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子涵
輕輕拭去匣子上的塵土,記憶猶如一只只千紙鶴飄然飛起,同時,一股甜美的味道,在我的鼻尖縈繞……
初嘗·一見鐘情
“外婆,涵涵要喝湯!”“來咯,銀耳湯熬好了。”每每聽到這熟悉的聲音,我便會飛也似的跑到外婆身邊,端起白瓷小碗,一飲而下,絲毫不介意嘴間角流出湯水,倒是外婆會幫我輕輕擦掉:“丫頭,你看看你喝得滿臉都是?!?/p>
就這樣,我開始喜歡上這甜美的味道,無法自拔……依稀記得每年夏天的這個時候,總會有一碗銀耳湯放在桌前,像播報員一樣準時。
制作·得心應手
潔白的小瓷碗里,害羞的銀耳與熱情的紅棗形成了鮮明對比,熱情的紅棗像是一朵鮮艷的紅梅般在茫茫雪地中開放,漂亮極了。加上鳳梨果肉的那一刻,居然還有小泡泡從中冒出,像是調(diào)皮的孩子。幾顆冰糖放入鍋中,發(fā)出滋滋的聲音,正在演奏著人間美好的樂章。
打開小火慢煮,紅藍色的火舌舔噬著潔白的鍋底,熱情的紅棗在銀耳上跳躍,它們相互盤旋、舞動、纏綿、交織……這就是外婆做的銀耳湯,獨一無二的湯。
回味·唇齒留香
不知怎的,外婆做的銀耳湯好像格外甜,倒不是因為多放了幾顆冰糖,而是外婆的心意充盈湯間,便顯得格外甜美。
輕輕咬開那顆皮肉分離的紅棗,口感微酸,嚼一嚼,就變得甜絲絲的,那種味道從舌尖滑到口腔,充滿甜蜜。
再舀一口湯,還是那熟悉的味道。銀耳好似陽光下的薄霧,晶瑩剔透,喝上一口,感覺全身都被暖意包圍。外婆對我笑了笑,仿佛在說:“多喝點,別客氣。”
微風悄悄地將古老的匣子關上,千紙鶴落入盒中,但那熟悉的味道卻久久不會散去,因為那是外婆對我濃濃的愛。
(山東平陰縣孔村中學七·2班,指導老師:陳明煥)
點評
一碗銀耳湯,甜了小作者,也醉了讀者。習作集中寫外婆做銀耳湯的故事,既反映了外婆的心靈手巧,也讓我們感受到外婆那濃濃的愛,立意高遠。小標題的運用,提綱挈領,使習作層次清晰。此外,開頭直接引出下文,結尾升華主題,結構完整,令人回味。
(張明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