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熊劍輝
印度總理:納倫德拉·莫迪
一
印度,正在崛起。
2015年,印度GDP突破2萬億美元。雖然總量只有中國的1/5,增速卻高達7.5%,超越中國的6.9%。1999年以來,這還是第一次。2016年、2018年,印度兩度以7.9%、7.4%的增速超越中國,成為全球增長最快的主要經濟體。1999年到2018年,印度GDP從4588億美元增至2.72萬億美元,暴漲近5倍。2017年,印度一度超越法國,成為全球第六大經濟體。如此成就,令人矚目。
制造業(yè)數(shù)據(jù),更凸顯出發(fā)展天平的微妙。
2004年開始,印度水泥產量就始終居全球第二,僅次于中國。2018年,在史無前例的基建和房地產投資高潮中,印度水泥年產量達到創(chuàng)紀錄的2.9億噸,是美國的3倍。2016年,印度超越中國,成為全球摩托車第一大生產國。2018年,印度以7.45億噸的天量超越美國,成為全球第二大煤炭開采國。印度煤炭企業(yè)“煤炭印度”,也登頂全球最大煤企。同年,全球鋼鐵產量排名驚現(xiàn)逆轉。印度憑借1.06億噸粗鋼產量,首次超越日本,躍居世界第二。
雖然3億人用不上電依然還是槽點,但印度2018年的發(fā)電量(1.56萬億千瓦時)已僅次于中美,相當于“日本(1.05)+法國(0.57)”的總和。
2017-2018年度,印度還以2.25億部的產量,成為全球第二大手機制造國。全球范圍內,印度黃麻產量第一、生絲產量第二、棉花產量第三,是唯一能與中國強力競爭的紡織品第二大國。
人口總數(shù),印度也正奔往世界第一大國。
有人樂觀估計:2025年,印度就有望超越日本,躋身全球第三大經濟體。印度正成為“下一個中國”。但中國人要抓住“印度崛起”的新機會,可能沒那么容易。
二
2019年6月,印度新德里。一場5G技術研討會圍繞“解禁華為”吵成了一鍋粥。
印度5G的首席科學顧問旗幟鮮明地“反對華為”;但外交部覺得,應該給中國企業(yè)機會;情報局認為:網絡安全犯不著針對特定國家;內政部也不以為然:用軟件就能“安全隔離”,不用如此緊張;最關鍵的電信部門最“佛系”:還是讓總理拍板吧!……
這不是印度第一次翻來覆去了。
2018年9月,印度電信部門就宣布:將華為排除在5G試驗名單外;12月,又突然誠邀華為參與測試;2019年6月會議后,印度再次舉棋不定;10月,華為獲準在印度移動大會上進行5G展示,并受到印度電信巨頭“巴蒂電信”的力挺。
而印度最終會不會采用華為5G技術,依然不確定。
實際上,“華為印度”早就是一家純正的印度企業(yè)。
1999年,3個華為人來到班加羅爾,成為最早到這里的中國拓荒者。20年后,華為印度已擁有8000多名印度員工,本地化比例高達95%,并成為華為最大的海外研發(fā)中心。
但華為印度的開拓,伴隨著反復與艱辛。
2009年,印度電信運營商BSNL拋出一份60億美元大單,以擴容印度的GSM和3G網。在與愛立信、諾基亞等國際巨頭的競標中,華為在“東西南北”四個方向上,拿下東部、西部、南部四分之三的江山。
但印度情報、國防部門以“國家安全”為由,反對華為。于是,BSNL只好將“西部合同”給阿爾卡特-ITI,“東部合同”給了愛立信。但印度南部實在找不出“安全”問題,于是拖到11月,正式宣布給華為。但12月,BSNL再度反悔,取消了20億美元的“南部合同”。華為從競標大贏家變成空歡喜一場。
另外,印度還相當熱衷于反傾銷。
近年來,印度對中國的綢緞(2005、2006、2007年)、光盤(2006、2007年)、顯示器(2007年)、玻璃纖維(2010年)、通信產品(2009、2010年)、粘膠長絲(2012年)、鋼管(2017年)、手機(2017年)……連續(xù)不斷發(fā)起“雙反”調查。
2017年,印度對中國98種產品發(fā)起反傾銷,超過美國,成為對華發(fā)起貿易調查最多的國家。
而中國制造要挺進印度,還會遭遇更神奇的難題。
三
2011年,北汽福田與印度馬哈拉施特拉邦簽約:計劃投資24億,建一座年產10萬輛汽車的工廠,2013年就竣工投產。但在“印度速度”面前,北汽福田徹底沒脾氣。4年后的2015年12月,他們才拿到建廠土地。
這塊1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還有一座神山,山上有座神廟,廟里有位印度教圣人。
拆廟趕人是不可能的。按照當?shù)胤?,工廠離神廟至少要距離500米,所以一半的土地必須空著。另外,要為每年5000位善男信女的盛大朝拜留一條14米寬的土路。即便如此,信眾們還是抱怨工廠太占地,朝圣時沒有足夠的地方搭帳篷。對此,北汽福田無可奈何。
印度是全世界受宗教影響最深的國家之一,印度教(占八成人口)、伊斯蘭教、基督教、錫克教、耆那教……教種林立、派系繁復,幾乎人人信教。因為宗教多,所以節(jié)日多。在印度,官方認可的大節(jié)有120多個。把不同教派的節(jié)日都算上,印度人天天在過節(jié)。有時一過節(jié),工人一休息,可能就不來上班了。
中國人很難擁有“恒河岸邊等來生”的淡定,但在有些印度人眼里,時間和效率毫無意義。
麥肯錫報告顯示:在制鞋業(yè)中,印度人的工作效率不及中國人的1/4。在中國,外企拿牌照,最多幾個月;在印度,至少大半年。中國一家重卡企業(yè)擋不住決心要投印度,折騰7年,廠子建好,技術也淘汰了。在印度經營企業(yè),“印度化”也許是成功唯一的方法。
只有在尊重文化、規(guī)避禁忌、建立情感、本地策略的基礎上,中國企業(yè)才談得上成功投資印度。否則,注定折戟沉沙。但反過來,印度市場對價格極敏感,游說機制又類似西方。因此,印度更像一座“商學院”:中國企業(yè)只要能在印度成功開拓,基本上都能走向全世界。
但在印度,中國企業(yè)遭遇最硬核的困難,還是基礎設施薄弱。
四
2019年4月,2000多個印度政黨開啟了一場爭奪9億選民的大選戰(zhàn)。為了運送230萬臺投票器,除了車船飛機外,還離不開不計其數(shù)的大象。
很難想象,這是個正在登月的國家。
官方數(shù)據(jù)顯示,印度公路總里程530萬公里,居世界第二。但印度對“公路”這個詞可能是有誤解。稍好的邦道、國道,約有10萬公里;達到國標的高速,942公里;剩下的土路、泥路,統(tǒng)統(tǒng)算公路。
2008年,一家中國企業(yè)決定在加爾各答建廠。距港口200公里路,要跑4個多小時;火車晚點一兩天也是家常便飯。
但這跟印度的缺電狀況一比,都是小菜一碟。
2012年7月,印度爆發(fā)全球最嚴重停電事故:一次斷電,6億人摸黑。
在印度鄉(xiāng)村,只要有塊汽車蓄電池,就能做“交上10盧比,充電半小時”的好生意。因為缺電,用5號干電池的手機、游樂場中的手動“摩天輪”一度風行印度。
印度約有3億無電人口,而世界銀行最新數(shù)據(jù)顯示,這個數(shù)字已降到9900萬。不過,很多地方通電就停電,這樣的數(shù)據(jù)意義不大。
開掛的印度草根電工,能在蛛網密布的電線團中找到線頭,一把鉗子就能讓街區(qū)重見光明——免費的。印度媒體調查顯示,40%的用戶從不交電費。這讓印度電力企業(yè)常年巨虧,效益低下,無力改善。根據(jù)美國能源署的觀察,全球輸變電平均損耗是9%,但印度高達30%。
所以投資印度,一定要考察好基礎設施配套。有些地方,即便是繁華的工商業(yè)區(qū),一天停三五次電也是家常便飯,柴油發(fā)電機更是生產標配。
一家中國企業(yè)在承攬印度項目后發(fā)現(xiàn),自備發(fā)電機多花了1000萬,發(fā)電成本每天2萬塊,再加上斷電引發(fā)的低效率、高次品,不賠本就是佛祖保佑了。
海爾是個活生生的例子,進入印度9年才轉虧為盈。
這說明印度工廠的運營成本實際上高于中國。雖然印度工人工資只有中國工人的四分之一,但效率也不到中國人的一半;再綜合電力損失、人員外派、管理成本等,賺錢并不容易。
另外,印度2010年才開始10年義務教育。相較80年代初已推行9年義務教育的中國,所謂10億人口紅利,完全不是一個概念。
好在印度總理莫迪正在扭轉乾坤。
五
2014年5月,印度“人民黨”以壓倒性優(yōu)勢,終結了獨立67年以來由“國大黨”一統(tǒng)天下的歷史。更讓低種姓人民歡欣鼓舞的是,印度誕生了第一位“草根總理”莫迪。
他出身于中下層吠舍種姓家庭,從小在車站擺茶水攤、去服裝店打工。底層生活磨礪出他強烈的經營意識。大學畢業(yè)、加入印度人民黨后,莫迪更平步青云。
2001年,莫迪擔任古吉拉特邦首席部長(相當于中國的省長)時,實現(xiàn)了該邦年均10%以上的高增長和24小時不斷電的奇跡。2008年,印度最大企業(yè)塔塔集團剛決定把汽車基地撤出西孟加拉邦,塔塔總裁就收到了莫迪“歡迎來古吉拉特”的短信,并在72小時后完成引資安排。
古吉拉特邦因此擁有“印度廣東”的美譽。印度人民則期待他在全國復制“古吉拉特邦奇跡”。
莫迪的改革的確雷厲風行。
2014年9月,他以“咆哮的雄獅”為標志推出“印度制造”計劃,旨在讓印度成為比肩中國的制造業(yè)強國。為達成目的,他放松征地法規(guī)、精簡審批流程,吸引外資、強化基建,推行了一連串雄心勃勃的配套計劃。
2015年,推出超級工程“國家太陽能計劃”以徹底改變印度缺電面貌。
2016年,推出“印度創(chuàng)業(yè)”計劃,即印度版“大眾創(chuàng)業(yè)、萬眾創(chuàng)新”。同年,發(fā)起“廢鈔運動”,打擊偷稅、黑錢和貪腐。
2017年,實施GST簡化稅改,推動市場統(tǒng)一,改善營商環(huán)境……
這些大刀闊斧的改革,讓印度迎來了史無前例的高成長,莫迪也贏得了“印度鄧公”的美譽。
哈佛大學一份發(fā)展預測報告顯示:未來10年,全球經濟增長即將從中國轉移至印度。2025年,中國增速將放緩至4.41%,印度則會保持7.72%。
這原本是“龍象共舞”、攜手發(fā)展的良機,但世事從來不會一帆風順。
六
2019年9月7日,印度“月船2號”在距月球2.1公里處失聯(lián)。但印度官員堅持認為,95%的任務取得了成功。
跟登月一并跌落的,還有GDP。
2019年,印度一、二季度GDP增長率僅有5.8%、5%。反對派國大黨的發(fā)言人吐槽表示,印度GDP連5%都沒有,只有0%或負增長。
反對黨的話當然不能全信,但莫迪政府前首席經濟顧問Arvind Subramanian也表示:2011年后印度的GDP增速,至少高估了2.5個百分點。
這讓中國也莫衷一是,雖然看好印度崛起,但確實捉摸不透印度的脈門。
2015年5月,莫迪總理出席上?!爸杏〗涃Q論壇”,向馬云、王健林等一眾中國企業(yè)家表示,印度正全力創(chuàng)造絕佳的營商環(huán)境和寬松的投資政策,呼吁中國企業(yè)加大投資。而現(xiàn)場簽署的220億美元合作協(xié)議,令中國企業(yè)家倍感興奮。
2017年全球互聯(lián)網大會上,“印度就是下一個中國”的論調風靡全場。
但6月爆發(fā)的“洞朗事件”,讓中印關系瞬間跌入谷底。結果,駐印中企火速撤離,投資項目遭遇凍結,中國商品遭到抵制、審查和反傾銷。印度也沒討到任何便宜。它本來只反對中國修一條簡易巡邏公路,結果一鬧騰,中國干脆把公路大幅升級,還加修了一個團級駐地和兩個直升機坪。
2018年,印度態(tài)度終于大轉變。兩國領導人武漢會晤之前,中國商務部已帶著貿易促進團抵達新德里,簽下101項總共23億美元的大單;同年,第三屆中印互聯(lián)網大會,更成為最大規(guī)模的民間商業(yè)交流活動。
有趣的是,對峙的2017年,中印雙邊貿易依然創(chuàng)出844億美元的歷史新高;2019年,很可能突破1000億美元。
“合則兩利,斗則俱傷”在這場波折中展現(xiàn)得淋漓盡致。
客觀來看,印度的態(tài)度多面而矛盾。
它既羨慕中國巨大的經濟成就,又擔憂中國的強勢崛起;它既希望吸引龐大的中國投資、承接強大的中國制造,又畏懼中國的競爭對手;它既擁有最平和的人民,又難以遏抑成為全球大國的雄心。
實際上,深入的發(fā)展、溝通、開放,才能消除猜忌、誤判、爭議。而中印之間,經濟結構互補,其實大有可為。
作為“基建狂魔”,中國能讓印度基建水平邁上好幾個新臺階;作為“全球藥房”,印度則讓中國見識到什么是真正的“東方藥神”。
在科技制造領域,“中國研發(fā)+印度生產”正成為投資印度新趨勢。眾多中國品牌、印度制造的手機已占據(jù)印度市場的六成江山。
“中國模式、印度故事”的遐想,則讓“印度版”淘寶、京東、滴滴、抖音、支付寶等層出不窮,背后全站著阿里、騰訊等中國企業(yè)。
兩個十億級市場結合,迸發(fā)的都是萬億、十幾萬億級的超級機會。中國,怎能錯失“全球最后一個決勝全局市場”的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