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玲玲
(國務(wù)院僑務(wù)辦公室僑務(wù)干部學(xué)校 研究處,北京100037)
親屬稱謂詞是語言的基本詞匯,穩(wěn)固性很強,甲骨文卜辭中的稱謂詞“祖”“父”“兄”“弟”“夫”“妻”等一直沿用到現(xiàn)在。但是,隨著社會生活的發(fā)展變化,人際交往方式的改變,漢語的親屬稱謂系統(tǒng)也發(fā)生了階段性的變化。親屬稱謂的歷史變化過程在漢語方言中有所體現(xiàn),一種親屬關(guān)系往往采用不同的稱謂,例如“祖父”在不同方言區(qū)就有“爺爺”“公公”“爹爹”“阿爺”“阿公”“阿爹”等多個稱謂方式。同樣,父親稱謂也呈現(xiàn)出較為明顯的方言差異和分布規(guī)律。
胡士云描寫了親屬稱謂的歷時演變和親屬稱謂在現(xiàn)代漢語普通話與方言中的共時面貌[1]。郭熙考察了漢語“父親”稱謂的地理分布情況,推測出“父親”稱呼的歷史發(fā)展過程[2]。近年來,大量方言報告不斷涌現(xiàn),曹志耘主編的《漢語方言地圖集》(詞匯卷)展示了“父親”稱謂的地理分布情況[3]46。這些最新研究成果為筆者重新梳理漢語“父親”稱謂的歷史演變提供了重要依據(jù)。本文結(jié)合“父親”五種稱謂類型的方言分布情況,考察漢語方言“父親”各類稱謂的歷史發(fā)展過程。
本文語料主要來自各稱謂詞典、方言詞典、方言報告及北京大學(xué)CCL語料庫,限于篇幅,不再一一注出。
現(xiàn)代漢語中“父親”稱謂主要有五類:一是“父”類,包括“父”“父親”等;二是“爺”類,主要有“爺”“爺爺”“阿爺”等;三是“爸”類,主要有“爸”“爸爸”“阿爸”等;四是“爹”類,主要有“爹”“爹爹”“阿爹”等;五是“大”類,主要有“大”“大大”等。
除此之外,在方言中“父親”還有“伯”類稱謂,例如“阿伯”“伯”“老伯”“伯伯”等,主要分布在河北、河南、貴州、湖北、安徽、浙江個別市縣,還有稱呼父親為“叔”“相”“官”“老子”“老豆”“阿”等。與上面五類稱呼相比,這些稱呼分布范圍相對較小,本文暫不討論。
筆者本以為北方地區(qū)通行最廣的“父親”稱謂當屬“爸爸”,但翻看語言地圖后[3]46,發(fā)現(xiàn)情況并非如此。語言地圖顯示,現(xiàn)代漢語各方言中“爹”類稱謂分布最為廣泛。在北方方言成片狀連續(xù)分布,在浙、贛、湘、云、貴等地均分布廣泛,桂、粵、閩等地也有。其中,單音節(jié)詞“爹”的分布居多,重疊形式的“爹爹”主要分布在蘇南吳語區(qū)、贛北和湖南,“阿爹”主要分布在閩、粵、桂等地。
在北方“爹”類稱謂分布區(qū)域的內(nèi)部,在秦嶺-淮河一線,西至隴南,東至魯南、皖南,“爹”類稱謂被“大”類稱謂截斷;此外,“大”類稱謂還分布在陜北、晉北和內(nèi)蒙古中部的晉語區(qū)。
“爸”類稱謂在長江以南大量出現(xiàn),例如皖、浙、贛交界地區(qū)集中分布著“爸爸”,江西大部分區(qū)域、閩東“父親”的稱呼也是“爸爸”。此外,“爸爸”還分布在貴州北部、重慶南部和湘東南的部分區(qū)域,浙南、閩、粵大部分區(qū)域和廣西中南部則分布著“阿爸”“爸”等。北方方言區(qū)中,河北中北部也有個“爸爸”的集中分布區(qū)域。
“爺”類稱謂分布在鄂南、湘大部分地區(qū),贛、桂北也有一個“爺”類稱謂的連續(xù)分布帶,此外,“爺”類稱謂還散見于江蘇、山東、安徽等地。
“父親”最初稱謂主要有“父”“公”“翁”三類。例如:
(1)父兮生我,母兮鞠我。(《詩經(jīng)·小雅》)
(2)《儀禮·喪服》傳:“父,至尊也?!薄夺屆?“父,甫也。甫,始也,始生己也?!盵4]9
(3)陳軫將行,其子陳應(yīng)止其公之行,曰“魏欲絕楚齊,必重迎公。郢中不善公者,欲公之去也,必勸王多公之車?!?《戰(zhàn)國策·魏策》)
(4)一巢九子,同公共母。(焦贛《焦氏易林》)
(5)《廣雅》:“公,父也。”
(6)《史記·項羽紀》:“吾翁即若翁。必欲烹爾翁,則幸分我一杯羹?!卑?《廣雅》:“翁,父也?!?/p>
現(xiàn)代漢語中,“公”“翁”稱呼“父親”的用法幾乎不見,“父”作為引稱用得還很普遍,面稱用法很少,只在皖西南、鄂東南、蘇、閩及臺灣南部的個別地方還有稱父親為“父”“阿父”“老父”的,這是“父”類稱謂在歷史發(fā)展過程中殘存的遺跡。
筆者為河南周口人,記憶中父輩仍把“父親”稱為“爹”或者“大”,20世紀70年代以后出生的人大多稱呼“父親”為“爸”。觀察方言報告發(fā)現(xiàn),“爸”類稱謂在現(xiàn)代漢語很多方言中還是較新的稱呼。如表1所示。
可見,“爸爸”流行于大江南北是近期發(fā)生的事情。目前在很多方言中還處于從老派稱呼向新派稱呼過渡的階段,似乎比較“年輕”。但是,語言地圖中顯示的南方方言區(qū)廣泛分布的“爸爸”又從何而來呢?
表1方言中“父親”的新派稱謂與老派稱謂
國語運動時期,黎錦熙對“爸爸”的來源問題進行了探討。黎文稱:“近來小學(xué)國語課本大都依北京語改‘父親’為‘爸爸’;有些人不贊成,以為非對稱時,北京語也常說‘父親’。這是語言習慣和修辭上的問題。其實‘爸爸’比‘父親’古雅得多?!薄啊帧衷熳灾泄?漢末),其音更能‘反之淳古’(顧炎武語),數(shù)千年來流傳于民眾之口中,一直不變?!盵5]
清代學(xué)者錢大昕提出了一條漢語聲母演變規(guī)律“古無輕唇音”[6],即上古時期只有雙唇音聲母,沒有唇齒音聲母[f],現(xiàn)代的唇齒音聲母是從上古的雙唇音聲母演變過來的。據(jù)此,現(xiàn)在“父”的聲母上古時期應(yīng)是[b]。章炳麟在《新方言·釋親屬》中也說:“今通謂父為爸。古無輕唇,‘魚’‘模’‘轉(zhuǎn)’‘麻’,故‘父’為‘爸’?!本褪乾F(xiàn)在的[u]韻母上古的讀音是[a]韻母,父[fu]上古的讀音應(yīng)是[ba]?!案浮弊肿x音轉(zhuǎn)變成[fu]后,人們就創(chuàng)造出一個形聲字“從父巴聲”來記錄原來的口語音[ba],這樣“爸”字就產(chǎn)生了。實際上,此種情況屬于語音“[ba]”這個舊瓶裝上了新酒的“爸”字。
“爸”字最早見于張揖《廣雅·釋親》:“爸,父也?!蓖跄顚O《疏證》:“爸者,父聲之轉(zhuǎn)。”
《集韻》:“必駕切,吳人呼父曰爸?!笨梢娫凇都崱分?“爸”的讀音就與現(xiàn)在相同了。這說明在中古時代存在兩個稱呼“父親”的字,一個是脫離口語的“父”(《廣韻》:扶雨切),一個是與口語相同的“爸”(《廣韻》:必駕切)。
“父”在古代典籍中的出現(xiàn)頻率很高,一直延續(xù)到現(xiàn)代書面語中?!鞍帧弊衷跁嬲Z中卻久久未得到普及,直至在清代文獻中才大量顯示其蹤跡,可見古人重視文言、書面語,輕視口語的程度之深。
“爸”的重疊形式“爸爸”,最早見于晚清的小說。例如:
(7)賈明說道:“高恒,咱是父往子交。你爸爸跟我爸爸有交情,咱是自己弟兄?!?小說《三俠劍》)
(8)天已向午了,忽然一個小孩子走進來,對他道:“爸爸快回去罷,媽要起來了?!?小說《二十年目睹之怪現(xiàn)狀》)
(9)這公婆自然就同父母一樣,你見誰提起爸爸媽媽來,也害羞來著?(小說《俠女奇緣》)
(10)當下都讓這中舉的趙溫走在頭里,屁股后頭才是他爺爺,他爸爸,他叔子,他兄弟,跟了一大串。(小說《官場現(xiàn)形記》)
可以這樣設(shè)想,“爸”作為“父親”的口語音分布廣泛。中國南方方言中大量存在的“爸爸”是數(shù)千年來流傳于民眾之口的“爸”,只不過經(jīng)歷了由原字“父”向“爸”的轉(zhuǎn)變過程。那么,方言地圖上“爺”類、“爹”類稱謂與“爸”類稱謂并存,并且“爹”類稱謂在北方地區(qū)分布得如此廣泛,原因何在?下面考察這些稱謂的來源及發(fā)展過程。
《說文解字》記載:“吳人呼父為爺是也?!笨梢娫跂|漢時期已有呼“父”為“爺”的用法?!盃敗弊畛鯇懽鳌耙?南北朝時期用得比較廣泛。例如:
(11)梁世費旭詩云:“不知是耶非?!币鬂吩娫?“飖揚云母舟?!焙單脑?“旭既不識其父,澐又飖揚其母?!?《顏氏家訓(xùn)·文章篇》)
《親屬記·稱謂錄》:“古人呼父為耶,只用耶字,不用爺字?!碧拼朔N用法仍很普遍,例如:
(12)耶娘妻子走相送,塵埃不見咸陽橋。(杜甫《兵車行》)
(13)爾爺只為一杯酒,此別那知死與生。(元稹《別毅郎》)
“爺爺”最初也寫作“耶耶”,至遲在唐代已經(jīng)出現(xiàn)。例如:
(14)彧長子絢,年五六歲,讀《論語》至“周監(jiān)于三代”,外祖何尚之戲曰:“可改耶耶乎文哉?!?李延壽《南史》)
(15)建炎初,宗汝霖留守東京,群盜降者百余萬,皆謂汝霖曰“宗爺爺”,蓋以之為父也。(陸游《老學(xué)庵筆記》)
(16)祖公年紀,自是大如爺爺年紀,自是大如我,只計較得來也。(黎靖德《朱子語類》)
(17)吾乃獨孤角也。既俺父并孫子、袁達、李慕陷在迷魂陣中,咱領(lǐng)部下三千軍,大睹是破燕取孫子,救俺爺爺去。(小說《全相平話》)
清·趙翼·《除余叢考》:“爺爺,本呼父之稱。”“阿爺”之稱最早見于南北朝時期。例如:
(19)阿耶無大兒,木蘭無長兄。(《樂府詩集·木蘭詩》)
(20)阿爺惡見伊,阿娘嫌不悅。(《寒山詩》)
司馬光《書儀》卷一:“古人謂父為阿耶,謂母為娘子。”
趙翼《陔余叢考》:“《南史》:侯景既僭位,王偉勸立七廟,并請七世諱。景曰:‘前世吾不復(fù)記,惟阿爺名標?!橇说誀敽舾敢??!?/p>
從以上例子可知,漢魏時期興起的“爺”類稱謂使用得相當普遍,已廣泛進入詩詞歌賦中??梢韵胂?“爺”類稱謂的崛起在口語中覆蓋了廣大北方地區(qū)以及江淮一帶的“爸”類稱謂,在書面語中分割了“父”類稱謂一統(tǒng)天下的局面,勢力不可阻擋。但“好景不長”,從宋代開始,北方的“爺”類稱謂開始用來轉(zhuǎn)指“祖父”,廣大北方地區(qū)用來稱呼“父親”的“爺”從宋代開始漸漸被“爹”類稱謂取代,導(dǎo)致“呼父為爺”這種用法現(xiàn)在僅偏居于南方湘、贛、桂、鄂等地?,F(xiàn)代北方方言中還有稱呼“父親”為“老爺子”、父子為“爺倆兒”、伯父為“大爺”的,這是古時用法的遺留,詞的早期用法較易保留在后來的復(fù)合詞中。
“爹”最早見于南北朝時期的文獻。例如:
(21)《廣雅·釋親》:“爹,父也。”
為確定船舶領(lǐng)域邊界,需要確定領(lǐng)域的邊界點。本文利用獲取到的目標船周圍船舶的分布作為樣本,對該樣本進行樣本估計。
(22)始興王,人之爹;赴人急,如水火。何時復(fù)來哺乳我?(《南史·梁始興王憺傳》)
《廣韻》注云:“爹,徒可切。北方人呼父?!薄摆煨鼻?羌人呼父也?!薄都崱?“爹,待可切,陟斜切?!?/p>
按《隋書·回鶻傳》:“以父為多?!薄短茣せ佞X傳》:“阿啜可汗呼其大相頡千迦斯曰:‘兒愚幼,惟仰食于阿多’。”知此聲由晉宋間夷語轉(zhuǎn)入中國。本只作“多”,后因加“父”。多古讀支,所由轉(zhuǎn)為今呼丁邪切也。陟斜切,同今呼[4]529。
“徒可切”,就是今天呼父為“大”的讀音。而“陟斜切”則是今天[tie]的讀音。前者的出現(xiàn)早于后者[7]。
“大”本不是親屬稱謂,后來成為“爹”字早期讀音的白字,還有寫作“達”“答”“丹”的。它們和“爹”在字形上沒有關(guān)系,上古和中古時期的語音也不同,被用來作為“爹”的白字是在一些地區(qū)入聲消失、清濁不再對立的時候。這個時期大約在明代[8-9],[1]275。例如:
(23)金蓮便問道:“教你拿酒你怎的?拿冷酒與你爹吃,原來你家沒大了?!?《金瓶梅》)
“達達”最早見于明代。例如:
(24)我的親達達!你好歹看奴之面,奈何他兩日,放他出來。(《金瓶梅》)
(25)傷心煞了我,淚如麻,不知道是孩子的大大,奴家的他,將來是誰家,落在那一家?(《霓裳續(xù)譜》)
(26)省了點子給那老婆孩子吃了穿了,他還叫聲達達,沒有說叫人達達,還貼上吃穿的。(蒲松齡《聊齋俚曲集》)
回到與現(xiàn)在讀音相同的“爹”字稱呼上來。莊綽《雞肋編》:“今人呼父為爹,母為媽,兄為哥,舉世皆然,問其義則無說?!笨梢姡暗弊趾簟案浮痹谒未呀?jīng)相當普遍了。重疊形式的“爹爹”最早見于宋代。例如:
(27)劉應(yīng)李《翰墨全書》:父稱爹爹。
(28)維年月日,爹爹、媽媽,以清酌時果庶羞之奠,祭于四小娘子之靈。(汪應(yīng)辰《祭女四娘子文》)
(29)爹爹與妳妳,無日不思爾。(孔平仲《代小子廣孫寄翁翁》)
葉紹翁《四朝聞見錄》:“宋高宗稱徽宗為爹爹”。又王銍《四六話》引陳世崇《隨隱漫錄》云:“太子兩拜問安,又兩拜云:‘臣某職守東闈,恩承南面,近思問學(xué),謹葺韋編,伏遇爹爹皇帝陛下?!鄙w宋時宮闈中稱謂如此,而民間沿襲之也[4]11。
(30)錢良臣自諱其名,其子讀書,凡遇“良臣”字,皆令避之。一日讀《孟子》“今之所謂良臣,古之所謂民賊也”,亦改云“今之所謂爹爹,古之所謂民賊也”。聞?wù)叽笮Α?仇遠《稗史》)
一直到明清時期,“爹爹”用得仍很廣泛。例如:
(31)爹爹媽媽,明日請和尚齋。(《續(xù)傳燈錄·歸宗可宣禪師》)
(32)那女兒認得是他父親的聲音,才少氣無力的應(yīng)了一聲道:“爹爹,我在這哩?!?《西游記》)
(33)因此我與母親在青石之上等候,爹爹出東山口找尋去了。(小說《七俠五義》)
(34)孩兒的意思就是如此,不消爹爹吩咐。(小說《二十年目睹之怪現(xiàn)狀》)
“爹”“爹爹”在宋代以來的文學(xué)作品中大量出現(xiàn),大大超過了其他幾類稱呼的數(shù)量,占絕對優(yōu)勢。
“阿爹”之稱始于漢代,沿用至今。例如:
(35)今月七日失阿爹,念此酷毒可痛傷。(《續(xù)古漢·戴良·失父零丁》)
(36)阿爹阿八,使汝妳以清酒時果庶羞之奠,祭于第四小娘子挐子之靈。(韓愈《祭女挐女文》)
根據(jù)以上分析,“爹”類稱謂可能來自外族語言,自唐宋以來沿用至今,綿延不絕,成為“父親”最主要的稱謂。
“父”的上古讀音是[ba],中古時期演變成[fu],產(chǎn)生了“爸”這個標記“父”口語音的字。從此,“父”作為書面語、“爸”作為口語一直沿用至今。但是漢魏時期北方地區(qū)產(chǎn)生的“爺”類稱謂代替了“爸”類稱謂,一直越過江淮地區(qū),進入南方各省。宋代“爺”類稱謂又被后來居上的“爹”類稱謂所替代,“爹”類稱謂覆蓋了廣泛的北方地區(qū)的“爺”,并擴散至除閩、粵、桂南以外的其他南方各省。
“爸爸”作為較古老的稱謂在贛南、閩、粵、桂等地的陣地比較穩(wěn)定,同時還散布于吳、皖、川等地,這是南方各省的情況。語言地圖上顯示,河北中北部、京津地區(qū)還有一個“爸爸”的集中分布區(qū)域,這與南方的“爸爸”遙遙相望,中間被“爹”類、“大”類和“爺”類稱謂阻隔。那么,北方地區(qū)的“爸爸”又從何而來?如果與南方的“爸爸”一脈相承,為何僅在河北中北部地區(qū)孤立存在?
《正字通·父部》:“夷語稱老者為八八或巴巴,后人加父作爸字?!狈揭灾恰锻ㄑ拧しQ謂》:“八八,蓋夷語稱老成者曰八八,或巴巴。今回回教以老成者呼八八,其聲近‘把’。”
明代的兩部文獻《正字通》和《通雅》中所謂的夷語不知確指何方,但《親屬記·稱謂錄》稱:“關(guān)東稱父為罷罷?!?/p>
黎錦熙認為此處之“罷罷”不詳出處,當即近代方言,則亦“爸爸”之別字矣。
關(guān)東當指山海關(guān)以東地區(qū),包括今黑龍江、吉林、遼寧三省。筆者翻看語言地圖發(fā)現(xiàn),在東北地區(qū)的遼寧、吉林中部,黑龍江南部和北部分布著“爸”,但東北地區(qū)“爸”的分布大多與“爹”重合,兩種稱謂方式并存。
是否河北中北部的“爸爸”與關(guān)東地區(qū)的方言稱呼“罷罷”有關(guān)?存在這種可能,因為從語言地圖上看,河北的“爸爸”與東北的“爸”類稱謂呈連續(xù)分布狀態(tài)。
可以肯定的是,國語運動以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的推廣普通話工作大力推廣北京音,這兩種力量促使“爸”類稱謂在各方言中呈不可阻擋之勢迅速普及開來,上文所列各方言中廣泛存在的新派“爸”類稱謂,就是后來的兩項運動推波助瀾所致。從表面上看來,這些新派稱呼的“爸爸”是古老的“爸爸”失而復(fù)現(xiàn)的結(jié)果,但南北方言中“爸”類稱謂是否具有同一來源,尚無定論。
現(xiàn)代漢語各方言對“父親”的稱謂主要有“父”“爸”“爺”“爹”“大”五類。其中“父”類稱謂出現(xiàn)最早,現(xiàn)在主要用于書面語中;“爸”作為“父”的口語形式一直沿用至今;“爺”類稱謂興起于漢魏,后被“爹”類稱謂取代,保留在現(xiàn)代漢語復(fù)合詞中;“爹”類和“大”類稱謂產(chǎn)生于唐宋時期,成為“父親”稱謂最主要的稱呼,在現(xiàn)代漢語各方言中分布最為廣泛。
通過上面對“父親”各類稱謂的研究可以發(fā)現(xiàn),來源于不同歷史層次的“父”類、“爸”類、“爺”類和“爹(大)”類稱謂融合在一起,形成了錯綜復(fù)雜的詞匯分布類型。融合的方式主要有兩類,一是古今詞匯的疊置,二是古今詞匯的并存。例如,“爸”類稱謂原本占據(jù)漢語方言廣大區(qū)域,但是漢魏時期北方地區(qū)產(chǎn)生的“爺”類稱謂代替了“爸”類稱謂,宋代“爺”類稱謂又被后來居上的“爹”類稱謂所替代,這些情況都屬于第一種類型——古今詞匯的疊置。東北地區(qū)“爸”類稱謂多與“爹”類稱謂的分布重合,兩種稱呼方式并存;長江流域“爸”類稱謂、“爹”類稱謂和“爺”類稱謂并存,則屬于第二種類型——古今詞匯的并存。這些都會造成方言詞匯的不連續(xù)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