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祖萊
2、健康身心為成人,自立自強生之本
學練氣功為的是做一個身心健康的人。天人整體觀告訴我們,人既依存于自然,又隸屬于社會。人的類本質(zhì)在于人的社會存在之中。
2300余年前,莊子就說過:“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叭伺c天地并存而不卑,與萬物共處而不亢”(《莊子·齊物論》)。提出了人類應與自然萬物和諧共處的思想。而自農(nóng)業(yè)文明至工業(yè)文明時代,人們所熱衷的一直是“向自然索取”,甚至欲從人類對自然的極其有限的認知出發(fā),試圖“征服自然”。結(jié)果是20世紀后50年代以后,人類生存環(huán)境急劇惡化,引發(fā)了全球變化(Global Change),嚴重威脅到人的類生存。有識之士才幡然醒悟,大力倡導人類與自然和諧共處。然而,地球系統(tǒng)是一個高度非線性的復雜巨系統(tǒng),人類的力量與之相比實在是渺小得很。也許正因為其渺小,可能還有希望。也許更新了的人類能實現(xiàn)莊子2300余年前的理想:“獨與天地精神往來”。
回到現(xiàn)實之中,當今時代物質(zhì)文明高度發(fā)達,而競爭日趨劇烈。盡管人們大力宣傳公正、平等、博愛等美好的理念,但切勿指望它們會特別眷顧于你。早在2400余年前,墨子就告誡人們“人各自食其力”?!百嚻淞φ呱毁嚻淞φ卟簧?。
儒家之修身面向社會。要求有志者通過修身能達于“權(quán)利不能傾,群眾不能移,天下不能蕩”之定境。進而,“能定而后能應,能應能定,夫是謂之成人”。(《荀子·勸學》)。
顯然,能通過修身(練功)達于能定能應者(成人者),不僅是能“賴其力而生”之健者,而且是具有“自力更生”精神的強者,更是明道之德,順天之理而自強不息的達者。
然而,“我們生活在一個包裝決定一切的年代”“內(nèi)在美在美貌面前的弱勢只能說明這樣一種事實,它僅僅根據(jù)最表面的特征進行價值的判斷和取舍,而沒有耐心深入到事物的核心?!保∟.弗萊迪《美貌的誘惑》)
面對這一現(xiàn)實,人們欲保持自力更生的精神,不隨波逐流而為欲海大潮吞沒。有兩點須特別重視。
其一是區(qū)分虛榮和自尊。虛榮者時刻在意的是“別人會怎么看?”“別人怎么想?”“別人怎么說?”……。把衡量自身行為價值之“權(quán)”(秤砣)交到了別人手里。而真正的自尊者必自信,他把衡量自己言行價值之權(quán)掌握在自己的手里,而不在乎他人之議論……。
其二,是戒除甜蜜的誘惑,這一點大洋彼岸(美國醫(yī)學心理學會)早已提醒。我們不是禁欲主義者,但當以先秦養(yǎng)生家的準則來對待一切甜蜜的誘惑,即:凡利于生者則取之,享之;而害于生者則戒之、棄之。質(zhì)言之:戒癮癖。
3、一分耕耘,一分收獲,功到自然成
老年人習練健身氣功往往有一絲疑慮:“我老了,行嗎?”其實這是不必要的。年老氣血不及青壯年,但也有自己的優(yōu)勢。正如《列子·天瑞》所言:“其在老耋,則欲柔焉,物莫先焉?!接谏賶?,間矣?!蓖瑫r指出:“其在少壯,則氣血飄溢,欲慮充起,物所攻焉?!笨梢姡賶阎昃毠?,氣血充盈固然故為其優(yōu)勢;但若心意不能定,“氣一則動志”,致“血氣飄溢,欲慮充起”,易招物之所攻、所誘,此為練功之大礙,所以,老年練功比之與少壯,有所不及,也有其優(yōu)勢。故曰“間矣”。明此,老年之人應充滿信心,一其心,專其意,循序漸進,日進精進,益壽延年,高質(zhì)量地安享晚景,盡其天年。
病患之人亦然,方之于老年人,更增一分祛病康復之動力。但須戒燥,更應謹記“心勿忘”“勿助長”之誡。
少壯或壯年之人練功,除了重任在肩(己之成功、家庭責任、社會公責等等)世務繁忙外,“欲慮充起”易內(nèi)致“血氣飄溢”外招“物所攻焉”。若能“一于心,專于意”,且能在日常生活中涵養(yǎng)道德,陶冶心性,持志守恒等方面多下功夫,則所有的不利因素,皆可轉(zhuǎn)化為練功精進之良藥。不僅在世間實現(xiàn)自我,而且功夫日進、精進、日日進。在此期間,切忌患得患失,如荀子所誡:“一前一后,一左一右,則六驥不致”,而不畏崎嶇,“跬步不休,跛鱉千里”。
荀子有一句名言:“良農(nóng)不以水旱而不耕”(《荀子·勸學》)作為一位農(nóng)夫,若春來播種時就慮及此年可能遇到的旱澇,而在得失之間首鼠兩端,徘徊不定,必誤農(nóng)時而錯失良機。金秋來臨之際,只能面對滿目莠草之荒野,“空悲切”。而真正的農(nóng)夫則不然,心無得失之念。春來即時播種,長夏不避烈日,勤于耕耘,旱來抗旱,水多防澇,金秋之際,面對的是金色的田野。食無憂,而心怡寧。治學、治事、練功也是一樣。
4、盡人之本分,養(yǎng)包容之心
何謂人之本分?人依存于自然,如莊子所言“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人之生離不開物之養(yǎng),應順物之性而盡其用,莫逞一己之欲而暴殄天物。故曰:“儉養(yǎng)德”。
人隸屬于社會。當盡人社會之責,齊家、治事、待人、處世……。其中待人是核心。如《禮記·曲禮》所指出,待人之第一要旨就是“毋不敬”。敬的內(nèi)涵是多方面的,就社會活動而言,首先要敬于事、敬于業(yè),這就是孫思邈所說的“百行周備”。北宋理學家程頤也說:“有事,敬在事上;無事,敬在心上”(《定性書》),顯然,這就是融練功于生活。而在待人接物上,“敬”不僅表現(xiàn)于禮儀,更重要的在于內(nèi)涵:對人之尊重。每一個人所做的事,自己均應自認為:分所當為;但對別人為你所做的事,自己都應心存感激,而切不可認為是他人對你應盡之責。自尊存在于對他人的尊重之中,存在于對他人勞動的尊重之中。切勿以人賴以維生之職業(yè),妄定其人格之高低。馬克思說過:“世界上沒有卑賤的職業(yè),只有卑賤的人。”
另一方面,人貴有自知之明。尤其要知己之所短,知己所作、所為、所言之錯失,并及時當面認錯致歉而改正之。這才是孔子所言“遇而改之,善莫大焉”之義。
不僅如此,為人于世,當明辨是非,剛正不阿。如《禮記·曲禮》所言:“愛而知其惡,憎而知其善”。于己則“臨財毋茍得,臨難毋茍免”。“很<注:爭>毋求勝<注:為明理也>,分毋求多,疑事毋質(zhì)<注:探討而非質(zhì)問>,直而勿有<注:直陳之而聽彼自擇、自決>”。這里,后兩句之要在于:勿越位。
還不僅僅如此,老子曰:“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保ā兜赖陆?jīng)》),王弼釋之曰:“天地任自然,無為無造,萬物自相治理,故不仁也?!比祟?,人類社會也是自然之產(chǎn)物。故人間之萬狀,人生之百態(tài),都是道自然而衍生之萬象,其間之關(guān)聯(lián)、緣起、因果,……不可盡言。一言而蔽之:這就世界,這就是人間。不是哪一位圣人、明主所能解決的。莊子說得好:“不務生所無以為”“不務命之無奈何”。只能養(yǎng)我之心而包容之。達于老子所言:“知常容,容乃公”之境(《道德經(jīng)》)。
樂山大佛園中彌勒園里彌勒佛像兩側(cè)有副對聯(lián),曰:“開口常笑,笑世上一切可笑之人;大肚能容,容天下所有難容之事。”此笑乃悲憫之笑,而所容皆自然之容。故善養(yǎng)己之包容之心,非為人、容人、容物也,修己之德也。凡事不煩心,身心泰定,樂在其中。
在此,謹引《荀子·勸學》的一段話作為導論之結(jié)語,他說:“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而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托者,用心燥也。是故無冥冥之志者,無昭昭之明;無惛惛之事者,無赫赫之功”。無論是治學、從事,還是學練身心,這段話都是我們的座右銘。愿與天下練功者共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