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櫻瀚
明膠銀鹽工藝又稱銀鹽工藝,是指將明膠中的銀鹽懸浮液涂在玻璃、柔性塑料或薄膜、鋇地紙或樹脂涂布紙等載體上,并以此成像的工藝技術。它由英國人理查德利奇馬多克斯( Richard LeachMaddox)于1871年發(fā)明,隨后查爾斯哈珀班尼特( Charles Harper Bennett)于1878年加以改進,提高了底片感光度和拍攝的成功率。銀鹽相紙雖然早在1874年就開始投入商業(yè)生產(chǎn),但直到1890年代技術提高,才成為印相的主流工藝。1900年,柯達公司開始大批量商業(yè)化生產(chǎn),銀鹽的時代正式開啟。明膠銀鹽工藝是古典攝影工藝中最普遍、應用時間最長的,價格相對低廉,圖像質(zhì)量出色。直到現(xiàn)在仍有許多人使用,其魅力之大可見一斑。
要做銀鹽照片,首先需要一張臟點、劃痕較少,且密度合宜的黑白膠片。而當我們完成一張4x5英寸膠片拍攝,即將進入沖洗階段時,就有可能遇到兩個影響放大的問題:灰塵和顯影控制。
常規(guī)沖片方式可以分為“盤顯”和“罐顯”。盤顯就是用6個沖洗專用塑料盤,倒入藥液后,在全黑的環(huán)境中完成沖洗流程。我們可以選擇對膠片少翻面、多晃盤的方式,減少由于手指甲或顯影盤底有雜質(zhì)造成的劃痕。盤顯相對使用藥液較多,配450毫升藥液剛好能夠覆蓋小號顯影盤底,而500毫升顯影液的藥力只能保證5張4x5膠片的正常沖洗。
罐顯則是在全黑環(huán)境中,將拍好的膠片逐一放入顯影罐后,再在明室中手動滾罐,或者用佳寶自動、半自動沖洗機完成。用佳寶罐顯相對省藥,以3010沖洗罐為例,一罐最多沖洗10張4×5膠片,而官方標注所需最低藥液為270毫升。雖然罐顯不必擔心底片劃痕問題,但我曾遇到有人因為對沖洗罐的前期清潔不夠而產(chǎn)生的底片顯影不均問題。每次沖完片后,應該對沖洗罐內(nèi)桶清洗干凈,有條件可以采購佳寶自配的刷罐海綿,簡單一點也可以買個刷杯子的海綿棒,顯影后擦干并在通風處晾干,不建議加熱烘干。
值得一提的是,許多人肉眼看底片覺得很干凈,但最終放大后發(fā)現(xiàn)有很多黑、白色臟點。其中的白點是拍攝前清潔不到位落在底片上的灰,而黑點則是膠片沖洗后放大前落在底片上的灰塵。所以,除了將膠片裝入片夾之前需要用刷子和氣吹清潔灰塵,拍攝前、沖洗前也都可以再次清潔片夾外部。我個人曾經(jīng)在黃土高原拍攝一個專題,當時野外環(huán)境中塵土極大,我在做了以上三次外部清潔之外,還在全黑暗房中將膠片裝入顯影罐之前又用氣吹對膠片做了一次清潔,最終沖片效果較為理想,膠片很少有臟點。
膠片沖洗按照流程分為預洗(3分鐘)、顯影(不同膠片類型時間不同,常規(guī)在6 - 10分鐘)、停顯(2分鐘)、定影(5-6分鐘)、去海波(3-5分鐘)、水洗(30分鐘)和防水漬(1分鐘)七步。有人在沖片時喜歡略過預洗這個過程,但這個提前水洗的過程不僅可以去掉膠片上多余的防光暈染料,更可以使膠片密度一致,防止瞬間顯影不均。
沖洗膠片的藥液常見的有依爾福和柯達兩個品牌,除了顯影外相差不大,富士的去海波液和防水漬液效果同樣出眾,值得一試。在依爾福與柯達的眾多膠片顯影液中,我個人比較推薦柯達H C-llO,它容易儲存、配比方便、適用膠片類型廣泛。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除了柯達官方給出的HC-llO不同配比(如B類1:32之外),還有包括安塞爾亞當斯等名家自行研究的特殊配比配方,可以使得拍攝不夠理想的底片沖出較為理想的密度。比如在晴天正午拍攝金屬反光與遠處樹木暗部這種大反差、幾乎注定在高光和暗部兩部分不理想的底片,我用B類(1:32)、F類(1:80)、Z類( 1:100)和G類(1:120)進行沖洗,可以從最終底片上看出高光和暗部的控制效果。
底片就位就可以開始放大了。首先需要備齊相紙和藥水。目前市面上有多個品牌不同種類的相紙,個人推薦選可變反差的光面鋇地紙基相紙,涂塑相紙通常作為練習用紙,而光面相紙擁有更加寬廣的影調(diào)范圍。放大所需的藥水與沖膠片基本一致,步驟分別是顯影(相紙顯影液,紙基3分鐘、涂塑相紙2分鐘)、停顯(2分鐘)、定影1(3分鐘)、定影2(3分鐘)、去海波(3-5分鐘)和水洗(30分鐘),如有需要還可以進行硒調(diào)色(時間根據(jù)調(diào)色效果而定)。
將適宜放大的底片用氣吹吹干凈之后,就可以放進片夾了。常常有朋友問我,到底底片的正面朝上還是朝下?答案是相紙藥膜面與膠片藥膜面“面對面”,記住face to face就不會錯了。
放大時需要在暗房鈉燈下,對焦、找反差、找正確曝光時間和局部加減光。每一步都需要對相紙試條曝光后過藥水沖洗。
首先進行對焦,在移動放大尺板調(diào)到適合的放大尺幅之后,開始借助放大鏡進行調(diào)焦。通常由于暗房環(huán)境較暗,對焦時可以現(xiàn)將放大鏡頭開到最大光圈,直到在底片投影中清晰地觀察到底片顆粒就可以了。
隨后,將事先裁好的相紙試條放置在放大尺板上壓緊,就可以進行曝光了。通常會先將反差調(diào)至2號或3號這樣的標準反差,如果試條偏灰,則加大反差,試條對比度很強則減小反差。同時,可以根據(jù)底片密度預估曝光時間。如常規(guī)密度的底片,我可能會從3號反差、f/ll、20秒開始打試條。打試條的時候,可以用自制的黑色卡紙板壓在相紙上,對相紙等分后,逐格移動進行加光,來尋找準確的曝光時間。
于我而言,放大最難的部分是找準反差與曝光時間,有時候暗部看起來灰,可能是反差小.也可能是曝光時間不夠,需要不斷反復通過試條判斷。為了防止混淆,可以用鉛筆在試條背面記下反差號和曝光時間,待找到準確曝光時間后,就可以整體放大一張查看效果。
整體放大后,再根據(jù)各細節(jié)決定是否進行局部加減光。局部加光時建議使用提前自制的白卡紙板??梢栽诎装迳峡吹角逦姆糯髨D像,方便找到加光位置;也可以在白卡紙板上根據(jù)需要剪出不同形狀和尺寸的洞,進行更小范圍的加光。減光時,可以自制各種尺寸的小工具。需要注意的是,加光與減光時,都需要在相紙上來回快速移動,以防形成明顯痕跡。
使用銀鹽工藝制作照片,達到了黑白攝影影像品質(zhì)的巔峰。其影調(diào)范圍寬廣,相對鉑金的柔和典雅,更加銳利、氣勢磅礴。黑白銀鹽領域,安塞爾亞當斯( AnselAdams)開創(chuàng)了一整套理論,作品恢宏精湛;愛德華韋斯頓( Edward Weston)在設備簡陋的情況下作品品質(zhì)極高、視野獨特,約翰塞克斯頓(J_lohn Sexton)對亞當斯進行了繼承和發(fā)展,精致細膩是他的特色。在國內(nèi)領域中,攝影師馮建國擅長高品質(zhì)黑白銀鹽放大,他的作品《冰山之父》,拍攝時光比極大,但他以高超的技術通過沖洗、放大盡量控制影調(diào),呈現(xiàn)出了完美的作品(圖1)。