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德榮
(湖北省十堰市房縣門古寺鎮(zhèn)河興小學 湖北 十堰 442108)
小學階段的品德與社會課程對小學提出了明確的要求,以教育引導學生遵紀守法成為一名合格公民作為課程教學的目標。但就實際情況來看,在小學階段的品德與社會教學過程中,依然還存在著許多阻礙課程教學的因素,直接影響了我們小學階段品德與社會課程教學質(zhì)量與教學效率的提高。所以,我們的教師必須認真剖析這些問題的根源,采取積極有效的措施應(yīng)對以上問題,讓這些問題得到良好的解決,為小學學生今后的學習與發(fā)展打下一個良好的基礎(chǔ),下面我們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闡述。
受到傳統(tǒng)教育的影響,我們的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沒有被大家廣泛關(guān)注,由于品德與社會知識不屬于小升初的考試范疇,當學生面對較高的課業(yè)學習壓力時,大多數(shù)的教師和學生都不重視這門課程的學習。所以,品德與社會課程的教學一直沒有得到有效的開展,不能發(fā)揮出品德與社會課程的價值。還有一部分教師自身對品德與社會的教學不夠重視,這直接造成我們課程教學的滯后。受傳統(tǒng)品德與社會教學觀念的影響,部分教師在實際的課堂教學過程中,只是一味的向?qū)W生進行理論知識的灌輸,認為只要將課本內(nèi)容講完就完成了教學工作;學生面對枯燥乏味的課本知識,絲毫沒有學習興趣,更不可能對課本知識做到有效的掌握,造成了學生知識認知的片面性。還有一部分教師過于看重教學進度,而忽視了學生的實際學情和學習能力,就會讓課堂變成一具“空殼”,看起來豐富、充實、實則這樣的課堂極為“空洞”。另外,教師在講述品德與社會課程的內(nèi)容時,往往只是單一的采用文字性的板書,造成課堂枯燥乏味,影響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甚至嚴重的學生出現(xiàn)了厭學與抵觸的情緒,為我們的課程的教學帶來了一定的阻力。
2.1 注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提升。小學階段的品德與社會課程相對比較枯燥和乏味,所以教師如果只是一味的進行理論知識的教學,那是達不到良好的教學效果的,我們一定要重視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這就要求我們的教師要積極探索新的教育教學手段和方法。所以,在教學過程中創(chuàng)建良好教學情境的,不僅符合小學階段學生的心理特征,同時還可以有效的將生活實踐中的問題進行有效的遷移,從而促進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提升。其次,教師也可以通過大量的課外活動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學生課程學習的參與程度,使學生能夠積極主動的進入到課堂學習中去,最終實現(xiàn)我們的教育教學目標。
2.2 注重合作學習與探究性學習。在品德與社會課程的教學過程中,我們可以通過小組合作學習,合作學習使學生之間能夠進行良好的互動與交流,當遇到問題時能夠進行溝通解決,不僅加強了學生之間的交流,促進了學生之間良好關(guān)系的構(gòu)建,同時也促進了學生的表達能力。這種方法一方面提高了學生的表達能力,同時也開闊了學生的思維能力,使學生能夠自主的思考問題,提高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例如,我們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就可以設(shè)置一些具有多元化答案的問題,然后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的方式來進行探究與討論。最后,老師通過對各個小組代表答案的整理與分析,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相關(guān)知識。
2.3 注重學生情感的培養(yǎng)。如果我們想要提高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的教學效果,就一定不能忽視學生情感的培養(yǎng)。對于我們的課程教學來說,不光要讓學生掌握相關(guān)的知識,還應(yīng)更應(yīng)該重視對學生情感的培養(yǎng),幫助學生建立起一個良好的法律意識,這樣才能把我們的課堂教學落到實處。所以,在進行品德與社會課程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充分的運用情感教育幫助學生理解和認知相關(guān)知識,讓學生對這些知識有一個深入的了解,明確道德標準與法律標準,為把學生培養(yǎng)成一名合格的公民而努力。其次,我們教師還要立足于品德與社會的課本教材,要通過深挖教材對教材內(nèi)容進行認真、細致的梳理,然后與我們的生活實際相結(jié)合,以此來提高學生的綜合運用能力和道德與法規(guī)的認知水平。
總而言之,我們要做好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的教學工作,這就必須對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的教學策略進行有效的研究。其次,我們要對品德與社會課程的教育工作有一個明確的定位。最終,通過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提升、合作學習與探究性活動的開展、學生情感的培養(yǎng),促進學生對品德與社會知識的理解與掌握,提高學生的品德與社會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