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強
曾經(jīng),我們被“分數(shù)”牽絆著,我們被“分數(shù)”掌控著,我們廣大語文老師“心有千千結(jié)”——為了考試,為了分數(shù),唯教參馬首是瞻。我教《陋室銘》一課,一直按圖索驥將自己的感悟強塞給學生,沒有向縱深漫溯過,去激發(fā)出學生思辨的火花。直到有一次師生共同探討,我收到一份意外的驚喜。
一、辯論開頭篇:悅納“意外”,無意中搭建了個性表達的腳手架
出于課改的需要,我為課堂教學設(shè)計了一場辯論賽。
課前準備:
1.明確辯論的題目:劉禹錫的陋室是否簡陋?
正方的辯題:陋室不簡陋。
反方的辯題:陋室很簡陋。
2.確定正反方組員。
3.辯論要求:
(1)正反方組員從課文里找出原文作為辯論的論據(jù);
(2)發(fā)言的同方組員不能與其他組員的內(nèi)容重復(fù)。
學生紛紛秉持正方觀點,并說出依據(jù)的理由。
生1:陋室不簡陋,“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這里劉禹錫引用西漢揚雄,孔子的事例及名言,證明了“斯是陋室,唯吾德馨。”……
生2:陋室很簡陋,但人品高尚(德馨)、環(huán)境清幽、交往不俗、生活高雅。
“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边@里是寫劉禹錫陋室的環(huán)境清幽、……
“可以調(diào)素琴,閱金經(jīng)。”這里是寫住陋室的劉禹錫生活情趣的高雅……
“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边@里是寫陋室中交往人物的不俗……
生3:陋室不簡陋,這篇銘文通過贊美簡陋的房子,表達了劉禹錫不慕虛榮的生活情趣。
忽然一學生站起支持陋室簡陋,唱起“反方”論調(diào),認為《陋室銘》不能表達作者不慕榮利、安貧樂道的生活情趣,以現(xiàn)代的觀點來評價的話,作者的思想有問題,瞧不起老百姓,不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wù),當官的生活比老百姓的好怎能說安貧樂道。與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思想相差很大。
二、辯論探索篇:激發(fā)思辨的火花,探尋文本靈魂的居所
學生的話激起千層浪,學生們也暢所欲言情緒激動,我一時語塞,我們平時教學都是把《陋室銘》看成一個典型聲情并茂、有聲有色,追求高雅的文章,很少質(zhì)疑它的主題思想。一個辯論的設(shè)計,一個意外的質(zhì)疑,大家沉睡的思辨之門被瞬間打開了,發(fā)現(xiàn)《陋室銘》后面的“新大陸”。課后,我和同學們都很好奇,決定細細思辨、探尋文本靈魂居所的深處,隨著思辨、探尋的深入,《陋室銘》主題思想上有很多值得思辨的地方也暴露了出來。
思辨一:缺少平等、尊重的思想。
作者為了體現(xiàn)陋室來往人物不俗提到“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鴻儒是博學的人,白丁是指沒有什么學問的人,它們形成了鮮明對比。物以類聚,人以群分,表現(xiàn)作者劉禹錫自己平時來往的人物都是品德高尚,有學問的,即使身處陋室,但依舊有不俗人物的來往,所以說陋室不陋。作為一個大詩人,來往的人當然有鴻儒,但“往來無白丁”,告訴我們他不屑和沒有什么學問的人來往,當時老百姓(平民)一般都是沒有什么學問的人,這就很容易讓讀者聯(lián)想到作者,一位文人(知識分子)、官員,自視有文化很清高,非常輕視老百姓(平民),不與老百姓(平民)為伍,有明顯的等級觀念,這是典型的封建思想和“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的讀書至上的極端思想,與現(xiàn)在倡導的平等、尊重的思想格格不入。
思辨二:缺少積極、樂觀的思想。
“閱金經(jīng)”,“金經(jīng)”指佛經(jīng)?!敖鸾?jīng)”就是用泥金寫的佛經(jīng)。宗教信仰可以幫助人們,尤其像劉禹錫這些在現(xiàn)實生活中懷才不遇、壯志難酬和遭遇貶官的人,獲得精神上的安慰。因此,把佛教作為宗教信仰的人們,如蘇軾對佛教也有研究,他們一般表現(xiàn)出對宗教的感情,僅僅只是為了在精神和情感上尋求慰藉和寧靜,尋找到他們?nèi)松蝗缫獾木窦覉@。作者為何會信奉佛教,會去讀佛經(jīng)呢?作者有何種煩惱去尋求情感上的皈依呢?我們不能穿越時空獲得答案,也只能從寫作本文的原因去分析一下。劉禹錫因參加當時的政治革新運動而被貶至安徽和州當刺史(一說通判)。被貶官的人往往暴露出很消極的一面。而“閱金經(jīng)”給讀者的感覺就是作者信奉佛教,作者在這種懷才不遇被貶官的歲月里,內(nèi)心是特別的苦悶,為了在精神和情感上尋求慰藉和寧靜,他開始研讀佛典,與僧人交往,消極避世,尋找排遣自己內(nèi)心煩惱的方法。人難免會煩惱,做官、做事遇到煩惱了就去消極避世,這與積極、樂觀地面對生活相違背。
思辨三:缺少敬業(yè)、為民的思想。
作者的生平可知作者長期為官。為官者應(yīng)該敬業(yè)樂業(yè)、恪盡職守,上為國家發(fā)展做出應(yīng)有的貢獻,下應(yīng)全心全意服務(wù)人民。“無案牘之勞形”的意思是沒有官府的公文來使身體勞累,作者的職業(yè)道德是否有問題?不僅無事可做,作為一個官員如此輕視百姓,又怎能為民著想、為民服務(wù)呢?
“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就說諸葛亮案牘之勞形,劉禹錫與他相比確實有些過了。在劉備三顧茅廬之后,他勤勤懇懇輔佐劉皇叔匡扶漢室,杜甫詩句云“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鞠躬盡瘁,死而后已,陋室主人劉禹錫豈能望諸葛亮之項背!
思辨四:懷才不遇、消極避世。
實際上,作者劉禹錫想通過描寫這個“陋室”,更多的是想強調(diào)他潔身自好、不慕榮利,強調(diào)品德的高尚。為何作者不想當官遠離紅塵的喧囂?這也是古代文人懷才不遇的思想在作怪。在古代文人墨客的作品當中不乏像劉禹錫這樣思想的事例。如王勃在滕王閣上表達了自己懷才不遇的感情“嗟呼!時運不齊,命途多舛”。我們在同情他們的遭遇之余是不是應(yīng)該想想為什么懷才不遇的總是他們?在“懷才不遇”的現(xiàn)象背后,可能隱藏著更深層次的文人自身存在的問題,他們?nèi)鄙俜吨傺椭鲝埖摹跋忍煜轮畱n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有一些文人在被貶到偏遠的小地方之后,萎靡不振、不問政事,置百姓生計于不顧,終日只知游山玩水、作詩賦文來呻吟自己所謂的“懷才不遇”之情,以為只有在天子跟前效力才是正道,殊不知百姓才是他們應(yīng)該服務(wù)的對象。
思辨五:安貧樂道是“忽悠”。
《陋室銘》的作者認為追求的是一種內(nèi)在美、個人品德的修養(yǎng),對于所謂的外在的物質(zhì)條件是否很好,完全可以忽略,來表達了作者保持高尚節(jié)操的愿望和安貧樂道的生活情趣。
《現(xiàn)代漢語詞典》解釋說:“知足:滿足于已經(jīng)得到的(指生活、愿望等)?!比绻嗣裼刑锓N,生活富足,則社會必能安定,這個道理再簡單不過了。陶淵明的《桃花源記》不是他一種對理想美好社會的向往嗎?但是,知足或者不知足也要分場合的??鬃由星抑馈笆巢粎捑挷粎捈殹?,以杜甫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為例,詩人的偉大就在于設(shè)身處地地想到了全天下住在簡陋房子里或無家可歸的的“寒士們”,舍己為人地發(fā)出了“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呼喊。
《論語·述而》中記錄了孔子一段經(jīng)典的談話: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边@更深入一層地說明:居于“陋室”“陋巷”的君子,他們并不排斥優(yōu)越富貴的生活,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只是他們不能用“不義”的方式去獲取得它,所以寧愿愉快地過著條件艱苦的貧窮生活。
所以,我們要提高生活水平,實現(xiàn)安“富”樂道,讓大家是“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同時反對金錢為上的價值觀。
思辨六:“惟吾德馨”思想空洞。
《陋室銘》之所以能夠流傳,而且有這么大的名氣,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它里面的思想內(nèi)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中國傳統(tǒng)道德精髓講求仁、義、禮、智、信、忠、孝,中華傳統(tǒng)道德中獨具特色的倫理文化是注重加強個人道德品質(zhì)的修養(yǎng),那么作者的“德馨”是什么呢?通過對劉禹錫《陋室銘》內(nèi)容的具體分析,我們就十分清楚陋室主人之“德馨”:輕視勞動人民,逃避現(xiàn)實,缺乏進取斗志,無遠大抱負,缺乏高雅志趣!僅僅是自欺而已,其“馨”也就只是劉禹錫為自己的淺薄之“德”貼上美麗標簽,思想上并無實際價值。
三、辯論終結(jié)篇:邂逅了一份美麗,對文本有一個新的解讀
我和學生們又與那個年代的作者進行有意義的“對話”,希望尋找到這個思辨的答案,對《陋室銘》有一個新的解讀:文學作品能夠反映出作者他本人的認識水平、思想趣味、道德情操。認真閱讀、透徹理解劉禹錫的《陋室銘》,完全可以感受劉禹錫其內(nèi)心真實感受,貼近他心靈的世界,洞悉他的內(nèi)在精神風貌。如“孔子云:‘何陋之有?”引古人之名言, 收束全篇,說明陋室真的“不陋”。表達了在當時情況下,他對封建禮教的最高道德品質(zhì)的追求。用古代圣人的思想來規(guī)范要求自己。因為封建禮教是以儒家的道德標準為最高道德標準的。在當時的歷史環(huán)境下,作者想借陋室來暗示他討厭燈紅酒綠的生活,也在暗示他不愿與官場黑暗同流合污,從獨處其身避而不和庸俗的官僚往來看,作者的思想是積極的。任何文化有雙面性,在微觀情況下,“丑陋一面表現(xiàn)得強一些”,在宏觀情況下,“光彩的一面表現(xiàn)得強一些”,即糟粕與精華共生共存——一體的兩面,《陋室銘》也不例外。同時,閱讀古代的作品,要用現(xiàn)代的眼光去看待古代文人,去其糟粕,取其精華,對古代的道德品質(zhì)要批判地接受和學習,擇其善而從之,擇不善而改之,不斷提升自己學識和做人的涵養(yǎng),這是我們學習古代文人作品的一種境界。
★作者通聯(lián):江蘇連云港市云臺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