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永鋒 賈福聚 楊光樹 秦德先 陳愛兵 楊鴻飛
昆明理工大學國土資源工程學院,昆明 650093
廣西大廠礦田是世界著名的富錫多金屬礦田,不但錫、鋅、鉛、銻等有色金屬達超大型規(guī)模, 銦、鍺、鎘、硒等伴生稀散元素同樣具有重要的經(jīng)濟價值。前人圍繞大廠錫礦做了大量科研工作,且取得了豐富的科研成果(Cheng and Peng, 2014;Chengetal., 2014, 2015, 2016;Zhaoetal., 2018;Huangetal., 2019;Wangetal., 2019),但有關該礦床的成因至今沒有形成統(tǒng)一的認識。當前主要存在三種觀點:①與燕山期花崗巖有關的巖漿熱液成因(Fuetal.,1991,1993;陳毓川等, 1993;王登紅等,2004;蔡明海等,2006;梁婷等,2011);②海底噴流沉積成因(蔡宏淵和張國林,1985;韓發(fā)等, 1997;Jiangetal.,1999;趙葵東等, 2002);③多成礦物質(zhì)來源復合成因觀點(涂光熾,1987;Lattanzietal., 1989;雷良奇和曾允孚,1993;秦德先等,1998, 2002, 2004;范森葵,2011)。
早期圍繞大廠礦田礦床分布、礦體形態(tài)、礦物、元素、同位素、稀土組成的空間演變,前人均進行過研究(楊家聰?shù)龋?985;何海洲和葉緒孫,1996;葉緒孫等,1999;范森葵等,2010;徐明等,2011;許遠清和鐘利,2012;秦燕等,2014;譚澤模等,2014;汪勁草等,2016),這些研究得出的分析結果證實了大廠礦田礦化具有明顯的空間分布規(guī)律性。
近年來,隨著地質(zhì)工作的不斷深入,地學數(shù)據(jù)也隨之變得更加豐富和多元,對地學數(shù)據(jù)的深入挖掘被逐步應用在成礦規(guī)律總結、成巖環(huán)境判別和綜合信息成礦預測等方面,促進了數(shù)學地質(zhì)的快速發(fā)展(周永章等,2017;王成彬等,2018;王玉璽等,2018)。由于受傳統(tǒng)統(tǒng)計方法的限制,對大廠礦田銅坑礦床主量元素空間礦化規(guī)律少有量化,且不夠深入。本文系統(tǒng)收集了銅坑錫多金屬礦床品位數(shù)據(jù)資料,以多年資源勘查、開發(fā)過程中形成的主量元素分析數(shù)據(jù)為主,結合探礦、采礦工程編錄資料建立數(shù)據(jù)庫,實現(xiàn)了Sn、Zn和Pb主量金屬元素原始化驗數(shù)據(jù)的三維空間定位,巨量的樣品分析數(shù)據(jù)與三維空間屬性相結合,構建了傳統(tǒng)方法難于全面處理的大數(shù)據(jù)。在此基礎上,運用統(tǒng)計學原理,對與礦山經(jīng)濟效益密切相關的Sn、Zn、Pb成礦元素進行全面相關性分析,探尋它們的空間變化規(guī)律,并剖析礦床成因,為礦區(qū)深邊部找礦勘探提供地質(zhì)依據(jù)。由于大廠礦區(qū)稀散金屬In、Cd和Ga主要賦存在閃鋅礦中(李曉峰等, 2007,2010;徐凈和李曉峰, 2018),礦床Zn的富集規(guī)律對于稀散金屬也具有找礦指示意義。
大廠富錫多金屬礦田位于江南古陸西南緣北西向丹池成礦帶的中部,含礦地層為泥盆系,以砂巖、頁巖和碳酸鹽巖為主,局部夾炭質(zhì)泥巖和硅質(zhì)巖。北西向丹池斷裂及其派生的次級平行斷裂將礦田分為西、中、東三個礦帶,西帶典型礦床有銅坑錫多金屬礦床和巴力-龍頭山錫多金屬礦床,中帶典型礦床有拉么銅鋅錫礦床、杉木沖銅鋅礦床及茶山鎢銻礦床,東帶典型礦床有大福樓、灰樂和亢馬等錫多金屬礦床,其中銅坑礦床以儲量規(guī)模巨大而著稱,巴力-龍頭山礦床以資源儲量富大而聞名(陳毓川等,1993;范森葵,2011)。中礦帶有龍箱蓋燕山晚期花崗巖出露,以中細粒黑云母花崗巖為主,鋯石LA-MC-ICP-MS U-Pb測年結果為96.6~93.9Ma(梁婷等,2011)。西礦帶的銅坑錫多金屬礦床東西兩側分別出露花崗斑巖脈(東巖墻)和閃長玢巖脈(西巖墻),兩條巖墻鋯石SHRIMP U-Pb測年結果均為91±1Ma,即形成于燕山晚期(蔡明海等,2006)。
銅坑礦床是大廠礦田中規(guī)模最大且最具代表性的超大型礦床。主要由91~96號礦體和細脈帶礦體組成,被切穿地層的花崗斑巖脈(即東巖墻)分隔東西兩部分。91、92號礦體和細脈帶礦體產(chǎn)于在東巖墻以西,主要以網(wǎng)脈狀、似層狀錫石硫化物等賦存于300~600m標高的上泥盆統(tǒng)榴江組(D3l)硅質(zhì)巖和五指山組(D3w)細條帶狀硅質(zhì)灰?guī)r、“小扁豆”狀灰?guī)r、“大扁豆”狀灰?guī)r中(圖1)。94、95和96號礦體產(chǎn)于東巖墻以東,主要以似層狀塊狀硫化物和網(wǎng)脈狀硫化物等形式產(chǎn)出,賦存于標高-100~200m的中泥盆統(tǒng)羅富組(D2l)粉砂巖、泥巖夾泥質(zhì)灰?guī)r中(圖1),96號礦體中厚大部分主要分布于東巖墻附近,遠離該巖脈,礦體的品位和儲量均具有降低趨勢,表明巖脈與礦體具有密切成因聯(lián)系(皮橋輝等,2015)。
圖1 大廠礦田A-A’剖面圖(據(jù)范森葵等,2010修改)Fig.1 The profile map of A-A’ in the Dachang ore field (modified after Fan et al., 2010)
91號礦體主要由紋層條帶狀礦化和北東向節(jié)理細脈狀礦化組成,主要礦石礦物為錫石、鐵閃鋅礦、毒砂和磁黃鐵礦,其次為黃鐵礦,主要脈石礦物為石英和電氣石,其次為方解石和鉀長石等。
92號礦體表現(xiàn)為紋層條帶狀礦化、網(wǎng)脈狀礦化、結核狀礦化和少量層間脈狀礦化,主要礦石礦物為鐵閃鋅礦和黃鐵礦,次要礦石礦物有錫石、毒砂和磁黃鐵礦,脈石礦物以石英為主,其次為方解石、電氣石和斜長石等。
細脈帶礦體以細脈狀礦化為主,局部見紋層條帶狀礦化,主要礦石礦物為鐵閃鋅礦、黃鐵礦和脆硫銻鉛礦,其次為錫石、毒砂、磁黃鐵礦和輝銻錫鉛礦,主要脈石礦物有方解石、石英和電氣石等。大脈帶礦體以節(jié)理脈礦化為主,主要礦石礦物為鐵閃鋅礦、黃鐵礦、脆硫銻鉛礦和輝銻錫鉛礦,其次為錫石和毒砂。
已有研究表明(黃民智和唐紹華,1988),大廠礦田96.28%的Sn以錫石形式存在,2.54%的Sn賦存于黃錫礦、硫錫礦和硫錫鉛礦等礦物中,1.18%的Sn分散在電氣石、石英及硅酸鹽礦物中呈膠態(tài)錫存在;86.70%的Zn賦存于閃鋅礦中,其余主要分散在磁黃鐵礦中;92.52%的Pb賦存在脆硫銻鉛礦中。
縱觀大廠錫礦諸多已有研究成果,對礦化機制的主要爭議焦點在于噴流沉積和巖漿熱液充填兩種礦化作用的地位和貢獻。部分學者強調(diào)噴流沉積作用的重要性和主導地位(蔡宏淵和張國林,1985;韓發(fā)等,1997;Jiangetal.,1999;趙葵東等,2002;劉陳明等,2012),主要依據(jù)有:①賦礦地層中生物礁灰?guī)r、硅質(zhì)巖發(fā)育且夾有火山物質(zhì),礦石中發(fā)育富鎂電氣石、富鋇鉀長石等成分;②礦區(qū)發(fā)育熱水噴流口,91號、92號礦體呈層狀,紋層、條帶狀礦石發(fā)育;③礦石稀土、微量元素及同位素組成特征與其它噴流沉積型礦床一致。也有人認為錫多金屬礦床的形成是燕山晚期巖漿期后熱液沿圍巖層間結構面和節(jié)理等充填交代的結果(陳毓川等,1993;王登紅等,2004;蔡明海等,2006),近年來得到了越來越多支持(梁婷等,2011;Guoetal., 2018),主要依據(jù)有:①燕山晚期花崗巖與礦床空間位置關系密切,圍繞巖體礦化具有分帶性;②花崗巖富含成礦物質(zhì),且與礦石元素組成具有一致性;③礦體產(chǎn)出受構造控制,與圍巖界線清晰,具熱液充填成礦特征;④礦石稀土、微量元素及同位素組成具有巖漿熱液來源特征;⑤礦石中錫石、閃鋅礦及包裹體等測年結果與花崗巖侵入時代基本一致。
銅坑礦床細(網(wǎng))脈狀礦化不穿出含層紋條帶狀礦化地層,只有上部大脈狀礦化可穿層,礦體在空間上自下而上呈似層狀→細網(wǎng)脈狀→裂隙脈狀大脈狀“三層樓”式產(chǎn)出規(guī)律(王桂琴等,2001;秦來勇,2008)。往上部脈狀礦體,含硫鹽類礦物增多,往下部礦體電氣石化和鉀長石化增強,反映礦化環(huán)境下部高氧低硫、上部低氧高硫(楊家聰?shù)龋?985;徐明等,2011)。
銅坑礦床由上至下部層位SiO2含量呈增高趨勢,96號礦體Fe含量隨深度增大而增高,反映了成礦物質(zhì)自下而上運移的趨勢(梁婷等,2008)。碳、氧同位素方面,已有分析顯示銅坑礦區(qū)南部泥盆系灰?guī)r從上往下δ13C和δ18O呈降低趨勢,而橫向上自遠礦圍巖至近礦圍巖和礦體碳酸鹽巖中的δ13C和δ18O 也呈降低趨勢(梁婷等,2011;秦燕等,2014),反映13C、18O虧損流體參與了成礦過程。銅坑礦區(qū)南部泥盆系灰?guī)r稀土元素中δ13Eu正異常隨深度增大而減弱(秦燕等,2014)。
可見,銅坑礦床礦化類型、礦物、元素、同位素和稀土組成均顯示出由下而上規(guī)律性變化,成礦流體演化具有明顯的空間規(guī)律性。
圖2 銅坑礦床主要礦體Sn-Zn-Pb三角圖解(a) 92號礦體;(b) 91號礦體; (c)細脈帶礦體Fig.2 Sn-Zn-Pb triangular diagrams of main orebodies in Tongkeng deposit(a) No.92 ore body;(b) No.91 ore body; (c) veinlet belt ore body
本文系統(tǒng)收集整理了銅坑礦床以往資源勘查、開發(fā)過程中形成的工程編錄資料,包括1642個工程和7.07萬組Sn、Zn、Pb化驗數(shù)據(jù),錄入Surpac三維模型軟件系統(tǒng),建立三維空間數(shù)據(jù)庫,實現(xiàn)了每組分析數(shù)據(jù)的三維空間定位,用于統(tǒng)計分析。
為了分析主礦體Sn、Zn、Pb元素組成變化規(guī)律,提取礦體內(nèi)部Sn、Zn、Pb三元素均有品位樣品共23540件, 其中92號礦體16921件,91號礦體589件,細脈帶礦體6030件,分礦體統(tǒng)計了Sn、Zn、Pb三主要成礦元素均值、比值和相關性特征(表1、圖2),并沿垂直礦體層面方向和走向方向分帶統(tǒng)計了樣品Zn/Pb值變情況(表2、圖3)。
表1銅坑礦床Sn-Zn-Pb組成統(tǒng)計表
Table 1 Sn-Zn-Pb compositions of Tongkeng deposit
礦體樣品數(shù)均值相關系數(shù)Sn(%)Zn(%)Pb(%)Zn/SnPb/SnZn/PbSn-ZnSn-PbZn-Pb細脈帶礦體60300.7454.4961.02813.2023.2439.6090.3760.2080.41991號礦體5891.1804.8030.39422.3641.46179.2110.2470.1450.13892號礦體169210.5372.3940.34919.5712.45323.9230.2740.1810.245總體235400.6062.9930.52418.0092.63121.6400.3270.1990.392
圖3 銅坑礦床垂向-走向Zn/Pb變化趨勢圖Fig.3 Zn/Pb value variation trend of Tongkeng deposit
銅坑礦床共23540件樣品計算得到Sn、Zn、Pb平均品位分別為0.606%、2.993%和0.524%(表1),顯示礦床主量金屬含量以Zn為主、Sn次之、Pb最低。礦石Sn-Zn-Pb三角圖解(圖2),也顯示三個主要礦體成礦元素向Zn端富集特征。
不同礦體Sn、Zn、Pb元素組成統(tǒng)計結果(表1)對比顯示,Sn、Zn均值91號礦體最高,分別為1.180%和4.803%;Sn-Zn-Pb三角圖解(圖2b)也顯示,91號礦體主量金屬以Sn和Zn為主, Pb占比較其它兩個礦體低。Pb均值在細脈帶礦體最高,為1.028%,Pb均值自下往上(92號礦體→91號礦體→細脈帶礦體)呈增高趨勢。Zn/Sn和Zn/Pb均值在91號礦體最高,分別為22.364和79.211,其中Zn/Pb均值在91號礦體較其它兩個礦體有明顯增大,是礦床總體Zn/Pb均值(21.640)的三倍以上。
礦床總體元素相關性Sn-Zn、Sn-Pb和Zn-Pb分別為0.327、0.199和0.392,Zn-Pb相關性最好(表1)。91號、92號和細脈脈帶礦體中上述元素相關性最高值均出現(xiàn)在細脈帶礦體中,分別為0.376、0.208和0.419,而最低值出現(xiàn)在91號礦體,分別為0.247、0.145和0.138,說明相對于91和92號礦體,細脈帶礦體的成礦可能較簡單,是一次熱液充填作用的結果。
礦體垂向和走向分帶統(tǒng)計結果顯示,Zn/Pb均值空間分布具有一定規(guī)律性(表2、圖3)。垂向方向自下往上,92號礦體Zn/Pb均值隨高程呈線性增高趨勢,91號礦體先增高再降低,細脈帶礦體呈線性降低趨勢。走向方向91號礦體和92號礦體在0~600米范圍,Zn/Pb均值隨距離波狀起伏,變化較穩(wěn)定;從距原點600m向NE方向,兩礦體Zn/Pb均值呈明顯增高趨勢,91號礦體Zn/Pb均值從45.023曾高到210.259,變化程度最為劇烈。細脈帶礦體Zn/Pb均值自SW向NE從4.966增至12.781,隨距離呈線性增高,變化程度相對平緩。
表2銅坑礦床垂向-走向Zn/Pb變化統(tǒng)計表
Table 2 Zn/Pb variation in strike and vertical directions of Tongkeng deposit
分帶92號礦體91號礦體細脈帶礦體垂直層面方向分帶標高(m)樣品數(shù)(個)Zn/Pb均值標高(m)樣品數(shù)(個)Zn/Pb均值標高(m)樣品數(shù)(個)Zn/Pb均值375~400619325.844450~47512267.564650~70021.921350~375433123.344425~45037584.286600~6508964.872325~350154618.518400~4258478.521550~60016447.899300~32550316.126375~400633.971500~55022858.632275~30021110.690 450~500115516.756走向方向分帶距離分帶(m)樣品數(shù)(個)Zn/Pb均值距離分帶(m)樣品數(shù)(個)Zn/Pb均值距離分帶(m)樣品數(shù)(個)Zn/Pb均值0~1002023.082100~20016020.118100~2001834.966200~30059212.314200~3001116.739200~3004977.552300~400240729.476300~4002015.857300~4006836.964400~500539215.298400~50011720.068400~50011519.402500~600464916.417500~600798.462500~60022719.470600~700160929.091600~7009045.023600~700124512.781700~80099236.993700~8003935.680 800~90043063.965800~9007293.104 900~100049881.288900~100092167.225 1000~110017274.9781000~110069210.259
Pb含量自下部92號礦體、91號礦體到上部細脈帶礦體,均值變化呈增高趨勢,即0.349%→0.394%→1.028%。由于Pb屬中低溫熱液成礦元素,一般在遠離熱源處沉積成礦,Pb在上部細脈帶礦體富集的特征,與96號礦體高溫元素Fe含量隨深度增大而增高(梁婷等,2008)相對應,反映了銅坑礦床上部富低溫元素、下部富高溫元素,成礦物質(zhì)總體自下向上運移的規(guī)律。
中部的91號礦體Sn均值和Zn均值比上、下部礦體都高,同時91號礦體Sn、Pb、Zn之間相關性比上、下部礦體都差。已有資料顯示(韓發(fā)等,1997),與下部92號礦體相比,上部91號礦體錫石不只是呈浸染狀分布于以硫化物為主的層狀礦體中,有時可順層演變?yōu)橐藻a石為主的層狀礦體,反映了高溫驅(qū)動下91號礦體中Sn與其它金屬元素分離獨立成礦的特征。此外,據(jù)皮橋輝等(2015)研究,該礦床閃鋅礦中微量元素組成特征與燕山期、喜馬拉雅期花崗巖疊加改造作用有關的噴流沉積鉛鋅礦床(如云南白牛廠和廣東大寶山)相似,表明礦床形成可能主要經(jīng)歷了噴流沉積和巖漿熱液疊加兩期成礦作用。燕山晚期富Sn、Zn高溫熱液的疊加作用,致使原噴流沉積礦層品位增高的同時,高溫促使金屬元素發(fā)生分異和再富集,可能是導致91號礦體各元素相關性變?nèi)醯闹匾颉?/p>
高溫能使黃鐵礦中的硫發(fā)生分解并釋放出來,使黃鐵礦轉變成磁黃鐵礦,富Sn、Zn高溫成礦流體也能帶來磁黃鐵礦的疊加,這可能是造成下部92號礦體富黃鐵礦,而上部91號礦體和細脈帶礦體富磁黃鐵礦的原因。
Zn和Pb在自然界最常見的化合價均為+2價,都有很強的親硫性,易于與硫離子結合成硫化物,在各種地球化學分類中,Zn和Pb常屬同一類。而在原子結構和晶體化學性質(zhì)上,Zn和Pb具有一定差異,Zn的原子半徑和離子半徑均比Pb小,表現(xiàn)出來的性質(zhì)Zn和Fe、Mn相似,而Pb和K接近,統(tǒng)計顯示自然界從基性巖到酸性巖,Zn含量明顯減少、Pb含量呈增加趨勢(李嘉曾,1984;劉英俊,1984)。Zn和Pb的地球化學行為既有諸多共性又有些許差異,使二元素組成變化規(guī)律成為成礦流體示蹤的理想選擇。
礦液運移過程中隨著物理化學條件的改變,由于各元素的地球化學行為不同、晶出先后順序不同,導致在不同空間形成不同元素組成和品位的礦石,使成礦具有一定的元素分帶規(guī)律。研究表明成礦物質(zhì)沉淀的先后順序與金屬元素的穩(wěn)定序列有關,如As>Hg>Sb;Ag>Pb>Zn、Cu,穩(wěn)定性小的元素先晶出、大的后晶出,鉛鋅礦床往往下部富閃鋅礦、上部富方鉛礦(瞿裕生和林新多,1993)??蛇\用Zn、Pb比值的變化指示成礦流體的來源,繪制Pb/Zn等值線圖,低值中心即為成礦熱液來源位置,該方法在塔山等眾多國內(nèi)外礦床得到成功運用(曾慶豐,1986 ; Kyleetal., 2002; Xueetal., 2007)。
Zn、Pb比值在不同成因類型礦床中,均能顯示出一定的空間分布規(guī)律性。
湖南香花嶺巖漿熱液型錫多金屬礦床,隨著遠離成礦花崗巖體礦石Zn含量逐漸減小,而Pb含量逐漸增加,Zn/Pb值呈定向規(guī)律性減小,該分帶規(guī)律在華南巖漿熱液型礦床中具有普遍性(杜方權,1986)。
具有熱水沉積與中低溫熱液復合成因特征的云南金頂鉛鋅礦床,空間上自東往西從架崖山、北廠到峰子山,Zn/Pb值變化為:7.8→4.9→0.3,Zn/Pb值降低趨勢與成礦流體自東向西運移特征相對應 (Kyleetal., 2002; Xueetal., 2007)。
近年來被認為是密西西比河谷型(MVT)礦床的廣東凡口鉛鋅礦床,在中段平面上礦石Zn/Pb值沒有明顯高值區(qū)和低值區(qū),表明成礦溶液沒有特定的流動方向(陳學明等,1999),反映了穩(wěn)定的沉積成礦環(huán)境。
青海錫鐵山海底噴流沉積型(SEDEX)鉛鋅礦床,遠離噴口大理巖Zn/Pb值呈明顯增高(祝新友等,2007)。分布于伊朗Zarigan-Chahmir basin的SEDEX型鉛鋅礦床也被證實存在此分帶特征(Rajabietal.,2015)。日本產(chǎn)出在新生代火山巖系中的黑礦型礦床,自下往上具硅質(zhì)礦→黃礦→黑礦分帶特征,礦石平均化學成分硅質(zhì)礦(Zn:0.16%、Pb:0.48%),黃礦(Zn:0.15%、Pb:0.27%),黑礦(Zn:18.30%、Pb:9.42%)(梅納德,1986),具下礦帶Pb含量大于Zn,而上礦帶Zn含量大于Pb的特征。因此,海底熱液活動早期噴流沉積低Zn/Pb值多金屬硫化物,晚期噴流沉積高Zn/Pb值硫化物,隨著距離噴口由近及遠、層位由下往上,Zn/Pb值在空間上呈增加趨勢。
對于前述分帶統(tǒng)計方法所得出的銅坑礦床Zn/Pb空間分布規(guī)律(圖3),無論是運用噴流沉積成礦理論還是巖漿熱液成礦理論似乎都無法全面解釋。
根據(jù)噴流沉積成礦理論,垂向上從92號礦體底部到91號中部層位,Zn/Pb值逐層增加,與噴流沉積礦床Zn/Pb組成特征吻合。但從91號礦體中部開始到細脈帶礦體的全部,Zn/Pb值變得逐層降低,與噴流沉積巖特征相互矛盾。
依據(jù)巖漿熱液成礦理論,巖漿熱液自NE向SW沿91號礦體充填交代成礦:礦床走向方向Zn/Pb自NE向SW降低,垂向方向自91號礦體中部到細脈帶礦體全部,Zn/Pb逐漸降低,與遠離熱液源頭Zn/Pb值降低特征相吻合。但走向方向91號礦體和92號礦體在0~600m范圍分帶統(tǒng)計結果Zn/Pb值降低趨勢消失,沒有熱液自NE向SW交代特征;垂向方向自91號礦體中部向下至92號礦體全部,Zn/Pb值逐層降低,需要成礦熱液由上往下逐層交代,目前缺乏此方面的證據(jù)。
銅坑礦床Zn/Pb空間分布規(guī)律具有噴流沉積和巖漿熱液疊加改造復合的特征。早期噴流沉積成礦作用依次形成92號礦體(或礦源層)和91號礦體(或礦源層)(范森葵,2011)。在礦物組成和礦石結構方面:92號礦體黃鐵礦含量高、具層條帶狀礦化和網(wǎng)脈狀礦化,與黑礦型礦床的硅質(zhì)礦帶和黃礦帶類似,91號礦體鐵閃鋅礦富集和層狀礦化與黑礦帶類似。92號礦體和91號礦體垂向Zn/Pb值總體趨勢由下往上逐層增高,具噴流沉積巖Zn/Pb值分帶特征。
疊加改造成礦階段,巖漿期后含礦熱液沿91號礦體和92號礦體,從北東向南西疊加改造,造成兩礦體Zn/Pb值自北東向南西降低的趨勢。91號礦體和92號礦體北東與花崗斑巖脈(東巖墻)相鄰,推測東巖墻是巖漿期后熱液運移的通道。據(jù)已有資料(梁婷等,2008),東巖墻以東由西往東分布的ZK1507、ZK1512和ZK1509三個鉆孔(圖1),計算得出鉆孔Zn/Pb均值變化為2223→1181→203,呈降低趨勢,因此遠離東巖墻Zn/Pb值降低,東巖墻東西兩側存在Zn/Pb值近似對稱分布特征,東巖墻是成礦熱液運移通道。
細脈帶礦體Sn、Pb、Zn兩兩相關性都很好,Zn/Pb值沿礦體垂向和走向都具規(guī)律性均勻演變特征(圖3),該礦體成礦流體來源相對單一。
本文在建立銅坑錫多金屬礦床主量金屬元素數(shù)據(jù)庫的基礎上,進行了Sn、Zn和Pb空間礦化規(guī)律總結,并結合礦區(qū)地質(zhì)特征和前人研究成果進行了解譯,得出結論如下:
(1)銅坑錫多金屬礦床礦體形態(tài)特征和物質(zhì)組成特征表明,該礦床垂向分帶特征明顯,成礦物質(zhì)由下往上運移、沉積。
(2)91號礦體Sn、Zn品位高、富磁黃鐵礦、主量金屬相關性差,推測該礦體存在富含Sn、Zn的高溫成礦流體的疊加。
(3)Zn/Pb值可以指示不同成因類型礦床的成礦流體來源和礦化方向,銅坑礦床Zn/Pb空間分布規(guī)律顯示,該礦床具噴流沉積-疊加改造成礦特征。
(4)東巖墻東西兩側隨距離變遠,Zn/Pb值呈近似對稱性降低,推測東巖墻是成礦熱液運移的通道,由于該區(qū)域Zn的富集程度高,In等稀散金屬也將有較大程度富集, 應重視東巖墻兩側和深部的找礦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