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靜波
“讀懂空氣”這句話在日語中念作“空気をよむ”,如果翻譯成我們中文的話,可以叫作“察言觀色”。但是“讀懂空氣”和“察言觀色”又有點不同,“察言觀色”只是看周邊人的反應來決定自己的言行,與道德標準無關。但是,“讀懂空氣”是根據(jù)周邊的反應來約束自己的行動,以便做出符合公眾道德標準要求的言行。
我舉一個例子,譬如你去參加朋友的婚禮,遇到了自己以前的女朋友,當年女朋友把你甩了,而女朋友這次又帶了自己的新男朋友來參加婚禮。在這種尷尬的場合,你如何應對?
如果你是一個能夠讀懂空氣的人,那么就應該在這么一個歡慶的婚禮上,表現(xiàn)出一種對前女友的友善,同時努力地擠出笑容為這個婚禮捧場。但是如果你讀不懂空氣,表現(xiàn)出一種不高興,即使大家都知道是前女友的錯,所有的人依然會認為,你是一個不講理的人。
“讀懂空氣”這句話,已經(jīng)成為日本社會文化中的一種道德倫理要求。也就是說,每一個人必須按照社會的道德倫理,而不是按照自己的性子來決定自己的言行。所以,能不能讀懂空氣,做出一個符合大眾要求的決定,考驗一個人的智慧,考驗他的觀察力和他的判斷力。
譬如說你坐新干線的時候,大家都在休息,有的在睡覺,有的在靜靜地看書,你在這個時候接個電話或者打一個電話,或者比較大聲地跟旁邊的同事朋友說話,那么你就會影響人家休息,車廂里的人馬上會送給你一個白眼,就是說你是一個讀不懂空氣毫無修養(yǎng)的人,因為在大家都在休息的安靜的氣氛中,你一個人打電話或大聲說話,影響了大家的休息。所以在新干線上接到電話,日本人要么不接,要么離開座位跑到兩節(jié)車廂的連接處去接聽,絕對不能在座位上接打電話。
日本的這種“讀懂空氣”的文化,源自于日本社會的一種集體主義情懷。
對歐美人來說,我想干什么,我想說什么,那是我自己決定的事情,一般不需要看別人的臉色。也就是說,歐美國家的人更多強調(diào)的是個人主義。但是在日本這樣一個強調(diào)集體主義的國家,做任何一件事情,必須要顧及別人的感情、別人的感受,要顧及當時的環(huán)境和氣氛,然后來決定自己該做什么事該說什么話,就像林黛玉第一次走進賈府,必須要走一步看一步,不能隨心所欲。
日本的流行語中,有兩個極其簡單的英文字母,叫“KY”,這是日本的高中女生們創(chuàng)造出來的一個流行語,指的是讀不懂空氣的人。
為什么會用“K Y”來代表“讀不懂空氣”的意思呢?因為日語中,“空氣”念作“KUKI”,“讀”念作“YOMU”,女生們于是取了這兩個讀音的第一個英文字母,組合成了“KY”這個特殊的英文代號,如果同學中,有人頭腦發(fā)熱亂說話,大家就會用手機發(fā)一個短信,打兩個英文字母——KY。
其實“KY”在日本還有一個特別的意思,那就是代表“預知危險”,因為在日語中,“危險”是念作“KIKEN”,而“預知”念作“YOTI”,“KY”是這兩個單詞讀音的開頭字母,這兩個字母在日本的建筑工地現(xiàn)場代表了一種運動,叫“KY運動”,就是提醒所有在工地上工作的人,必須要預知現(xiàn)場的危險,做好防范工作,防止出現(xiàn)意外危險事故。
所以,在日本社會,你不能成為讀不懂空氣的“KY”,同時必須清楚,如果不懂“KY”規(guī)則的話,那么你就會遭遇危險,遭遇麻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