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春先
筆者在一所城鎮(zhèn)中學的調查統(tǒng)計顯示,有83.5%的中學生不喜歡歷史這門學科,78.6%的學生一點也不喜歡上歷史課,54.7%的學生從來不寫歷史作業(yè)。筆者走訪了30名歷史教師,有87.3%的教師一遍又一遍地埋怨學生難教、難管、難對付,一遍又一遍地重復教材難教、難備、難操作,只有12.7%的教師認為可能是自己的歷史課堂教學出現了問題。
通過調查學生和走訪教師,如此的結果讓我心情難以平靜。一連串的問題在腦海里縈繞:難道我們的學生出問題了?我們的教材出問題了?我們的制度出問題了?經過認真思考與分析,筆者認為主要問題出在教師身上。教師的教學觀念、教學方法、教學手段以及教育機智是否科學、合理、恰當?教師是否把有生命的歷史教得活靈活現?是否把有溫度的歷史課教得生機盎然、趣味無窮?教師應該如何施教才能實現“教有生命的歷史、筑有溫度的課堂”這個目標呢?筆者在本文提供幾條歷史課堂的教學方法,以供歷史教師借鑒與參考。
歷史課程標準指出,廣大歷史教師要注重采用探究式學習,鼓勵學生積極參加各種社會活動。教師可以把某一歷史事件以問題的形式拋給學生,讓學生自己思考與探究,充分調動他們已有的知識經驗,然后再進行小組合作討論,最后讓學生代表進行總結發(fā)言。這樣的課堂設計,刺激了學生的感官,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熱情,一改往日“教師講、學生聽、最后啥也弄不清”的局面,讓學生在探究歷史事件中收獲成功的快樂。
在倡導“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方式的時候,教師首先要尊重學生,給學生更多的自主權、決定權和選擇權,要給學生發(fā)言的權利、挑選歷史學習材料以及選擇同伴的權利。其次,教師應處理好課堂上的“放”與“收”的關系——“放”有度,“收”有策,不卑不亢,方法得當。再次,教師要明白學生是課堂學習的主體,一切的活動、設計、安排均以學生的發(fā)展為出發(fā)點,充分調動他們的感官、思維、肢體等,采取“啟發(fā)、引導、點撥”等手段,使學生的學習始終處于積極、主動、亢奮的狀態(tài)。
在課堂教學中,可以把“小播報、小歌訣、小猜謎、小競賽”引入歷史課堂,使歷史課堂充滿“磁性”,牢牢地吸引學生的中樞神經,使他們在“玩中學”“樂中學”中體驗到歷史學習的魅力,在充滿著“和諧、愉快、平等、競爭”的課堂氛圍中掌握歷史知識。
新課伊始,讓學生根據上一節(jié)課所學的歷史知識進行“小播報”教學活動,采用“輪流排序法”進行。這樣,每個學生都有機會到講臺前表現自我、施展才華。教師要對每一名學生的小播報情況進行評價,或者給出一個等級,作為學生平時的歷史成績記錄下來。播報時間規(guī)定在3—4分鐘。這項活動的開展不僅起到了溫故歷史知識的作用,而且還增強了學生的自信心,培養(yǎng)了學生的語言組織能力、邏輯思維能力、信息采集能力。
“小歌訣”教學活動就是教師根據歷史知識和歷史事件編寫順口溜來輔助歷史教學。如果教師能夠長此以往、堅持不懈地自主編寫歷史小歌訣,那么學生就會自覺不自覺地進行模仿,就可能會將自己所學的歷史知識編成小歌訣朗誦出來,這就是榜樣的效應。教師應該鼓勵學生大膽模仿、大膽創(chuàng)作、大膽朗誦。學期結束的時候,教師可以舉辦一個“歷史知識小歌訣自創(chuàng)展示”活動,對學生的作品予以充分的表揚與肯定。
“小猜謎”教學活動就是把相關的歷史知識和歷史事件或人物編成小謎語讓學生猜。
“小競賽”教學活動就是把本節(jié)課或者近段時間以來的知識編成競賽試題,讓學生自答、搶答、輪流答。
歷史是活生生的歷史,是有血有肉的歷史,是精彩紛呈、流光溢彩的歷史,它伴隨著一個個喜怒哀樂的故事從過去走到現在。在歷史課堂教學中,教師應把教學內容與學生的現實生活結合起來,讓學生感受到歷史就在身邊,讓學生與歷史親密接觸,產生共鳴,并敢于質疑、敢于挑戰(zh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