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清堯
皎潔終無倦,煎熬亦自求。
花時隨酒遠(yuǎn),雨后背窗休。
冷暗黃茅驛,暄明紫桂樓。
錦囊名畫掩,玉局?jǐn)∑迨铡?/p>
何處無佳夢,誰人不隱憂。
影隨簾押轉(zhuǎn),光信簟文流。
客自勝潘岳,儂今定莫愁。
固應(yīng)留半焰,回照下幃羞。
李商隱創(chuàng)作的五言排律《燈》,情調(diào)幽美,名為詠物,實在抒情,既有魏晉之交的阮籍象喻融合的朦朧多義,又繼承和發(fā)揚(yáng)了齊梁文人哀感頑艷的題材與詩境美。清人錢良擇稱其“力厚色濃,意曲語煉,無一懈句,無一襯字。上下古今,未見其偶”,并譽(yù)為義山詠物詩的垂范①;繆鉞就此視之為“中國詩發(fā)展之趨勢”。此詩創(chuàng)作于詩人晚年輾轉(zhuǎn)幕府之時,被程夢星解讀為“或從事桂管之時也”,即南至桂林期間,并由此衍生出各種“知人論世”的批評,其中以《玉溪生詩集箋注》中馮浩之說為甚。此說考據(jù)翔實,卻略有牽強(qiáng)附會之意,偏離了“燈”這一意象,也未掌握詩人復(fù)雜奧妙的多層內(nèi)心世界??梢妼Α稛簟返姆治觯瑧?yīng)循劉勰在《文心雕龍·隱秀》中的“重旨”、“復(fù)意”觀,方能理解李詩朦朧與多義的雙重意蘊(yùn)。
“燈”是本詩的標(biāo)題,亦是詩眼。對這一意象的解讀不僅可以明晰詩人的創(chuàng)作意圖,也是整個審美鑒賞系統(tǒng)的關(guān)鍵。
在早期的詩歌系統(tǒng)中,“由物及心”與“由心及物”往往是較為單純的,前者便是所謂的“興”,代表如《關(guān)雎》,通過雎鳩和鳴的景象,表現(xiàn)男子對鶼鰈情深感情的向往和追求;而后者則是“比”,如《碩鼠》,作者心中既有“無食我黍”之怨,便有意識地將統(tǒng)治者與碩鼠的意象相關(guān)聯(lián)。但李商隱詩歌中的意象,卻是二者的結(jié)合,是一種客觀的投影,也是一種外觀的形象和作者的情意相關(guān)聯(lián),即我們所謂的虛實結(jié)合。縱觀全詩,既有對“燈”形態(tài)具體而微的描摹,又有對其隱藏意蘊(yùn)的刻畫,可見我們對全詩的理解,最終還是要回到意象本身之中去。
唐人詩作中燈燭意象的使用素有淵源,并非詩人獨成一家,但李商隱憑借所流傳的56首涉及燈燭意象的詩歌,使之成為了一個特殊的文化符碼。他筆下的燈燭,無一不帶著感傷色彩:無論是“背燈獨共余香語,不覺猶歌起夜來”的相思之苦,“還將兩袖淚,同向一窗燈”的落寞寂寥,還是“彩樹轉(zhuǎn)燈珠錯落,繡檀回枕玉雕鎪”的家國之恨,“滯雨長安夜,殘燈獨客愁”的惆悵迷惘,都透露著濃濃的凄艷。因此本詩中的“燈”,依舊逃脫不了沉郁傷感的基調(diào),但卻絕非一蹶不振的頹靡滯淫,而是蓬勃出令人欽慕的強(qiáng)大力量。
首句“皎潔”二字極言燈燭之耀目光華,《詩經(jīng)·小雅·庭燎》的“夜如何其?夜未央,庭燎之光。君子至止,鸞聲將將”亦描繪出炬火徹夜不息,王公大臣濟(jì)濟(jì)一堂燕饗祭祀的恢宏場面,何其壯美!但如此華美至偉之物,卻要承受煎熬成灰的苦楚,《莊子·人間世》中提到:“膏火自煎也”。顯然,對燈而言,前者的“庭燎之光”皎潔于外,流照人間片片明,后者的“膏火”煎熬于內(nèi),具有自傷內(nèi)斂的態(tài)度,形成了一個抽象的矛盾體。但“無倦”和“自求”二詞,卻使人不得不對燈燭肅然起敬。在皎潔的燈光中怡然自得,人皆可之,但在煎熬的折磨下默默自明,卻超脫了凡俗,達(dá)到崇高的境界。
如此觀之,本詩中燈燭的意象便更接近于奉獻(xiàn)精神了。李商隱出自牛黨的代表令狐楚門下,卻陰差陽錯成為了李黨王茂元的東床快婿,一生為黨爭所誤,但卻始終保持著清高孤傲的氣節(jié)。他與發(fā)妻王氏伉儷情深,對令狐綯亦懷“香草美人”之思,屢屢寄詩明志,頗具忠義。因此,馮浩稱“雖未見明切子直,而此外固無人矣”,倒也在情理之中。詩人以燈燭自比,極言效忠朝廷,報答恩師與迎娶妻子皆是“自求”,即使煎熬,卻不滅皎潔之志。他的一生為黨爭傾軋、閹豎弄權(quán)所犧牲,但卻仍抱積極用世,兼濟(jì)天下的政治信念,愿為家國和理想奉獻(xiàn)一切。
既將燈燭看做詩人理想的縮影,便可理解“花時隨酒遠(yuǎn),雨后背窗休。冷暗黃茅驛,暄明紫桂樓”四句。“瘴江南去入云煙,望盡黃茅是海邊”,嶺南瘴氣叢生的驛管何等凄涼,而淅瀝霏霏的淫雨又何等孤寂,一如詩人輾轉(zhuǎn)幕府二十年,東至兗州,北至涇州,南至桂林,西至梓州,背井離鄉(xiāng)受人冷眼,身世飄零。筆鋒一轉(zhuǎn),詩人又描繪出桃李春風(fēng)一杯酒的熱鬧場面和“群仙餌焉”的紫桂樓,如他早年受恩師提攜,躊躇滿志的少年意氣?!白稀毕笳鞯弁?,“桂”隱喻蟾宮折桂,金榜題名,紫桂宮更是傳說中道君的住所,這令詩人如何不向往?但觀其《酬令狐郎中見寄》的“補(bǔ)羸貪紫桂,負(fù)氣托青萍”便可管中窺豹。無奈“錦囊名畫掩,玉局?jǐn)∑迨铡?,縱是名畫亦難逃束之高閣的命運(yùn),楸枰上看似精彩的開局卻終以敗棋收場,懷才不遇是每一個不幸文人的主題。
但詩人將眾多意象羅列,并非是簡單的陳述不幸的身世,而是透露出一種冷靜的哲學(xué)思考態(tài)度,具有強(qiáng)烈的宇宙精神:何處無佳夢,誰人不隱憂?他如是反問。有生必有死,有契必有闊,生離死別,悲歡離合,貫穿了人類的始終。蘇軾曾以“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喟嘆,但早在二百余年前,李商隱便具有了達(dá)觀曠遠(yuǎn)的思想?!盁簟笔遣┐蟮模鼰o處不在,燭照著著雨后的黃茅驛,也輝映著花前的紫桂樓,看盡人間悲歡,但即使是不同的階層,不同的身份,仍然會存在著各種物喜己悲,這是他對自己人生失意的安慰,亦是對權(quán)貴階層的深刻剖析和尖銳質(zhì)問。若是心懷不朽之志,陋室亦成金屋,山南水北而長風(fēng)破浪會有時;若是不顧蒼生,沉溺于井蛙之斗,那生死不常,榮衰倏變的“隱憂”,亦無處不在。
情愛和綺艷題材的增長是李商隱詩歌的重要特征,而燈燭成為愛情的意象,始于李商隱的《夜雨寄北》,因此只議身世浮沉,懷才不遇未免偏頗。而末兩句大量用典,并使用隱語,晦澀卻親切可感,是愛情體驗和心靈世界的重大開括。
“客自勝潘岳,儂今定莫愁”,潘岳是古代出名的美男子,又以懷念亡妻的《悼亡詩》聲震文壇,此等至情至性的男子逐漸成為情郎的代名詞。莫愁出自南梁蕭衍的《莫愁歌》,是婚姻幸福的女性的象征?!肮虘?yīng)留半焰,回照下幃羞”,“回?zé)簟焙汀傲魻T”是唐代的習(xí)語,梁紀(jì)少瑜的殘燈詩曾有“惟余一兩焰,才得解羅衣”句,朱慶馀的《近試上張籍水部》也有“洞房昨夜停紅燭”的說法,意指新婚閨房間的焰火應(yīng)處明晦之間,留一盞燈燭,半攏焰火,增添情趣,并逐漸成為風(fēng)尚。情好新交接,正值樂莫斯夜樂之際,燈燭映照下帷幔間女子的神情嬌羞,頗富“綺密瑰妍”的意境美。李詩中所描繪的愛情大多流露出悵惘離別之苦,少有琴瑟和諧之聲,此詩的兩美終合,卻又特殊。據(jù)前文所述,“燈”是詩人情感和理想的凝結(jié),故在這鶼鰈情深的畫面里,他只是一個旁觀者和祝福者,既不是潘岳,亦沒有莫愁般的伴侶,更遑論美滿的愛情。李商隱歷經(jīng)年少柳枝的錯遇、女道士宋華陽的有緣無分、妻子王氏的天人永隔,有刻骨銘心的愛戀和勞燕雙飛的恨悔,也有忠貞不渝的堅定與世事無常的打擊。推己及人,他更多的是抱著悲憫的視角去祈愿祝福相愛的男女,于是在這皎潔的燭光下的剎那美好,便成為了李詩中永恒的溫情。
李商隱鐘愛著燈燭的意象,燈燭在李詩中出現(xiàn)的次數(shù)僅次于詩歌總量為他四倍的白居易,成為中國古代文學(xué)史的蔚然奇觀。但相較其他燈燭詩而言,直接以《燈》為題的這首詠物抒情詩除周振甫的《李商隱選集》外均不見載,注疏者寥寥,多少反映出世人對它的冷淡。李商隱將對國家命運(yùn)的擔(dān)憂,仕途坎坷的惆悵,身世飄零的沉郁和愛而不得的惘然融為了一盞搖曳多姿,無怨無悔的燭燈,默默無聞地燃燒著詩人一腔赤血的熱忱,照亮著人間的溫情和希望,切實地感動著千百年后的人們。
注 釋
①劉學(xué)鍇、余恕誠.李商隱詩歌集解[M].北京:中華書局.2014: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