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啟江
在我們的視野之外,貯藏著斑斕的風景,沉淀著雋永的文化。古人云:“行萬里路,讀萬卷書?!比松肪褪情喿x之路,在行走中沉淀思想,在游歷中積累生命閱歷,在感懷與喟嘆中完成自我生命與外部世界的交融。因此,何不輕邁我們的步伐,將我們的屐痕印刻在前人已經(jīng)走過的路上,讓我們的心靈與他們相遇;或印刻在未曾走過的途中,開辟屬于自己的一片天空,讓心緒在旅途中飛揚。對于人生中的前進后退、寵辱得失,不要過分地計較,把自己的心態(tài)放平放正。我們會發(fā)現(xiàn),在性靈的提升中,退也是一種進。正如有退才有進,有舍才有得,不要過分執(zhí)著,方能走入清靜之地,或許我們收獲的會是更多的暢快和更廣闊的天空。
桐廬行
柯 靈
我生長在水鄉(xiāng),水使我感到親切。如果我的性格里有明快的成分,那是水給我的,那澄明透澈的水,淺綠的水。
我渡過許多次錢塘江,卻只是往來于兩岸之間,沒有機會沿江看看。富春江早就給我許多幻想了,直到最近,才算了卻這個無關(guān)緊要的心愿。
對于這樣的旅行,最理想的應(yīng)當是坐木船,浮家泛宅,不計時日,迎曉風,送夕陽,看明月,一路從從容容地走去,覺得什么地方好,就在那里停泊,等興盡了再走。自然,在這樣動亂的時代,這只是一種遐想而已。這次到富春江,從杭州出發(fā),行程只有一天,早去晚回,雇的是一艘小火輪??箲?zhàn)期間,從杭州到所謂“自由”區(qū)的屯溪,這是一條必經(jīng)之路,舟楫往來,很熱鬧過一時;現(xiàn)在“曲終人不見,江上數(shù)峰青”,才還了它原來的清靜。在目前這樣“圣明”的“盛世”,專程游覽而去的,大概這還算是第一次。
論風景,富春江最好的地方在桐廬到嚴州之間,出名的七里瀧和嚴子陵釣臺都在那一段;可是我們到了桐廬就折回了,沒有再上去。原因有兩種,時間限制是一種,主要的是因為那邊不太平,據(jù)說有強盜,一種無以為生、鋌而走險的“大國民”。安全第一,不去為上。自然這未免掃興,好比拜訪神交已久的朋友,到了門口沒法進去,到底緣慳一面。妙的是桐廬這扇大門著實有點氣派,雖然望門投止,也可以約略想象那“侯門似?!钡墓饩啊?/p>
從錢塘富春溯江而上,經(jīng)富陽到桐廬,整整走了九小時,約莫有二百里的水程。清早啟碇,沐著襲人的涼意,上面是層云飄忽的高空,下面是一江粼粼的清流,天連水,水連天,交接處迎面擋著一道屏風似的山影?!@的確是屏,不像山,動人的是那色彩,濃藍夾翠紫,深深淺淺,象用極細極細的工筆在淡青絹本上點出來的。這一路上去,目不暇接的是遠遠近近的山,明明暗暗的樹,潮平岸闊,風正帆輕,偶或在無窮的原野中出現(xiàn)臨河的小村小鎮(zhèn),聽聽遙岸的人聲,也自有一種親切和喜悅。
過了富陽,因為連日陰雨,山上的積水順流而下,滿江是赭色的急湍。船行本是逆流,這一來走得更慢。時間太久了,不斷的“疲勞欣賞”漸漸使人感到單調(diào)。直到壁立的桐君山在船頭出現(xiàn),這才士氣大振,似乎發(fā)現(xiàn)了新大陸。
拿經(jīng)歷來印證想象,過去這大半天所見的光景,跟我虛構(gòu)的畫面至少有點不符。我想象中的富春江沒有這么開闊,夾岸對峙著懸崖峭壁,翠嶂青峰,另是一番深峻的氣象。看到桐君山,我這才象是看到了夢中的舊相識。它巍然矗立,那么陡峭,那么莊嚴,似乎頗藐視我這個昂首驚喜的游人。山上沒有什么嶙峋的怪石,卻是雜樹蔥蘢,有一株不知名的花樹,眾醉獨醒,開得正在當令。綠云掩映之間,山巔掣出幾間縹緲的屋子,有人正在窗前探首,向江心俯瞰。
船轉(zhuǎn)過山腳,天目溪從斜刺里迎面而來,富春江是一片紺赭,而它卻是溶溶的碧流,兩種截然不同的顏色,在這里分成兩半,形成稀有的奇景。
桐君山并不高,卻以地位和形勢取勝,兼有山和水的佳趣。背后是深谷,綿延的山脈;前面極目無垠,原野如繡,而兩面臨水,腳底下就是那滔滔汩汩的大江;隔岸相望,兩江交叉處是桐廬的市廛一撮,另一面又是隔岸的青山。山頂?shù)膹R宇已經(jīng)破殘不堪,從那漏空的斷壁,洞穿的飛檐,朱痕猶在的雕闌畫棟之間,到處嵌進了山,望得見水。廟后的一株石榴,寂寞中兀自開得絢爛,那耀眼的艷紅真當?shù)闷稹叭缁鹑巛薄钡男稳荩坪跻仓挥羞@樣的地方才配有它。站在山頂,居高臨下,看看那幽深雄奇的氣勢,我想起歷史,想起戰(zhàn)爭,想起我們的河山如此之美。而祖國偏又如此多難。在這次抗日戰(zhàn)爭中,桐廬曾經(jīng)幾度淪陷,緬想敵人立馬山頭,面對如此山川,而它的主人卻是一個堅忍的、不可征服的民族,我不知激動他的是一種怎樣的情感。
渡水過桐廬,從江邊拾級而上,我們在街上閑閑地蹓跶了一回。這是個江城,同時是個山城,所以高高地矗立在水上。像喜歡杭州的龍井一樣,我喜歡這個小城。因為它好在小,比較整潔,有溫暖親切的感覺,令人向往豐樂和平、日長如年的歲月,不像有些小村小城,一接觸到就使人想起災(zāi)難、貧窮、老死,想起我們民族的困厄。桐廬街道雖小,卻并無逼窄之感,道旁疏疏地種著街樹,這似乎是別的小城市中所不經(jīng)見的。市街相當繁榮,有些房子正在建造。劫灰猶在,春意乍生,可以看出這個小城是相當富庶的。
臨江有一家旅館,兩面臨水。一位朋友曾經(jīng)在那里投宿,據(jù)說入夜倚窗,看山間明月,江上漁燈,有不可描摹的情趣??上覀儧]有這個幸運。
數(shù)年來夢想的富春江,總算看過了。雖然連七里瀧和釣臺的面也沒有見,可是到底逛了桐廬。這就夠了!單為爬一次桐君山,也算得此行不虛!人們艷說上游如何如何的山回水曲,引人入勝;如何如何的柳暗花明,奇峰突起,看了桐廬,我們的想象有了馳騁的依托,從這里也可以得其一二,愿將此留供低徊,作他日直溯上游時的印證吧。
【解 讀】
這篇游記雖明快卻含著憂慮,飽含著一個清醒的知識分子的愛國情懷。作者描寫的富春江沿岸的景色、風物是艷麗的雄奇的優(yōu)美的明快的,表達了作者對祖國河山傾心熱愛之情;祖國河山如此之美,卻在戰(zhàn)亂中歷盡劫難,時代、環(huán)境如此多難,此中流露出作者深深的憂患意識。
《桐廬行》是一篇游記,其構(gòu)思行文特點非常鮮明。作者以游蹤和情感兩條線索串起全文的內(nèi)容。兩條線索在開篇時分別交代,行文中各司其職、互相映襯又相輔相成,游蹤串起了沿岸的景點,線索清晰。情感線索開篇提起,然后貫穿全文,滲透在景物的描寫之中,抒發(fā)于景物的描寫之后,與景物描寫融為一體。文章的感情以喜悅明快為主,中間表達了對時代、祖國多災(zāi)多難的憂患。情感起伏有變化,具有鮮明的層次感。文章結(jié)尾處,游蹤和情線合一,“數(shù)年來夢想的富春江,怎算看過了……愿將此留供低回,作他日直溯上游的印證吧”,使行文前后照應(yīng),結(jié)構(gòu)渾然一體。
柯靈的散文,既追隨“五四”新文學的道路,又繼承了深厚的古典文學傳統(tǒng),語言典雅清麗,詞藻秀美,極富特色;句式錯落有致、靈活多變;將文言和白話、書面語和口語熔為一爐。
履 痕
雷抒雁
坐在媽媽身邊,和老人家閑聊時,有一次,她望著我的腳說:“唉,怎么會這么大。那時,才這么點點,一寸多長,粉紅粉紅的,肥嘟嘟的,真叫人愛。我就用一塊手帕剪開,縫了一雙軟鞋,套在你腳上?!?/p>
媽媽說的“那時”,其實,是五十多年以前,可你聽聽那口氣,似乎就是在昨天。那一雙用手帕做的鞋子,我當然是沒法記住了。但是,后來當我的兒子出生時,老人仍做了一雙。只是,這時的孩子已不同于先前,未“落草”前一切都準備停當了,手帕軟鞋也就沒有穿過。
我記得穿鞋,已是遍地亂跑的年歲了。印象最深的是一雙老虎鞋,黑布面的,紅布貼了那嘴巴、那鼻子、那眼睛,又用黃線一針針繚上。嘴邊還有黃線繃的虎須,嘴里亦有白布卷的虎牙。遠遠一看,活靈靈一個虎仔。我愛穿那鞋,每有鄰人來逗玩,總會翹起虎鞋說:“咬!咬!”鄰人便故意裝出怕了的樣子,雙手捂著臉,連說:“好害怕呀!”然后,一通笑鬧,當了序幕,正戲便是大家樂呵呵圍在一起說些家長里短。
虎頭鞋穿完,我的幼兒時期也就結(jié)束了。直到上小學、上中學,都是媽媽做鞋。我上小學,每天來去要走四五里地;上初中,到了一座遠在20里開外的鎮(zhèn)子去。周六下午跑20里地回家,周日下午又跑20里地上學。那時交通不便,來去都靠雙腿。少年時代,最費的便是鞋,差不多兩個月就得穿破一雙。
媽媽說:“吃鞋一般,壞得這么快。”記憶中,媽媽手中總是拿著一雙鞋底在納。有時,半夜睜開眼,一看,媽媽還在油燈下一針針納鞋。麻繩在搖曳的燈光下一閃一閃,隨著鞋針,在鞋底兩面穿來穿去,發(fā)出嗖嗖的聲響。每納三四道,媽媽就要在頭發(fā)上擦一下針。那時,我暗暗下了決心,要好好讀書,將來掙錢買鞋,別讓媽媽總點燈熬夜地受累。媽媽卻常說:“兒啊,快長大,掙錢不掙錢事小,娶個媳婦給你做鞋,替替媽也好?!彼裕掖蛐【椭溃⑾眿D干啥?做鞋!
媽媽不用量我的腳,做的鞋總合腳,走路不夾不擠,不傷腳。我至今腳上沒雞眼,沒腳墊。當兵時,日行一百,夜行八十,一雙腳不疼不酸,都得感謝媽媽做的鞋。
穿媽媽做的最后一雙鞋,是大學二年級了。媽媽做了一雙“沖福尼”面的新布鞋,到學校來送給我,且要我當著同學們的面穿上試一試。我穿上走了幾步,挺好。同學們都哈哈笑起來。我至今也沒明白他們?yōu)槭裁匆?。媽媽看我的同學,有穿皮鞋的,有穿運動鞋的,一個個洋氣得很。大約從那次之后,她手頭再緊都要給錢讓我買鞋穿。
一眨眼,幾十年過去了,我老了,媽媽更不用說。有次我說:“媽媽,再做一雙布鞋給我穿?!崩先硕⒘宋野肷握f:“你是說胡話吧!眼看不見針,手拉不動線。做鞋可是力氣活兒呀!年輕時,不在乎。那時,夜夜做鞋供你們父子穿,為拉動線繩子,這手掌上勒下深深的槽,幾十年都沒長平?!?/p>
有時,我想,要是能把一個人打小到老穿舊的鞋子收集在一起,那該多有意思。不同尺寸,不同樣式的鞋,真真切切記著人一生的歷史。正是穿了這些鞋,你一步一步走了過來。一雙鞋,就是一段有頭有尾的故事,就是一段有血有肉的記憶,其間滲透著動人心魄的情感。人啊,和這個世界交往的過程,就是鞋底和地球磨擦的過程。履痕,就是人生的軌跡。
【解 讀】
時間的針腳都落在了小小的一方鞋底當中。唐代詩人孟郊說:“臨行密密縫,夜恐遲遲歸?!闭f的是天底下每一位母親。在雷抒雁的作品當中,我們也看到了這樣的母親,時間流逝,轉(zhuǎn)眼之間,那個曾在燈下做出最好鞋子的母親已經(jīng)蒼老的不能再為自己做出一雙舒適的鞋子。這雙鞋子見證了我的童年,也伴隨了我的青春,也許帶給我的并非只有榮耀,還有學生時代攀比之下的心里小小的委屈,但是歷經(jīng)時間的變遷,成年后的我應(yīng)該分外知道這份情義之重,母愛重如山。
一雙鞋,就是一個人行走一生的故事。一個人在人世間踏踏實實的走,背后離不開母親的一針一線和千萬句叮嚀。
山湖琴韻
趙麗宏
常熟有山,有湖。山是虞山,湖是尚湖。站在虞山上看尚湖,湖岸逶迤,湖波清亮,湖中倒映著藍天白云。有飛禽從湖上飛過,如點點音符在湖天之間飄動。坐在湖畔看虞山,一脈青影,在云天間起伏,山雖不高,卻使這江南水鄉(xiāng)的地平線變得和湖岸一樣柔曼曲折。虞山投影在湖波中,晃動著一片墨綠的光影,使原本清澈的湖水顯得深不可測。
曾經(jīng)有一位智者在這里垂釣,尚湖就因此得名。智者是三千年前傳說中的人物姜尚,也就是《封神榜》中的姜子牙。遠古時代的姜子牙是否在這里隱居釣魚,現(xiàn)代人無法考證。對這樣的傳說,我是寧信其真。山不在高,有仙則名,能將姜子牙飄然不群的身影和這樣秀美的湖山疊映,可以讓現(xiàn)代人的想象之翼直飛九天云霄。腦海中出現(xiàn)姜子牙垂釣的形象時,耳畔有一縷清音飄過。那是古琴的韻律,是激越靈動的《流水》,是清靜悠揚的《平沙落雁》,是深情縹緲的《憶故人》。姜子牙的時代,古琴大概已經(jīng)有了雛形,他這樣深諳文韜武略的智者,應(yīng)該會彈琴。也許那時還沒有這些曲子,但一定有其他更清幽淡遠的韻律。古琴能使焦灼的心靈恢復平靜,能撫平煩亂的思緒,忘卻現(xiàn)實中的酷烈紛爭。姜子牙垂釣時,耳畔應(yīng)有琴聲。在等候魚兒上鉤時,他或許一手撫琴,一手握竿,古琴優(yōu)雅的韻律,穿透清澈的湖泊,吸引了水中的游魚,魚兒們循聲而來,圍繞在他的周圍……
虞山和尚湖,山水相依,湖光山影中凝集著江南的靈秀和才情。這片水土,曾經(jīng)哺養(yǎng)出很多杰出的人物。關(guān)于常熟的文化記憶,有動人心魄的背景音樂,那就是古琴。琴聲悠然,一脈相傳連接古今。如果說,三千年前姜太公的傳說太古遠,無法考證,那么,1500年之后,常熟的另一位先賢,在這里留下了清晰的腳印。他是孔子的弟子言偃。據(jù)說,在孔子的三千弟子中,言偃是唯一的一個江南人。言偃早年在魯國做官,中年在中原弘儒傳道,晚年回到故鄉(xiāng),在虞山腳下躬耕講學,傳播禮樂。聽言偃講學的人,來自四面八方,尚湖側(cè)畔的言子講堂,是當時人們心目中江南的最高學府,然而要聽一次言子的講學,并不容易。歸隱故里的言偃,應(yīng)是歷盡了人世滄桑,他更喜歡一個人看山賞水,撫琴獨吟,沉醉在虞山和尚湖之間。湖山如有記憶,應(yīng)記得這位哲人飄然的身影,也應(yīng)記得湖山間的古調(diào)琴韻。
在尚湖畔散步時,我還會想起唐代書法家張旭。張旭被人稱為“草圣”,常熟是他長期生活的地方。這位“草圣”,常常醉酒而書,手中的毛筆如有神助,滿紙草書龍飛鳳舞,把漢字寫成了前無古人的藝術(shù)品。張旭的草書,讓盛唐的書壇震驚,直到今天仍被世人視為中國書法藝術(shù)的高峰。杜甫的《飲中八仙歌》中有張旭的身影:“張旭三杯草圣傳,脫帽露頂王公前,揮毫落紙如云煙”;李頎在《贈張旭》中也有生動描繪:“露頂據(jù)胡床,長叫三五聲,興來灑素壁,揮筆如流星”。我年輕時曾迷戀過張旭書法,看他的《千字文》《古詩四帖》《心經(jīng)碑》和《肚痛帖》,覺得這是神人之作,筆墨線條在變化無窮中揮灑出酣暢淋漓的氣韻,那種天馬行空般狂放不羈的風格,今人難以摹仿。張旭的草書,像什么?像風中行云,像山間奔泉,像急風暴雨在天地間喧嘩……我一直無法用恰當?shù)奈淖中稳輳埿竦臅?,直到在常熟聽古琴時,才恍然有所悟:他的草書中,有古琴的神韻。我想,只有用《廣陵散》和《風雷引》這樣激揚飛動的旋律,才能形容張旭狂放不羈的草書風格。我不知道張旭當年是否喜歡彈古琴,然而他的筆墨,和古琴的韻律,似有一種無法用言語道明的內(nèi)在契合。張旭的草書,正如一曲神采飛揚的古琴曲,從虞山下飛出,一千多年來讓人為之傾心沉醉。
說到張旭,當然還會想到元代大畫家黃公望。黃公望也是常熟人,他的水墨山水畫,是中國繪畫史上的一個高峰。傳說黃公望善彈古琴,作畫前,常常先面對湖山撫琴歌吟,彈到動情處,棄琴執(zhí)墨,揮毫成畫,山水煙霞,滿紙生輝。黃公望繪畫所用顏料,多用虞山石研磨而成。黃公望的山水畫中,不僅有虞山尚湖的絢爛靈秀,也有斑斕起伏的琴韻。
在明代,這里出現(xiàn)一位古琴高手,名叫嚴天池,他創(chuàng)立了虞山琴派,將中國的古琴藝術(shù)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虞山琴派的影響輻射全國,甚至波及海外。常熟,成為中國古琴藝術(shù)史上的一個制高點。嚴天池出身名門,父親是當朝重臣,權(quán)傾一時。但這位“高干子弟”卻不愛當官,他更喜歡彈琴讀書。當時有人這樣描述他的生活:“絕不聞戶外囂音,自翰墨外,輒取古琴,焚香一弄,悠然自得……間嘗坐聽,不覺競心頓消,洋洋乎道澈之和平襲人?!彼簧鸀楣徘僮隽擞绊懮钸h的幾件大事:組織“琴川社”,創(chuàng)立了虞山琴派;編定《松弦館琴譜》,其中有流傳民間的古琴曲和他自己創(chuàng)作的琴曲,成為當時最權(quán)威的古琴曲譜。倡導“輕微淡遠”、“博大平和”的虞山琴派被譽為“古音正宗”。當時的各路琴派,“以虞山為歸,是猶百川之趨赴不一,而朝宗于海也”。而嚴天池對古琴藝術(shù)的開拓和貢獻,被人譽為“古文中之韓昌黎、岐黃中之張仲景”?!耙粫r知音翕然宗之”。在嚴天池之后,虞山琴派一直在常熟綿延不斷。明末清初這里又出現(xiàn)民間古琴大師徐青山,當時少人可以與之比肩。而到現(xiàn)代,又誕生了學者型的古琴高手吳景略,使虞山琴派峰回路轉(zhuǎn),衍生出一派清新氣象。
在琴聲中,我想起了嚴天池的一些軼事。嚴天池不喜歡做官,但中年之后到福建邵武做過知府,上任前,他到當?shù)氐某勤驈R里發(fā)誓:“必不攜邵武一錢歸!”為官三年,潔身自好,絕不收受賄賂。三年后,嚴天池辭官回家,船出城門時,他拿出身邊積攢的薪俸銀子,悉數(shù)交給送行者,當?shù)厝瞬皇埽f:“我來的時候向城隍神發(fā)過誓,絕不帶邵武一錢歸,這些銀子,留下來修治橋梁吧!”邵武人只得留下這些銀子,用來修治城內(nèi)受損傾塌的橋梁。嚴天池的清廉正直和散淡超然,多少和他對古琴的癡迷有關(guān)。他一生愛琴,他的歸宿在虞山腳下,也在古琴綿綿不斷的韻律之中。嚴天池曾在一首詩中描繪自己的生態(tài)和心境,讀來令人神往:“有客新年慰索具,半巢松影半巢書。卷簾風靜鶯啼后,倚檻云生花發(fā)初。自有藥苗供旦暮,不勞生計問漁樵?,幥僭囎髋R流弄,一曲陽春出聽魚?!?/p>
走出古琴館,耳畔琴音飄繞,回望天邊青黛色的虞山,正如一把巨大的古琴,橫臥在江南大地。
【解 讀】
一片琴聲里見識到了天地間詩情畫意的行走者。鳴琴垂釣,書法寫生,在藝術(shù)的世界里,他們借助于山川大河留下了最動人的聲音,一脈青山,在天地間起伏;古往名人,在青史中留名,這是人和自然最好的融合方式,也是天地大川將所有靈氣集中在世間最奇異之人身上的最好注腳。
最令人欣羨的是他們陶醉于藝術(shù)中立身處世的精神自由,他們在清修的方寸天地中找到了永恒的定位。但最為令人敬畏的,是他們書寫歷史的方式,以自己最高尚的情操、最獨特的審美在天地間留下輝煌的足跡和不滅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