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歡
摘 要:無論是手工復制時代、機械復制時代,還是如今的數碼復制時代,復制都是一種我們無法忽視的普遍現象。復制品的存在既受制于經濟利益的驅動,也源于藝術品保存與傳播的需求以及人們對藝術品價值的追求。復制品與原作既相互依存又各有不同,主要體現在審美、價值和創(chuàng)作來源三個方面。復制品的獨立價值一直備受爭議,我們還需辯證看待。
關鍵詞:藝術;復制品;獨立價值
無論是手工復制時代、機械復制時代,還是數碼復制時代,復制都是一種普遍現象。面對越來越多的藝術復制品,我們應該如何對待?
一、無可逃避的復制時代
縱觀藝術史,復制的歷史大致經歷了三個階段。首先是手工復制時代——以臨摹為主的復制。這一時期,生產力水平低下,復制技術相對落后,大多出自手工作坊和個人制作,不僅復制方式單一,復制品的種類與數量也相對稀少。本雅明就說“希臘人……能夠大量復制的藝術品只有青銅器、陶器和硬幣”①。其次是機械復制時代——“自15世紀德國工匠古滕保發(fā)明活字印刷機以來,人類社會就進入了機器復制時代”②,這一時期以印刷攝影為主。隨著科技的發(fā)展,印刷機、照相機、錄像等各種復制技術誕生,不僅使藝術復制品大量出現,也使復制品更加獨立于原作?!凹夹g復制能把原作的摹本帶到原作本身無法達到的境界,使原作能隨時為人所欣賞?!雹圩詈笫菙荡a復制時代——建立在現代數字信息技術基礎之上的電子圖文音像階段,是通過電腦、手機等新媒體進行的更加方便快捷的“復制粘貼”。
由此可知,無論是以前復制方式單一、復制種類稀少的手工復制時代,還是能夠大批量生產、復制技藝更加巧妙的機械復制時代,抑或是如今這樣一個隨手就可以復制粘貼的數碼復制時代,復制都是我們無法逃避的社會現象。復制的普遍性不僅體現在物質實體的復制,也擴展到對我們思想與觀念的復制。可以說,我們的社會就是復制的社會。隨著技術與資本的發(fā)展,我們已處在無可躲避的復制時代。
二、復制何以存在
黑格爾曾說:“凡是合理的都是現實的,凡是現實的都是合理的?!雹軓椭破房缭綍r代更替而持久存在,那就具有存在的合理性,而這合理性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一)保存與傳播的需要
對藝術品進行保存與傳播是產生復制品的首要原因。藝術家在某時某地通過一系列創(chuàng)作活動將自己的故事與想法融入物質實體,使其具有獨一無二性。對于藝術家而言,這一過程不只是將自我意識物化,也飽含著長久的期望,既希望承載著想法與故事的創(chuàng)作能得以保存,也希望它被廣泛傳播。而由于時間的推移與傳播過程的困難,許多藝術品都出現自然損壞的情況。在這種矛盾的境況下,復制就順勢而行,既使原作得以保存,也使藝術品得以廣泛傳播,使藝術杰作得以在全世界范圍內實現共享。
(二)對藝術價值的追求
本雅明認為,“對藝術作品的接受有著不同方面的側重,在這些不同側重中有兩種尤為明顯:一種側重于藝術品的膜拜價值,另一種側重于藝術品的展示價值”⑤。
在手工復制時代,藝術品的價值更多體現為膜拜價值,其作用在于為虛幻的信仰提供物質實體。因此,人們出于對信仰的追求,追求信仰實體。但當時的社會現狀是:因為信仰神圣,所以要被束之高閣,這就無法滿足大眾的需求。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只有復制。復制縮短了大眾與信仰的距離,進而滿足大眾對信仰的崇拜。到了機械復制和數碼復制時代,由于經濟、科技、文化水平的提高和人們對精神世界追求的變化,藝術品的價值更多體現為展示價值。對于消費者來說,人們對信仰的認識發(fā)生變化,從對信仰的追求轉向對美的追求;對于制造者來說,他們將藝術品的展示價值大眾化與平民化,從而使復制品再次得到發(fā)展。
(三)經濟利益的驅動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復制品已不僅是原作的附庸,而是一種文化商品,在消費社會中占據著重要地位。通過復制,大眾文化日漸形成,從而促使藝術復制品消費需求不斷產生并迅猛發(fā)展?!八囆g的機械復制以眾多摹本取代原作,以展示代替了膜拜,瓦解了藝術的神秘色彩和神圣地位,使藝術成為人人皆可參與的像商品生產一樣的活動,開啟藝術的大眾化和文化民主化之路 ,擴大了民眾參與文化建設的機會。”⑥這樣,復制品作為一種文化商品所帶來的巨大的經濟利益就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復制的發(fā)展。
三、復制品與原作
希利斯·米勒在《小說與重復》里將重復劃分為兩種:“有根的重復”與“無根的重復”?!霸诘谝环N類型的重復中,重復的因素以處于循環(huán)游戲之外的某個原型為基礎;在另一種類型的重復里,重復因素缺乏這類具有根基的源頭?!雹咭罁桌盏挠^點,復制也可以分為有根的復制與無根的復制,即有原作的復制與無原作的復制。我們對于沒有原作的復制品,就沒有探討其與原作關系的必要性。正如本雅明所說,“人們可以用一張底片復制大量的照片,而要鑒別哪張是‘真品則是毫無意義的”⑧。
(一)審美差異
復制品與原作在審美上的差異由納爾遜·古德曼在《藝術的語言》一書中提出。在他看來,復制品與原作的區(qū)別有很多,我們不能“僅僅通過觀看就將它們分辨出來”是因為我們缺乏經驗,我們需要借助顯微鏡、化學分析以及相關史料才可以看出差異。
筆者是不贊同古德曼的看法的。首先,審美活動具有復雜性,“審美和倫理都屬于非定義的領域”⑨。它不是主體借助顯微鏡、化學分析以及相關史料進行的研究式活動,也不只是依據經驗進行的解剖式活動。其次,以書中假設為例,面對與原作極為相似的復制品,作為審美主體的我們很難區(qū)分其差異的原因不僅僅是因為經驗的不足,也因為復制技術的逐漸成熟使得復制品在審美上與原作難分高下。因此,僅從外觀審美差異來區(qū)分復制品和原作是極其困難的。
(二)價值差異
庫爾卡說:“當一幅畫受到稱贊時,多半指的是它的原創(chuàng)性和在藝術史上的重要性。當一幅畫受到批評時,指的是它的構圖、色彩的組合或風格混亂等?!雹馑麑⑺囆g價值和審美價值二元對立,進而認為復制品只具有審美價值,不具有藝術價值。在筆者看來,復制品不僅具有審美價值,也具有藝術價值。例如,上海世博會上與數碼科技結合的《清明上河圖》不僅展示了張擇端原作的藝術魅力,更是通過科技使其靈活生動起來,獨具藝術魅力。
(三)創(chuàng)作來源差異
創(chuàng)作來源上的區(qū)別由薩戈夫提出。他認為復制品與原作在審美上相同,不同點在于創(chuàng)作來源。在他看來,原作與復制品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東西。原作是藝術家在某時某地創(chuàng)造出來的,具有原創(chuàng)性與個性。而復制品是在原作的基礎上對原作進行的仿制,缺乏原創(chuàng)性與個性。因此,二者的來源不同,完全不能相提并論。他得出結論:“欣賞需個別對待,藝術品是無可替代的,除非它們在本質上相同;欣賞是歷史性的,因為要將藝術品看作某一過程的成果;欣賞是關系性的,因為要將作品置于時代、地點、類別相近的其他作品之中,做出判斷;欣賞是認知性的,因為我們感受到的不僅僅是作品表面的特性?!眥11}
四、復制品的獨立價值超越
盡管我們分析了復制品的存在原因以及其與原作之間的區(qū)別,承認了復制品存在的合理性,但復制品的獨立價值一直備受爭議。
萊辛認為復制品缺少個性與原創(chuàng)性。因此,復制品在藝術史上是沒有地位的,也就不能被稱為藝術品。阿格妮絲·赫勒也認為,“單一的藝術品不僅是一個物,也是一個人,它被賦予了靈魂……我們自發(fā)地敬仰藝術品的尊嚴,因為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從作品中獲得愉悅”{12}。但也有很多藝術家給予復制品很高的評價。比如,啟功先生在評價二玄社的復制品時就說:“經歷數百年乃至千年后,原件多有損壞,已失去原有的風韻,可這些復制品恢復了原作的色澤,簡直整舊如新。所以在運用方便處,足可稱‘上真跡一等。”
筆者認為,對藝術品與復制品的鑒賞因人而異,不同的審美主體形成不同的審美判斷。復制品不僅可能超越藝術品本身被更多的人所接受,也可能成為新的藝術品,向后人展示其膜拜價值與展示價值。因此,我們不應該完全否定復制品,而應該從其獨立價值與創(chuàng)作動機上去辯證看待。
注釋:
①③⑤⑧瓦爾特·本雅明:《機械復制時代的藝術作品》,王才勇譯,中國城市出版社2002年版,第81頁、第9頁、第94頁、第93-94頁。
②邢莉:《現代復制技術對藝術作品的消費及審美的影響》,《美苑》2001年第3期,第50頁。
④黑格爾:《法哲學原理》,范揚、張企泰譯,商務印書館2016年版,第11頁。
⑥張慧、向勇:《消費社會背景下藝術復制品價值研究》,《新美術》2013年第11期,第40頁。
⑦希利斯·米勒:《小說與重復》,王宏圖譯,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7頁。
⑨李澤厚:《美學四講》,三聯書店1989年版,第5頁。
⑩Tomas Kulka:“Forgeries and Art Evaluation: An Argument for Dualism in Aesthetics”,Journal of Aesthetic Education,Issue3(2005):453-470。
{11}Mark Sagoff:“On Restoring and Reproducing Art”,The Journal of Philosophy,Issue9(1978)58-70。
{12}阿格妮絲·赫勒:《藝術自律或者藝術品的尊嚴》,傅其林譯,《東方叢刊》2007年第4期,第3-21頁。
參考文獻:
[1]本雅明.機械復制時代的藝術作品[M].王才勇,譯.北京:中國城市出版社,2002.
[2]黑格爾.法哲學原理[M].范揚,張企泰,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6.
[3]古德曼.藝術的語言[M].褚碩維,譯.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1990.
[4]米勒.小說與重復·中譯本序言[M].王宏圖,譯.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
[5]赫勒.藝術自律或者藝術品的尊嚴[J].傅其林,譯.東方叢刊,2007(4).
[6]張慧,向勇.消費社會背景下藝術復制品價值研究[J].新美術,2013(11).
作者單位:
上海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