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1992年2月春節(jié)過后,得益于時任《詩歌報月刊》主編的蔣維揚先生的信任與操持,由安徽馬鞍山市第五中學被借用到該刊任編輯(之前二年,也就是1990年2月,《詩歌報》已由報紙改為月刊出版,雖有編制,但省文聯(lián)一時調(diào)動較難)。從此,我在該刊兼職任編輯前前后后達十個年頭。
《詩歌報》自1984年試刊以來,我就與它多多少少有些關系。特別是1980年代中后期,該報在很多重要欄目刊發(fā)過我的詩作,且被推薦到《詩選刊》及其他一些全國性詩歌選本,這對我青春時代的詩歌寫作鼓勵很大。
1981年秋天,我17歲,考入安徽師范大學地理系。地理系當時屬理科,因我高中時學的也是理科。其時,安徽師大文科力量強大,學生寫詩、發(fā)詩的很多。大學教學樓前,有兩排數(shù)十米長的廣告墻,這兩堵高墻上,常常有詩歌展覽,詩用毛筆抄寫,滿墻壁張貼,頗似“文革”時期的“大字報”。中午或黃昏,總有拎著飯盒和水瓶的同學,黑壓壓沉默地欣賞。
那時,師大校報《安徽師大報》及其綜合性文學增刊《赭山》,都刊發(fā)一些學生詩作。1983年,我開始在《安徽師大報》發(fā)表詩歌。1984年秋天,中文系有位同學找到我,說要辦一個詩社。之前一年,1983年11月,80級中文系錢葉用等三位同學創(chuàng)立過一個詩社,名為“三葉草”,但人數(shù)不多。我們把詩社命名為“江南詩社”,我任首屆理事,并辦起了《江南詩刊》。
1984年,中國創(chuàng)辦了很多詩歌刊物。9月25日,中國詩壇第一張大報《詩歌報》首期試刊號在合肥問世。試刊三期后,11月6日《詩歌報》正式創(chuàng)刊。
《詩歌報》首期試刊號上,用半版篇幅集中刊發(fā)了安徽師大詩社的學生詩作,組稿應該是當時的編輯姜詩元。姜詩元是安師大校友,他去詩社組稿我并不知情,估計當時“江南詩社”還沒有正式成立。在這期試刊號上,沒有刊發(fā)我的詩作,但附有一文介紹安師大詩社及其活動的文章:
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全國有近六七十家雜志、報刊發(fā)表過師大同學們的詩作,從《詩刊》《人民文學》到一些地、市、縣級刊物,發(fā)表的總量累計達四五百首……去年元旦,一場小雪剛剛下過,校園里松柏、樓群披上了銀妝,從教學樓三〇二教室飄出來的掌聲,把寒氣沖得無蹤無影,詩社元旦詩會正在這里進行。詩社顧問、中文系主任祖保泉不顧嚴寒體弱,趕來參加詩會,不少老師熱情獻詩。
1985年夏天,我大學畢業(yè)。本來預備我留師大團委工作,但因當年學校留校名額多了三人,我只好心懷惆悵,赴皖南黃山市(太平縣)任中學教師。在黃山仙源中學,校園外是一片寂寥的河灘,在那里我日復一日閱讀各種外國詩集,并且給《詩歌報》等報刊投稿,期望被詩壇認可。
1986年6月21日,《詩歌報》在第三版上刊發(fā)了我的《白崖寨》等三首詩。這些詩,還是簡單的抒情詩,清新而唯美。但初次在該報發(fā)表詩作,我還是很受鼓舞。
當時《詩歌報》是全國最為先鋒的詩歌報刊,發(fā)行量一度超過十萬份。1986年10月21日,《詩歌報》與《深圳青年報》聯(lián)合推出“中國詩壇1986現(xiàn)代詩群體大展”,影響力空前。在《詩歌報》發(fā)表詩作,幾乎是全國青年詩人的最大期盼。其時,我也訂閱了《詩歌報》。我記得仙源中學在小鎮(zhèn)郊外,四周是綠油油的田野,學校大門邊有個收發(fā)室,每到上午放學,我就急切地到那里守候,盼望綠衣郵遞員從彎彎曲曲的小路騎自行車送來郵件。
1987年3月6日的《詩歌報》,開辦了一個先鋒詩歌欄目“崛起的詩群”。在這個欄目的顯耀位置,刊發(fā)了我的一個組詩《獨坐》,同期還刊發(fā)了很多詩壇名家如貝嶺、孟浪、楊然等詩人的詩作。后來,我這組詩被1987年5月號《詩選刊》(內(nèi)蒙古人民出版社)選發(fā)。組詩中有一首名為《雞冠花》,被選人安徽文藝出版社《1987年全國詩歌報刊集萃》一書,應該是蔣維揚先生推薦的。
1987年暑假,我赴合肥看望在安徽省建筑設計院工作的弟弟,專程赴宿州路九號《詩歌報》編輯部探望。當時,在三樓狹小的編輯部,工作人員正在分發(fā)7月21日新出的報紙。見我來到,有人很高興地說:“你看你看,今天正好發(fā)了你的一組詩,篇幅還很大啊。”我壓抑住內(nèi)心的興奮,寒暄幾句后,拿了幾張樣報,便匆匆道別。在安徽省立醫(yī)院后邊包河公園的濃蔭下,我展讀著散發(fā)油墨清香的《一年三熟》組詩,內(nèi)心的喜悅與急切的蟬鳴相呼應。我也打定主意,要好好繼續(xù)寫詩。這首長詩《一年三熟》,很快被《詩選刊》1987年9月號選發(fā)。
基于詩歌形勢如火如茶,等在鄉(xiāng)村總不是事。1988年春天,我受詩友邀約奔赴四川攀枝花市,想一邊與詩友辦詩報,一邊以寫作為生。在金沙江邊的鋼城待了兩個月后,因《攀枝花文學》招聘無著落,加之《詩歌報》首屆“探索試大賽”我已獲獎,將在黃山頒獎,我再次回到黃山。
1988年6月18日,黃山屯溪市名流匯聚,群情振奮,第三屆全國詩歌報刊協(xié)議會暨《詩歌報》首屆“探索詩、愛情詩大賽”頒獎會在這里召開?!疤剿髟姶筚悺痹u委是王家新、魏志遠、陳超、錢葉用。我記得,初到黃山那夜,一等獎獲得者、號稱“非非”第一詩人的楊黎,帶著胖胖的笑容和挑釁的口吻,在燈火暗淡的走廊上攔住錢葉用,一定要當即交流一下現(xiàn)代詩觀,最后彼此也語焉不詳,寡淡而散。
1988年9月,我從皖南黃山調(diào)到長江邊的馬鞍山市第五中學任教。其時《詩歌報》開辟了一個新欄目《行星,今日的光焰》,在12月6日《詩歌報》的這個欄目上,我刊發(fā)了一個組詩《流星》。秋天的某日,我在馬鞍山市圖書館翻書,意外看到我的一組《明月夜》與海子、蕭開愚發(fā)在同一期《中國作家》上,這使我暗中激動。隨后,這組詩被1989年2月21日《詩歌報》“詩選刊”專號選發(fā)。
為了加強推舉青年詩人的力度,1989年春天,《詩歌報》創(chuàng)辦了一個新欄目“詩壇新星座”。我印象中,這個欄目第一、二期刊發(fā)的是青年詩人方向(后來投湖自盡)、陳先發(fā)的詩作,第三期也就是1989年6月6日刊發(fā)了我的《詩六首》。這六首詩,包括《楓香驛》《持燭者》,應該是我早年詩歌的代表作,在全國影響較大?!冻譅T者》隨后被選人《1989年全國詩歌報刊集萃》一書,《楓香驛》后來還陸續(xù)被翻譯到日本、美國,直至今日還有人改編成民謠演唱。
關于這期報紙,還有很多美好的回憶。1995年夏天,我與女友(現(xiàn)在的太太)在合肥包河公園散步,偶爾留意到路邊有張殘破的報紙,正好是刊有我《詩六首》的那期《詩歌報》。我撿起來細心展讀,發(fā)現(xiàn)我的詩作下被密密地用鋼筆畫有線條。這期樣報我正好沒有,其時離1989年已有6年,是怎樣的機緣使我又與它意外重逢?
如今,距1989年也快30年,我還保留著6張刊有我詩歌的老《詩歌報》。報紙已發(fā)脆變黃,一如我的青春。但只要小心翻檢,這些紙張還會發(fā)出光焰,這光焰如夢境里垂掛南天的繁星——《詩歌報》對青年的舉薦總是不遺余力,對我的影響也超過任何一份詩歌報刊,它也曾燭照過中國一個詩歌極為繁盛的年代。
2017年8月15日于合肥
祝鳳鳴.1964年生于安徽宿松,1985年畢業(yè)于安徽師范大學地理系。曾在黃山、馬鞍山等地中學任教。1993年調(diào)入安徽省社會科學院從事科研工作。1998年起,兼任安徽電視臺社教中心編導。1990年代曾任《詩歌報月刊》編輯。著有詩集《楓香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