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宇華
徐則臣小說帶有省略的特色。當我們在讀《如果大雪封門》時,無論是在故事情節(jié)上,還是人物語言上,總感覺缺了點什么,這“缺了點什么的感覺”就是由于徐則臣故意的省略所造成的。實際上,正是這種省略,造就了文章的耐讀,我們每讀一遍,都可以從眾多的省略中填補上屬于自己的理解。
當然,藝術創(chuàng)作目的在于藝術表現(xiàn)。省略只是為實現(xiàn)藝術表現(xiàn)而采用的手法,絕不是目的。這就需要作者在創(chuàng)作的時候要充分把握好省略的度,敘述太過直白,人們就不需要再去領悟,往往會有味同嚼蠟之感。敘事太過模糊,就會有不知所云之感。高明的省略應當如同海明威“冰山理論”所描述的那樣“你給讀者展現(xiàn)八分之一的水面上的部分,留下八分之七水下的冰山部分供讀者領悟”。[1]給人在有限的文本空間中感受到無盡的審美享受。在《如果大雪封門》中,徐則臣展現(xiàn)了高超的省略藝術。他的人物塑造有節(jié)制,避開以往的老北漂形象,集中描寫以林慧聰為代表的新一代北漂形象,完成了對自己的突破;他的敘事有省略,使得小說感情得以不斷積蓄,如美酒經(jīng)時光不斷醞釀,越發(fā)醇厚;他的語言表達中的省略,依附于高超的語言駕馭能力,采用分切交代和反復的手法,將暗示性的語句潛藏其中,如同埋下地雷,隨時給讀者一個意外,造成故事曲折。省略節(jié)制的手法,使得文章情感在這樣一拉一伸中悄然生長,逐漸壯大,又使得文章感染力如同海浪,以柔潤連綿的力道擊碎讀者的心靈壁壘,從而使讀者迷失在文章情感的風雪中。
作為一篇9000多字的小說,徐則臣在人物上的安排極其省略。提到明確姓名的有8個,而唯一交代完整的只有林慧聰一人。這樣的安排造成的便是集中和鮮明。徐則臣是以寫北漂系列而聞名,我們在看文中的“我”,行建和米籮時難免會看到邊紅旗、王一丁等人的影子,再把大量筆墨放到他們身上,難免有千篇一律之感,短短九千字,描繪過多的人物,也會造成人物形象的不鮮明,所以徐則臣刻意避開了自己對熟悉的人物的再寫。以“我”的視角,完完整整的描寫了以林慧聰為代表的新一代北漂生活,使得題材雖舊,但內(nèi)核不舊。林慧聰是北漂系列中的新面孔,相比于《跑步穿過中關村》、《蒼聲》中的邊紅旗等人,他進京的目的不過是“看一場大雪”,這樣毫不功利,理想化的原因,否定了新一代北漂進京功利世俗的一面,也在為徐則臣以前所寫的北漂們狼狽不堪的生活開脫。在林慧聰?shù)那拜厒円呀?jīng)游走在違法的邊緣,他選擇成為了一個養(yǎng)鴿人這一合法職業(yè),他工作的地方是充滿秩序的廣場,他所養(yǎng)的是代表和平的鴿子。這些不同,雖也無法使林慧聰在經(jīng)濟上超越他的前輩們,過上美好生活,甚至像他的鴿子一樣,離開了廣場等秩序之地,就會隨時被人打下來,成為一盤熟肉,但是在精神上,他已經(jīng)超越他的前輩,他不再像邊紅旗那樣,吸引前人進京的“想看一眼天安門”所代表的政治內(nèi)涵和吸引力已經(jīng)在他身上看不見一絲痕跡,他也無法再去選擇游走在灰色地帶。所以當最后大雪飄飄時,“我”作為老一代北漂,感覺到還是人世間的不平等,丑陋時,林慧聰則是看到的是人世間的純潔,圓夢的美好。從這個意義來說,林慧聰在人格上已經(jīng)超脫了他的前輩,真正的帶有著追夢人的理想色彩和浪漫主義情懷,并成為本文的一抹亮色。
省略意味著在情節(jié)上要簡練,文章開頭第一句便是“寶來被打成了傻子回了花街,北京的冬天就來了”[2]。短短的21個字,便敘述了一個完整的故事,那就是寶來被打以至于被送回家。至于寶來為什么會挨打,挨打時我們在做什么,寶來挨打的具體場面等等,全都被徐則臣省略掉,一筆帶過。這樣看上去是粗糙無比的處理,但實際上,簡短的介紹更能將讀者帶入故事中,并迅速蒙上幽暗的基調,更好吸引讀者。小說雖然講述的是一群在北京漂泊的底層人的生活,也不可避免的存在著許許多多的不容易和辛酸,對于寶來來說,是一頓毒打;對林慧聰來說,是丟失的鴿子以及長輩的責備;但是作者之意并不在于宣泄這些苦難和不易,而在于表現(xiàn)“想看一場大雪封門”的美好愿望,在于表現(xiàn)小人物也能超脫現(xiàn)實,追求心靈上的美好,所以在這樣的處理,也是出于作者想要省略苦難,突出超越困難的目的。這樣的處理也并不意味著寶來和他的故事的消失,而是化為故事的幽靈,“我”和林慧聰?shù)牡谝淮谓涣?,林慧聰和我們一起住的時候他說的話,以及林慧聰最后歸鄉(xiāng)的命運,都和寶來的命運有著直接或間接的聯(lián)系。省略帶來的不僅是故事的高度濃縮,更帶來了情節(jié)上的空白。林慧聰?shù)镍澴訛槭裁磿G失?文中的女人最后去哪里?行建和她有什么關系?這些問題始終沒有回答過,但并不影響表達,反而給讀者留下了豐富的想象和再創(chuàng)造的空間。當然,空白也與文章敘事采取的人稱設定有關,“我”并不是神,只是一個掙扎在北京城里的底層人物,換句話來說,我有著不知道的事情是當然的,世界對我來說,就像是哪怕是行建和米籮,“我”也因為工作不同而了解甚微。這樣大面積的空白反而比很多描寫事情來龍去脈詳細的作品更加真實,更加深刻。換句話來說,這些省略和空白使小說作品具有了更高度的真實性和更尖銳的現(xiàn)實生活穿透力。[3]
除了在人物的選擇上極其省略,在人物語言描寫上,徐則臣采用了分切交待,他極力避免用長篇闊論式的解說性表達,集中交代,而是將一個人的信息,一件事情的原因分割成幾次來表達。以林慧聰在回答為什么感到冷的回答為例,他一共回答四次,貫通“我”和林慧聰認識到熟知的全過程,回答分別是鴿子也冷、來自南方、沒人管他只能自己管自己、住的地方?jīng)]暖氣。如果一下全部交代完,那么一不符合人們交往的正常心理,有誰愿意把心里話一下子說給陌生人聽?二是使文章可供解讀的內(nèi)容變少,我們會忽略掉造成冷的原因不只是天氣嚴寒,更是人心。三是使文章對比效果減少,如果沒有在前文中反復講解怕冷的原因以至于讓我們感到冷是如此難以解決,是如此的難以忍受,那么在文章的最后,林慧聰只穿個短褲就出來在冰天雪地中高興的嗷嗷叫所造成的沖擊力會削弱許多,我們是難以理解這一刻聰慧內(nèi)心到底是多么激動,夢圓的時候是多么興奮。
這種省略還體現(xiàn)在遍布全文的充滿暗示性的語句,它埋下一個個伏筆,從而使得文章情感的涓涓細流在流動時,仍會遇到阻塞,發(fā)出清脆的聲音。文章中有一部分寫我們一起聚餐的場面,前一段直言我們因寒流無法外出工作而在房間慶祝,字里行間洋溢著歡樂,只是在末位提到一句發(fā)出東西碰撞的聲音,表面上可以理解是主人公們喝酒弄出的聲音,實際卻暗示著屋外是何等惡劣的天氣,萬物在風中,雪中碰撞,為第二天早上迎來鴿子凍死的悲劇埋下伏筆,主人公在大喜中馬上又經(jīng)歷大悲。文章的感情就是在這樣的大喜大悲輪回中不斷洗滌,反復鍛造,從而越發(fā)醇厚。
徐則臣的省略富有積極意義,徐則臣通過這樣一種節(jié)制,努力踐行著超越意識和節(jié)制意識的統(tǒng)一。徐則臣的創(chuàng)作具有強烈的超越意識。他將目光放下,變大史詩為小紀實,并最終達到“形式上回歸古典,意蘊上趨于現(xiàn)代”的藝術效果。但是如果只講超越,就容易邁步過快,徐則臣通過省略來實現(xiàn)節(jié)制,有效處理了在“講故事”和“講道理”中取舍的矛盾,處理了“講清楚”和“講漂亮”中的矛盾,完成了自我突破。
徐則臣的寫作多次涉及到北漂們的灰色生活和苦難境地,但通過省略,人們能夠以第三者的客觀理性精神來審視書中的人物,理性的去分析造成書中人物困頓的原因,省略避免了過度的情緒化,避免了控訴,徐則臣的寫作不一定是讓人“身臨其境”,但一定是引人深思的,在文本中,徐則臣隱匿了自己的看法和感情,有利于讀者更多獨立的思考和冷靜分析,維護了文學自身的獨立性。另一方面“隱秀”增強了文章的內(nèi)涵和可讀性。當前底層寫作有一種方向就是以“苦難”為賣點,這樣的創(chuàng)作實際上是對底層人民的侮辱和丑化,本文的主人公也生活在掙扎生存的邊緣上,但作者寫作的重點并不是這里,他沒有落入俗套,相反卻是主動的省略掉部分苦難,將更多筆墨停留在人物魁麗氣壯的精神世界,就如同孫海燕寫到那樣,文中中林慧聰“想看一場大雪封門的美好愿望超脫了現(xiàn)實和苦難,使得小說“英豪闊大”,一派疏朗,”,也展現(xiàn)出草根們雖身處底層,但仍滿懷美好初心,努力拼搏奮斗的時代新精神。[4]從這點來看,他為底層寫作找出積極可行的方向,一改以前底層文學中“受害者”和“迫害者”二元對立的結構,將二者放在一個更加多元的環(huán)境,為打造自己的北漂世界留出了更多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