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天兒一冷,家家戶戶就開始泥爐子、通煙囪、備蜂窩煤……這火爐能燒水能做飯,但蜂窩煤照顧不好就會滅,那時常常去左鄰右舍家互取火種,也加深了相互間的感情。圖為1994年,兩名男子蹬著裝滿蜂窩煤的平板車,經(jīng)過北京天安門廣場。
小時候,當秋風吹落第一片樹葉,怕冷的同學就開始忌憚冬天逼近的腳步。如今的年輕人鄙視秋褲,絲襪、短裙,這些夏天熱銷品在冬天也被大搖大擺地穿在身上。這在老一輩人眼里可不敢想象——從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人們發(fā)明了土炕,后來的火爐、土暖氣,哪里有它們,哪里就有“人氣兒”。后來,天然氣、地暖等新能源被開發(fā),人們走到哪兒都被暖意包圍著……幾十年來,取暖設施越變越輕巧、取暖環(huán)境越來越干凈,冬天享受到夏日的溫暖輕而易舉。如今可以驕傲地說,“媽媽再也不用擔心我沒穿秋褲啦……”
土炕是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最深的記憶。那時候家里窮,買不起電視,人們冬日不勞作,坐在炕頭納鞋底、圍在炕頭拉家常,熱乎乎的土炕是寒冬臘月最溫馨的地方。
這可是“70后”“80后”的記憶,每個教室都有個大爐子,煙囪七拐八拐地伸到窗外。最吸引人的是它“肚子”里烤的東西。同學們各自帶來地瓜、土豆,標記好放進去。等熟了、香味一出,大家誰還看名字,能搶到吃到才最要緊。
隨著新千年的到來,樓房越來越多,暖氣時代到來。有暖氣的屋子暖洋洋的,暖氣片可以烘干衣服、鞋子,花生瓜子放在上面,能保持香脆可口。在沒有暖氣的南方,人們用電熱器取暖,一樣舒服。
如今,人們享受著科技進步帶來新能源的無限便利。一個按鈕,家里幾分鐘就暖了,干凈、衛(wèi)生、便捷。但人們依然不滿足:東北人為了感受四季如春的南方,冬天直接跑去海南“過冬”,腰包鼓了真是任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