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建明
(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有限責任公司甘肅分公司,甘肅 蘭州 730030)
作為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古詩文把意境美、音韻美、哲理美融為一體,有著特殊的審美功能,學生可以從中感受到美的熏陶。古詩文的特點是通過形象的藝術概括來反映現實生活的情感,情與景高度融合形成詩的意境。正因如此,語文教學中古詩文的課堂教學就要通過文本,捕捉流動多變的詩文之外的優(yōu)美形象畫面、詩人豐富的情感及精神世界,從而引導學生發(fā)揮課堂主體作用,讓古詩文教學更加富有魅力。那么,怎樣才能有效地進行古詩文教學呢?
帶學生走進詩人的世界。開始要以讀為本,要求學生們熟讀詩文,劃出生字,掌握詩文的韻律。遇到像“遠上寒山石徑斜”的“斜”字,“鄉(xiāng)音無改鬢毛衰”的“衰”字等,教師要適當點撥,鼓勵學生自己查字典,先掌握字的讀音,再教學生該字在古詩文誦讀中的韻律和發(fā)音,讓學生們明白古音更能押韻,更能體現古詩的韻律美。然后,采取輕聲讀、個別讀、對讀,讓學生感受古詩文的意境。等學生有了真切感受,打開事先準備好的與詩的情調、節(jié)奏相和諧的音樂,帶領學生聲情并茂地誦讀,在詩的抑揚頓挫中,以誦帶情,以讀悟情,感染學生。讓學生感知詩的音韻美、格律美,把學生帶進詩意。此時,教師要引導學生更深地領略詩的意境,在想象中喚起學生的美感。意境即美好的畫面,它的前提是意象,沒有意象就沒有意境,韻味無窮的意象才是意境。簡言之,意境是情與景、虛與實、形與神的不同層面的有機融合。要讓學生自主地走進詩的意境,抓住詩歌的畫面和氣氛,借助想象去理解、感受“此時”“此景”中“此人”的“此情”是什么。
由于時代背景以及詩人人生經歷的變化,往往致使其詩詞風格、題材、思想內容發(fā)生變化。如李煜、李清照,其前期作品與后期詩作體現的意境幾乎判若兩人。通過對古詩文意境的理解,大多數學生會明白詩詞所含的意蘊和情懷,也就是說基本達到了教學的根本目的。為了教學效果好,教師需采用一些輔助手段,如視頻資料輔助教學,在講《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時,先引導學生觀看影片《大唐詩圣》,通過對詩人杜甫所處的時代背景、人生經歷的大體了解,學習這首詩就會更能觸動學生的心靈。課后拓展,厚在積累。如果有條件,可以帶學生去實地參觀諸如武侯祠、杜甫草堂等名勝古跡,以游學的方式達到短詩厚學的效果。
詩文的創(chuàng)作是作者思想情感的表達,是情與景的水乳交融,是情與物的激情碰撞,是心與境的契合無間。這三者的有機結合,便產生了一首好的作品。因此,在學習古詩文的時候要做到這三者的有機融合。古詩文教學要重點把握三個層面:第一個層面是文字層面,第二個層面是文學層面,第三個層面是文化層面。所謂文字層面,就是在古詩文教學時做到字字落實。如,孟浩然的《春曉》:“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狈g成現代的白話文即:“春意綿綿,正好睡覺,不知不覺一覺醒來天已經亮了,到處能聽到鳥兒在啼叫。昨夜里聽到了風雨交加的聲音,不知道這風雨又打落了多少花瓣?”這就是《春曉》的字字落實。在文學層面上,關鍵是抓意象。比如張繼的《楓橋夜泊》中的“江楓漁火對愁眠”一句中的“漁火”就是一個意象。但是這個意象只有放到整首詩中,才能稱其為意象。它所代表的不僅僅是一種閃閃爍爍、隱隱約約的物象,還寄托作者的羈旅之苦、思鄉(xiāng)之情。這便具有文學意義。在文化層面上,如,“月是故鄉(xiāng)明”對于中國人來說“月”就是一種文化,不只是一個自然體??吹搅嗽铝?,想起了家鄉(xiāng),這幾乎成為每一個中國人的思維習慣。有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杜甫的“月是故鄉(xiāng)明”……這是民族心理的積淀,是情感的訴求,是文化現象。
總之,在小學語文古詩文教學中,要注重對學生意境及審美情趣的培養(yǎng)。在誦讀古詩文中感知其意境美;細讀詩文,在閱讀中使學生有所體驗,感受語言美、藝術美;精讀詩文,在閱讀中使學生受到美的情感熏陶,并擴展審美情感;回味詩文時,發(fā)現古詩文中的審美情趣,升華自己的個性化情感,豐富自己的審美能力,同時也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在以上方法的基礎上多讀、多背、多悟,就一定能夠提高古詩文課堂教學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