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德軍
563000 貴州省遵義市第一人民醫(yī)院(遵義醫(yī)科大學第三附屬醫(yī)院)胸外科,貴州 遵義
肺癌是臨床上常見的腫瘤疾病,疾病的病死率極高,發(fā)病率隨著人們生活環(huán)境、生活節(jié)奏的不斷變化,越來越多人忙于工作,而忽略了健康的生活和飲食,肺癌的患病率也越來越高[1]。臨床治療該疾病主要以手術為主,切除病灶,控制疾病進展,從而改善患者的生命質(zhì)量。在現(xiàn)代微創(chuàng)技術的支撐下,胸腔鏡、腹腔鏡等技術越來越成熟,在肺癌疾病治療中的應用也越來越廣泛,相較于傳統(tǒng)的開放手術,更受人們青睞,能明顯減輕患者的痛苦,促進患者術后康復[2]。2014年6月-2018年9月收治早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166例,對胸腔鏡下肺癌根治術治療效果進行探討,現(xiàn)報告如下。
2014年6月-2018年9月收治早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166 例,患者均無手術禁忌證,無藥物過敏史,簽署手術知情同意書。隨機抽簽分為兩組,各83 例。對照組男49 例,女34 例;年齡62~88歲,平均(72.52±2.30)歲。觀察組男51例,女32 例;年齡62~89 歲,平均(72.50±2.50)歲。體重在41~82 kg,平均體重為(63.07±5.96)kg;病程在3~10個月,平均病程為(5.21±1.16)個月;腫瘤類型:鱗癌、腺癌例數(shù)之比分別是34:49。觀察組男51例,女32例;年齡62~89歲,平均(72.50±2.50)歲;體重在42~81 kg,平均體重為(61.52±6.14)kg;病程在2~8 個月,平均病程為(5.05±1.04)個月;腫瘤類型:鱗癌、腺癌例數(shù)之比分別是36:47。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①均經(jīng)臨床病理學、影像學診斷確診。②簽字“知情同意書”。③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④KPS 評分≥60分。⑤意識清醒、精神正常者。
排除標準:①合并呼吸/心力衰竭、惡性腫瘤者。②哺乳期、妊娠期女性。③研究前接受過相關抗腫瘤治療者。④存在智力障礙、精神疾病者。⑤合并內(nèi)分泌、代謝性疾病者。⑥合并其他肺部疾病者。⑦預計生存期在3 個月以上者。⑧合并血液系統(tǒng)疾病、重大感染者。
治療方法:①對照組行開胸肺癌根治術,患者全麻取側(cè)臥位,在胸部第五肋間操作,切開25~29 cm的切口,皮膚和肌肉逐層切開,將病變的肺葉全部切除,清掃淋巴病灶。②觀察組行胸腔鏡下肺癌根治術,全麻從胸部第七和第八肋間行1.3 cm 的切口,在胸腔鏡直視下,確定病灶的位置,根據(jù)浸潤程度和胸腔粘連程度,于第四肋間做一4 cm 的切口,在第七肋間做一2 cm 的輔助切口,行楔形切除術,清掃淋巴結(jié),使用生理鹽水沖洗胸腔,止血觀察未漏氣時,縫合放置引流。
觀察指標:比較患者手術時間、住院時間、引流管留置時間、輸血量和引流量指標情況。統(tǒng)計兩組發(fā)生圍術期死亡、切口感染、胸腔積液、氣胸、肺不張等并發(fā)癥的情況。
統(tǒng)計學方法:采用SPSS 20.0 統(tǒng)計學軟件分析數(shù)據(jù)。計量資料用(±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用[n(%)]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兩組患者手術時間、住院時間、引流管留置時間等指標比較:觀察組患者均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兩組手術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比較:觀察組患者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5.352,P=0.05),見表2。
表1 兩組手術時間、住院時間、引流管留置時間等指標比較(±s)
表1 兩組手術時間、住院時間、引流管留置時間等指標比較(±s)
組別 n 手術時間(min) 住院時間(d) 引流管留置時間(d) 輸血量(mL) 引流量(mL)對照組 83 185.50±5.45 8.80±2.50 7.80±1.20 240.10±50.45 500.95±50.80觀察組 83156.10±7.05 5.20±1.05 5.50±1.25 300.50±50.40 300.50±50.40 t 10.578 7.443 6.625 13.458 22.385 P<0.05 <0.05 <0.05 <0.05 <0.05
根據(jù)文獻資料顯示,早期非小細胞肺癌疾病發(fā)病率逐年升高,對患者的生命安全威脅極大,其臨床治療也逐漸引起了人們的重視和關注。且臨床研究發(fā)現(xiàn),非小細胞肺癌占全部肺癌疾病中的80%~85%,是肺癌中最為常見的一種類型。非小細胞肺癌的惡性程度很低,病變部位也非常脆弱,但是存在著為轉(zhuǎn)移病灶的風險,這會對治療的最終成敗構成直接威脅。原發(fā)灶的生長速度比較慢,肺內(nèi)病灶在體積比較小的時候,通過血道和淋巴道發(fā)生轉(zhuǎn)移,對于疾病早期患者而言,積極治療非常關鍵,患者治愈率是非常之高的。所以,如何選擇正確的治療方案,非常關鍵。
目前,臨床上治療早期非小細胞肺癌以手術最為常見,傳統(tǒng)的開放手術對患者身體會造成傷害,且術后恢復時間久,患者承擔著較高的治療風險[3]。隨著現(xiàn)代微創(chuàng)科技的不斷進步,胸腔鏡應運而生,給肺癌患者帶來了很大的福音。同時,配合現(xiàn)代胸外科技術和麻醉技術,輔助手術器械等不斷完善,胸腔鏡用于治療早期非小細胞肺癌疾病,已經(jīng)越來越廣泛。這種手術的切口小、手術效果好,并且對心肺功能的損害小,患者術后恢復非???,并發(fā)癥也比較低,這些諸多的優(yōu)點使得該手術操作得到了廣泛的認可[4]。且大量實踐證明早期非小細胞肺癌疾病患者接受胸腔鏡下肺癌根治術治療,能降低術后并發(fā)癥,減少對心肺功能的損傷,術后恢復更快,深受患者的青睞。
胸腔鏡操作具有一定的適應證,對于復雜的手術,還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所以,我們還需要進行廣泛的大量實驗,以避免術中的風險,做到及早評估和預防,全面完善手術操作,進一步提升臨床推廣水平。
綜上,胸腔鏡下肺癌根治術治療早期非小細胞肺癌疾病的療效更加顯著,能降低并發(fā)癥,降低患者的圍術期風險,具有積極的臨床推廣意義。
表2 兩組手術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比較(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