感悟生死,既要重視生死,又要忘卻生死,這樣才能得到超脫。根據(jù)儒家天人相應的觀念,個體生存依賴于天地萬物,個體的每一部分皆可以與天地對應?!洞航ㄔ乱埂分忻枋鲚^多的為江水,描述的方式以奔流不息,波瀾起伏,無窮無盡為主體,由此可以給人一種永恒和渺茫的感覺。而江月則處于靜態(tài),二者結合在一起,互相襯托,體現(xiàn)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人生也像江水一樣向前流淌,但卻終有盡頭,不可回頭,是一個動態(tài)過程,無法自控,而月則亙古不變。
(二)宇宙意識下的愛情觀
詩歌的后半部分,寫作重點發(fā)生變化,逐漸由對生命的思考轉(zhuǎn)變?yōu)閷矍榈乃伎?。從整個詩歌的整體性角度分析,生命思考和愛情思考之間的協(xié)調(diào)性較差,二者結合對于詩歌韻味和深度產(chǎn)生不良影響。仔細閱讀之后,并非如此。詩歌由月到人,然后由人到情,再由情到理,合乎邏輯,且人生感悟?qū)儆诖蠓较?,最終寫到愛情,屬于個體性,而詩歌自身是否作者有感而發(fā),包含個人情愫在所難免?!洞航ㄔ乱埂分校咕皩儆谡芩嫉幕A,情則是有景而生,并通過對哲思的延展,實現(xiàn)濃情厚意,詩人在此處對于宇宙意識的體現(xiàn)主要以游子和思婦為主,其中“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兩句,通過反問的方式,表現(xiàn)出作者對于人生的一種孤獨、感嘆,而這種孤獨和感嘆則會表現(xiàn)出個人在宇宙中的渺小,將其與愛情聯(lián)系在一起,不僅是對往事的沉思,更是對人生一去不復返的感慨。
總結《春江花月夜》中描繪描繪愛情的意向,例如“落花”、“落月”、“碣石”、“瀟湘”、“鴻雁”等,雖然各有不同,但總體以逝去、別離、思歸、如一為主觀點。除此以外,以上的意向選擇各有不同,落花則與時節(jié)相關,而時節(jié)則會隨著時光流逝而往復,從而引出生命與時間、宇宙的關系,落月則是一種自然現(xiàn)象的描述,而前部分詩文中表達的是月永恒,此處卻用落月,則流露出世事無常之感,月雖永恒,但依然存在落時,將其與愛情聯(lián)系在一起,曾經(jīng)的一切會發(fā)生變化,無論當時是多么忠貞,所以,需要理性面對,學會拋卻感性的認知,從而消除煩惱,這屬于詩文的一種升華。
二、《春江花月夜》的詩情探析
(一)壯志難酬,心懷天下
《春江花月夜》以春、江、花、月、夜這五種事物集中體現(xiàn)了人生最動人的良辰美景,并由景、情、理依次展開,景則為春江美景,情則為對月傷懷,理則為游子的離愁別緒。首先,使人通過潮水涌動、明月當空等展示的便是人生的一種經(jīng)歷,自己便是滄海一粟,許多挫折和坎坷一去不返,從表面而言,詩人已經(jīng)看淡人生的興衰榮辱。但是,文中逐漸突出個人情感的表達,如“不知江月待何人”、“青楓浦上不勝愁”、“玉戶簾中卷不去”等不僅表現(xiàn)得是一種愛情,而是一種報國之情,江月待人可以引申為詩人對自己不被重用的感慨,前路渺茫,不知何去何從。青楓浦上的愁思,不僅僅是因為愛情遇到挫折,而是感嘆人生報國無門,難以舒展情懷。玉戶則是指樓閣華麗,使用玉石進行鑲嵌,這樣的情境堪比廟堂,并不是一般的場所,可見詩人心中所思所想并不簡單的是愛情,而是難以報效國家,壯志難酬,且生命易老,如果再如此浪費光陰,將失去機會。這時,又對自己進行反思,雖然自己不能實現(xiàn)壯志,而后來還會有英才為國為民,且自己還會有用武之地,不必悲觀,即“何處春江無月明”。
(二)感嘆人生,離情更濃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月光下,只有大江急流,奔騰遠去。隨著江水的流動,詩篇遂生波瀾,將詩情推向更深遠的境界。江月有恨,流水無情,自然引出使人的愁緒,在感嘆人生之時,卻多了幾分思念之意。這種思念可以作為自己對自己處境的一種慰藉,雖然不能完全超脫,但卻可以減輕心中的苦悶。通過“白云”四句總寫在月夜中思婦與游子的兩地思念之情。更像“扁舟子”一樣,行蹤不定,沒有立足之處,這種漂泊無定的現(xiàn)狀更多幾分離愁,即使想要找到一種“家”的感覺,卻不知將何處作為自己思念的對象。接下“可憐”八句承“何處”句,以“月”傳情,憐憫思婦,想要幫助思婦,解決其心中的愁苦,但只是“徘徊”,卻為真如是,由此可見,詩人憐憫思婦之時,也是在傷感自己,自己的處境步入思婦。所以,使用“鴻雁長飛光不度”,暗示無法將自己的這種憐憫之情或者心中愁苦講述出來,無法幫助思婦。
(三)坦然面對,尋求新生
《春江花月夜》在思想與藝術上都超越了以前那些單純模山范水的景物詩,“羨宇宙之無窮,哀吾生之須臾”的哲理詩,抒兒女別情離緒的愛情詩。詩人在具體描述過程中,并不受到現(xiàn)實事物的局限,而是暢所欲言,注入了新的含義,融詩情、畫意、哲理為一體,憑借對春江花月夜的描繪,贊嘆自然景物的奇美,愛情的純真,人生的渺茫,擴大對游子思婦的同情心,感悟人生哲理,探索宇宙奧秘。整體而言,詩文并不僅僅是一種傷感的基調(diào),還表現(xiàn)出參悟人生哲理之后的釋懷,“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即使自己難以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也不要過于妄執(zhí),因為人生總有缺憾,只能選擇面對,而不是選擇放棄。江月年年如此,已經(jīng)成為常態(tài),自己人生的風雨,只要不斷適應便可以感覺其平常,且“海上明月共潮生”,必須經(jīng)歷大風大浪,才能達成所愿。可見,這一句并不是簡單的宇宙生命意義的表現(xiàn),而是一語雙關,內(nèi)涵深刻。
三、結束語
《春江花月夜》文辭華美,意蘊深刻,以江月起筆,最后以江月落筆,仰觀宇宙之大,俯察人生往事多艱,可嘆宇宙無窮盡,而人生卻一去不復回,江水奔流不息,而江月卻依然入故,這種動與靜的結合,變與不變的對比,令人參透生死,卻又難以忘懷。然后帶著這種宇宙意識,展示一種游子思婦的情懷,更加真實而直白。整體而言,全詩基調(diào)為哀而不傷,傷而不悲,含情脈脈,卻又存在難言之隱。將生死與愛情放在宇宙意識之下,使用江水、江月作為連接,展示一種自然和深情的魅力。除此以外,全詩還反映一種愛國的情懷,做到思己、思家、思國、思宇宙,真我表白,感人至深。
參考文獻:
[1]呂效端.《春江花月夜》的宇宙意識與詩情探析[J].遵義師范學院學報,2017(1):11-12.
[2]王亞橋.從《春江花月夜》的情感解讀詩心[J].文學教育:中,2015(11):31-31.
[3]李春燕,杜慧.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與生命意識[J].散文百家:下旬刊,2017(2):12-13.
[4]鄒創(chuàng).淺析《春江花月夜》中的景、理、情[J].新課程(下),2015(2):33-33.
[5]孫軍.一夜一惆悵,一生一絕唱——《春江花月夜》的意象分析及其生命意識的思考[J].考試周刊,2016(94):52-53.
[6]鄧秋紅.喟嘆而不嗚咽,傷感而不頹廢——論張若虛《春江花月夜》中的宇宙意識[J].青年文學家,2015(2X):24-25.
[7]吳平波.《春江花月夜》何以孤篇橫絕[J].文學教育(上),2015(9):64-65.
[8]郝煒.春江花月夜[J].甘肅教育,2018(2):6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