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橋
一
公元705年,東都洛陽,一場好萊塢式的軍事大片正在上演。
相王李旦率領(lǐng)司馬袁恕己,兵分三路,捉拿宰相韋承慶、房融和司禮卿崔神慶。另一個宰相張柬之聯(lián)合多名羽林將軍,闖入奉宸府,殺掉了武則天的兩個面首張昌宗和張易之,然后將他們的人頭送進了女皇的集仙殿。
后來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武則天禪位,太子李旦登基,是為唐中宗。這就是著名的“神龍政變”。李氏奪回政權(quán)后,武則天和“二張”的舊部很快就遭到清算,不是被處死,就是被降職。
女皇身邊的大紅人、曾經(jīng)的宮廷詩人宋之問,自然也在問罪之列,被流放至嶺南瀧州(今廣東羅定)。嶺南自古就是蠻荒之地,到處都是毒煙瘴氣,稍不留神,就可能染病喪命。養(yǎng)尊處優(yōu)的宋之問在瀧州根本待不下去,不到一年便偷偷跑回了洛陽。
正是在前往瀧州和返回洛陽的路上,宋之問留下了兩首名篇:《度大庾嶺》和《渡漢江》。在《度大庾嶺》中,宋之問寫道:“度嶺方辭國,停軺一望家……但令歸有日,不敢恨長沙?!?/p>
——他剛到大庾嶺,便停下車馬,再次回望京城。山高路遠,見不到洛陽和長安,他只能看著南來的飛鳥,還有北開的花枝,淚流不止。雨后初霽,云霞欲升,如果能重回中原,他絕不敢有任何怨恨之言。
而在《渡漢江》中,宋之問寫道:“嶺外音書斷,經(jīng)冬復(fù)歷春。近鄉(xiāng)情更怯,不敢問來人。”
——流放嶺南,與故鄉(xiāng)音信隔絕,轉(zhuǎn)眼又是一個春天……越靠近故鄉(xiāng),他越是膽怯心慌,遇見了熟人,卻不敢打聽家里的事情。
當然,這些只是字面上的意思,更深層次的理解,有待進一步分析。從內(nèi)容和情感上看,宋之問這兩篇的詩眼,都在“不敢”二字。
他為什么“不敢恨長沙”,是擔(dān)心言多必失、觸怒天威?又為何“不敢問來人”,是害怕故人相見、自己恥為戴罪之身?顯然不止如此。
孟子曾經(jīng)說過,“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世也。”讀他的詩文,卻不知他為何人,可以嗎?研究一個人的作品,必須得了解他的生平。
這便是“知人論世”。
二
宋之問的一生,有點像過山車,升得快,跌得急,幾落幾起。
他未及弱冠,就名滿天下,尤其五言詩的成就,更是無人能出其右。在“神龍政變”之前,他差不多已經(jīng)走上人生的巔峰:19歲進士及第,與位列“初唐四杰”的楊炯一起,任職習(xí)藝館,教授皇家子弟。不久,他又進入“二張”的奉宸府,為朝廷編寫詩集《三教珠英》。
正是在此期間,命運之神開始接二連三地垂青宋之問:
先是在秋陽宮,陪侍女皇用膳,他寫下《早秋上陽宮侍宴序》,稱武則天的功績“竹帛書之而未窮,夷夏歌之而不極”,深得女皇歡心。隨后出游龍門,他以“先王定鼎山河固,寶命乘周萬物新。吾皇不事瑤池樂,時雨來觀農(nóng)扈春”之詩,夸贊武則天“君權(quán)神授”,不圖享樂,勤政愛民,獲得女皇賞賜無數(shù)。在昆明池詩會中,他又憑借“不愁明月盡,自有夜珠來”兩句,擊敗大詩人沈儉期,再次名動京城。至此,宋之問已經(jīng)成為女皇身邊的大紅人,游幸必伴,宴飲必陪,一時風(fēng)頭無兩。
但志得意滿的宋之問,并沒有見好就收,而是變本加厲,不擇手段地追名逐利。
為攀附女皇的兩個面首,他無所不用其極,不僅為張易之代筆,寫下許多諂媚女皇的詩句,連張易之上茅房,他都主動做好服務(wù),幫忙捧夜壺。
充分享用了“二張”的資源之后,宋之問的野心變現(xiàn)之路依舊沒有止步。儀表堂堂的他甚至想取代“二張”,成為女皇的新寵。
在寫給武則天的《明河篇》中,他無比炙熱地表白:“明河可望不可親,愿得乘槎一問津?!币馑际?,陛下,給我一條船吧,讓我劃向你的心海。所幸女皇嫌他口臭難聞,宋之問的野心才沒有得逞。
如此看來,他在“神龍之變”前所擁有的一切,來得并不光彩。雖然同時期的狄仁杰和陳子昂也曾效忠武周朝廷,卻與宋之問有著本質(zhì)上的區(qū)別。
狄、陳二人屬于“圣之任者”,不管誰當皇上,誰的江山,都愿意傾其所學(xué),建功立業(yè)。且身為臣子,朝廷有失,天子有過,他們照樣敢諫敢言,論事切直。這是一種家國情懷,值得敬重。宋之問則完全出于私欲,一味逢迎攀附,喪失了文人應(yīng)有的風(fēng)骨,遭人唾棄,備受非議,差評無數(shù)。
連他在《代悲白頭翁》中寫下的名聯(lián),“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都有人懷疑是剽竊之語,還說他為了霸占此詩,竟用土袋壓死了原作者、他的外甥劉希夷。盡管此事的真實性有待考證,但宋之問后來的所作所為,讓更多人相信,“殺親奪詩”這種事,他絕對干得出來。
三
宋之問逃回洛陽后,為了加官晉爵,竟不惜出賣收留自己的恩人,導(dǎo)致恩人全家被抄斬。后來,他又借主持科考之機,收受賄賂,徇私舞弊,最終被太平公主趕出京城,降為越州長史。
唐玄宗即位后,宋之問被賜死。接到詔書的那一刻,他竟嚇得滿身是汗,來回踱步,慌亂得語無倫次,無法交代后事。宋之問的人品和風(fēng)骨,由此可見一斑,不僅節(jié)操碎了一地,還將人性之惡放縱到了極致。
這一切,宋之問本人自然十分清楚,壞事做盡,總會心虛。于是,正當壯年的宋之問被流放嶺南,路經(jīng)大庾嶺,回望中原之時,心里應(yīng)該有過懺悔,也有過敬畏。早知今日,何必當初。咎由自取的宋之問,一心只想早日回京,哪里還敢心生怨恨。
他從瀧州潛回,遇見故鄉(xiāng)之人,很想打聽家人近況,卻擔(dān)心罪孽深重,禍及至親,遲遲不敢開口詢問??謶?,羞愧,內(nèi)疚,悔恨,百感交集,五味雜陳,才讓謫遷路上的宋之問,獲罪卻不敢恨,思鄉(xiāng)卻不敢問。
他的這種煎熬和痛苦,可想而知。可這又能怪誰呢?
出來混,遲早是要還的。一心攀附榮華富貴的宋之問卻沒有意識到這一點,實在是可悲。
編輯/夏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