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兆平
在宋代方勺的筆記《泊宅編》中,記載了一則“舌腫滿口”的病案。
有一士人從開封歸家,晚上宿在村外?;丶視r其妻已睡熟,士人撼之,妻問何事,不見回答。又撼其妻,妻驚起,看見士人舌腫已滿口,不能出聲。急訪醫(yī)求治,有一老人負囊而至,取藥糝敷在舌頭上,第二天早晨就恢復(fù)如常了。問他用的是什么藥,只不過是一味蒲黃而已。
此蒲黃治舌腫案,也被與方勺同時代的醫(yī)學(xué)家許叔微記錄在《類證普濟本事方》中。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從許叔微書中轉(zhuǎn)錄了此案。
無獨有偶,據(jù)《芝隱方》記載:南宋度宗皇帝趙禥欲外出賞花,誰知次日清晨,忽然舌腫滿口,不能言語,不能進食。度宗及滿朝文武十分焦急,急召御醫(yī)入宮治療。蔡御醫(yī)用蒲黃、干姜末各等分,干搽舌上,數(shù)次而愈。此案李時珍僅簡單地引為:“宋度宗,一夜忽舌腫滿口,用蒲黃、干姜末等分,干搽而愈?!?/p>
以上兩則舌腫失音的病例,均通過用蒲黃搽舌的方法取得較好的療效。其實,這正是得益于蒲黃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用藥針對病機,故疾病得治。
這兩則醫(yī)案給現(xiàn)代中醫(yī)臨床以寶貴啟示。臨床可選用蒲黃末治療舌腫、舌痛、舌瘡患者,效果可觀。方法如下:對舌腫、舌痛、舌瘡患者,讓其伸舌,以棉簽蘸蒲黃末涂之;若未能研末,可直接以蒲黃擦舌。涂后令患者伸舌1分鐘,發(fā)“阿”音以助其維持伸舌狀態(tài)。舌體縮回后,藥物和唾液混合(由于伸舌后未做咀嚼動作,口內(nèi)唾液較多),此時不吐也不咽下,在口內(nèi)含3~5分鐘,然后吐掉,用溫開水漱口,每日2次,重者可3~4次。一般涂1次即見效,2~4次可痊愈。對復(fù)發(fā)性口瘡,也可用生蒲黃粉撒患處治療,能促進潰瘍愈合,消除疼痛。
其實,蒲黃治舌病,在中醫(yī)典籍中已有記述。如宋代官修方書《太平圣惠方》有蒲黃散,治小兒重舌,口中生瘡,涎出:“蒲黃一分,露蜂房一分(微炙),白魚一錢(約3克)。上藥,都研令勻。用少許酒調(diào),敷重舌、口中瘡上,日三用之?!痹谇宕櫴莱巍动冡t(yī)大全》“舌脹門主方”中,也有相似的治療方法:“真蒲黃篩細末,頻刷舌上,其腫自退。若能咽藥,以黃連酒煎,細細咽之,瀉去心火尤妙?!?/p>
小鏈接
蒲黃既能活血祛瘀,又能涼血止血,還可用于多種血瘀證?!侗窘?jīng)》謂蒲黃“主心腹、膀胱寒熱”,此癥皆因血結(jié)其處,營衛(wèi)不和所致。蒲黃入血分行瘀血,瘀得散則營衛(wèi)調(diào),寒熱自愈。
蒲黃對瘀熱凝結(jié)膀胱之尿血者尤為適宜,常與郁金合用,如《圣濟總錄》卷九十六之蒲黃散,以微炒蒲黃60克,郁金90克,搗散,每服6克,一日兩次,余臨證用之,常有良效。蒲黃與白茅根、小薊合用,有清熱利濕、涼血止血的功效,還可用于濕熱之邪導(dǎo)致的血淋。
瘀血內(nèi)停,脈絡(luò)阻滯,血行不暢,不通則痛,故蒲黃活血祛瘀,適用于各種瘀血導(dǎo)致的心腹諸痛癥,如心痛、胃痛、婦人痛經(jīng)、經(jīng)閉腹痛、產(chǎn)后腹痛等,常與五靈脂同用,如失笑散,可酌情加入乳香、沒藥等行氣止痛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