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凱玲 張雨薇 張兆勛
由杰瑞米· 納爾遜擔任主持、由路易斯擔任助教開設的工作坊,課程名稱為“由骨骼到肌肉—舞者身體的保護與運用”。
杰瑞米· 納爾遜現為美國紐約大學副教授。2009—2015年期間曾受聘丹麥國家表演藝術學院擔任舞蹈教育系主任。路易斯是美國加州大學河濱分?,F代舞教師,他既是杰瑞米的舞伴,又是其海外工作坊的搭檔。
參加此次工作坊的學員由來自國內外的20余位專業(yè)舞者與業(yè)余舞蹈愛好者構成。在為期3天的教學里,杰瑞米和路易斯主要以強調“身體意識”的理念展開地面熱身、不同時空變化下的身體開發(fā),以及即興編創(chuàng)、探究骨骼的支撐與肌肉的力量的訓練方法,并通過學習現代舞小品展開關于創(chuàng)作思維的探討。
卡羅琳· 勞林—博卡吉開設的工作坊課程名稱為“舞蹈的內在空間與流動性”。
卡羅琳· 勞林—博卡吉現為Lorganisme舞團藝術總監(jiān),自2005年起在蒙特利爾康科迪亞大學教授當代舞技巧。其創(chuàng)作的戶外表演項目“習慣備忘錄”(Habiter sa mémoire)至今已經在加拿大超過15個城市進行展演,并將持續(xù)到2020年,同時還在歐洲和中國等國家和地區(qū)進行巡回演出。
參加此次工作坊的學員由來自國內的20位舞者與業(yè)余舞蹈愛好者構成。在為期3天的教學中,卡羅琳主要以“皮膚擴張”“重心轉移”“內在空間的創(chuàng)造”三種理念為基礎展開熱身、即興、單一練習、動作短句和組合訓練。
由弗朗西絲卡· 辛卡利和保羅· 德圣蒂斯共同開設的當代舞工作坊,課程名稱為“身體的儀式”。弗朗西絲卡· 辛卡利和保羅 · 德圣蒂斯來自藝術之都—意大利都靈的Tecnologia Filosofica舞蹈戲劇團,他們同時也是專業(yè)的舞蹈家、編舞家和制作人,曾獲多項國際藝術獎項。在過去的幾年里,他們在法國、美國、印度尼西亞等國進行巡演,并有著專業(yè)的戲劇舞蹈教學經驗。
參加此次工作坊的學員由來自國內的18位舞者與業(yè)余舞蹈愛好者構成。在為期3天的教學里,弗朗西絲卡· 辛卡利和保羅· 德圣蒂斯主要以戲劇肢體語言、雙人連接模式及在游戲中探索身體等形式展開,通過肢體反應、動作即興和情緒表達的訓練,逐漸讓學員形成“身體運動是一種完整且真實的行為”的意識,在身體層面上打破舞蹈、戲劇、音樂和表演藝術的界限。
在課程開始前,杰瑞米首先讓大家明白了作為現代舞者,要以一種怎樣的狀態(tài)來面對即將進行的表演。他請學員輪流講述自己對現代舞最感興趣的部分,比如如何放松身體、如何編創(chuàng)等,但他并不急于解答,而是反問大家:對自己的身體是否了解;在做動作時對自己的肌膚和骨骼是否有意識;當與人接觸時,是否感覺到對方的存在。他指出,現代舞是一門關注人的舞蹈藝術,它不像芭蕾舞是塑造形象的過程,現代舞是表達自己的過程。現代舞從來就不是一句話就可以說清楚的,但是可以用一個動作來表達清楚。
杰瑞米課程的主旨在于對自己的身體要有意識。對此杰瑞米解釋道:“為什么要對身體有意識?正如你為什么會知道自己要吃飯一樣,除了會感到餓,它還是生理的必需現象?!彼栽谡n程中杰瑞米不斷地強調一句話:“你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對嗎?”在實際授課過程中,杰瑞米與路易斯盡力用不同的方法來啟發(fā)、引導學員對自己的身體產生意識,并且根據學員當天的狀態(tài)對授課節(jié)奏進行調整。如果當天學員們肌肉狀態(tài)是興奮的,那么他們會以十分劇烈的、短促的訓練作為當天的主題;相反則會以緩慢松弛的動作類型進行課堂教學。整個課堂貫穿三根主線(胯骨、脊椎、全身協調訓練)與三根副線(時空、力量、流動訓練)。
1.三根主線
(1)胯骨訓練
杰瑞米首先用平板電腦向大家展示了人體胯骨的形狀和周圍肌肉的形態(tài),說明胯骨可能進行的運動幅度以及如何避免受傷。進入訓練部分,首先是地面熱身練習,即通過雙人合作(互相尋找胯骨的位置以及幫助他人進行胯骨運動)、單人組合(一些簡單的使用胯骨的動作組合)來加深學員對自己胯骨的認識;接下來是即興編創(chuàng)練習,即學員可以站立以更大幅度自由地做胯骨動作,并盡力探索自己胯骨運動的可能性;最后由杰瑞米和路易斯教授學員一段舞蹈小品,讓學員在舞蹈中感受自己胯骨的運動狀態(tài)。
(2)脊椎訓練
第二天的課程流程與第一天基本相似,不同的是在第一部分的熱身練習中加入了上身的練習,比如頸部與肩部的運動,使學員在了解自己脊椎的過程中不斷探索身體運動的可能性。在第二部分“即興編創(chuàng)”中,杰瑞米在強調脊椎活動的同時,使學員在流動中探索身體運動的可能性。通過一天的訓練,學員的身體發(fā)生了一些變化,如支撐腿開始變得更有力、頭部開始解放、身體靈活度逐漸增強等。
(3)全身協調訓練
第三天的課程,杰瑞米更加關注學員獨有個性的展示。他說:“你必須有你自己獨特的東西,無論其他人怎樣說,你都必須堅持它,這是你舞蹈中的靈魂?!彼€補充道:“如果你總是覺得自己的舞蹈缺了點什么,那就是缺了你的內心?!庇纱丝梢?,杰瑞米更加注重由一些表面(如骨骼、肌肉、呼吸)的特質去訓練舞者的心靈。他認為跳舞無須任何功利心,跳舞只是因為想要跳舞,舞蹈是從骨骼到血液、從表面到內心的事物。
從地面的熱身到更大空間范圍內的即興和組合,學員需要細細品味,每一個動作、每一次運動會產生怎樣的位置變化、速度變化,身體的哪些部位在發(fā)揮作用,如何使這些動作更安全更流暢等問題。當一些學員提出,應該如何解決在身體接觸地面時會感到磕碰這一問題時,杰瑞米讓學員以最慢的速度從直立到躺地,慢慢感受下落的過程中相應的關節(jié)在何時做著何種運動;當快要著落地面時,身體的哪個部位以怎樣的方式最先落地。然后,杰瑞米讓學員緩慢地從地面上站起來,要求身體盡量原路返回。學員在實際操作的時候會遇到很多困難,比如忘記之前的路線或者一些關節(jié)做不到之前的幅度,這時杰瑞米會提醒學員一定要慢,要去完全感受自己身體的變化,以思考突破動作的慣性。最后,他要求學員嘗試以3種不同的路徑落地和起身,再逐漸加快,探索應用身體順滑的意識來保護自己并完成動作。
2.三根副線
時空、力量、流動是杰瑞米授課中的三根副線,因為這并不是他要強調的。他說:“當你對自己身體有意識時,你便會控制所有外在因素對你的影響?!薄艾F代舞關注人為什么要舞蹈,而不是你舞蹈得有多美?!痹谟柧氈?,杰瑞米會常常故意忽視時空、力量、流動這三個因素,卻又在學員們真正忽視的時候加以提醒。例如,在第一天課程的舞蹈小品中,有一個動作類似阿拉貝斯克旋轉,杰瑞米會提醒大家壓低自己的身體,讓骨骼做好準備全力幫助完成這個動作,他還讓學員選擇一個點來發(fā)力,在完成動作的過程中尋找身體最大的可能性,從而出現了數十種不同的舞姿。
1.基于“皮膚擴張”理念下的地面訓練
課程的第一部分訓練是基于身體的外部擴張意識引領全身、身體內部被動和松弛形成的柔和與流動性的基本理念而進行的。
(1)熱身練習—卷入與展開
這一部分的練習是學員通過擴張和卷起兩種運動在地面上慢速進行。練習前,卡羅琳先用紙張做了一次解說,她要求學員們平躺在地面上時,將自己全身的皮膚想象成一張紙,并且想象自己的身體里沒有骨頭,全是液體;她還要求學員們在意念的引導下想象自己的皮膚在向外擴張,通過這種擴張帶動自己的皮膚從一側開始卷起,就像紙張從一側卷起一樣。在接下來的練習中,學員們在老師的指令下,閉上眼睛平躺在地面上,從關注右手的手指開始,一步一步擴張并卷起,依次卷至手背、手腕、小臂、手肘、大臂、肩部,再從整個身體右側(包括頭部、肩部、背部、臀部、大腿、小腿、腳)繼續(xù)進行“皮膚擴張”并卷起,直至身體朝向左側,呈自然側躺的舒適狀態(tài)??_琳強調,無論是做卷入還是展開的動作,要盡量避免某些部位的刻意發(fā)力以及一些不必要的干擾,因為往往這種問題都來源于舞者們平時的動作習慣,而在這一理念下舞者們自始至終都需要將注意力放在由皮膚擴展帶動的卷入與展開上,從而使身體內部的運動呈現被動狀態(tài)。
(2)即興練習
熱身練習結束后,卡羅琳指導大家在“皮膚擴張”理念的引領下展開與地面密切接觸的即興練習,但是這次練習在運行方向與切換身體主動引導部位方面給予學員自由,從而使學員在練習過程中不斷體會身體在“皮膚擴張”的作用下產生的流動。進入練習后,卡羅琳不斷提醒學員要盡可能多地發(fā)掘可運用的部位去帶動身體運動,尤其是那些如耳朵、前額、后腦勺等較容易被忽視的部位。此時,地面上身體的卷起與展開的方向不再只是左或右,而是任意方向。在接下來的分組練習中,卡羅琳規(guī)定了整體方向是從教室的前區(qū)向后區(qū)移動,并以腿部皮膚擴張帶動上身被拉起直至坐地的姿勢結束,這一坐起過程強調了腿部的主動和上身的被動。這一練習在第2、3天增加了坐起和躺回地面的頻率與速度,甚至向縱向空間上開放,例如加入躺地接站起和中空動作接躺地。
2.重心的內部移動與力量比重訓練
這一部分訓練屬于中空練習,在坐、跪和起立的狀態(tài)下完成??_琳在重心轉移訓練之前,要求學員們在運動過程中仔細感受重心在身體里的穿梭游走,避免重心轉移路徑含糊不清。除此以外,卡羅琳還要求學員們在做推動身體或跳躍離地等移動重心的動作時,多關注身體重量的個體差異,因為同樣的推力對于不同的個體而言所產生的速度效果是不同的,因而力量比重訓練是一種關于個體經驗的探索。
(1)重心的穿梭游走
做這個練習時,學員們首先是坐在地面上,將重心放在坐骨上,同時脊柱直立,頸部放松,感受猶如腋窩下至肋骨的部分被人撐起,而上身重心自然下放,呈現出撐起與放下兩種力量對抗下的體態(tài)。在這一體態(tài)基礎上,卡羅琳引導學員們以不同的方式,推動自己的身體,使重心發(fā)生偏移乃至移動,如重心由手轉移到腳、由腳轉移到髖關節(jié)再轉移到背部等。運動的過程中需要學員們仔細感受重心在身體里“游走”的過程,明晰動作點與動作點之間的連接路線,而且這個過程的即興練習會隨著學員們表現的不斷進步而逐漸加快速度。
(2)重心的同步切換
在這一練習中,卡羅琳示范了一組沿著直線跪地向前爬和向后退的動作,整個過程始終是左手右腳和右手左腳的重心切換。這一組動作雖然看起來簡單,但要十分協調地完成其實并不那么容易,因為學員們不僅被要求保持相反方向的手腳重心進行同步切換,同時也被要求支撐部分以外的部位保持放松。但卡羅琳并不著急,只要求學員們緩慢地練習,相對于結果,她更關注學員們在練習過程中的感受和逐步到位的體驗。隨著學員們的進步,重心同步切換的練習在第2、3天適當地加快了速度。
(3)重心的控制—前沖與克制
按照“走,走,跑跑跑跑;走,走,跑跑跑跑……”的節(jié)奏與速度循環(huán)練習,每次“走”都是重心穩(wěn)定地前移,“跑”則是重心快速前沖,而連續(xù)跑步的最后時刻需要及時調整重心回到相對穩(wěn)定的位置,也就是克制,然后再回到“走”的狀態(tài),如此循環(huán)。第1天,卡羅琳僅設計了個體練習;從第2天開始,她加入了伙伴關系練習,使學員變?yōu)閮蓛梢唤M,每兩人保持對視,一次并排向前,一次由其中一位伙伴轉身倒著行進,變?yōu)槊鎸γ娴年P系;到第3天,訓練直接變?yōu)閮蓛梢唤M,每組學員保持面對面的距離和關系,沿著圓形路徑行進。在訓練過程中,卡羅琳用“能量”一詞強調了兩人在“走”和“跑”之間需要保持上身狀態(tài)與距離關系的一致性,即使下肢的行進節(jié)奏會有快慢交錯。
3.脊柱活動及內在空間的創(chuàng)造訓練
在這一部分的訓練中,卡羅琳以邊示范邊發(fā)出口令的方式帶領學員們一同練習和感受—從胸口到腳的重心位置循環(huán)移動,身體呈上下波浪式的流動狀態(tài),并由此開始逐步將重心移至其中一條腿上,同時固定主力腿,讓動力腿隨著重心的上下穿梭流動開始前后滑動,在保持重心上下穿梭時使動作幅度逐漸放大。在運動過程中卡羅琳提醒學員要注意雙手手臂保持松弛,當動作放大到極致后便可以開始將幅度縮小,當縮到一定的程度時,人體的重心就從一條腿上轉移到兩腿中間,同時保持重心的上下穿梭持續(xù)并使動作幅度逐漸縮小。在這一動作幅度不斷放大再縮小的過程中,學員們在感受重心位置變化的同時,也體驗到了軀干內部被不斷創(chuàng)造出的空間及這些內在空間的細致變化。
4.基于以上幾種理念的綜合性短句與組合訓練
(1)短句練習
在卡羅琳的工作坊中,短句練習從跪地開始,基本屬于中低空直線路徑的連貫動作訓練,10拍1組,左右兩邊開始的規(guī)律相同。這一練習使身體與地面有了較多的接觸,因此需要給身體背面的表現力增加關注度,從而平衡身體的伸展與收縮運動。同時,基于“皮膚擴張”的運動理念,結合重心移動與力量的控制,這一系列連貫動作形成的身體內部的流動性帶動著外在動作的流暢性得以充分呈現。
(2)組合練習
組合練習由更多動作構成,從站立、背面朝前開始,要求學員們在較快的節(jié)奏中完成,并且要注重以上幾種運動理念的運用。根據學員們的接受程度,卡羅琳將易被忽略的動作片段進行單獨強調,引導學員們關注動作細節(jié);她還強調特別是在更大空間中做起起落落的動作時,舞者要更加注重身體內部的調節(jié)。
“身體的儀式”工作坊3天的課程主要以熱身活動、元素練習與運用以及儀式性的課堂尾聲三部分相似的課堂結構為課程主體,注入了不同的內容,除了在部分即興練習的環(huán)節(jié)中加入音樂節(jié)奏的限制以外,其余練習均沒有節(jié)奏上的要求,而是讓學員們將注意力更多放在對自己、他人乃至所處空間的探索中。
1.多樣的熱身練習
(1)模仿動物
第1天的熱身練習主要是根據自然界動物們呼吸、行走的方式進行再創(chuàng)造、再發(fā)展,形成一套游戲化的熱身方式。例如在模仿恐龍噴火時,雙膝和雙手垂于地面,由上至下進行吸氣吐氣的運動,使身體的關節(jié)在呼吸的同時感受到它們與地面的關系,從而使膝關節(jié)和小腿肌肉得以放松。又如在地面模仿蛇的爬行時,通過自然扭動軀干,使脊椎、關節(jié)和肌肉充分活動。再如模仿松鼠跳時,適當鎖住部分軀干關節(jié),使下肢關節(jié)和肌肉活動成為運動的主體部分。通過如此多樣化地模仿,使軀干自上而下地得以充分熱身。
(2)借物牽引
第2天熱身練習,學員被分為兩兩一組,用一根可以捆住對方腰部的繩子或者繃帶或者其他任何符合這一紐帶式符號的物體進行實驗性探索。練習期間被牽引者需要在不可預知的路線、方位、空間中隨機移動。為保持相互之間的肢體聯系和一致性,牽引者要保持極慢的速度,并且要注意在拉制過程中感受被牽引者的重量以及實時的發(fā)展動機,進而充分確保感知對方并逐步達成默契。牽引者與被牽引者在一次練習后交換角色。這種熱身并非常規(guī)的快速和較熱烈的方式,而是以看起來極慢的運動使熱量從較平靜的身體活動中散發(fā)出來。
(3)服務與被服務
第3天熱身練習,學員被分為3人一組。第1回合是放松和按摩,其中1人先躺到地上,被另外兩位伙伴進行按摩服務,由對全身肌肉、關節(jié)的按摩擴展到對上肢與下肢的擺布。第2回合轉變?yōu)檩^為瘋狂的服務,服務者可以狂想如何對被服務者施加身體活動,被服務者也不再是躺在原地,他(她)可以在地面上被折疊、被拖動、被碾壓等。而這一切狂想的措施施展到如何程度由被服務者的“more”或“stop”口令來決定。在服務者們發(fā)揮創(chuàng)造性行為之后,第3回合由被服務者以狂想的方式讓另外兩位滿足他(她)在排練廳可能完成的小愿望,如飛起、蕩秋千、坐在鋼琴椅子上等。3個回合共同組成了第3天的熱身活動,所有人在服務與被服務的角色輪換中不知不覺釋放出全身的熱量。
2.元素練習與運用
(1)雙人模仿練習
模仿樹葉的雙人練習是第1 天的主要練習,它是一組根據自然界風吹樹枝的搖曳狀態(tài)引申發(fā)展出來的雙人身體的連接練習。首先由一人固定支撐點,另一人拉著這個人的手,兩人在行進過程中通過轉換重心,循環(huán)輪換“樹枝”與“樹葉”的角色;其次,從中空的互相拉拽到低空的地面翻滾,學員們在這一過程中自由探求雙人之間力量、速率、重心的互相轉換關系。
(2)雙人平衡練習
雙人平衡練習是第1天進行的另1組主要練習,具體為:先由兩個人肩膀相互依靠,尋找共同支點,進而開始慢慢行走;行走期間學員們的支撐點可以相互切換,姿態(tài)也可以根據倚靠者的實時狀態(tài)進行調整,在平衡點上做少量的動作;接著兩個人背靠背,在后背的互相摩擦中尋找到共同的平衡點,然后開始行走,且行走時重心需要得到保持。這個練習主要是鍛煉兩個人的身體默契度和即興過程中的協作能力。
(3)雙人人偶練習
雙人人偶練習是第2天的主要練習,具體為:在第1輪中,兩人中的一位先以“人偶”的身份,擺一個任意造型在地面呈靜止狀態(tài),另一個人去選擇和撥動他(她)身體的任意部分,被撥動者每被擺弄一下,被觸碰的部分就要及時做出相關反應,且應如水波一般蔓延到全身。隨著速度節(jié)奏的加快,被撥動者的身體逐漸呈現出自然、流動的舞蹈狀態(tài);在第2輪中,“人偶”在站立狀態(tài)下被擺弄,從而提高了“人偶”舞動的可能性。
(4)信號練習
信號練習是第2天后半節(jié)課的主要內容,它其實是雙人人偶練習的延續(xù)。具體為:一人靜止,另一人作為引導者對他(她)發(fā)出一種信號。這種信號可以是非肢體的,也許是說話、唱歌或做表情等。收到信號的“人偶”需要根據引導者給出的視覺、聽覺或觸覺上的信號做出相應的連鎖反應,由慢至快,逐步考驗著“人偶”的反應力。這種練習在西方戲劇課堂上經常會出現,是為了訓練舞者們的戲劇張力和肢體之外的舞蹈表達能力。
(5)聯系與被聯系的互動練習
聯系與被聯系的互動練習是第3天的主要練習,即所有學員圍成一個大圓,分單雙號,按照單雙號順序依次向右在限定空間和方向范圍內即興舞蹈,學員被要求主動與右邊伙伴產生互動,結束時都需要做一個相同的儀式化動作。具體為:學員們互相繞半圈到右邊伙伴所站的位置上,而自己則是作為被動方接受左邊伙伴與自己的互動,從而使自己經歷一次由主動到被動的過程;并且在此固定順序上規(guī)定了6組不同的動作,第1組為面對面對視,第2組為面對面擁抱,第3組為抱起或被抱起,第4組為抱起并轉圈放下,第5組為釋放重心給對方并順勢被旋轉,第6組為地面動作行進讓對方銜接;所有圍成圈的學員按單雙號和相同的節(jié)奏,依次完成互動與被互動的6組自創(chuàng)動作,從而在這6組短句舞蹈互動中,使整個大圓自然地逆時針流動起來。
(6)綜合運用與即興舞蹈
在第3天課堂接近尾聲時,所有學員在教室里分散為一個大圓圈,使中間的區(qū)域成為即興表演的舞池。舞池中的舞者往往都要形成雙人舞蹈關系,并可隨時隨機切換舞伴,自由運用3天以來所學的元素訓練,展開即興舞蹈。為限定人數,老師將在場的學員分為男生組、短發(fā)女生組、紫色衣服組、淺色衣服組等,被點到符合特征的舞者輪流出入,從而保持中間舞者人數恰到好處。這樣,學員們既有一定數量的可選舞伴,以產生更多相遇與反應的可能性,同時又有足夠的舞蹈空間以確保安全,隨著音樂享受著與不同舞伴之間的即興雙人舞或多人舞蹈。
3.儀式性的課堂尾聲
弗朗西絲卡和保羅十分注重舞者與舞者之間的身心聯系,因而他們設定的大部分練習都是基于雙人舞蹈的形式展開的,即便是即興舞蹈也是如此,這種雙人聯系本身就會在某種程度上產生一種儀式感。不僅如此,在每次課堂的結尾弗朗西絲卡和保羅會要求學員們靜下心來組成一個大圓圈,連成一個整體,在相互支撐的前提下,進行短暫的失重與負重練習,所有個體在給予彼此支持的同時也承受彼此的重量,從而在兩種對抗性力量中獲得彼此更深入的勾連,經過幾次失重和復衡,所有人漸漸恢復身心平靜,在對視微笑中感受彼此。這種充滿儀式感的小練習給大家每天的相聚劃上完滿的句號。
在工作坊A中,學員們不僅學習掌握了一些關于身體運動的技術,而且加強了對自由舞蹈理念的認識,如“任何人都可以成為舞蹈家”“舞蹈是為了解放身體”等。同時學員們也被兩位老師細致耐心的教學所感染。例如,在課堂上,杰瑞米從不強迫學員去做自己不喜歡或者做不到的動作,因此學員們都十分愿意配合他。路易斯雖然語言不通,但是他十分細心,可以捕捉到學員很微小的變化。有一次杰瑞米在以一位學員做示例,讓她平躺在地面上,拿起她一條腿說:“Heavy,heavy!”同學就竊笑起來,做示例的學員也有些不好意思。路易斯就馬上解釋說:“杰瑞米老師說的‘heavy’在這一語境下,是表揚她‘放松得很好’的意思。每個人在放松的時候腿部都應該是沉重的,相反就是不夠放松?!边@讓大家瞬間明白了放松與身體重量的關系。
同時,杰瑞米和路易斯也十分享受教學過程,他們一方面看到了中國舞者身上更多的可能性,另一方面被中國學生的好奇心以及對舞蹈的熱愛深深打動。杰瑞米與路易斯的課堂訓練最特別的地方在于通過骨骼訓練舞者的內心世界。相對于繁復的技術技巧,兩位老師更加關注“人”,他們所有的課堂訓練都在朝著這個方向引導;同時他們關注“為何而動”,而不是動作是否標準。筆者以為,如果僅僅以技術技巧來評價他們的課堂教學會失去兩位老師授課的真正意義,這正如杰瑞米老師在課堂上不斷強調的:“現代舞沒有技術,只有你想不想這樣做,你是否意識到這一點,你是否對舞蹈是真正的熱愛?!?/p>
在工作坊B中,學員們最大的收獲在于打破身體原來的發(fā)力習慣。課程中出現的許多地面基本動作與學員們平時練習的一些動作有著外形上的相似,但基于不同理念它的構成和發(fā)力方式卻有所不同。在卡羅琳看來,學員們在其他理念下的發(fā)力方式沒有什么不妥,只是她希望學員們能通過“皮膚擴張”“內在空間的創(chuàng)造”等運動理念帶動身體的流動與多變??_琳認為,要有意識地改變身體的習慣本來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關于這一點,她自己也還在不斷地練習和探索。
卡羅琳工作坊的課程安排每一天都是從低空到中高空、從極慢的速度開始逐步加快、從最細微的單一練習到組合步步遞進。新的一天總是在前一天的內容基礎上加入相應的新內容以強化身體意識。對大部分學員來說,在工作坊的學習中收獲的不僅僅是新的身體運動方式與理念,更是強化了從身體運動慣性中解放出來的意識,從而在更大的程度上開拓了身體的感知度和靈活性。
工作坊C將戲劇表演和舞蹈表演相互融合,讓學員們深深體會到弗朗西絲卡和保羅兩位老師對現當代舞蹈藝術獨特的審美感知力和藝術表現力。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弗朗西絲卡和保羅會在學員的合作中通過即興的身體運動方式來引導其他參與者對他(她)的運動狀態(tài)產生聯想,同時通過探索個人與他人、環(huán)境空間的互動,讓學員們有意識地與自己、他人乃至客觀事物連接起來,從而打破慣性,去體驗一種“全然在游戲中享受但又保持清醒”的狀態(tài)所帶來各種身體運動的可能性。
弗朗西絲卡和保羅在教學中也注重貫穿身體儀式感的探索。在多樣的熱身活動中,兩位老師會不時加入一些新的元素,將熱身活動從枯燥的運動切換為富有探索性和想象力的活動。在課堂練習中,兩位老師設定的大部分練習都以雙人舞蹈的形式展開,這也使訓練凸顯出一種儀式感。在這些充滿儀式感的雙人舞蹈訓練中,學員們的舞伴不作固定,任由他們隨機搭配,有時就近組隊,有時根據每個人的磁場作出主觀選擇,這也使學員們的身體在變換舞伴的瞬間產生無盡探索、無盡發(fā)現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