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戊琴/文
當前,垃圾分類在全國進行得如火如荼,人們對垃圾的談論多了,難免就有說漏嘴的情況。這一天,輪到了小明值日,來到垃圾收集點倒垃圾的時候,就發(fā)生了這樣一幕——
小明提著一袋垃圾剛到垃圾收集點,正要往里倒,就聽見值班的老師吹響了口哨。他愣了一下,就聽見老師問:“你是什么垃圾?”
“老師,我不是垃圾。”小明申辯道。
“噢,錯了?!崩蠋煋狭藫项^說。
“沒錯,老師,我不是垃圾,周一國旗下的講話,我還作為優(yōu)秀學生代表發(fā)言了呢。”小明急得都快要哭了。
“不好意思,我問的是你手上的垃圾?!崩蠋熋Π参康?,“垃圾要分類,你提著一大袋,我是問你分好類沒有?!?/p>
“噢?!甭牭竭@里,小明才放松下來。
在現(xiàn)代漢語中,多義詞數(shù)不勝數(shù),而人們往往又習慣性地先從自己的角度去思考問題,因此容易造成誤解。這樣的現(xiàn)象還有不少,例如:
醫(yī)生問:你有什么?。?/p>
食堂阿姨問:你要飯嗎?
公交車上買票的人拿著一張100元錢對售票員說:“見過沒(建國門)?!?/p>
類似的例子還有很多很多,這一方面提醒我們說話時要注意用詞和場合,另一方面也為我們制造幽默創(chuàng)造了可能——第一,利用詞語的多個義項引發(fā)不同理解,如前面故事中的“垃圾”;第二,利用詞語的停頓、斷句位置不同引發(fā)不同理解,如“要飯”一詞,食堂阿姨說的其實是兩個詞(即“要”和“飯”),意為“要不要飯”,不是解釋為表示“乞討”的“要飯”這個詞;第三,利用詞語的諧音引發(fā)不同理解,如公交車上買票的人說的站名建國門,因諧音容易被聽錯成“見過沒”,引發(fā)了笑點。
要用好這種方法,除了平時多注意積累,還要善于聯(lián)想,在緊急關(guān)頭能隨機應變。
素材亮相:
晚了就點蠟燭
春秋末期,晚年的晉平公覺得自己學識不夠,想多看一些書,可是又覺得自己年紀大了,因此唉聲嘆氣,遲遲沒有行動。這一天,他對好友樂師師曠說:“我很想學些知識,可是已經(jīng)70多歲了,太晚了?!?/p>
師曠聽了,笑著回道:“既然晚了,為什么不點蠟燭呢?”
晉平公以為師曠在敷衍自己,沒注意聽自己講話,生氣地說:“你身為臣子,我身為君王,你居然敢這樣戲弄君王?”
師曠卻不著急,依然笑著回道:“晚了就點蠟燭,這是人世間再自然不過的事情,哪有戲弄的意思呢?另外,蠟燭還有別的道理。少年時愛好學習,就像日出的光芒;壯年時愛好學習,就像太陽升到天空時那樣明亮;到老年時還能愛好學習,就像點燃蠟燭發(fā)出的光亮。蠟燭的亮光雖然微弱,但同沒有燭光在黑暗中愚昧地行動相比較,哪一個更好一些呢?”
晉平公恍然大悟,高興地說:“原來如此!我明白了?!?/p>
從此,晉平公拿起了書本,還向很多有學問的人請教呢。
素材解析:
當下,同學們都聽慣了“活到老,學到老”的話,認為學習是一生的事情,但在幾千年前,很多人可沒有這個意識。師曠承晉平公“晚了”的嘆息,說出了“晚了就點蠟燭”這樣一個常見現(xiàn)象,然后逐層深入地解釋,讓晉平公恍然大悟、欣然接受,實在高明。
適用范圍:
堅持不懈、讀書方法、終生學習、委婉勸諫
運用技巧:
在平時的作文中,很多同學就是有心人,記下了那些有趣的瞬間,下面就來摘錄幾段:
我不情愿地走進繪畫培訓班,坐在椅子上發(fā)呆。老師見我這副表情,就關(guān)心地問:“你怎么啦?身體不舒服嗎?”
“我沒事,我的畫筆不舒服。”我答道。
“畫筆就是個東西,怎么會不舒服?”老師笑著問。
“畫筆不是東西,怎么就不會不舒服?”我反問。
“畫筆是東西嗎?”老師問。
“畫筆不是東西嗎?”我問。
“那畫筆到底是不是東西呢?”旁邊一位同學問道。
我和老師突然回過神來,相視一眼,與眾人一起大笑起來。
——關(guān) 寧《難忘的一件事》
正是午飯時間,吃飯的人還真是多啊。我們找了好多家飯店,終于看到一家大排檔還有三個位置,便不管三七二十一就坐了上去。服務員熱情地遞過菜單,早已饑腸轆轆的我們點了最快能上的菜,并叮囑服務員:“我們好餓啊,快點上菜吧?!?/p>
“好嘞。”服務員應著,轉(zhuǎn)身就進了廚房。
可是,五分鐘、十分鐘……二十分鐘過去,我們的菜都上完了,主食卻還沒上來。媽媽喊來一個服務員,不滿意地問:“你看我們菜都要吃完了,你們飯還沒給我們上。抓緊上飯?。 ?/p>
“好嘞。”服務員轉(zhuǎn)過身,向廚房里喊道,“3桌的要飯。快點上飯嘞。”
聞言,我們一家三口相視無言,默默地埋頭吃菜。
——鄭靈汐《旅行日記》
生日那天,媽媽帶我去吃日本料理。吃飯的人很多,等了好久終于排到了我們。媽媽向服務生要菜單,服務生卻說:“抱歉,今天用餐的顧客太多,食材都用得差不多了,現(xiàn)在只剩鰻魚了?!?/p>
媽媽聽了心情不太好地說:“我們排隊排了那么久,為什么只剩鰻魚了?”
服務生聽了,微微一笑道:“抱歉,因為快魚都游走了啊?!?/p>
——李三明《一頓生日晚宴》
故事延伸:
第一個片段,“我”和老師就“畫筆是不是東西”這個話題進行對話,引發(fā)了笑點,讓“我”原來不好的心情煙消云散了。第二個片段,服務員的隨口一喊造成了尷尬,很容易引人發(fā)笑,類似的誤解并不少見。第三個片段,服務生用了諧音的方法解釋“鰻魚”,將之理解為“慢魚”,而用“快魚”來制造幽默,著實聰明。
巧用詞的多義性,很多時候能夠幫忙緩解尷尬場面,值得大家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