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運動
復述課文就是用自己的話和課文中學過的主要詞句,把課文內容有條理地敘述出來。經常開展復述課文訓練,不僅能促使我們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幫助記憶,而且能發(fā)展邏輯思維,提高口頭表達能力。2011版《語文課程標準》中對學生復述能力的培養(yǎng)非常重視,在三個學段提出了不同的要求。第一學段,聽故事、看音像作品,能復述大意和精彩情節(jié)。能較完整地講述小故事。第二學段,能復述敘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動的形象和優(yōu)美的語言,關心作品中人物的命運和喜怒哀樂,與他人交流自己的閱讀感受。第三學段,簡單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場景、人物、細節(jié),說出自己的喜歡、憎惡、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由此可以看出三個年段的目標和要求有一定的梯度,呈螺旋上升趨勢。但是,在實際教學中,許多教師忽略了對復述能力的培養(yǎng),究其主要原因,復述能力在書面上不做考核,教師不夠重視,教學目標雖然列出,但只是走馬觀花地走個形式而已,找一兩個學生隨便說一說就算完成任務。還有,教師對復述能力培養(yǎng)各段的要求并不明確,糊里糊涂,沒有指導學生復述的策略,只是讓學生讀熟課文,大概地說一說即可。六年下來,學生的復述能力是令人擔憂的,復述課文的時候不知從何說起、結結巴巴、抓不住重點等等。針對以上狀況,我對如何培養(yǎng)學生復述能力進行了深入思考,并結合教學實踐進行研究,總結出相應的策略,寫出來與大家一同探討。
一、抓住重點情節(jié)復述
情節(jié)是小說或故事類文本的重要因素,一般作為線索,一波三折,引導著讀者走進文本的內容。教學這類課文的時候,就可以抓住重要情節(jié)引導學生練習復述課文。如蘇教版國標本六下《三打白骨精》一課,我就指導學生抓住白骨精的“三變”,一變美貌的村姑,二變老婦人,三變老公公;孫悟空的“三打”,一打劈臉一棒,二打當頭一棒,三打一棒打死。但是,作為高年級學生復述課文,要在讀熟課文內容的基礎上進行創(chuàng)造性復述,它不是對課文內容簡單的重復,而是要通過聯(lián)想和想象,進一步充實內容,把人物的動作、語言、神態(tài)等都能復述得有聲有色。在復述《三打白骨精》一文過程中,要進行創(chuàng)造性復述,就要把白骨精“三變”時的動作和神態(tài),孫悟空“三打”時的動作以及語言等都要靈活運用,才能創(chuàng)造性復述。
二、緊扣關鍵語句復述
重點語句就猶如一篇課文的骨架,起到支撐全文的作用,抓住這些語句就等于抓住了課文的主要內容。如蘇教版國標本五上《陶校長的演講》,這是一篇演講稿,陶校長演講主要內容就是“四問”,即第一問,自己的身體有沒有進步?第二問,自己的學問有沒有進步?第三問,自己擔任的工作有沒有進步?第四問,自己的道德有沒有進步?指導學生練習復述的時候,就可以抓住這“四問”來練習復述。盡管高年級要求創(chuàng)造性復述,但這是一篇演講稿,我們要尊重演講的原文內容,不能隨意更改,尊重原意。復述的時候做到有條理,突出重點,語言準確即可。
三、根據(jù)寫作順序復述
每一篇課文都有寫作順序,有的非常明顯,一看便知;有的隱藏其中,須細讀才能領悟。根據(jù)課文的寫作順序復述課文,也是一種非常有效的方法。例如蘇教版國標本四上的《虎門銷煙》和六下《盧溝橋烽火》都是按照時間順序來寫的,教師就可以指導學生圈出文中描寫時間的詞語,再把這個時間發(fā)生的事件梳理出來,然后依次練習復述。蘇教版國標本四上的《普羅米修斯盜火》一文,是一篇神話故事,按照事情發(fā)展的順序敘述了普羅米修斯盜火的前后過程,在指導學生復述課文的時候,就可以按照“偷取火種—受到懲罰—獲得自由”的順序,思路清晰、有線可循,收到較好的效果。
四、借助詞語組塊復述
著名特級教師薛法根執(zhí)教《螳螂捕蟬》一課的時候,根據(jù)教材的特點,運用四組詞語指導學生練習復述課文,分別是(1)蟬 悠閑 自由自在;(2)螳螂 弓著身子 舉起前爪;(3)黃雀 伸長脖子 正要啄食;(4)侍奉吳王的少年 拿著彈弓 瞄準。然后薛法根老師講述這個故事,學生借助四組詞語和文中插圖來復述課文。我們從這個教學環(huán)節(jié)可以發(fā)現(xiàn),薛法根老師能靈活地重組教材內容,找出文中的四個角色,并提煉出分別描寫他們的重點詞語,以詞語組塊作為支架來復述課文,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五、利用角色關系復述
利用文中角色關系來指導學生練習復述,也是一種有效的策略。蘇教版國標本三下《狼和鹿》一文,就可以抓住“狼鹿共存”和“鹿的王國”兩個版塊,厘清兩者之間的關系,“狼鹿并存”時候什么景象?“鹿的王國”又是一番怎樣的景象?兩個角色關系的變化引起森林環(huán)境的變化,從現(xiàn)象變化揭示了生態(tài)平衡的道理。學生只要抓住這兩者關系的變化,緊扣主要內容練習復述,就能縮短練習時間,提高復述能力。
【作者單位:蘇州市陽山實驗小學校? 江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