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浙浙 董 博 張 明 趙亞彬 陳紅芝
(河南科技學院新科學院生物與化學工程系,河南 新鄉(xiāng) 453003)
小白菜,屬于十字花科一年生或兩年生草本植物,在我國栽培十分廣泛,是我國百姓常食用的蔬菜之一,深受人們的喜愛。木耳在我國擁有悠久的生產歷史,分布在我國的大部分地方,其因營養(yǎng)豐富而種植面積較大。但生產后使用過的菌糠在很多地方往往被作為廢料丟棄,從而造成了環(huán)境污染和資源浪費。本試驗就是以解決這一問題為導向,探究以木耳菌糠為基質,找出最適合小白菜生長的基質配比。
試驗在河南科技學院新科學院七樓實驗室進行,供試材料為新苗三號小白菜種子,栽培基質選用木耳菌糠、蛭石、土(園土中添加雞糞,比例為10∶1)3 種基質為原料。
取225 粒大小相同、籽粒飽滿的小白菜種子,在25 ℃的溫水下浸泡20 min,取出后在常溫的水中浸泡12 h,之后取出、晾干。將土、菌糠、蛭石三者按4∶0∶1、3∶1∶1、2∶2∶1、1∶2∶1 和0∶4∶1 的比例進行配置。這幾個配比處理對應的組別分別為1、2、3、4、5。
基質用水澆透,將種子按照每盆3 行、5 列共15 粒種子進行播種,每組3個重復,共15盆、225粒種子。每天記錄種子發(fā)芽數(shù),試驗時長共30 d。
前期每天檢查種子的發(fā)芽情況,第6、10、30 天分別記錄數(shù)據,并按照如下公式計算種子的發(fā)芽率、發(fā)芽勢:發(fā)芽率=(種子發(fā)芽總數(shù)(前10 d)/種子的總粒數(shù))×100%[1],發(fā)芽勢=(種子發(fā)芽后前6 d 的發(fā)芽數(shù)/種子總粒數(shù))×100%[2]。試驗結束時(第30天)記錄小白菜成苗數(shù),按照如下公式計算:成苗率=(成活苗數(shù)/播種數(shù))×100%[3]。
培養(yǎng)30 d 后,每盆隨機抽取3 株,測量鮮質量、干質量、根長、根粗、葉片數(shù)、葉面積(最大葉)、葉長(最大葉)和葉寬(最大葉)。
不同基質配比下小白菜種子的發(fā)芽率、發(fā)芽勢及成苗率情況見表1。
由表1 可知,在土中添加不同比例的菌糠均可以促進小白菜種子發(fā)芽。但在純菌糠中,小白菜種子發(fā)芽率明顯低于其他組,發(fā)芽率在第2組達到最大值,為80.00%,與其他組顯著差異。前四組與第五組差異極顯著。
對比前6 d的發(fā)芽數(shù)和前10 d的發(fā)芽數(shù)可知,添加菌糠的基質中小白菜種子發(fā)芽情況明顯好于不添加菌糠的基質,第一組發(fā)芽勢最大,為26.67%,其他組的發(fā)芽勢都低于第一組,差異性也不顯著。
成苗率在第二組達到最大值,為97.78%,除與第三組差異不顯著外,與其他組有顯著性差異,與第五組差異極顯著。第五組成苗率最小,為73.33%,在土中添加不同比例菌糠的基質發(fā)芽率均高于第一組。
不同基質配比下小白菜的生物學數(shù)據分析結果見表2和表3。
表2 不同基質配比下小白菜的根和葉相關數(shù)據
表3 不同基質配比下小白菜鮮質量和干質量
從表2 可知,第三組根長達到最大值,為9.21 cm;第四組根粗達到最大值,為1.95 mm;第一組葉寬達到最大值,為5.41 cm;前四組葉片數(shù)相同,為5片,最后一組葉片數(shù)較少,為3 片。根長、根粗、葉寬及葉片數(shù)在前四組間差異不顯著,但都與第五組差異極顯著。第二組葉面積最大,為38.28 cm2,且與三四組間顯著極差異;第一組葉長達到最大值,為14.56 cm,前三組差異不顯著,但與第四、五組差異極顯著。
由表3可知,第三組鮮質量最大,為4.42 g,且添加菌糠的處理地下部分鮮質量都高于不添加菌糠的處理,地下部分鮮質量越大說明根系吸水能力越強,植株生長越好。干質量整體差別不大,第一組和第三組達到最大,為0.34 g,但各組干質量都高于第五組,前四組各組差異不顯著,但與第五組差異極顯著。
不同基質配比對于小白菜的發(fā)芽率和成苗率影響很大。本試驗結果表明,在土中加入不同比例的菌糠可以提高小白菜種子的發(fā)芽率和成苗率,同時可以促進小白菜種子在后期的萌發(fā)和生長。結合何桂芳等[3]的研究,我們猜測可能是因為孔隙度。種子萌發(fā)需要充足的空氣和水分,加入菌糠后可以增強基質的孔隙度,增加其透氣度,從而可以促進根系生長,使小白菜生長獲得充足的養(yǎng)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