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瑞芬
(山東省膠州市萊州路小學 山東 膠州 266300)
我準備了十個對封面和頁面進行了精心設計的日記本,按照學號的順序每天由十個同學來寫,第二天再傳遞給后十個同學,依次類推,做到不要重復。后面的同學在寫之前先要欣賞前面同學的日記,再自己寫。每一輪寫日記的本子不能重復,這樣每個同學都會看到班級其他同學的日記。每篇日記的后面留下一頁,讓看日記的同學進行點評,也可以對同學的日記進行修改,修改錯字,修改標點,修改病句。寫日記時可以根據(jù)內(nèi)容的不同,設計不同的插圖,進行版面的美化。日記的內(nèi)容、字數(shù)、表達方式給予孩子充分的自由。及時評講分享,表揚寫得好的同學,優(yōu)秀的作品范文讀給大家聽。進行日記評比,激勵學生有意識的提高日記的質(zhì)量。日記在學生之間“漂流”,在師生之間互動,共成長同分享,即是一次練筆也是一次心靈的交流。
因為自己的作品會被全班同學品評、指點,孩子們格外注重日記的質(zhì)量,日記的質(zhì)量就是自己的形象。所以孩子們用心的獲取生活中的素材,父母的嘮叨,同學們的趣事,課外活動中的游戲,上學路上的風景,禮物的來歷,相片背后的故事,一次奇妙的經(jīng)歷,讀書的心得,電影觀后感,對往事的回憶,一個奇幻的夢境,雪后打雪仗堆雪人的喜悅,不被理解的委屈,考試失利的難過,同學之間的尷尬事……消除了日記的神秘感,讓學生處于一種放松的心態(tài)。學生養(yǎng)成了留心觀察事物的習慣,多角度地觀察生活,發(fā)現(xiàn)生活的豐富多彩,寫出了情真意切,妙趣橫生,見解獨到的日記。我欣喜的看到孩子們淋漓盡致地把對生活的感觸付諸于筆尖,讀著孩子們的日記,就如聽他們毫無保留的傾訴自己的喜怒哀樂。
日記在“漂流”中激發(fā)學生的閱讀的欲望,寫作的欲望,他們的積極性高漲,在這樣的守望中,輪到的孩子會迫不及待的奮筆疾書,一吐為快,有效地訓練了學生的寫作能力。在逐步提高寫作能力的同時,在日記中還進行了自我教育,加強自我修養(yǎng)。一篇篇日記,就是一顆顆心在交流碰撞,學生們相互學習,誠懇的評價,增進學生間的互相了解,加深友誼。如于璇日記中表露在舞蹈大賽中獎,同學們向她表示祝賀,同學在日記中把運動會中張壯洪投擲鉛球獲得一等獎時歡欣鼓舞的場面寫得有聲有色。無形中學會了尊重別人的勞動,學會欣賞別人。共同欣賞佳作,共同幫助寫作困難的同學提高習作能力,樹立他們寫作的信心。在日記中孩子們也了解到單親家庭的同學的心里創(chuàng)傷,激發(fā)了孩子們的愛心傳遞行動。
蘇霍姆林斯基說:“教育不在于教給學生多少知識,而在于喚醒、激勵和鼓舞”,寫日記一旦成為孩子們的習慣和愛好,就是無聲的督促和鼓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